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他山之石 寧靜的教育革命

═【立報】════════════════════════════

                                  

═══════════════════════《2002/10/30》═════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他山之石 寧靜的教育革命

 

 

   英倫趴趴走 中國人比較沒有禮貌?

 

    教育論壇 建構教學法不該是罪魁禍首

【教育小報報】

********************************************************************

       他山之石 寧靜的教育革命

 

編譯盧永山

 

前言:今年9月,在世界各地將有超越以往的學生湧進大專院校裡。過去20年來,高等教育的擴張已轉變了各個社會。這股趨勢正在加速之中,但當大學生愈來愈多之際,最令人擔心的問題出現:誰來付學費?

 

如同往年,今年9月是世界各國大專院校開學的日子,但不同以往,今年9月世界各國正悄悄發生了一場寧靜革命,因而轉變了社會的面貌。

 

花錢換學位 愈來愈平常

 

過去20年來,各國高等教育的入學人數急速成長,這股趨勢正在加速之中。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超過一半的年輕人就讀大專院校。在其他國家,就讀高等教育的人數雖然還很少,但東歐、中國、拉丁美洲和中東等地,成長率卻不斷攀升。然而,快速擴張的後果卻是,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陷入過度擁擠、公立大學缺乏經費等危機當中。由於迫切需要新的財源,許多政府漸漸要求學生和其父母出更多的錢來支持教育。

 

要求學生和家庭出錢換學位,幾乎不是什麼激進???的概念。在美國,有相當比例的大學費用是由家長和學生自付,甚至對就讀公立大學的學生而言亦是如此,而學費仍節節攀升。但在古老的歐洲社會福利國、部分的亞洲國家、整個非洲及拉丁美洲,大學教育被視為一種公共福利(public good),因此讀大學是免費的。在許多國家,這既是一種原則,也是一種驕傲。歐洲的教育部長曾宣布,教育是政府的責任。

 

這樣的宣布現在聽起來已有些許空洞。個人在大學教育上的花費正節節高升,但花錢者卻從政府漸轉至學生身上。19951998年間,16個富裕國家中有10個,個人在大學教育上的支出增加。在澳洲、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土耳其,個人在大學教育上的支出增加了30──增加速度明顯快過公部門用於大學教育的支出;而加拿大、義大利、荷蘭和瑞士等國,公部門用於大學的支出不升反降。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CED)」會員國中,個人用在大學教育上的支出比例,範圍從3%(瑞典)到83%(南韓)。

 

儘管公部門預算仍是許多大學系統的「金主」,但他們卻逐漸依賴個人繳交費用,這代表了一個重大的改變。政府不再有意願或有能力提供大學教育大筆預算,除非可以直接獲利。這已心照不宣的承認,讀大學不僅不是一個公共福利,而是需要花錢買來的福利,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拿更高的薪水,學生沒得選擇。在美國,有大學學歷和只有高中文憑,一輩子的薪水差距是1百萬美元。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會員國家庭支出大幅增加,可歸咎於子女學雜費上漲,以及營利組織的擴張,例如,波蘭政府就鼓勵公立機構收錢。這些收費減輕高等教育從未料及的財務壓力。在波蘭、匈牙利、南韓、捷克、希臘、奧地利等國,19951999年間,大學入學率增加幅度超過30%,使得整個歐洲和澳洲平均每名學生的支出費用減少。

 

西方國家國家所面臨到的這種兩難狀況,以英國最為典型。在前政府的政策下,不到10年時間,英國大學入學率成長了2倍,新工黨政府在1997年忍痛開始向學生收取學雜費。在此同時,公部門的預算卻沒有跟上入學成長率,因此平均每名學生的支出費用減少了25%。曾有過高額補助的英國學生,目前平均而言,僅比讀公立大學的美國學生少付一點點學雜費。在德國,社民黨政府已撤銷了高等教育免費的保證,讀大學的費用雖然不算太貴,但這已為大學收費開了一道大門。但德國學生現在可以比較省一點,因為德國的大學入學率從1995年後就已輕微地下滑。

 

在某些學校

 

依價格收費

 

發展中國家面臨到更嚴重的財務壓力,他們也向學生收取學雜費,以維持公立大學系統,這是世界銀行所倡導的一項政策。在許多貧窮國家,政府撥給大學院校的預算已相對減少,智利、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俄羅斯、南非和越南,向學生收取學雜費,已成慣例。俄羅斯法律原本規定大學生無須繳交任何費用,但現在許多大學已放棄這項規定;1999年,有14的學生付雜費,而1995年時,僅有9%。

 

口說要免費提供大學教育,實際上卻拚命向學生收錢的,不只是俄羅斯而已。巴基斯坦、越南和中國已開始向優秀學生收費,但唯有中國面臨高等教育市場化後的弔詭:收費未必能嚇退依價格來選校的學生,他們通常認為,價格愈高,學校愈好。自1997年起,中國開始向所有學生收費,但該國的大學入學人數在19992001年間爆增了200%;許多貪心的大學索費甚高,並打算自學費中收取他們全年度總收入的40%。根據紐約大學「國際比較高等教育財務入學計畫(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 Finance and Accessibility Project)」的資料,在學費貴的公立大學就讀的中國學生,每年花在課程和生活費的錢約8千美元。

 

貸款計畫

 

紛紛胎死腹中

 

然而,不管是在窮國或者富國,學雜費問題可能等同於碰不得的政治毒素。奈及利亞政府唯恐導致學生抗議,最近已禁止捉襟見肘的公立大學向學生收取上課費(instructional fee)。在蘇格蘭,各大學在刪除補助金後,開始向學生收取雜費,導致低收入學生入學率短暫卻引人注目地下滑。蘇格蘭現已廢除這些費用。

 

政府提供補助金,並籌設貸款計畫,可以達到成本分攤(cost-sharing)的效果,但這些方法在發展中國家卻問題多多,因為私人資本市場的稀有性,限制學生可借貸政府籌募到的額度。中國、俄羅斯和印度過去2年已籌設了各種貸款計畫,但沒有一項是成功的,這些國家的高倒債率(default rate),已傷害了借貸計畫。

 

反對成本分攤的人擔心取得機會(access)和能否負擔得起(affordability)的問題,但這些擔心可能被過度誇大了。有趣的是,學生和家庭必須花很多錢讀大學的國家,大學入學率很高;個人花費較少的國家,大學入學率反而偏低。這也許有點不合常理。或者也可能是,就如許多人假設的,合理的費用並不構成財務障礙,特別是如果能提供最有需要者足夠的財務援助。有一點倒很確定:在大學入學率持續攀升之際,愈來愈多國家將會測試成本分攤的限制。(取材自「經濟學人」雜誌)

 

 

(回目錄)

 

英倫趴趴走 中國人比較沒有禮貌?

 

跟老師道別後,

 

更多關於「不禮貌」的回憶閃進腦海。

 

的確,很多中國或台灣同學的手機常在課堂上響起。

 

的確,中國及台灣同學上課時,經常是「人在心不在」,

 

不是想別的事情,就是低頭做自己的私事。

 

與其指責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先給自己機會──改變自己,

 

別人才會給我們機會,

 

改變他們對我們的看法。

 

■Heysweet

 

在英國唸研究所,班上同學都來自世界各國,其中有一名義大利男同學盧卡,讓人印象特別深刻,因為他不像典型義大利男人熱情友善,此君不但不熱情,還不大愛搭理中國學生。

 

一名台灣女生剛好跟他同班,她就對盧卡甚為感冒。話說某日上課,老師問盧卡對中國人有何看法;這裏的中國人包括台灣人,對歐洲人而言,他們無法分辨大陸學生跟台灣學生的差異,所以我們在他們眼中,一律都是中國人(Chinese),只見盧卡冷靜地回答:「我喜歡某位中國同學,因為他比較像歐洲人(He

 

is European Chinese)。」老師納悶地追問:「為什麼要像European Chinese,而不是Chinese,有什麼差別嗎?」盧卡繼續冷靜回應:「我覺得European Chinese比較有禮貌!」言下之意,好像不像歐洲人的中國人都沒有禮貌。盧卡的答案當場刺激在座的台灣學生及中國大陸同學。

 

老師為了鼓勵盧卡多多了解中國人,於是問他:「你對中國菜有興趣嗎?想學中文嗎?」不問還好,一問猶如火上添油,盧卡直接了當說:「我對中國菜沒有興趣,我也覺得沒有必要學中文!」可以想像,當時氣氛降到冰點。然而,盧卡惹毛中國及台灣同學的地方還不止這些。

 

上課時,老師會把34個學生分成一組,要大家一起做小組討論,老師會提出一個問題,要同學們分析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跟盧卡同組的同學,都覺得很倒楣。每當同學在討論時,盧卡總是低頭寫自己的筆記,從來不願意參與討論,他唯一會開口的時候,只是為了想駁斥同學的論點,他會一直找同學的語病,白話一點的意思,就是吐同學的槽;但是當同學要求他提出他自己的解決方案時,盧卡又再度低頭做自己的事,完全不理睬同學。小組討論結束後,老師會一一詢問每個小組的討論結果,輪到盧卡這一組時,盧卡就會搶著發言,把他剛才在筆記上寫的心得一一報告老師,完全不讓組內其他成員有任何發言機會。盧卡的自私與不合群,讓同學對他愈發沒有好感。

 

聽完台灣女生的抱怨,大家當然是同仇敵愾。然而,我感到更好奇的是,為什麼盧卡這個歐洲人會覺得Chinese沒有禮貌?在一次的偶然機會,我跟英文寫作老師艾登提起這件事,我覺得事情總有一體兩面,在責備盧卡傲慢自大的同時,也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失禮的地方,於是我問老師:「我們有什麼地方讓你覺得不禮貌?」

 

老師客氣地回答:「上課時,你們常常交頭接耳,討論自己的事情。當別人在講話時,你們沒有注意傾聽,反而跟旁邊的同學聊天。還有,因為中國學生在班上占多數,所以你們常自顧自地在大家面前講起中文,可是班上有其他同學不懂中文,你們應該要多替不懂中文的同學著想,儘量用英文交談。」

 

聽完老師的話,我回想起自己在上課時曾經跟同學交頭接耳,因為剛好同學聽不懂某個部分,所以直接問我。我把這個狀況反應給老師,老師說:「有不懂的地方,你們可以直接舉手問我。我一定很樂意幫你們,而不是不明就理的,自己在講話時,底下的學生也在講話,好像我的課講的很糟糕,所以學生都不想聽課。」為了怕老師誤解我們,我跟老師解釋說:「因為我們過去的教育強調上對下的師生關係,因此造成很多學生對老師產生距離感,所以當學生有問題時,都不會直接舉手問老師,反而會先問同學。」不過,我認為同學都不是少不更事的小毛頭,大家應該會慢慢改變這個習性。

 

跟老師道別後,更多關於「不禮貌」的回憶閃進我的腦海。的確,很多中國或台灣同學的手機常在課堂上響起,擾亂了上課的秩序。的確,中國及台灣同學在上課時,經常是「人在心不在」,不是想著別的事情,就是低頭做自己的私事。譬如,英語口頭報告老師克莉絲汀曾經發現一名中國同學在課堂上心不在焉,因為這名中國同學的銀行帳戶出了點問題,所以他擔心自己無法及時繳交學費。克莉絲汀很體貼地跟那名中國同學建議:「如果你需要立刻處理你的財務問題,你可以不用上這堂課,趕快去辦這件困擾你的事。」這名同學決定待在教室上課,可是他的心思又再度飄盪在他的財務問題,克莉絲汀再次耐心地提醒他,既然已經決定留在教室上課,就應該好好專心上課。

 

原來,我們曾經無意識地冒犯他人,卻渾然不察。我明白並非只有中國同學或台灣同學會犯這種錯誤,我目睹很多歐洲同學當著我們的面自顧自地講他們的語言,或者忽略正在發言的人,但是與其指責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先給自己機會──改變自己,別人才會給我們機會──改變他們對我們的看法。說不定,不久後,那位驕傲的義大利同學發現他錯了,而願意改變他的觀點,覺得中國人可愛又可敬。

 

 

(回目錄)

 

教育論壇 建構教學法不該是罪魁禍首

 

知識可分為Know what、Know how、Know why,以及Know who4種,

 

其中的Know why,

 

是我們覺得最重要、也一直要求學生必須去追問的,

 

建構教學法的主要目標也在此。

 

珠算若真如宣傳所言那麼厲害,

 

可以打敗電腦,

 

代表我們小孩的數學能力很強,

 

那麼,為何我們就是沒有人得過諾貝爾獎?

 

文■賴鼎銘

 

小學數學的建構教學法,最近因為家長投書批評及立法委員的質詢,而引發不小的爭議。看來改革真是一條艱辛的路,常常打不過習慣與傳統。

 

作為一個小四學生的家長,因為必須隨時輔導小朋友的功課,一路與他奮戰下來,我稍微了解建構教學法的用意。以目前家長所稱頌的九九乘法而論,其實小孩子只會背,並不真的了解乘法的用意。就以筆者而論,自小學三年級開始背九九乘法開始,直到成年都不知原理何在,只知本能地寫出答案。而建構教學法,如果我了解得不錯,是要讓小孩子了解乘法只是加法的轉變,乘幾次就等於是加幾次的意思,這是讓小孩子知道乘法的原理。但,或因為老師教不得法,家長覺得浪費時間,不知其中用心,因而怨聲四起,噓聲反而多於掌聲。如果要責怪,怪的應該是政策的執行者,幕後的工作未準備妥當,匆匆上路。不只教師,連家長都苦不堪言,尤其後者必須丟掉以前學的舊法,重新摸索建構教學法,才能輔導自己的小孩,確實並不輕鬆。

 

其實,經合組織(OECD)曾將知識分為Know what、Know how、Know why,以及Know who4種,其中的Know why是我們覺得最重要、也是一直要求學生必須去追問的,建構教學法的主要目標恐怕也在此,但因為施行不得法,因咽廢食,實在得不償失。

 

若真要快,其實學會珠算追求解答最快。我的小孩學珠算時,我曾作陪數月,因而知道珠算是一套運算的公式,公式背熟,手跟著撥動,到最後把珠算的意像放在腦中,只要撥動手指,即能運算自如。但小孩真的懂數學的原理嗎?我自己就很懷疑,我的小孩到最後因為受不了壓力,要求停止,我也鬆了一口氣。事後我一直思考,珠算若真如宣傳所言那麼厲害,可以打敗電腦,代表我們小孩的數學能力很強,但為何我們就是沒有人得過諾貝爾獎?可見記憶術的方法,並無助於學生知道運作的原理,對他們的理解及興趣幫助並不大,實在不應太過吹噓。

 

但比較令人好奇的卻是,那些規劃建構教學法的學者哪裡去了?為什麼沒有人出來為理念解說呢?(世新大學資訊傳播系教授)

 

 

(回目錄)

 

 

 

(回目錄)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hyouki@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