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11/22》═════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學校篇2:明道中學
要青春不留白
◎ 學校篇3:楊秀如老師
點燃竹崎的閱讀生機
********************************************************************
◎ 學校篇2:明道中學 要青春不留白
文■李雪莉
上課鐘聲響起,台中縣明道中學的圖書館裡,竟傳來師生們朗頌、閱讀、討論的聲音。
圖書館不是學生安靜看書、查資料的地方嗎?怎麼那麼熱鬧?
走進圖書館瞧瞧,3樓的英文圖書室裡,數位參加「語堂英文社」的學生們,正開心討論詩集。
再往上走,一座仿19世紀私塾建築的「國學講壇」教室裡,一個個剛上國一的小男生,倚著長條木桌、坐在木椅上,讀著蘇軾赤壁賦「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詩句,聲音直上梁梢。
在明道,圖書館不是下了課的「十分鐘圖書館」。上課時間,圖書館裡都是師生身影。
許多人認為大量閱讀在國中階段是天方夜譚,因為光是讀教科書、參考書、應付升學的時間都不夠。但私立的明道中學卻建立大量閱讀和愉悅的閱讀氣氛,為什麼?
**把圖書館當教室
「難道學生到了國中、高中,就得迫使人生暫停6年?」3年前,42歲的校長汪大久自AT&T(美國電信電話公司)實驗室回台接掌家業後,同時也把企業組織不斷學習的精神帶回來。
他的想法是:給學生一個正常、不扭曲的環境,讓學生畢了業,會繼續喜歡運動、音樂、閱讀。
和其他3千多所國中小相比,明道持續推動閱讀,使明道學生有十分好的閱讀環境。
明道是台灣唯一辦雜誌的中學;「明道文藝獎」曾培養出侯文詠、吳淡如等作家。
「辦一個雜誌對全校師生都有幫助,學生能接觸外面的作家,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明道文藝社社長陳憲仁指出。
而且,明道7千8百名的學生就坐擁14萬本藏書,遠遠多於一般公立地區圖書館的3萬冊。
不只可看的書多,明道把圖書館當教室、營造閱讀場所的氣氛,更顛覆傳統對圖書館的利用方式。
一般學校圖書館的定位,是學生學習上的配角,但年輕校長汪大久卻不這麼想:「學生每天被8堂課塞得滿滿的,只有把圖書館設計為教室,才能把學生帶到那裡。」
在明道的圖書館裡,有主題式的大小圖書室6個:中文圖書室、英文圖書室、現代文學館、典藏室、翰苑與人文科學研究室;而像「國學講壇」這樣具獨特風味的國文教室,則是希望營造讀書場所的氣氛,成為圖書館裡的另類特色。
汪大久說:「我要讓每一間圖書館都可以上課,不管是歷史、英文、國文,我們鼓勵老師把學生帶來,利用課外書。」
硬體之外,明道也是少數國中裡,有圖書館專員提供服務的學校。
數年前,開剛始推廣閱讀時,明道先為每位學生補貼10%~15%的購書計畫,等於以市價書的6折為學生購書。
5位專業的圖書館員的定位則清楚是為了服務師生、支援教學。
館員每月發行4張的圖書館訊,讓學生掌握最新的圖書訊息與活動。為了確定圖書館書籍的實用與可讀性,館員會在每學期初,主動徵詢各科老師的意見,調查館內期刊的使用頻率,也讓師生主動推薦書籍。像國家地理、自然這類較艱深的外文刊物也陳列在架上。
就這樣,讀書風氣從圖書館帶進教室。班級讀書會更孕育而生。
**閱讀書本,閱讀生活
走進三年一班的教室,學生把桌椅圍成口字型,讓出一塊空間,幾位學生正在表演《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旁邊還有一架裝飾用的小提琴。
用戲劇演出一本書,並不容易;師生經歷一學期的共讀、小組討論的預備,才有今天的表演;而且,活動以學生為中心,老師只偶爾串場。
學生在黑板上寫著討論題綱──「死亡是人生的終局嗎」、「你是否在乎身體的衰老」等問題。
這場同學間的對話,讓學生談論了不在他們眼前的東西。他們在讀書,也在閱讀別人的想法,在同一個空間裡,互相影響。
負責推廣閱讀活動的凌健甚至感受到:「班級讀書會為每位學生創造舞台。」
他接著說,以前學生靠著紙筆測驗與記憶證明自己;現在用畫海報、演說、剪報表現自我,而且還學到聽別人說、與人對話的能力,甚至是時間管理。
除了班級讀書會,閱讀幾乎融入各種課程中。
星期五下午,明道國中的操場上,一群國中學生正通過一條「步步驚魂」的地震體驗隧道;隧道外的學生用力搖動著隧道,裡頭的學生寸步難行,從這一頭到那一頭,學生得氣力用罄,才能逃脫。
從黑暗中爬出的學生有所領悟地說道:「逃亡的時候要互相支援,不能單打獨鬥。」她在晃動的隧道裡,體會到前一個人的指引,如何安定她的心情。
這是明道國中的群體教育課,是921大地震後,老師們要孩子模擬在黑暗中逃生的狀況。
課程設計很特別。課前,老師梁伶羽先帶著孩子閱讀「新人生觀,好生活」的短文,接著,她把孩子帶到童軍營地,讓孩子經驗各個體驗站。
「如果只是看文章,或是老師在台上講,學生很難體會問題發生時,該怎麼反應,」梁伶羽說。
**要家長加入閱讀行列
在推動閱讀的過程中,學校也曾面臨瓶頸──老師恐懼增加自己負擔,家長害怕學生太累。
明道做的,是突破師長心防。
打開校長汪大久當日的電子郵件,裡頭有不少老師捎來的好文章;「把文章傳送給全校老師的信件每天都有,」汪大久笑說。
除了教學,老師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to learn)」,老師加入各式讀書會,透過閱讀提升自己。
從實體的「三餘讀書會」到虛擬的「e網讀書會」,1/3的老師至少加入一個適合自己的讀書會。
先把老師帶起來,再說服家長。
汪大久說:「我們把家長帶進來一起讀書,帶大家一起成長,告訴他們,孩子要成長,要借重書籍。」
一位參與三餘讀書會的媽媽談到讀書會對她最大的幫助是:「以前書架上都是同一本書,現在每類都要讀一本,好像圖書館裡的分類一樣。」
當家長加入閱讀的行列,許多問題迎刃而解。
許多家長共同的心聲是──有了共通話題,親子關係出奇融洽;家庭的重心從電視轉變為書籍,不少家庭力行「電視向後轉」的運動。
更重要的是,家長變得更有同理心。一位家長說:「因為自己在學習時,會發現學習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明道把閱讀的種子帶進教室、圖書館各個角落,讓學生知道,閱讀不該侷限腳本,不該與生活分割。
「唸完3年的明道,你會比別人多一份人文素養。」在汪大久這位校友身上,可以看到明道人10年、20年後的一種可能。
誰說青春必然壓抑而淺薄?明道在短視近利的升學教育外,看到閱讀對孩子未來的影響,讓學生有機會過不一樣的年輕歲月。
◎學校篇3:楊秀如老師 點燃竹崎的閱讀生機
文■李雪莉
「老師,下課以後可不可以去借書?」國小一年級小朋友睜著水汪汪的大眼睛好奇地問著老師。「沒問題啊!」老師回答。
於是,小女生很有自信地跟身旁的小男生解釋著:「記得,借書證是把書借回來的,讀書尺是在圖書館裡看書用的……。」
在竹崎國小,低年級的孩子下了課,最喜歡往圖書館跑,和這裡的大環境呈現很不同的景像。
竹崎國小是個偏遠的小學,位在台南與嘉義邊界的竹崎村,校園被群山擁抱。位置的邊緣,即使站在最熱鬧的街上,也找不到像樣的大書店。
**村子裡的大事
不過,這裡連小一學生都知道,村裡有一座藏書最豐富的圖書館,就在竹崎國小。
前年從學校畢業的六年級學生返校後,看到學弟妹往圖書館跑的情形,十分驚訝,他問老師:「我怎麼不知道學校有一座圖書館啊?」
文化資源不足的竹崎村,這幾年,給竹崎人帶來明顯的改變。
竹崎國小,去年開啟了第一座對社區開放、書籍流動的圖書館。
竹崎媽媽,也開始在早晨進入學校,大聲讀書給孩子聽。
竹崎國中,受到國小的影響,也開始進行圖書館電腦化,讓學生閱讀習慣得以延續。
竹崎社區,也有了社區爸爸讀書會;而禮物書成了師長鼓勵孩子最好的獎賞。
村子的人對「閱讀」重視的動力,來自於非本地人、竹崎國小老師楊秀如,長期在校耕耘的結果。
楊秀如對閱讀的重視,與前任教育部長曾志朗與他妻子洪蘭有密切關係。
民國85年,曾志朗的兒子曾允中因不適應台灣的教育方式,求學過程十分不愉快,幾經轉校後,來到楊秀如的班級。當時,曾志朗對楊老師唯一的請求是:「不在乎考試成績,只希望他快樂學習。」
楊秀如給了曾允中難得愉快的學習經驗,也使她與曾志朗夫婦結下不解之緣。「他們不定期寄書給我,都是好棒的書,還有漂亮的英文繪本。」「他們告訴我一定要當個種籽,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那能夠影響孩子一生。」
民國86年,楊秀如從三興國小轉調竹崎國小時,把「閱讀種籽」的想法帶進竹崎,並在此生根。
只是,推動過程中,充滿挫折、沮喪與戲劇性變化。
剛開始楊秀如先遊說三年級的班導師,共同成立「春風化雨社」,推動班級閱讀。當時同年級導師翁淑枝聽到楊秀如一句「妳要不要一起做件很棒的事,帶孩子一起讀書。」十分感動而決定加入。
春風化雨社開始運作時,只有5位老師和少數家長,每人每月捐款5百到1千元,為學生買進新書;老師們還把黃色的牛奶箱改裝成置書箱,促成書籍的流動。每學期下來,每班學生至少可以讀到5箱、數十本的書。
兩年後,春風化雨社成員從5位增加到70幾位;楊秀如感受到閱讀的力量,於是,她又開始思考轉型。
「如果這些書有一天能開放給全校小朋友閱讀該多好?」楊秀如於是決定重新妝點圖書館,讓全校師生都享受閱讀的樂趣。
「當時的圖書館沒人管理,根本沒人來。」楊秀如覺得十分可惜,主動要求管理圖書館,當時大多數老師都認為管圖書館是件苦差事。
**減少負擔,老師動起來
楊秀如的想法是:「要讓全校老師重視閱讀,就要把老師的困難降到最低。」
她在沒有經費與資源的情況下,開始學電腦、參加說故事與讀書會,同時號召幾位老師整理起館內書籍,請先生幫忙設計軟體,讓圖書館全面電腦化,並為書籍分類、編碼、蓋書口章、貼書背與條碼、上架、設計借書證……。
她持續募款,購進新書,使圖書館藏書量增為3倍,達兩萬冊;楊秀如並興起全校班級讀書會的計畫。她購入160種繪本與文字書,每種分別購買20本與36本。
為什麼每本書要買36本的原因,是確保每位學生都有書看,方便老師教學、學生共同討論。
「這裡的家長很多是務農,學歷不高,不知道怎麼為孩子選書,有些甚至沒有買書的習慣,」楊秀如才興起班級讀書會的計畫。
不只如此,為了讓老師不感覺負擔,楊秀如也與其它3位熱心的老師做「讀書導讀」。
他們上網找資料,或是共同思考每本書可以討論的主題,系統性地將導讀資料書面化,一切以方便老師教學為出發點。
因為教學資源豐富,閱讀融入教學對老師而言,不是額外的負擔。
走進五年級陳家興老師的班級裡,教室兩旁的讀書角裡擺著亞森羅蘋、福爾摩斯、湯姆歷險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還有大地紀行各類書籍。
陳家興習慣把不同種類的書借回來,他說:「想滿足不同孩子的閱讀樂趣。」
因為閱讀有了樂趣,也觸發孩子的想像力;楊秀如拿出她帶著孩子畫圖書書的作品,其中一本的主題是「山豬」,學生在裡頭畫著一頭放屁的山豬,寫著「放屁的山豬好像噴射機」。
**敢勇於不同
5年前,楊秀如種下了第一個種籽,如今看到畢業學生學習愈來愈順利,也目睹家長氣質的轉變。
來到學校旁人來人往的真武廟,在廟裡擔任13年管理員的林玉盞,從抽屜裡拿出《賞識你的孩子》這本書,內容談的是一位初中學歷的工廠工人,把孩子教育成博士的經驗。
林玉盞兩個孩子就讀竹崎國中與國小,她曾因為孩子課業表現不佳、孩子失去自信而苦惱不已。
一次,楊秀如送給她《少年小樹之歌》這份禮物書,讓她重新反省教養孩子的方式;結果,不但紓解親子的緊張關係,也讓她透過親子共讀改變孩子死讀書的學習方式。
深深感受到閱讀的好處,林玉盞常在人潮眾多的真武廟裡送書,她相信「家長帶頭示範,孩子才有可能喜愛閱讀」。
曾經,勇於不同的楊秀如飽受異樣眼光。
「鄉下地方比較保守,有人看妳做,會質疑妳為什麼要做這麼多。」她憶起推閱讀之初,有人說她頭腦壞掉,也有人說「漂亮的書不留給自己的孩子看,拿到學校,一人摸一手,書馬上就舊了。」讓她哭笑不得。
楊秀如給竹崎村帶來的影響很難量化。但她就好像是火車頭,透過閱讀,帶著孩子通往世界。
對竹崎國小的孩子來說,楊秀如不是位萍水相逢的國小老師,她還是位希望工程師。她交給孩子和家長的是:一個閱讀的生機、一支書寫的筆,還有一條跨越城鄉差距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