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教育苦旅33苦旅行腳 攀山跨海 前進教育最前線

═【立報】════════════════════════════

                                  

═══════════════════════《2002/10/17》═════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教育苦旅33苦旅行腳 攀山跨海 前進教育最前線

 

    教育論壇 拆除「小班教學精神」

 

【教育小報報】

********************************************************************

  教育苦旅33苦旅行腳 攀山跨海 前進教育最前線

 

文■Syrman

 

我一直都記得很清楚,今年年初即將結束南投的專業訓練,即將進行分發工作之前,教育部的一位教官特別對我們說的幾句話:「各位,教育服務役的役男,是目前人數最多的替代役別之一,同時也是在地域上分布最廣的役別。不管是在山巔還是海角,只要是需要役男的地方,都可以見到教育服務役役男的身影。即使是遠在必須坐船的小島上,或是必須徒步走進的山區,那裡都有各位的學長。你們也將加入他們,進入我國教育的最前線。」

 

我們當時在底下一直擔心即將分配到的學校遠近程度如何、離家或是離女朋友會不會很遠什麼的,對於這些位於天涯海角的學校,根本一點概念也沒有,更別說是了解我們的學長們究竟在那裡做什麼。心中有一點浪漫又無知的想法:「去那麼遠的地方可以做什麼?又沒有什麼人,每天大概只能看著天空……思考吧!」當然啦!其他人也會有這樣的想法:「那裡的風景應該不錯,而且又有偏遠地區或是離島加給,在沒有辦法花錢,而且國家又多給你錢的情況下,那裡也不失為一個可以當兵存錢的地方!」反正當時坐在底下的我們,怎麼想也不會和在台上的教官想的一樣就是了。

 

教育替代役 分成4大類

 

由於執行特殊任務的關係,有機會走訪兩所位處偏遠地區的國小:台北縣三峽鎮的大成國小以及新竹縣五峰鄉的五峰國小。說真的,這些在偏遠地區服役的教育服務役弟兄們,對學生、對學校、對當地社區的努力,真的是讓我非常感動。因為他們,整個學校看起來真的更有活力了,孩子的歡笑聲更加動人。這群役男們服役的主要工作內容,正是平衡城鄉差距。

 

一般來說,教育服務役的役男,以工作性質來說可以分為4大類,學校在透過各縣市教育局向教育部申請役男時,就是根據役男到校後所要從事的主要工作來區分,分別是:校園安全、輔助特殊職能教育、中輟生輔導,以及平衡城鄉差距。雖然分為4大類,但是這4大類的役男人數卻不盡相同。大致上說來,負責校園安全的役男人數是最多的,再者為中輟生輔導及平衡城鄉差距的類別,目前役男人數最少的則為負責輔助特殊職能教育的。而役男的身份有三:一般役男、特殊證照役男(包括了職能治療、心理諮商等等)及教師證役男。一般役男多半投入的是校園安全工作,而具備教師證的役男,絕大多數都是投入中輟生輔導及平衡城鄉差距的工作,具備特殊職能教育證照的役男,則投入輔助特殊職能教育的工作。這4類的役男在服役的處所中,都會接觸到關於教育行政的工作;以角色上來區分,役男都是站在協助、輔助的立場。

 

偏遠地區學校 人手奇缺

 

長期以來,偏遠地區學校一直都是教育服務役主要關注所在。因為這些學校多半規模不大、學生人數不多,而且老師的流動率高。雖然這些學校比不上位於都市或是平地的學校,但是每個孩子都有接受相同教育內容的權利,不能因為位處偏遠地區而被遺忘。基於這樣的考量,教育部每年都投入相當經費在這些學校,希望可以拉近這些學校和一般學校的差距;即使如此,也只能加強硬體設備而已,這些學校缺乏的是軟體的建設,特別是人力的投注。

 

學校規模不大,學生人數不多,老師的人數也不會多(依據標準是國小每一班可以有1.5個老師,國中是2個老師,舉例來說,假設一個國小有10個班級的話,學校老師最多是15個,而國中老師數額就是班級數乘以2)。可是事情不會因為學校規模不大、人數不多而減少。因此,在事情沒有減少的情況下,每個老師要負責的工作,就比一般學校的老師還要來得多。這些偏遠地區學校的老師,絕大多數都是同時身兼導師及多項行政工作,勞累的程度可見一斑。因此有替代役制度以來,這些學校一直是教育服務役投入役男的重點,具備教師證的役男優先進入這些學校服務,貢獻他們的所長。因此,從替一梯(替代役第一梯次)開始,只要是這些學校完成了申請役男手續、通過各縣市學生校外生活委員會的審查,役男的名額都是優先核准,偏遠地區學校的役男優先分發一直持續到替七、八梯,也因此在我走訪這兩間學校的時候,接受我訪問的,我都會稱呼他們一聲「學長」。

 

他們真的是「學長」,不管是先於我進入學校服務,或是對學校工作的認真投入,他們都足堪為後進(我們這些學弟)的表率。

 

役男用處廣 老師百憂解

 

因為他們,學校人力獲得了相當的支援。以往老師們除了教學之外,還需要身兼數個行政職;雖然現在仍然如此,但是一些事務性的、較不需負行政責任的工作,役男們都可以勝任愉快。在一般性的行政事務上,役男們的打字速度比老師們更快,因此以往老師們可能需要花上一整個晚上才出得來的文件,現在只要半個小時就漂漂亮亮地出來了。即使是役男們之前未曾經手過的行政事務,由於學習力強,所以老師們教起來也備感輕鬆,役男們只需要幾次的學習,往後便可以獨立作業,幫老師們分憂解勞。

 

因為他們,學校裡的孩子可以獲得更好的照顧。老師們常常因為各種原故,被迫必須找人代課,除了必須的出差、研習之外,多半都是突發事件。找人代課,是老師請假最感麻煩的事情,因為不見得有人有空可以幫忙;就算有空,有些人還跩的不得了,就是不願意伸出援手來。而這些擁有教師證的役男學長們,就可以在這時伸出援手。加上役男們的年齡和學生的差距較小,平時又能和學生們玩在一起,所以代起課來沒有什麼困難,老師也不用擔心請假的代課問題,同時學生也可以得到更好的照料。

 

外地男孩 暖化社區關係

 

因為他們,學校和社區的關係更緊密了。說真的,一個身穿教育服務役制服的役男,走在路上時別人難免多看一眼,因為一般人會猜測這是什麼職業的人,為什麼會穿著看起來像是軍便服的制服?即使在都市都是如此了,走在沒有幾戶人家的偏遠地區更是如此。多了一個外地人,再加上又是服教育服務役的役男,很自然的,村子裡的人們都會認識,就算他們沒有和役男說過話,也一定從別人那兒知道他是來幹嘛、在哪裡服務。小地方又只有一所學校,自己孩子的學校多了一個替代役男,當然會去打聽,甚至常常有機會就和役男們聊上幾句。這種役男和社區民眾的交流,無形之間更拉近了學校和社區的關係。

 

小地方大世界 遠方紀行

 

小地方也有大世界,這大世界就是所謂的鄉土學問。像我所造訪的這兩間國小,其中大成國小是一間以「茶藝」著名的小學校,當地盛產龍井、碧螺春(以上為綠茶)、包種茶、烏龍茶(以上為半發酵茶)、香片,非常注重茶藝教育,將之納為鄉土教育的一環,同時和社區的茶藝推廣活動結合為一,支援當地社區共同推廣茶藝。茶藝社的每個孩子都有一套茶具,在研習過程中,孩子的個性也受到了薰陶,一些靜不下來的孩子,在學習茶藝的過程中安定了自己的情緒。役男也在這個充滿茶香的學校中,看見他支援學校各項行政工作,以及自己在這過程中豐碩的學習成果。

 

五峰國小的學生多為原住民,是泰雅族或賽夏族的孩子。他們似乎天生就有藝術的天分,學校旁邊的圍牆上,可以見到他們共同完成的巨幅作品,作品中充分以民族故事為主題、讓人即便是在遠遠的地方,也可以看見專屬於他們的驕傲。校地十分的寬廣,孩子們在其中跑跳與歡笑,是一間充滿生命力的學校。當我們一行人進入他們的校門,孩子們坐在鞦韆上向我們愉快的打招呼,大聲呼喚著「小龍老師、小白老師」(教育服務役的學長)的名字。根據學長說,除了五峰鄉之外,新竹尖石鄉還有更多有特色的學校,要去一些特定學校的話,還得辦理入山證,而且有所學校旁邊就是瀑布,景色美麗的不得了,只要天氣好的話,在一旁拿著望遠鏡,還可以看見美麗的拉拉山呢!

 

我在這裡聞到了不一樣的清新空氣,感受到了不一樣的自在與專注,這些共同成就了專屬於這裡的美麗與文化。這裡何止鳥鳴,連花開的聲音都在耳邊漫起。

 

 

(回目錄)

 

教育論壇 拆除「小班教學精神」

 

大班就是大班,小班就是小班,

 

加了個「教學精神」,就能讓大班變小班嗎?

 

就更多元、更個別、更適性嗎?

 

文■欣南

 

新學年開學更換教室,隔壁班陳老師搬出教室裡一些可移動的櫥櫃到倉庫,拆除了原任老師配合小班教學精神所布置的學習角,發還學生個人學習檔案資料夾。過程中師生汗流浹背,忙成一團,陳老師一句話「我要拆除小班教學精神」,讓我心裡不禁一陣悽然。

 

揮別擁擠的環境

 

回想過去3年「小班教學精神」的推動,第一年轟轟烈烈,第二年熱度不減,第三年聲勢被緊接上場的「九年一貫」大戲給削弱了。看看教室裡原本固定性的櫥櫃、辦公桌、電腦桌、餐桶桌、視聽櫃、投影機……,早已占去教室大半的面積,30多位小朋友擠在其餘的空間裡本就不甚寬敞,又加了那些象徵「小班教學精神」的學習角、學生學習檔案櫃來搶占空間,處身擁擠不堪的教室,說可以提高教學成效,無異是自欺欺人。

 

第二天走進隔壁班教室,陳老師得意的對我說:「看吧!我們揮別擁擠的環境,教室內簡單寬敞、清爽明朗,雖然少了學習角,但我們師生的『簡單精神』絕對勝過『小班精神』……大班就是大班,小班就是小班,加了個『教學精神』就能讓大班變小班了嗎?就更多元、更個別、更適性了嗎?想想幾十年來的國小教育,哪一天不談『多元化、個別化、適性化』……」

 

對「小班教學精神計畫」,我個人的觀點是,當時教改聲浪正高,上級為平息各界對「小班小校」的強烈要求,為避免無法實質降低班級人數的窘境,弄個新名堂,來平息一下輿論壓力,反正國人是健忘的,風頭一過即歸於平靜。其動機情境就如同當年反攻大陸無望時,轟轟烈烈推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一樣的荒謬。當然最後結果是相同的,時間拖個幾年,計畫經費用完了,口號聲響減弱了,沒有實質效益的成果報表一堆,然後一切煙消雲散。

 

計畫開始之初,教室裡多出了小班教學的「物質」,當然也多出了研習、報表、成果、考評、學習單……等耗費老師心力的「教學精神」。老師們幾乎是提著相機去上課,隨時拍照留下紀錄,隨時做成果報表備查。說來也很可笑,無形的精神難以查考,只好以有形的資料來評比,反正考評就是這麼一回事,比誰的資料疊得高、誰的花樣多,至於孩子的學習成效是否真正提升?學習方式是否快樂?對教師工作負擔是增加還是減輕?並不是長官們所在意的。

 

九年一貫大戲上場

 

3年計畫期限已過,如今九年一貫的大戲,取代了「小班教學精神」的小劇。教育舞台上改革的新戲碼永遠上演著,導演(教育長官與教改人士)更迭為不同戲目掌鏡,大小演員(老師與學生)一批換一批,只是導演似乎未曾導過一齣叫好又叫座的教改好戲。現況是大演員賣力演出、小演員苦不堪言,得到的卻是家長對孩子的憐惜與社會大眾對教改的批判,誰的錯?有權勢的人將手指指向基層老師,認為老師心態、觀念不能配合;學生、家長抱怨學校老師太認真,每天考試、每個版本都要教。此情此景,老師的苦向誰訴?

 

環顧當前國小校園裡,新劇上場、舊戲落幕,如果說還有殘存那麼一點點的小班教學精神,應是少數真正「小校小班」教室所保留的學習角,以及常遭家長們抱怨「親子共讀共苦」的學習單吧!(國小教師)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hyouki@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