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11/15》═════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人文社會科學獎──歷史類
王世慶 師承史學先進 投身台灣史有成
◎ 文學獎──小說類
楊青矗 勇哉工人作家 揚名國際文壇
********************************************************************
◎ 人文社會科學獎──歷史類 王世慶 師承史學先進 投身台灣史有成
王世慶,台北縣人,1928年生,戰後初年即投入台灣史研究,數十年如一日,乃當今最資深的台灣史學者之一,尤其是對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史的研究,最受稱道。
王世慶於1941年入學台北師範本科,1949年2月在黃純青先生引薦下,進入台灣省通志館顧問委員會擔任採訪員,開始接觸到台灣史,並經由閱讀伊能嘉矩所著《台灣文化志》,了解台灣歷史。1950年開始,在林熊祥、林衡立諸先生鼓勵下,在「全民日報」、「台灣新生報」撰寫相關台灣史事的習作,奠立了從事台灣史研究的根基。
稍後又在陳奇祿先生鼓勵下,參加在台大舉辦的「台灣研究研討會」,從與會的專家學者王詩琅、毛一波、林衡道等人身上,學到了歷史研究的竅門,受益匪淺。而後又經由中研院劉石吉、張光直、張光正、許倬雲、李亦園、陳奇祿等院士引薦,進入中研院社科所擔任兼任研究員,王世慶直到今日對上述諸先進,一直都懷抱著無限感激。
王世慶在台灣史的研究上,有3個主要面向:其一為纂修省市縣志,50年間王世慶4度參與纂修《台灣省通志》,貢獻厥偉。其二為台灣史料之收集、撰寫介紹探討台灣史料的論文,其所收集台灣民間古文書、古契約計5千6百多件,超越日治時期舊慣調查會、土地調查局所收集的數量。
第三個面向則為台灣史的專題研究,主要以清代農村社會經濟為研究領域,並且秉持「有人研究的必須超越」、「找新資料做創始性研究」兩大原則,因此在此方面有著傲人的成果。
他所撰寫的專題研究為數甚夥,且又多為力作,諸如《清季及日據初期南部台灣之牛墟》,乃利用碑文與總督府檔案,探討清末至日治初期台灣南部牛墟的設置、營業以及政府管理,為戰後牛墟研究的先驅。《清代台灣的米產與外銷》,指出台灣外銷至大陸的米榖以福建省的軍糧和兵眷米為主,並估計出每年外銷米的數量。《清代台灣的米價》,最早探討清代米價變動、漲跌原因等問題。
水利是台灣拓墾成敗的關鍵因素,王世慶也用力最多,《從清代台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的關係》,探討埤圳的投資模式、官府措施、水利組織與功能、水利與宗教關係等問題。《談清代台灣蘭陽地區之農田水利開發史料》,利用宜蘭地區水圳調查報告書,深入研究投資水圳的水租主。
台灣開發高度受河流之影響,1990年代中葉以降,以河系流域為研究範圍是新的趨向,特別是淡水河流域,王世慶的《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探討17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淡水河系河道變遷、拓墾、產業、河港市街的發展以及水運貿易之興衰,為此一主題之研究建立一重要架構,成為淡水河流域研究必備之參考作品。
◎文學獎──小說類
楊青矗 勇哉工人作家 揚名國際文壇
楊青矗,台南縣七股鄉港東村人,1940年生,童年隨父親移居高雄,曾在高雄煉油廠服務,還擔任過西服裁縫師傅。從事文學工作之後,寫過散文、現代詩,後因生活圈鄰近加工出口區,開始撰寫工人小說而享譽文壇。
楊青矗曾因美麗島事件坐牢4年,出獄後於1987年結合本土派文學創作者,組成「台灣筆會」,並獲選為創會會長,目前擔任「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董事,並兼任台灣師範大學人文中心,及永和、大同、三重、新莊等社區大學「台語讀冊、寫作與教學」課程之教師。
戰後在台灣如果寫工人作品,會被情治單位視為與隔岸中共唱和、會被戴紅帽子,因而沒有人敢寫工人小說。楊青矗卻開創風氣之先,為勞工執言,其作品《工廠人》、《廠煙下》、《工廠女兒圈》等書,膾炙人口,因而被譽為「工人作家」。
楊青矗的文學創作,勞工短篇小說集《工廠人》、農村作品集《在室男》早成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品。二部曲長篇小說《心標》、《連雲夢》,則是台灣第一部寫白手起家創業者的滄桑史,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景氣的起落與企業家的成敗留下紀錄。
楊青矗的文學具有國際知名度,1985年應邀至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計畫研究,12年前德國特利爾大學德籍研究生英格麗蘇(Ingrid Schuh),碩士論文寫的就是「台灣作家楊青矗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系研究生陳曉娟,在呂興昌教授指導下以研究楊青矗的小說,撰寫成論文獲得碩士學位。柏克萊大學教授Thomas
B. Gold在哈佛大學執教時,曾將「楊青矗短篇小說選」一書譯成英文,作為其教課的教材。
楊青矗幼年在高雄讀私塾,奠立了台語、台文的基礎,過去的20年間,他戮力於台灣語文的推廣、教學,也積極編篡了無數台灣語文的讀本,在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台華雙語辭典》,這本辭書成為學習台灣語言、文字的基本工具,他倡議以華語注音符號來標音台文,有不少的迴響。
而以《台華雙語辭典》為基礎,楊青矗出版了15冊的《台語注音讀本》,又編篡《台語語彙辭典》、《台灣俗語辭典》,最近他則編選了台灣古體詩,名為《台詩三百首》,將4百年來在台灣創作的6、7萬首古詩,選取其中3百首,加以台、華兩語注音、注釋、賞析,呈現台灣古詩精華。這本《台詩三百首》將於年底出版。
楊青矗雖然用20年歲月投入台灣語文的世界,但是他仍未放棄文學的夢,原先就決定在《台詩三百首》問世之後,就要回歸文學創作之路,現在吳三連獎的榮耀加諸其身,更堅定他重回文學世界的意念,讓我們期待他的小說新作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