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種下一顆希望的種籽 專訪「種籽實驗學苑」(上)一所好學校應該是什麼樣子?

═【立報】════════════════════════════

                                  

═══════════════════════《2002/11/18》═════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種下一顆希望的種籽 專訪「種籽實驗學苑」(上)一所好學校應該是什麼樣子?

 

   主:台灣的閱讀危機

 

【教育小報報】

********************************************************************

  種下一顆希望的種籽 專訪「種籽實驗學苑」(上)一所好學校應該是什麼樣子?

 

圖文■實習記者林曉薇

 

孩子讓人想劈頭開罵的無理取鬧、暴躁易怒以及自閉不合群,因為老師的耐心,使一切能很快就磨掉,學習的興趣得到啟發,學習的內容自己選擇。

 

也許大家對這個教育理想的堅持,就是一所好學校該有的樣子。

 

在一天只有4班客運會到達的烏來信賢村裡。許多來自大台北地區的學生,每天都必須坐兩個多小時的校車,從平地繞過一重重山巒、穿越一條常有落石坍方的隧道,來到這裡求學。在小學設置相當普及的今日,這種情形已很少見,卻因為一群家長對自主學習教育理念的堅持,於是一所揚棄填鴨式教育的非體制內學校,在深入娃娃谷的信賢村裡成立。對於上學的辛苦,家長們都視為那是尋找學習自由的投資。

 

揚棄填鴉教學 實驗小學突圍

 

早在民國83年,一群對僵化學制憂心的家長計畫在新店縣燕子湖附近成立一所實驗性小學,以李雅卿為首推動,著重爭取與公部門的合作。他們除了向台北縣教育局提出「整合式教學實驗計畫」,並找來「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提供設立的名義。當這份教學計畫被台北縣政府核准、決定將學校列為合作對象後,教育局除了給予等同一般公立學校的分校資源,還包括每年固定提撥經費補助,以及使用烏來國小信賢分校的學籍,於是初步的實驗性小學「毛毛蟲親子實驗學苑」(種子學苑的前身)終於誕生。成為繼人本基金會興辦的「森林小學」之後,台灣第二所創立的非主流實驗性小學。

 

有鑑於毛毛蟲親子實驗學苑只是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底下的一部分,為了同時兼顧對學校的照顧和學校的獨立性,民國85年,以學苑為主體成立的「兒童教育實驗文教基金會」正式承接整個實驗計畫,並將學校更名為現在的「種籽學苑」;同時,從燕子湖搬遷到之前烏來國小信賢分校的位置--烏來娃娃谷的信賢村裡。在這塊信賢村民慷慨捐出的土地上,學校正式生根。

 

目前學苑共有8位教師、73位學生,師生比大約維持1:9。學苑的最高全權力機構從家長會轉變為由苑長、老師們所組成的「教師團」治校。苑長1名,由教師團輪流擔任,任期為兩年。苑長的職權並不同等於一般學校的校長,學校裡所有政策仍需由教師團集體負責決議,苑長只是扮演對外發言、接洽的工作,而家長會則轉為監督、輔助學校運作的機制。

 

種籽學苑希望把填鴨式的僵化教育深埋起來,也揚棄成績比較、惡性競爭。在這個實驗環境裡,孩子是主動者,學校給予他們成就目標,卻不設統一的標準。創辦人李雅卿在去年3月赴日本參與國際相關教育研討會時便提及,學校不是教孩子以知識去應付考試的場所,而是提供各種資源和可能性,讓孩子有機會參與他自己的學習設計、自我負責,並且建立自信及尊嚴。「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育方式,而是一種生命態度。」

 

豐富課程自由選擇

 

課程規劃自主 評量方式質化

 

在講求自主學習精神的種籽學苑裡,學生除了中文、數學兩科必修之外,其餘課程可以自由選擇。種籽學苑的課程可說是五花八門,除了一般學校有的基本科目,更有武術、烹飪、農夫、表演、單車、人物編採、網頁製作等課程,舒兆瑞苑長說:「老師想和學生玩什麼都可以,只要提出的教學計畫經委員會決議通過便能實行。」

 

學苑為了確保教學品質,自訂一套課程審核程序。到了每學期末,學苑就會邀集學生家長代表、縣政府教育局官員、基金會工作者及教育專家組成「教學審議委員會」,針對老師們提出的課程規劃及教材、評量方式進行審查,並提出建議或要求,通過的新課程綱要會印製成一本選課手冊發給學生與家長,並於下學期開學的第一次「親師座談會」中向家長介紹新課程,同時藉由剛開學的兩週的「試課期」讓家長可以和學生討論,協助適應、了解新課程,以幫助孩子選課。

 

除了課程規劃,選修課程教材的選擇、評量方式都讓老師作主,學校用期末的「學習報告書」取代制式化的分數或等第成績單,這份報告書包含各科老師的學習評語、建議、學生自我的學習心得與紀錄,還會附上他們得意的作品。

 

心靈導師

 

教師團非正統 校友家長肯定

 

包羅萬象的課程都是8位老師的心血結晶。這群只有一人出自正統師範體系、擁有合格教師資格的教師團,雖然符合學苑目前適用法源--「整合教學實驗計畫」,沒有成立的疑義,不過,在多次招生說明會中,卻常遭遇到家長對其教育專業的質疑。目前就讀淡江高中的校友楊潔認為,小學不是發展學術的地方,並不需要非常高深的學識程度,兒童人格的健全才是重點,所以,小學老師對學生的耐心及啟發更重要,而這不是靠教師資格證書就可以衡量的能力,只要有心的老師都可以做得很好。

 

「這是一個理念學校,不認同的家長在招生說明會時就已經離開了,而留下的,便能夠相信這種作法。」歷經3個小孩在種子學苑的成長,身為家長的瑀涵媽媽有相當大的感慨。看著貪玩的老大在經過老師的溝通後,開始拾起筆慢慢補齊所有作業進度;看著老師們為了老二多次安排面談,與她一起研究頑皮行為背後的動機與教育方式;不知不覺,兒子已經變得規矩有禮了……。她相信時間會證明這些非專業體制老師的努力。舒苑長說:「對老師儘管都是要求大專程度以上,但是隨著學苑的成長,我們發現,老師能融入孩子的世界、與學生互動良好,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當初身為校車司機的吳老師,現在是學校的體育老師,又因為具有武術研究的專長,另外開了一門武術課。現在,甄選教師時,除了全校老師都會與新老師面談之外,還有一段「試教期」,讓校方與老師雙方藉學生反應評估、了解合適程度。

 

談到學苑內唯一具有正統教師資格的,是一位泰雅族血統的林老師,他是信賢村本地的居民,之前即為烏來國小信賢分校分班的老師,在這偏遠的山區中一人帶著3個學生學習。後來,隨著「整合教學實驗計畫」邀請林老師參與教授泰雅文化,他也加入種籽學苑,成為奉獻青春的8位老師之一。(待續)

 

 

(回目錄)

 

副:全民閱讀大調查:大人、小孩都不愛看書

 

主:台灣的閱讀危機

 

文■李雪莉

 

忙碌的你,是否好久沒閒下來,看看書,還給腦袋一刻清閒的空間呢?

 

根據《天下雜誌》進行的「全民閱讀大調查」顯示,台灣人平均每週花在閱讀的時間是7.5小時,民眾花在看書、看報紙、看雜誌的時間,每天平均不過1個小時。

 

**公共圖書館的利用率低

 

而且,多數民眾每年花在購買書籍的費用並不高,有3成2的民眾,每年買書的費用不到新台幣1千元,7成4民眾每年購書經費在5千元以下。(表2)

 

事實上,從調查中可以觀察到,「閱讀」這件事,在民眾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有被邊緣化的情況。

 

民眾休閒時最常做的活動中發現,看電視仍是最多數人的第一選擇,高達2成8的民眾空閒時會選擇「看電視」,其次是外出活動與運動,比例分別是2成3與1成9,把「看書」當主要消遣的民眾只有1成5,位居第4位。(表3)

 

不同性別與年齡的民眾,他們的休閒活動也有差異。從性別來看,女性比男性還愛看書,閱讀在女性休閒時的排名是第3位,在男性的排名落到第4位;而運動為男性休閒時主要活動的第2位,卻在女性中排名第4位。

 

此外,將年齡變項加入分析後,可以看到41到50歲這個年齡層的民眾,十分重視閱讀,他們除了看電視,最常做的休閒就是看書。

 

「全民閱讀大調查」中發現,台灣民眾每個月平均看2.8本書;如果統計各縣市人口的閱讀數量,台北市民每個月看的書最多,平均為3.3本,其次是台中縣與台北縣的2.8本,再來是台中市、高雄市與高雄縣。閱讀量與民眾教育水準有正相關,而台北市民眾看書的數量雖然居全台之冠,但領先的幅度不多。(表6)

 

在這次調查中,大致可以將民眾閱讀型態分為兩種:實用閱讀與無特定目的、快樂的閱讀。

 

愈來愈多民眾發現書本可以帶他們超越當下生活的時空;近6成的人是為了「增廣見聞」,也有4成的人是為了「增加生活樂趣或技能」。

 

但工具性的閱讀、希望從書本中得到立即回饋的民眾也不少;約有2成6的民眾為了「工作需要」而閱讀;也有近1成的人回答是「為了考試」而看書。

 

民眾最喜愛的書籍種類集中在休閒、生活類,比例達2成3,這顯示在工作繁忙之際,大家希望書籍幫助他們減少壓力,而非加壓。其次,時下流行的理財、管理類書籍是票選第2高的種類。文學、藝術、哲學、社會類也有相當的閱讀群眾,選擇看文史哲類的民眾也有2成。

 

另外,「全民閱讀大調查」也發現,生活方式與步調的改變,民眾的閱讀習慣也在轉變中。

 

 

高達7成8的民眾會在空閒時閱讀,有趣的是,有4成的民眾會在睡前閱讀,這可以說明,民眾希望透過閱讀來放鬆自己,幫助入眠,把書定位成輕鬆、休閒、沒有壓力的娛樂消遺之一。

 

**看書是為了放鬆、減壓

 

隨著民眾生活與工作的不斷遷徙,閱讀場所也愈來愈多樣。約有5%的人會在通勤時閱讀,而6%的人在度假時,會隨身帶書看。

 

而從閱讀書的來源,可以看到大部分民眾習慣擁有自己的書;有近6成的人到書店買書,其次,有1成2的民眾到圖書館看書或借書,不到1成的人是到租書店租書或與朋友換書。

 

從書的來源還可以看出民眾使用書店的比例,勝於使用公共圖書館。當民眾被問及到圖書館的使用習慣時,有7成以上的民眾回答很少使用圖書館,其中,4成民眾是「幾乎不使用」。

 

從主計處的統計,也可以看出台灣公立圖書館的使用人數逐年下降;雖然公立圖書館家數自1995年增加到506家(增加了136家),但圖書的借閱人數從1995年到2001年,卻從1千5百多萬人次降到1千多萬人次,減少了5百萬人次的借閱量。

 

閱讀人口的流失對圖書館來說是嚴重的警訊。

 

圖書館以往提供書籍的功能被書店、網路上的資料所取代。圖書館在知識世紀,應發展更多的附加價值,建立書店無法提供的服務:像是昂貴資料庫的查詢、動員社群力量來服務民眾(如故事媽媽)或舉辦二手書的流通等。

 

台灣公立圖書館勢必要再轉型,找到新定位,才能與民眾建立新的關係,捉回流失的閱讀群眾。

 

此外,雖然台灣上網人口的普及率已高達7成,但是,高達5成7的民眾,很少或不會使用網路閱讀或搜尋資料,這個數據與電腦普及的程度有相當落差。

 

這顯示多數民眾使用電腦時仍不夠主動,並沒有透過網路幫助自己延伸閱讀或是搜尋資料。政府在硬體設備的完整建置外,還應加強民眾對軟體的使用。

 

除了成人的閱讀習慣,我們下一代是否比這一代更愛閱讀?結果似乎有些令人憂心。

 

調查顯示,小孩休閒時的主要活動中,多數孩子優先選擇「玩電腦」為主要活動;其次,把運動當主要活動的孩子有2成2。(表13)

 

但是,如果把「玩電腦」與「看電視」的選項加總,比例將達4成6,大多數小孩的生活都被遊戲與電視所填充。看課外書卻落居孩子休閒時主要選擇的第4位。

 

前任教育部長、現任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認為,當孩子被動接收聲光影像時,他只能被動接收導演的劇本,想像的空間都沒了。

 

**父母抽不出時間陪讀

 

我們的孩子在課業壓力下,每週到底有多少時間自由閱讀?調查統計,小孩平均每週花在閱讀課外書的時間約有4.7小時,而父母陪小孩閱讀的時間,平均只有2.6小時,可想而知,現代父母忙碌到每天抽不出半小時和孩子們一同讀閒書。

 

不過,當父母們被問及「教科書與課外書哪個重要」時,雖然有5成7的父母回答兩者一樣重要,但也有2成3的父母認為「課外書較重要」,比例高於「教科書重要」的選項。

 

學校對孩子的閱讀是否重視?5成2的父母親覺得學校滿重視孩子的閱讀能力,可是也有4成8的家長感覺不出學校有特別重視孩子的閱讀。

 

普遍來說,家長對於建立孩子的閱讀習慣遇到最大的困難還是「孩子的課程負擔太重,時間不足」,而「孩子沒有興趣」也是一大阻礙,這可能與師長推動閱讀的方式有關,以學習單或作文方式,檢驗孩子的閱讀成果,使孩子感到壓力。

 

此外,「不知如何選擇,沒有教導閱讀的技巧」、「書籍資源與經費不足」也是目前家庭遇到的困難。

 

在調查中,家長被問及「希望選哪1位名人來讀書給你的小孩聽」時,政商人物還是很受歡迎。

 

調查結果,台北市長馬英9的得票數最高,其次分別是證嚴法師、總統陳水扁、中研院長李遠哲、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表18)

 

不少家長選擇馬英9的原因是「形象好」,也有人認為他學問不錯、內斂有耐心、和藹可親;也有人希望他能唸英文讀物給孩子聽。

 

父母選擇證嚴法師的原因,多數是相信她很有愛心,認為她說的話對孩子有影響力。

 

而總統陳水扁也獲得第3高票,父母希望他來為孩子唸書的原因是,「苦讀出生」、「很紅」,也有人說他是「台灣之子」而投票給他。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hyouki@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