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小鋪電子報NO.39 █▇▆▅▄▃▂▁╴ 2002.11.14 媒體小鋪電子報的存在是為了:認識媒體、批判媒體、改造媒體。 從知識與行動中,建造新的媒體生活。 ................................................................................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 認清你的未來 文/管中祥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大眾傳播工會聯合會,傳播學生鬥陣等團體最近 和幾所傳播科系的社團共同舉辦「認清你的未來--傳播工作權巡迴座 談會」,這個座談會的目的是要透過描述新聞工作的職場現實,藉以 提供傳播科系學生進入工作場域的準備,以及面對媒體老闆不當對待 的應對之道,以補充傳播教育的不足。 傳播工作之所令人充滿期待,除了相較於其它工作有更多自主與創造 空間,以及自我實現的機會外,光鮮麗亮麗的生活想像也是另一個重 要因素。不過,近年來在台灣媒體工業的擴張以及傳播法規的解禁, 釋出大量的工作機會也滿足了部分工作的需求,只是這樣的盛況是否 再來? 1987年解除報除,報社從原來的31家暴增到3、4百家,曾經帶來大量 工作機會,不過隨著市場的惡性競爭及新媒體的興起,報紙家數急驟 減少,引起了一波裁員的風潮。幸運的可以趕上1993年有線電視合法 化所帶來的另一波工作需求潮,但也有些只能另謀生路。不過,隨著 有線電視的併購與壟斷,這片榮景有如乍現的曇花一溜煙就不見了, 傳播工作者也同樣也落入報紙衰退時的遭遇。不久後興起的網路產業 ,同樣也是乍起乍落、忽熱忽冷的市場行情,讓人像是洗了急凍三溫 暖,失業的颶風也再度吹起。 換句話說,每年有一、兩千個傳播系所的畢業生,但實際有的工作機 會卻是有限。特別是新聞工作公開招募的員額更是寥寥可數,當然, 有些工作是比較好找的,例如,廣告公司或製作公司的基層人員,因 為流動性高、工作條件差,隨時都要補充人手。然而,即使好不容易 工作,許多老闆為了節省成本或經營現實,減薪、惡意調職、裁員時 常可見,原本想像的自主、自我實現與光鮮亮麗也因此無情的離去。 有趣的是,大部分的傳播工作者面對這樣的問題大多不知所措,究其 因,除了缺乏勞動意識外,傳播教育也很少告訴傳播學生該怎麼作。 台灣的傳播教育走的是美國商業主義的路線,培養的是市場預備軍, 充分展露出實用目的與功利傾向,這種作法當然可議,相對於美國的 教育目的,英國的媒體工作者是在職場養成,學校提供的是思辯與分 析能力而非專業技能。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便是作為職場應用的教 育目的,台灣仍是大大不足,因為,在傳播教育裡缺乏的是深刻思辯 能力的訓練、職場工作的現實描述與應對之道,以及如何透過工會的 集體力量悍衛起碼的工作權,難怪台灣的記者充斥著一群隨老闆意志 逐流而沒有自主性的人。這不只是工作者與環境的問題,傳播教育也 有責任。 《流行開講》 用雙瞳看不清楚台灣電影 文/魏玓 美國好萊塢電影公司哥倫比亞繼《臥虎藏龍》獲得成功之後,再度投 資台灣導演攝製電影。由陳國富導演,以台灣獨立製片工作者為主要 班底,結合香港與澳洲人力支援,所完成的《雙瞳》,根據報紙報導 在台灣的票房收入已經突破五千萬元,是近年來「國產」電影少見的 票房佳績。《雙瞳》是一部推理 + 驚悚片,在戲外,《雙瞳》其實也 引發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問題。 首先,哥倫比亞的舉動,透露出這個好萊塢公司在「臥虎經驗」之後 ,所擬定的全球擴張策略,是用亞洲人拍亞洲題材來打亞洲市場,再 用這些電影的亞洲風味(無論是功夫或是道教)結合好萊塢商業電影模 式(不是一些華裔導演擅長的藝術電影模式),成為進取全球市場的重 要賣點。哥倫比亞副總裁蓋瑞斯就表示,目前該公司的製片計劃是在 每年所拍的25部至30部的電影中,挑出10部左右來拍攝有各地人文色 彩的「外語片」。 不過,更值得注意的是《雙瞳》的生產模式並不同於《臥虎》。後者 的導演李安,在當時基本上已經被吸納成好萊塢的一線導演,哥倫比 亞雇他去拍《臥虎》,雖然題材和演員大都是華裔,卻是在好萊塢脈 絡下生產完成的。而哥倫比亞出資,陳國富主要以本地人力來拍《雙 瞳》,生產模式卻相當接近「承包」或「外製」。這個策略的考量是 什麼?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成本。哥倫比亞挹注《雙瞳》的資金在台幣 一億元左右,這對目前台灣電影的平均一、兩千萬的成本來說已是相 當寬鬆,但是卻只有《臥虎》成本一千五百萬美金的五分之一左右。 產品定位考量類似,成本卻大大降低。 當然,有人認為這個模式對復興或提昇台灣電影工業有益。短期來說 ,我贊成這樣的觀點。畢竟台灣電影的基礎結構已經幾乎到了崩盤的 地步,不穩定的生產狀況,也是人才和技術無法累積的重要原因。不 過,長期來說,這樣的看法顯然過度天真。好萊塢投注資金的考量, 是這些電影能夠幫他們賺錢,而不是當地電影工業或是電影文化的發 展問題。一旦台灣創作者承包的電影不賣座,資金立刻會移轉。反過 來說,為了要能夠賺錢,創作就愈受到好萊塢商業片模式的牽制,也 就對本地獨特的電影文化發展不利。《雙瞳》在經濟上成功了,但文 化的意義是什麼? 《硬是NET》 無代表 還得納稅 文/劉昌德 網路網域名稱與位址管理機構(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ICANN)於十月底的上海大會中,做出 四年歷史中的最大變革,取消由網民直選所產生的五名理事席次。該 組織的高層宣稱是為了提高理事會的決策效率。同時為了彌補經費不 足,ICANN也討論了向所有網域名稱登記者收取費用、作為組織收入的 新規定。 負責協調網域名稱與位址管理的ICANN,前身隸屬美國政府,後來在其 他國家的壓力下,於1998年10月轉型為「準」世界性組織——因為這 個登記在美國加州的非營利組織,十九名理事席次中只開放五名提供 給其他地區的代表。2000年10月由一般會員(At large membership) 進行網路投票,選出了分別代表非洲、亞洲/太平洋地區、歐洲、拉 丁美洲/加勒比海及北美洲的五名理事。 然而與美國利益糾葛不清的ICANN,對這五名直選理事的態度卻一直不 甚友好。由於行政單位不肯提供相關文件,其中一位直選理事一狀告 上法院。ICANN高層辯稱絕非蓄意欺瞞,只是希望該直選理事簽署不外 洩內容的承諾,方才讓他調閱資料。這愚蠢的說詞很難讓人接受,因 此法院於今年七月底判決ICANN敗訴。 如今ICANN乾脆取消直選理事、改由提名委員會與相關團體推舉產生。 如此等於把與一般網民的聯繫切斷,其決策過程將更為黑箱化。同時 ,新的作法讓對於網域管理日趨積極的各國政府,在ICANN的運作中發 揮更大的影響力;屆時網路將一如目前聯合國的處境,由強權如美國 、中國、歐洲等各國政府,決定網址與網域名稱的分配。不僅網路使 用者被排除在外,第三世界的弱小國家如台灣等,發言權不免更為受 限。 再者,ICANN對不論個人或公司的使用者、抽取相同的「網址使用稅」 ,勢必造成弱勢團體與個人的負擔。且ICANN先把網域登記以權利金形 式賣給私人公司,使用者已經向這些私人企業繳交年費,未來再加上 ICANN使用稅,難免有「剝兩次皮」之譏。最弔詭的是,當ICANN取消 網民直選代表的同時,還向使用者收稅,這情形就如同十八世紀北美 十三州殖民地人民在大英帝國統治下的處境。ICANN正在逼迫網民揭 竿起義。 台灣的網路族在2000年理事選舉之前,曾經為了.tw可能被取消的無端 民族主義恐慌,掀起一波關注ICANN議題的高潮。如今ICANN破壞網路 民主的罪證確鑿、更將危及所有弱小國家及使用者權益,卻少見台灣 網民討論與凝聚行動,其間的落差令人難以理解。 《傳工在線》 不對稱的選戰 文/Richard 年底的北高市長、市議員選舉即將上場,許多人都抱怨今年的選情特 別冷清,我想除了是因為侷限於區域性而無法與引起廣泛注意之外, 也可能和在野黨無法提名與現任市長相稱的候選人有關吧! 跑政治的同事常常無奈地像我抱怨,媒體上看到的北高選情報導好像 都是兩強對決,不過如果是身處現場親身體會,不論是從會場人潮、 演說技巧都可明顯評判出兩位參選人的高下,但為何媒體沒有真實呈 現呢?這一切都是因為商業上的考量。 在電視台的節目裡,收視率最高的通常都是各類的競賽,因為媒體呈 現的球賽、戰爭、選戰都相當刺激,同時過程中是針鋒相對且充滿不 確定性,而鹿死誰手未知分曉也吊足了觀眾的胃口,這才能夠可以吸 引住民眾的目光。反過來說,如果是一場勝負相當懸殊的比賽,觀眾 在賽前就可以預測出結果,這樣的比賽你說會好看嗎? 今年的北高市長選舉就是這樣一場「不對稱的選戰」。不論是挑戰馬 英九的李應元,還是與謝長廷對壘的黃俊英,李黃兩人在條件上原本 就與現任的馬謝差距極大,同時在造勢以及演說技巧上也都不如,同 時在選戰表現上,李應元與黃俊英更是充滿君子之爭,這也促使選情 難以加溫,苦的除了是身旁的幕僚人員以及貼身採訪的記者。 也因此,專跑李應元以及黃俊英的同事,每天花最大的功夫就是想辦 法替兩位挑戰者製造話題,以便讓兩人的版面與報導可以和馬英九以 及謝長廷相匹配,雖然如此可以顯示媒體公平報導的決心,但是卻扭 曲了真實的選戰,這不是因為政治目的,而是希望營造兩強對決的印 象,以便增強選戰新聞的話題性。 雖然許多人抨擊媒體在呈現政治議題時常帶有政治目的,不過在現今 百家爭鳴的時代,媒體一面倒偏頗的情況已經很少見了,這不僅會傷 害媒體本身的公信力,而且壓寶稍微不慎,很容易遭到當選者的挾怨 報復,只不過現今對候選人等量的報導,已經與實際的狀況存有越來 越大的差異,這樣的選戰新聞,到底還有沒有意義呢? 媒體工作甘苦談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dickchen/index.html 《巡行大文山》(二) 走過塯公圳 主講:夏聖禮 紀錄整理:王冠棋 城市中有一條橫貫的水道,往往讓人覺得好奇;有人或許會問:這是 下水道嗎?還是一條大水溝呢?原本應當在田埂周邊出現的灌溉水道 ,時至今日其週邊卻成為車水馬龍的商業聚集地,尤有甚者則沿著我 們每日的交通要道穿越我們日常的居所;這樣極富文史價值的研究材 料,在台北就有一條,我們稱它叫「瑠公圳」。 ‧「瑠公圳」的歷史定位 「瑠公圳」原本屬於農業用的灌溉渠道,在18世紀中業的時候,由彰 化人郭錫瑠率領先民開發而成,當時「瑠公圳」穿越了台北盆地,成 為當時的台北地區農田的主要耕作水源,如之前課程所提及,水的周 遭是人類生命以及文明的發源處,例如食、衣、住、行、商業、育樂 等等往往都在水的附近呈現樣貌,因此我們大都可以在水源附近找到 豐富的文史材料,而就「瑠公圳」而言,可以說是呈現了先民在台北 地區特別是現在的台北南區的先民的開墾歷史,同時也呈現了當時的 農業商業化的過程,此外由於「瑠公圳」流幅頗廣且年代久遠,透過 發掘這條流動了200多年的「水」之歷史,我們彷彿可以一窺當時台北 人生活的種種樣貌。 ‧「瑠公圳」與「大坪林圳」,愚公移山的翻版?! 「大坪林圳」、「瑠公圳」這兩個郭錫瑠開發的水道在今日景美、新 店等地區分別有兩個地方可以探索其歷史,首先是在新店路路底的渡 船頭,沿著溪流一直上溯到當地的寺廟「開天宮」,在開天宮中有宮 誌碑文記載當時開圳的歷史和過程,有趣的是,這座寺廟之所以存在 的原因是因為當時開鑿「瑠公圳」,為了乞求工程順利,因此才搭建 此廟並供奉工程之神盤古為主神,在開天宮旁的大豐抽水站下方是「 大坪林圳」的入水口,此圳之所以能夠引水自青潭成功,還有一段歷 史,就是在西元1753年之前〈西元1740-西元1753〉, 郭錫瑠由於資金以及人手的不足,因此遲遲無法鑿出引水道;後來新 店大坪林五莊的居民,以獅山邊大潭和郭錫瑠交換之後,1753年 由大坪林五莊的居民和郭錫瑠等人合開隧道和渠道,終於在1773 年完成灌溉大坪林的河道,並且使新店大坪林地區全面進入水耕時代 ;另外一個史跡則是「瑠公圳」,則位於北二高橋下,碧潭橋附近新 店溪右岸的瑠公紀念碑,在碑文上有諸多詳盡的記載,諸如郭錫瑠如 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之下,率眾鑿穿新店山區,以及在1753年的 「換水」動作,另外也紀錄了和原住民從交戰、協商到通婚等艱困複 雜的過程,而更重要的是郭錫瑠如何發揮人類的智慧將水流引過景美 溪等等都是在碑文中可以發現的。但是由於景美溪的引水工程屢屢遭 受洪水侵襲而全毀,因而導致郭錫瑠憂憤而死;不過「瑠公圳」的工 程並未中斷,郭錫瑠之子郭元芬子承父志、克紹其裘,繼續郭錫瑠未 完的遺志,也成就了台北地區灌溉用水的提供。 ‧「瑠公圳」的當代思維 從上面的說法看來,「大坪林圳」、「瑠公圳」等水道,對於當時的 台北、新店而言可以說是扮演了靈魂的角色,農業社會倘若沒有水源 是很難有高度發展的,而今日的工業社會我們要如何來看待這條過去 台北盆地的命脈呢? 由於台北市的都市範圍迅速擴張,因此有許多的歷史古蹟在「發展」 的迷思之下,大多被忽略並漸漸消失,「大坪林圳」、「瑠公圳」並 非例外,在過去台北的發展史中始終將其當作是歷史的陳跡而忽略了 賦予其新生命的方法,雖然不見得消失、但是和民眾生活的關連卻日 見中斷,所幸在這幾年的社區營造中,這些東西又再度被重視;主要 的範例有「溫州公園大學社區」、「新店明德新村」、「台大康河計 畫」等等,這些計畫都是試圖在都市高度發展的同時能夠讓都市的歷 史記憶完整的重現,也試圖恢復都市之窗-水與河流的生命,並讓在台 北的居民對於土地有更多的認識和理解;在這些計畫中,「台大康河 計畫」相當值得一提,這個目前正在執行的計畫,是希望將「瑠公圳 」在台灣大學的樣貌還原,將原本覆蓋其上的道路經由空間重新規劃 加以改造,讓「瑠公圳」的水流能夠在台大校園內重現當年的「自然 」流動,就好比康河在劍橋大學內悠然自得的流動一般。 ‧結語-值得鎖定的紀錄觀點與再思考 一條「瑠公圳」從新店溪開始,一直通達基隆河口,如此長的距離同 時也擁有200年的歷史陳跡銘刻其上,我建議各位可以根據不同階 段的路線,選擇其中的段落加以觀察並且蒐集當地的相關資料,例如 景美街,這條因「瑠公圳」而繁榮的街道今昔的面貌有了什麼樣的轉 變?地方耆老對於「瑠公圳」有什麼樣的記憶?或許經過探訪之後, 各位就會發現原來景美的地名是因為景美橋才得來的,而景美橋又脫 離不了「瑠公圳」的開鑿與建設,再繼續探訪不同階段的圳道下去, 一幅幅台北的開發史圖像漸漸就被拼湊出來了;另外,我也相當建議 各位去發掘「瑠公圳」的現代意義是什麼?在歷史的轉變中,「瑠公 圳」漸漸失去了農業灌溉的角色,但是它也必然產生了許多新意義於 其上,而這些新意義到底是什麼呢?是否多了一些社區、教育、環保 的意義於其中呢?我想這是很值得去發掘的;還有另一個有趣的觀察 點是在基隆河口的捕魚人們,這些人和圳的關係是什麼?在這些人的 生命歷程中,「圳水」到底意味著什麼?我想這些是可以繼續努力去 探索觀察的。 ●街頭報電子報:http://mychannel.epaper.com.tw/channels/c/h/chdvp/content.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