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10/28》═════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他山之石 借錢上大學的時代
◎ 法蘭西視角
法國文盲人數遞增 教育部加強學子的識字能力
********************************************************************
◎ 他山之石 借錢上大學的時代
美國學雜費高漲 學生叫苦連天
編譯■盧永山
自二次大戰後的這些年,受高等教育已被每個有心上進的美國學生視為一種權利,也是美國夢的一環。但逐年攀升的學雜費,使得許多美國學生離這個夢愈來愈遠。
物價飆漲 學費大增
美國大學學雜費在本學年將持續呈現往上盤旋趨勢,導致許多學生史無前例地向銀行借貸,美國財政部因而也推出了一項額度膨脹的財務援助法案。更糟的是,許多高等教育機構因受財源不足之苦,必須將籌錢對象指向這批1981年後出生、即將就讀大學的學生。至2015年時,美國大學招生人數將再增加260萬,比目前的1500萬成長20%。而80%的新生,是來自低收入戶的少數族裔和外國移民。
這個新世代的學生可能受到無情的對待。對於他們的財務援助──美國政府支持高等教育的主要方式──不可能和持續飆漲的物價打平。結果便是,一般學生和他們的家庭必須將家庭收入絕大部分用於大學教育,許多學生或家庭因此背負龐大的債務,窮學生可能放棄讀大學的念頭。根據一個聯邦調查小組所公布的報告,未來10年,讀大學所需的高費用,可能導致多達2百萬低收入戶學生無法就讀4年制大學。公民權利團體今年也發出類似警告。這樣的結果,對一個自稱是世界上最開放和最多元的教育系統,無疑是一大嘲諷。特別是,目前有非常高比例的貧窮家庭學生想要取得大學學位。
在大學階段流失人才,對美國而言,將會是一項可觀的經濟損失。高等教育不僅使個人獲得較高收入,也有助於降低整體的貧窮。再者,在嬰兒潮時期出生、受過大學教育的人退休後,也需要替代的人力。
然而,與上個世代相較,對中低收入戶的家庭而言,就讀大學在此刻無疑是比較負擔不起的。根據聯邦政府統計,20年前,讀公立大學的每年花費,占家庭每年平均收入的12%,今日,這項比率已達到17%。讀私立大學的每年花費,占家庭每年平均收入更高達44%,1980年僅占27%。對於低收戶學生而言,沒錢讀書的痛苦更是真切。最低收入的家庭必須將年收入的61%,用於就讀公立大學的小孩身上,20年前,比率是40%;就讀私立大學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事,因為私立大學學雜費遠超出他們整年收入甚多。根據國會「學生財務補助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新學期將有17萬名學生無法註冊上大學,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錢。
美國大學所收取的學雜費額度不一,一般公立大學平均每年學雜費3700美元,私立大學平均多達1萬7千美元,而兩者所收取的額度,已較1981年多出2倍。在此同時,平均每戶家庭的收入僅成長了27%。聯邦政府對學生的財務援助跟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導致各大學開始採取自我保護措施,國會也開始警覺。節節高升的學費,已衍生為一個大問題。
景氣不佳 預算遭殃
但就在各方批評大學揮霍無度時,真正的罪魁禍首可能是州立法機構,他們掌握了州立大學經費的生殺大權。州政府撥給大專院校的經費持續的遞減,最近一波不景氣迫使州政府進一步削減州教育預算。例如,今年加州州立大學的預算已被州政府削減1億美元。且在州政府面臨下個會計年度仍有240億美元預算赤字的情況下,州立大學預算有可能再度被刪減。對於未來10年,必須吸收大批學生的州而言,這可不是個好消息。
大學學雜費漲不停的問題,僅能透過大而複雜的財務援助體系來調整。聯邦政府、州政府和機構的援助,應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家庭。事情卻不是如此。由於不能直接控制學費收取標準,國會已試圖藉由一些政策──例如,鼓勵家長儲蓄子女上大學經費,這筆儲蓄可以抵稅;或以學績評定的獎學金(merit-based),取代按需求評定的獎學金(need-based)(註1)──以安撫中產階級。大專院校開始配合政策腳步。公、私立大學都以學費折價(discount)的方式,來吸引最優秀和最聰明的學生。但這項措施卻實際助長了學雜費高漲趨勢。折價、學績評定和抵稅主要的獲益者是中上階層學生,這點印證了美國國會審計總署(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於9月16日發表報告的其中一項論點。同時,用以協助低收入學生的聯邦救助計畫,其基本價值也受到腐蝕。
政府補助 產生質變
超過2/3的美國學生獲得某類的財務援助,而這類財務援助絕大多數是聯邦政府以補助金(grant)或補貼貸款(subsidized loan)的型式提供。在2000至2001年,美國投注在財務援助上金額高達744億美元,在調整了通貨膨脹率後,比10年前多出2倍。
學生提出財務援助需求的人數和額度持續增加。聯邦政府、州政府和機構提供給高等教育的貸款,在國會放寬貸款限制後,從1990至1991年的180億美元,增加至去年的430億美元,這也導致許多中產階級學生和家庭改變讀大學的付費方式。
儘管有高額的援助,就讀大學的實價(net price)──學雜費減去取自補助金和貸款的援助──漲幅仍超過其他商品和服務。補助金、獎學金和聯邦補貼貸款,未必能補足學生可得資源(如打工賺得的錢、父母給的學費……)和大學總花費之間的差距。「學費焦慮(tuition
anxiety)」現在成為家庭3大財務憂慮之一,其他2項分別是租屋和健保費用。
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1944年國會通過的「退伍軍人法案(G. I. Bill)」,提供美國二次大戰後百萬退伍軍人教育及在職訓練的機會。1965年後,「高等教育法(Higher
Education Act)」的通過,讓許多貧窮和中低收入戶學生有機會讀大學,促使大學的學生族群變得十分多元。
然而今日,一度作為窮人子弟讀大學門票的補助金,其效用已不同於1970年代。2000至2001年,補助金的最高額度是3300美元,而它僅能支付讀一般公立大學整年花費(學費、住宿費、餐費)的一半,這筆錢更只能支付私立大學整年花費的15%。國會現在已將補助金額度調高至4000美元,但這仍只是杯水車薪。
聯邦政府財務援助的原始目的,在於協助窮人子弟和弱勢階級有讀大學的機會,但如果未來提供學生補助金的方式,被改成要求學生貸款;按學績評定的獎學金,又多於按需求評定的援助,財務援助的原始良善用意將遭到破壞。
在未來數年,想讀大學的貧窮少數族裔,將面臨到嚴苛的考驗。除非聯邦政府改變援助方式,否則他們將因高學費和高負債而無法讀大學。(取材自「經濟學人雜誌」)
註1:學績評定(merit-based)獎學金:是以學業、教授的推薦及相關能力,為主要的審核依據。另外,語文能力與身分也是某些獎學金審核時的考慮因素。此類獎學金多係向各院系所申請,申請到的機會亦依系別、組別可有相當大的差距。常見的學績評定獎學金,如Fellowship、Teaching
Assistantship、Research Assistantship、Graduate Assistantship、Non-resident Tuition
Waive、Reader等。
註2:需求評定(need-based)獎學金:通常是以學生的經濟需要為審核的依據。美國聯邦政府提供一些獎助學金(如Pell Grants、Supplemental
Education Opportunity Grants)和學生貸款(如Perkins Loans、Stafford Loans)給經濟狀況較差者,補助學生部分學費,學生因而不用工作。貸款則畢業後分期償還。
(盧永山/整理自中華民國留學資訊站)
◎法蘭西視角
法國文盲人數遞增 教育部加強學子的識字能力
成人文盲 少壯階層激增
看不懂文字有什麼關係?
不過就是無法正確使用工作機器、填寫報表……,
吃藥、開支票等等瑣事得找人幫忙罷了!
文■駐法記者陳美琳
在法國境內,各社區內的文盲輔導協會紛紛成立,因為,有越來越多的成人文盲無法在社會生存,面臨相當多的生活以及工作障礙,這對自己以及周遭,都是一項負面的影響。法國各界的態度首先是,何以成人文盲的人數呈現直線上升的趨勢?而後,則是找出問題的癥結點,以及解決之道。
根據統計數字顯示,這群成人文盲的年齡層,越來越多處於20歲到35歲之間,而非過去的中、老年人階層。仔細探究下,竟然發現這些成人文盲在接受國民義務教育之後,仍然可能出現不識字的結果,而且就讀的學校並不完全是問題層出不窮、升學率極低的貧民紅燈學區,其中原因不外乎:
1)在學期間,極力避免老師的詢問,躲在教室角落;或許可以朗誦出一篇文章,但卻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加上教師並沒有足夠的時間,照顧所有學生的法文能力,在混水摸魚的心態以及行動之下,自然可以逃過校方的注意。因此,法文不好的學生仍然可以繼續升級就學,草率地接受義務教育,導致國中畢業生很可能寫不出3行正確的句子,看不懂簡單的法文文章以及句子。
2)很多人認為,不一定要會認字、寫字,才可在社會上謀生。做工人階級的勞工工作,應該沒有任何妨礙,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國中順利畢業以後,選擇職業學校就讀,如果法文能力相當不好,仍可能順利取得職校的學位,反正校方並不對此特別要求。
不識字的文盲人數越來越多,社會各界不加以注意的結果,造成今日很多人步入社會後,才將週邊的各項問題提上檯面。
1)因為不識字,造成工作崗位的機器錯誤使用,導致身體受傷的情形不在少數,此為成人文盲問題被社會各界關注的最大起因。
2)擔任水管工、水泥工等勞工階級的成人文盲,在完成工作任務後,如何填寫工作表,常是一項極感頭痛之事,對老闆、同事、顧客而言,亦都有不利之處。
3)在面對坐公車、地鐵、開支票、吃藥等這些日常生活小事之際,對成人文盲而言,都是一項極沉重的挑戰。
如果以鴕鳥的心態來逃避文盲的事實,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唯有坦然面對,才能確切幫助文盲的生活。特此,法國各界紛紛提出各項解決之道以及建議:
1)教育部預估在未來兩年之內,將訂定一項法文能力測驗,對象集中在10到12歲的小學生,進行全面的法文考試,希望藉此讓小學畢業生都符合基本的法文讀寫能力後,才繼續就讀國中課程,藉此來仔細面對此問題,同時加強學子以及法文教師的警覺,加強審核學子的法文基礎,避免學子在步入社會後,才面臨其他更多的社會障礙。
2)探討文盲問題,大多數人將第一責任指向教育部以及法文教師。認為學子在畢業之後,仍然不會寫字、識字,表示教育部以及法文教師的教育完全失敗。平心而論,教育部的確有其職責所在,但從另一角度來探討,如果家長也忽略子女的粗淺識字能力,是否表示家長亦有切身的責任?是否表示為人家長者,亦忽略子女的在學成果,從未關注子女的課業學習?如果家長早日發現子女的法文障礙,應該可以即時加以補救以及加強,進而避免子女日復一日地逃避此問題,惡化問題的嚴重度。
3)截至目前為止,僅有社會組織以及民間協會,以實際的行動,極力避免文盲人數的增加。例如閱讀退休協會的說故事活動,由喜愛說故事的退休者,到各小學內說故事給小朋友聽,讓小朋友真正自發地去看故事書。如此一來,必須識字才看得懂故事,而且是在娛樂的背景之下,達到的效果才有真正的意義,讓年輕學童自動願意去學習識字;否則,年幼學童很可能對法文學習感到相當無聊,或是不知道為什麼要花這麼多心力,去學習這麼難的法文,而放棄了法文課。閱讀退休協會便是希望讓小朋友明白,學習法文可以讀到很多很有趣的故事,可惜的是,退休者的意願不夠大,因此,閱讀退休協會在媒體上大聲呼籲更多的有心人士加入,以幫助年輕一代。
4)很多成人在市區內參加文盲輔導的識字活動,由該市區內的義工擔任(40%為退休人士),完全免費幫助這群成人文盲。很多人勇敢面對自身的障礙,和自己的小孩一起學習法文的讀、寫基礎,為了避免識字過程成為一項極枯燥無味之事,很多義工以輕鬆的方式來幫助成人文盲。例如讓成人文盲在家看電視影集,而後試著來寫影集的故事大綱,或是看自己有興趣的報章雜誌,如此一來,不但減少無聊之處,更可引發文盲的學習熱忱。
文盲的人數並不完全以一國的先進程度為指標,屬於工業先進國家的法國,如何面對境內的文盲問題?如何有效地解決?應是國內相關機構在面臨文盲問題之際,應關注參考的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