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11/27》═════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英倫趴趴走
花一萬元坐英國救護車
◎ 他山之石
開展藝術人生 永不嫌遲 迎接藝術 進駐人生
◎ 他山之石
英國學生:不要高學費!
********************************************************************
◎ 英倫趴趴走 花一萬元坐英國救護車
我不自覺地伸出雙手在空氣中摸索著,
對著突如其來的黑暗驚叫著:
我看不到你!我看不到你!
文■Heysweet
決定去英國唸書時,我的父母很反對,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我的身體有個小小的毛病,他們擔心我到國外後,萬一這個毛病發作了,誰能來照顧我呢?所以我到英國後,格外小心保養自己的身體,儘量睡飽吃好,以求頭好壯壯,但是,我的小小毛病還是發作了!
這個毛病究竟是什麼呢?其實,很多女生也有這種困擾,那就是女性生理期引起的疼痛。從青少年時代起,我就飽受這種困擾,但總是咬著牙,忍一忍就過去了。
可是不知為何,在6年前某一個星期日的早上,我忽然被痛醒,本來以為是拉肚子,睡眼惺忪地坐在馬桶上,還以為能夠馬上解脫。可是下腹卻愈來愈痛,好像整個下腹肌肉急速萎縮,痛得讓我幾乎昏厥,我那時真希望我昏過去算了,也許就能擺脫痛苦。我跌跌撞撞跑去敲室友的門,據她事後的說法,那時我已經不是敲門,而是整個人撞倒在她的門上,把她嚇醒了。
當她衝出門來時,她看到一個更恐怖的景象,我暫時性瞎了,我不自覺地伸出我的雙手在空氣中摸索著,對著這突如其來的黑暗驚叫著:我看不到你!我看不到你!
當室友把我送到醫院後,我的四肢產生麻痺感,漸漸地,麻痺感傳到舌頭,我還擔心舌頭麻痺後,我會不會喪失說話的能力。事後我才明白,因為我太過緊張、呼吸急促,瞬間吸入大量氧氣,才造成這種麻痺現象,所以護理人員便要求我放慢呼吸,並且在我的口鼻處罩上一個塑膠袋,讓我體內的氧氣與二氧化碳能夠平衡。
也正是因為肌肉不尋常的痙攣,讓我緊張過度,才造成之前的暫時性失明。醫療人員幫我打了肌肉鬆弛劑,以減緩下腹肌肉的痙攣。這個經驗,讓我日後對異常生理痛有一種莫名的恐懼。
這6年多來,大多數的時候,我的生理痛都屬算正常類型,也就是能容忍的範圍,但是其間仍發生過5次上述那種異於平常的疼痛,每次都被親人或友人送到醫院急診室。有一次發作時,是在大過年,我痛得如臨盆的孕婦,虛弱得無法說話,把父母嚇壞了。
所以,當我出國唸書後,非常害怕這個問題會發生,我帶了很多中將湯或四物之類的補藥,每天乖乖把它當成茶喝,只求我的子宮能乖乖聽話,不要發生痙攣現象,宿舍的英國同學還戲稱我為茶人(Teaman)。但是有一天上午,我跟台灣同學珍妮去超巿買完菜後,在回家的途中,這個毛病還真的發作了!
原本在出門前,我知道今天剛好是生理期第一天,還特別帶了止痛藥出門;買完菜後,感到有點不適,馬上吞了顆藥,因為不管是不是真有疼痛,先吃了藥再說,若等到疼痛感發生,再來吃藥就來不及了。
由於天氣十分陰冷,加上背著極重的背包,在寒風與重物的雙重摧殘下,我倍感疲憊。經過一家麥當勞時,我跟珍妮說想進去休息一下,並請珍妮幫我買一杯熱可可,心想,喝完熱飲後,體力應該會好些。
但是喝完飲料後,我整個身體反而更糟。首先,下腹開始痙攣,身體異常躁熱,可是一股寒意卻從子宮傳出,好像有人在子宮內放上一個大冰塊,寒意慢慢擴散到雙腳,蔓延到背脊、後腦。我覺得好冷好冷,不斷打寒顫,可是身體卻不斷大量冒汗,彷彿很熱似的。
在冷、熱、痛的三重奏下,我看起來就是一副快掛掉的樣子,整個人癱瘓在桌上,珍妮連忙請麥當勞的人叫救護車把我送到醫院。在珍妮忙著跟麥當勞的人溝通時,我利用最後一點力氣,請求麥當勞的人找個地方讓我躺下來。
在麥當勞的服務生扶我進入他們的休息室時,我的身體不但異常疼痛,又異常的冷。珍妮不只連忙將她的外套蓋在我身上,還向其他人借了很多件外套。不知何故,兩名警察也跑了進來,為了怕我喪失知覺,他們不斷問我問題,好讓我維持清醒,可是我只想闔眼,巴不得自己真的昏迷,好解脫這種痛苦。同時,我覺得喉嚨好乾,想喝水,但是他們都不肯給我水喝。
乘救護車後抵達醫院後,一名護理人員很激動地對珍妮說:只是月經來,妳們就叫救護車,妳知道叫救護車要花多少錢嗎?要兩百鎊!兩百英鎊啊!(註:以今年9月匯率計算,約為台幣1萬8百元)下次叫計程車好嗎?
珍妮嚇得花容失色,兩百英鎊可是一筆大數目啊!當我清醒後,她很擔憂地問我該怎麼辦,我安慰她說,我出國後,沒有停掉健保,還額外保了兩個醫療保險,應該可以請健保局或保險公司給付吧!
我對珍妮說,如果醫院開收據的話,麻煩請他們開4份收據,我會將其中的一份給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英國國民健保制度)、一份給台灣健保局、兩份各給我的兩家保險公司,看看能不能申請到費用。可是,其實我也不知道這樣是否行得通。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了,又能怎麼樣呢……
一名男護士進來幫我量血壓時,我們趕緊詢問他救護車費用一事。我們可憐兮兮地說,我們才剛來英國唸書,昏倒在半路上,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請人叫救護車,畢竟我們在這裏人生地不熟的。男護士笑咪咪安慰我們說,因為我們是留學生,應該不用付任何費用,如果我們真想付錢的話,可以付給他。
儘管如此,我和珍妮仍然很擔心,因為我們身上只帶了少許零錢,除了要擔心「妾身未明」的救護車費用,還擔心醫院的看診費。我們還真怕走不出醫院大門。
在醫院待了兩個小時後,在沒有打針吃藥的情況下,我的身體自動恢復正常,慢慢地不痛了,也不覺得冷了。醫生說我可以回家,但是有任何問題,必須趕快回醫院。在我們離開醫院前,另一名男護士拿藥給我,並送我們走出醫院,我和珍妮又很緊張地問他要不要付救護車費,他也說沒有人告訴他我需要付錢。
結果,這一趟意外的就醫之旅,連看診費及藥錢都免了。我有種被無罪釋放的感覺。帶著感激的心情離開醫院,我回頭看了看醫院一眼,覺得好像做了一場夢。
由於我身體仍很虛弱,加上得背著上午買的一星期份量的菜,珍妮擔心我走不動,問我要不要搭公車回學校,我看著街上秋日午後的斜陽,這個突然放晴的美麗青空,讓我有一種重生的感覺。我說,好不容易出太陽了,咱們走路回家吧!
◎他山之石
開展藝術人生 永不嫌遲 迎接藝術 進駐人生
編譯■盧永山
對童年時沒有太多機會接觸藝術或歷史的成年人而言,逛博物館可能會形成不小的負擔──莊嚴迴廊上的雕塑、貫穿數世紀紛亂歷史的各種風格和類型的藝術、面對偉大作品時的感嘆──這些讓成年人深知自己所知有限。
某些家長無意識地把自己對藝術的「恐懼感」傳給小孩,甚至延後他們與博物館的第一次接觸;有些家長則把帶領孩子鑑賞藝術的責任交給老師。對此,許多博物館正以各種方式招攬家庭,以教育並滋養家長和學童。
芝加哥藝術會館展覽解釋暨家庭計畫中心副主任蘇莎指出:「在童年階段就使人去親近藝術,可以幫助他們培養一輩子的興趣。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在於,使藝術變得更具親近性,以幫助家庭建立藝術和其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
*孩童有天生的好奇心
許多教育人士認為,在觀看一件藝術品時,除了眼睛必須專注外,也須發揮想像力。孩童有天生的好奇心,當藝術敲動心靈,帶來許多問題時,生動的討論可能會發生:這幅畫看起來像什麼?如果畫這幅畫的人是你,你會怎麼畫?對創作這幅畫的藝術家,你有什麼看法?
《孩童的藝術書:發現偉大的畫(Child's Book of Art: Discover Great Paintings)》一書作者米克雷斯威(Lucy Micklethwait)鼓勵孩童接近一幅畫,宛如它是一個未解的謎。她在書中寫道:「你可以假裝自己是偵探,猜想發生了什麼事,找出證據,並且問自己任何問題。如:藝術品的功能是什麼?它是否蘊藏了一個故事?它是否描繪了某個人?記錄了某個場景?或者,它僅是件裝飾品?」
附著在藝術品旁的自傳或其他事實資訊,也可以幫助孩童理解藝術品,但不是所有資訊都可如此;因為對孩童而言,一幅畫有多重要或是誰畫的,都比不上畫讓他們產生什麼感受。那是孩童最真實、本能和毫無偏見的反應,而成年人卻一直壓抑如此的感受。
《教孩童藝術的藝術(The Art of Teaching Art to Children)》一書作者貝爾(Nancy Beal)表示:「對孩童來說,藝術的世界擁有不同的意義,……藝術是關於生命的經驗。」
*博物館在做什麼?
對家長而言,觀賞藝術最容易的起點,就是參加博物館舉辦的「家庭日(Family Day)」活動。
博物館經常舉辦一些活動,包括可供參觀者觸摸和親自操作的藝展(hands-on art project)到表演或播放電影。某些博物館在特定時日會推出一些計畫,如「波士頓精緻藝術博物館」,經常不定期的舉辦結合鑑賞和藝術創作的活動。
費城藝術博物館舉辦「遇見藝術:開放的錄音室(Meet the Art:Open Studios)」活動,給予6至12歲孩童機會,聆聽當地藝術家創作的經驗,以及觀看他們創作時所使用的設備材料。多數的博物館會準備主題式或當季的特展,供家庭作自助式參觀(self-guided
family tour)。
位於明尼亞波利市的「行人藝術中心」推出大人和孩童用的行人藝術中心背包,裡頭裝有活動表,導引家長和小孩參觀藝術中心及戶外的雕塑花園。某些博物館則設計尋寶圖,讓家長和小孩按圖索驥。
在變化性和規模上,芝加哥藝術會館有美國最古老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教育計畫,該會館所屬的克拉夫特教育中心常舉辦每日工作坊、實地教學、展覽、說故事、遊戲、表演、家庭藝術日。
該會館的「當我長大時(When I Grow Up)」導覽計畫,將遊客帶至梵谷的自畫像前,並且詢問遊客:「這幅畫的哪個部分你最感興趣?畫家是如何畫出那個吸引你的部分?如果你畫自己的畫像,你會畫哪些東西?」
該會館最近推出的「一起看藝術(Looking at Art Together)」計畫,提供教育學者和兒童心理專家開設的工作坊,幫助家長或保姆帶領孩童接觸藝術。
*接觸藝術永不嫌太遲
藝術的世界特別豐富,博物館也致力創造一個充滿刺激和互動的環境。
芝加哥藝術會館展覽解釋暨家庭計畫中心副主任蘇莎表示:「如果我們在年輕時就開始接觸藝術,我們的成長歷程則充滿了藝術,每當我們觀看一幅畫或雕塑時,我們會有不同的感受。觀賞藝術,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會有不同的領會。5歲時,我們看到的只是形狀和顏色,當我們長大了,會用不同的眼光觀看同一件藝術品。藝術提供我們機會體會多重的經驗。」
因此,以童稚之眼觀賞藝術,永遠不嫌太遲。
家長和孩童在參訪博物館時,可以考慮下列幾項欣賞藝術品的角度:
(1)內容;(2)顏色;(3)光和影;(4)構造;(5)畫法;(6)具象或抽象;(7)氣氛和感覺;(8)線條和形狀;(9)細部描寫。
(取材自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他山之石
英國學生:不要高學費!
編譯■盧永山
對於英國政府有意提高大學的學費,劍橋大學表示憂心,並指此舉可能妨礙貧窮子弟受高等教育。劍橋大學管理委員會同意該校副校長波以爾爵士(Sir Alec Broers)和學生會會長路易士(Paul Lewis)所擬的一份聲明,聲明中指出:「政府應該保證,一但學費政策改變,入學的機會絕不能受到影響。」
不管唸哪所大學、修哪些課程,英國大學生每年須付的學雜費是1100英鎊,但在今年1月,英國教育部公布高等教育檢討報告後,學雜費額度可能會改變。布萊爾曾表示,希望在2010年達到50%的高中畢業生唸大學的目標,藉此改善勞工階級子女唸大學的機會。
布萊爾首相考慮對某些課程收取高學費,因為他相信此舉可使一流大學吸引世界級的研究員。劍橋大學向來被視為英國的主要大學。聲明中指出:「劍橋大學無收取高學費的計畫,管理委員會認為,英國高等教育體系目前的財務來源並不穩定。然而,對管理委員會而言,現在還不清楚新的學費政策不會損及入學機會。教育部應積極地開發和考慮各種可得的財務來源。」
劍橋大學學生會長路易士所擬的這項聲明,獲得2000名劍橋學生的支持。約800名劍橋大學校友,包括1928年畢業的,和知名作家查娣.史密斯(Zadie Smith,編按:暢銷小說《白牙》一書作者),已簽署一項聲明,除非廢除高學費政策,否則將不捐半毛錢給母校。英國「全國學生會」會長特爾福(Mandy
Telford)表示:「這是向政府傳達一項訊息,即沒有人想要高學費政策。教師不要,家長不要,學生不要,甚至連工黨國會議員也不要!」
特爾福說:「政府需要認可劍橋大學學生對高學費的抗議行動,也必須聆聽人民的心聲,人民的心聲就是廢除高學費。」
倫敦帝國大學上個月調高學雜費為每年10,500英鎊,成為第一個實施新學費政策的大學機構。(英國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