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2.11.01
───────
http://www.lihpao.com/────────
【社論】我們真的告別了救國團?
【左右看】過勞死與失業潮
******************************************************
【社論】我們真的告別了救國團?
救國團50週年慶,雖有總統親臨致詞打氣,然在場人皆知,50週年不是承先啟後的歡騰同慶,反是救國團盛極而衰的西下餘暉。不過,能走過半世紀的能耐畢竟不假,救國團效應值得一談。
現今,救國團的斯人憔悴不止清算黨產一端,真正嚴重者,乃肇因於救國團的壟斷能力不再,致使過去那種盤根錯節的深入青年生活、模塑青年次文化的機制已難重現。溯其根源,在於救國團實為不折不扣的政治控制機構,故昔日以黨、政、軍、團的四大支柱自況,而後者更受惠於黨國威權體制的高度政治壓抑,使救國團能以其軟性包裝成為當時眾青年的情緒宣洩出口,而成其去政治化的意識形態教化功能。一路走來,從忠黨愛國的口號動員再到逸樂服務的感性包裝,幾乎成了上一個世代人們的青春回憶交集,當然也因此內化成某種共同的價值感覺結構。
及至90年代以後,隨著既有政治結構的鬆動與資本主義發展的深化,救國團確實逐漸喪失了傲人的支配能力。在這個意義上,救國團看似式微,但其逸樂傳統並未因此消褪,而僅是交棒給市場發揚罷了。對新世代的年輕人而言,市場消費的多元與刺激尤勝於救國團的菜單,不必獨沽一味;但實際上,新世代並未因此而逸出政治控制的宿命:且看各選舉場合幾乎必備青年軍、青年團饗以歌舞助陣,即可瞭解泰半。弔詭的是,新世代頻頻在政治選舉場合露臉,美其名為民主洗禮的解放,但內裡卻大相徑庭,否則何以自己所處的校園反倒往往是民主冷感帶?上一世代跟著救國團走中橫、唱萍聚,新世代則跟著候選人到處跑馬燈、唱競選主題曲,試問究竟誰又比誰高明?
救國團的不振已成定局,然而救國團的餘威後勁卻未因此或減,這才是今日關心青年文化解放的人們所應深思的問題。
【左右看】過勞死與失業潮
【左看】台灣經驗的幻滅
■胡寧寧
失業潮陣陣衝擊,自殺潮波波來襲;產業後備軍環伺左右,工作壓力與日俱增。
近年來經濟日漸蕭條,企業裁員聲不斷,無產階級絕對貧困化的生活已然浮現。即使有飯碗可端,亦是捧得心驚膽顫。勞動強度加劇的逆來順受,處處反映出揮之不去的失業恐懼。就算是令人羨艷領有高薪的科技人,也脫離不了相對貧困化的處境;而烏雲罩頂的重重壓力,更讓過勞猝死的消息屢見報端。
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19世紀英國工人在馬克思的眼中,不僅承受過度勞動的破壞性後果,也同時遭受工作機會不足的苦難。21世紀初的台灣,同樣面臨著「過勞」與「無勞」的並舉,且兩者間相互作用、彼此加持、益發熾烈。
李遠哲APEC之行,在企業領袖高峰會以「發展中國家的挑戰」為題發表演說,推銷「台灣經驗」可作為低度開發國家的參考。實事求是地看,台灣奇蹟在冷戰年代確有其歷史之偶然,但偶然又有其必然。正如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使然,無產階級貧困化有其必然。就在此必然性於台灣彰顯地日益明白赤裸之際,倡言「台灣經驗」對低度開發國家的參考作用,無疑打破對台灣奇蹟的迷思。李院長,您啊!真可謂用心良苦。
(文字工作者)
【右看】時代青年的考驗
■陳正心
放眼望去,各大專院校年年步出一批又一批為數可觀的新興無產階級,而此刻台灣正處於失業率節節攀升的年代。無疑地,這是一個考驗青年的時代。
這樣的一個年代,除了就業市場有限的胃納外,即使一時無失業之虞,也得自我訓練做好時下人們常談及的情緒管理(EQ)。畢竟,有限的工作崗位意味著競爭的有增無減,隨之而來的壓力,無疑將造成身心極為龐大的負荷。君不見,近來過勞死消息連連見報,職種範疇涵蓋甚廣,從法官、科技人到基層員警,無不囊括其中。
時間往前推移20年,研究生可謂是就業市場的熱門搶手貨。而今物換星移,研究生滿街跑的事實,不僅打破高學歷高競爭力的迷思,以升學來延後就業,更成了一種躲避失業的方式。儘管矇上眼睛,地球卻依然轉動,與其選擇逃避不如即早因應。一掃學生生活的散漫步調,自我要求並掌握時代變動的趨勢,孜孜不倦地多方面自我充實,如此一來,也能早日打下學習身心管理的基礎。
這些勵志話語聽來或許有些八股,但在處於逆境之際,卻格外顯得有其意義。畢竟,時代考驗青年,而能創造時代的青年絕非一蹴可及!
(政治評論者)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