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10/29》═════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巡行大文山
地方的變遷與發展--「渡溪」的在地紀錄
◎ 來去紫禁城
********************************************************************
◎ 巡行大文山 地方的變遷與發展--「渡溪」的在地紀錄
編按
本專欄由世新大學通識課程的《媒體識讀課程》提供,為文史傳播組《大文山文史》講課紀錄,預訂自本週起刊出6週。透過講者對文史音像紀錄的看法,希望對老師們製作鄉土教材有所幫助。
觀察橋或者是渡口時,
我們會好奇,過去的人是如何渡過這水域?
而現在這些方式有了什麼樣的轉變?
又為什麼會這樣轉變?
講者■夏聖禮(台北縣文史協會總幹事)
紀錄整理■王冠棋
前言
我想文史工作最重要的元素是行動,透過行動跟在地直接互動,才能夠在從事文史音像紀錄工作時捕捉到一種生活觀點的感覺,捉住一種生於斯、長於斯的親密感,並且使得文史工作的內容更豐富。
文史工作的紀錄若單單只是紀錄並不足夠,重要的還是紀錄者能夠在紀錄之外,與在地、也就是被紀錄的對象進行互動,並且以在地人為主體。這個過程並不是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的關係,而應該是一種「一起拍攝」的感覺,紀錄與被紀錄者一起發覺社區或者地方的歷史脈絡,乃至於賦予地方新意義、新觀點,而這才是音像紀錄與文史工作結合時的重點(當然文史工作年輕一輩種籽的培育也是相當重要的)。
進行文史紀錄工作時我們也要注意地名的意義,最好是能夠將地名與整體區域歷史脈絡做一個了解,而非只是望文生義而已。還有在進行觀察研究時,我們可以依著「山」與「河流」來當做文史紀錄的主軸,透過這兩個軸線我們往往可以發覺當地有關「族群」、「交通」、「聚落」、「信仰」、「產業」、「街市」、「生活」的發展流變和歷史源起。另外在文史工作進行的時後,千萬不可以忽略地圖的重要性,按圖索驥是文史紀錄工作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往後我們的文史工作會對新店北二高以北的地方進行完整的探索,至於以南的地方,丘陵高山較多、地形較為複雜,我們視情況再行探訪。
橋與渡
文史工作中,我們往往可以從「橋」或者是「渡口」(特別是例如新店渡這種唯一僅存的渡口)發覺人類生活史的紀錄。觀察橋或者是渡口時,我們會好奇,過去的人是如何渡過這水域?而現在這些方式有了什麼樣的轉變?又為什麼會這樣轉變?重要的是,透過「橋」或者是「渡口」的文史紀錄,我們更進一步地發覺了人類與河流之間共生的情感,以及人類生活歷程的演進。
河流對於文史紀錄工作的重要性,如前所述,是由於經由河流,我們可以發現這片流域中人類的發展軌跡。首先是聚落與族群的部分,由於人類的生活大多離不開水源,因此當人類到達一個地方開始生活時,總會依附在靠近水的地方,透過聚落、族群與水的距離遠近,我們可以觀察出這個聚落與族群來到此地的先後順序;再者,從這些水域的周邊作物或者植物生長,我們也可以略知當時這些水邊生活的人們靠什麼樣的作物維繫生存,例如漢人的農作物大多以稻米為主;而靠近山區的漢人則種茶。這些作物的栽種方式也是觀察重點,例如新店烏來山區有許多「樟腦寮」,我們就可以去考察這些樟腦寮的源起和歷史,說不定就是某個族群的產業史的一部分。
宗教
了解聚落和族群之後,我們可以開始探索他們的宗教,宗教可以告訴我們這些人到底來自何方、他們的價值觀是什麼等等。例如,泉州人可能就會信奉清水祖師與保生大帝、漳州人信奉開漳聖王、客家人建立三山國王廟、拜義民爺等等。不同的宗教信仰意味著這些人民的生活經驗與歷程的差異,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其中察覺他們與這片土地的互動情況。
社區、生活、文化技藝與資產
要觀察一個地方的發展歷史與人文活動,社區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社區中一定有街道以及建築物,這些建築物為什麼這樣蓋?又為何選擇這樣的位置來搭建?而街道的命名有沒有特殊的涵義?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提問的。像景美街的開發與發展歷史、安坑老街繁華的今昔以及許多在地的「古厝」,都是我們可以了解在地文史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另外,每個社區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當然也會產生出不同的文化技藝與文化資產,這些東西流失得滿快的,在大文山地區這一、兩年之內消失的危機不大,但是這些東西總是愈早紀錄愈好,因為隨著時間的過去,相關的耆老與習藝的人會慢慢消失,這些東西其實是應該以「當下搶救」的心態來對待的。透過這些發展歷史的考掘,我們也必須賦予這些舊的社區以及文化資產新的意義,或者從這些社區與文化資產在現代所呈現的新意義中進行詮釋。
宗族與人物
宗族與人物對於一個地方的歷史構成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宗族偏向人與人的組織,而人物的紀錄當然鎖定個人的不凡特質。例如新店地區的劉氏,就在大新店的發展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透過劉氏家族的拓墾史,與大新店地區的發展過程兩相對照,我們可以對許多事件的因果有更多的了解,而人物誌也是如此。但是必須注意的是,我們是和我們所紀錄或書寫的對象一起來進行文史工作,而非以一種紀錄者與被紀錄者的需與求關係進行,唯有如此,被紀錄者在文史音像紀錄工作的在地觀點才得以突顯,並達到共同紀錄、共同思考、共同處理的目的,重要的是過程,而非結果。而當你進行人物紀錄之後,你或許會發現,許多時候,這些人或氏族都是虛有其表,很多的秘辛都會被你挖掘出來。
結語
我想文史紀錄的拍攝工作,我們在事先難免會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拍攝紀錄的結果不一定會跟自己的原先想法一樣,可能會有所調整或是修正。但是這都是文史音像紀錄工作者在過程中挖掘及發現的必要作為,因為你得找出最為恰當且該堅持的紀錄觀點。最後我們要能妥善利用媒體的傳播輔助,以及回到社區的放映活動,完成共同紀錄的使命。
我們要強調的是,透過紀錄者與地方鄉親的參與與互動、融入地方,並且對社區文化與歷史進行再發現,並責無旁貸地賦予新的觀點與意義。
◎來去紫禁城
口號治國
開學術會議的開宗明義宣言,
頭一條一定是:「擁護十六大,服務十六大」;
各地動員聯歡,也說是在「歡欣鼓舞,群情振奮」地迎接十六大;
天涼入冬,學校發個通知要大家保重身體,
也非得強調是為「保障十六大的順利進行」……
文■魏宏晉
中國共產黨統治的中國自1949年建國以來,從來就沒有脫離過口號治國,50年前沒有,現在也還沒有,顯示這個國家的現代化之路,還在蹣跚學步當中。
翻老共的舊帳,什麼「三面紅旗」、「三反五反」等為外人所熟知的老口號雖早已不提,到現在已經進入21世紀的第二年了,教條與口號依舊。就拿現在中國的氛圍來說吧!由於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在11月8日召開,現在舉國喃喃囈語的,無不是「十六大」台詞。開學術會議的開宗明義宣言,頭一條一定是:「擁護十六大,服務十六大」;各地動員聯歡,就算是小型同樂會,也一定要說是在「歡欣鼓舞,群情振奮」地迎接十六大;天涼入冬,學校發個通知要大家保重身體,也非得強調是為「保障十六大的順利進行」……。這些說得通、說不通關係的「十六大」,從好幾個月前起就開始疲勞轟炸,讓12億人著魔似的好像只為十六大而活,雖然也許有人不見得真正搞得清十六大是在玩什麼把戲。
三個代表?哪三個代表?
十六大的旗幟很鮮明,不知道它搞啥的,最少也會知道是開會,但是另一個當前火紅的口號「三個代表」,雖然也是唱得震天價響,但是真的完全明白它在說什麼的,那可能真的是不多了。
「三個代表」在中國的傳媒上天天說,街上看板高高掛,都說成國家流行語了,就跟無聊綜藝節目突然創造的新興語言一樣莫名竄紅,人人都掛在嘴上,世界無大事,就這「三代表」最先進。而由於說的太多了,已經具有催眠的效果,顯然了解什麼是「三個代表」就跟知道「天上有一個太陽」一樣理所當然。我在9月來到北京,天天聽人說「三個代表」,就很想知道這「三個代表」是哪三位?而我沒有拿到他們人手一冊的學習材料,所以我逐日隨機地從報紙和雜誌上去找答案。一天、兩天過去了,很有趣,儘管論述「三個代表思想偉大」的文章長篇纍牘地出現,重要報紙頭版甚至還每天必有一篇萬言社論談這事;偶有國外傳媒跟著起鬨,像韓國《新東亞》雜誌日前有報導介紹中國經濟發展,公開讚揚「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了解中國經濟力量和本質的鑰匙」的馬屁文章,更是立刻被全國傳頌,引為國際指標。
「三個代表」天天上報,就是沒見到有人說是哪三個?就只口號式地提,完全沒內容,只有讚揚和吹捧。我決定暫時不去深究,用我的方法繼續讀報,看它什麼時候才要現身?一個月過去,兩個月又快過了,嘿嘿嘿,「三個代表」在傳媒上依舊張牙舞爪,可就神龍見首不見尾,到底是哪三位?還是只有名號,不見本尊。
幾天前,我決定停止實驗,直接找答案,在網站上一搜索,哇!十六大和三個代表在中國的搜索網站裡早已是政治類下的大支了。很快地,我當然找到這「三個代表」了!原來,三個代表沒有三位,大老闆就一位。2000年2月,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到廣東考察時提出了:中國共產黨要始終成為「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以及「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3個有關鞏固中共統治(鞏固中央就是鞏固他本人啦!)的指導性思想。說實在的,這三代表不只是沒內容,也不見新意,這樣的政治口號可以要全國學習,當前世界只有少數國家做得到,中國當然是最大的一個。
重要的是「誰說出來的」!
一個沒什麼內容的口號會成為全國學習的標的,這當然是由於政治因素而起的。在民主先進國家不可能發生的為鞏固領導人地位的學習「三個代表」運動,在中國一下風起雲湧地展開了,各地發起學習,把這「三個代表」吹捧成繼承毛、鄧,甚至上與中國數千歷史文化、人類文明都扯上關係,似乎直要說成它等同於人類思想的精華才甘心。
而難道只有我這後來者才不知道「三個代表」嗎?不見得!我試著問很多人,大家都知道有個偉大的「三個代表」,但是問起內容卻多是支支吾吾的,沒幾個說的清。一位北大老師跟我說得好:「重要的不是內容說什麼?而是這是誰說出來的!」語氣婉轉,略帶玄機,卻是把中國這完全人治的政治面貌一針見血地戳破。
另一位老師還說了個也許有些真實的「三個代表」笑話給我聽。他說:一位副省長聽說「三個代表」是江主席提的,直認為一定很好,就跟屬下說:「我們這兒有個人大代表,另外那兩個代表是誰?趕快給我找來!」
政治咖啡只能是這一杯
催眠似的政治口號就跟維他命C一樣,吃多了,毒不死人,好像也沒大礙。不過一個國家要真的進步,不能老靠吃維他命C續命過活。有位中國學者私下聊天時跟我說:「鄧小平在現代中國的進步上做的工作,不在於他做了什麼,而是他決定不再做什麼!」這話怎說呢?中國號稱實施的是社會主義,以前國家包山包海,「人」算是國家的資產,國家當然得養。既然吃大鍋飯,努力與不努力,結果都一樣。不努力的多,少數人做得要死也養不起所有人,所以大家都窮,大家都餓。鄧小平所謂的「改革開放」,就是讓共產黨在經濟管制上撒手,開放國民在經濟上讓自己為自己負責,以前管太多,現在不管,這樣的「偉大」,道理不在於做了多大的努力,而是決定不做努力。他的風險是在可能是致命的政治思想上的覺醒,以及政治鬥爭上。沒做什麼的鄧的「偉大」在中國是可以成立的,然而卻是民主國家永遠體會不來的「異國風情」。正如「三個代表」這杯三合一咖啡一樣,在中國就這一杯,而且必須是領導人泡的這唯一的一杯,不能有多餘的選擇,所有中國賣政治咖啡的「廣告詞」,背後強調的,無非就是這一點而已。
(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