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 媒體小鋪電子報NO.41 █▇▆▅▄▃▂▁╴
2002.11.28

媒體小鋪電子報的存在是為了:認識媒體、批判媒體、改造媒體。
從知識與行動中,建造新的媒體生活。
................................................................................

《流行開講》

哈利波特又來了,這回更炫但也更蒼白

文/魏玓

每個小孩(然也有很多大人)都在等,《哈利波特》第二集的電影版終
於在年終前夕來到大家面前。從本月初在世界各地上映至今,果然又
引起預期中的票房旋風,美國的票房已經接近九千萬美金,台灣這邊
的觀眾人數也還在持續增加中。

充滿想像力的原著故事,搭配充分的商業電影元素,《哈利波特》電
影會賺錢,一般人大概也沒什麼意外;當初買下全套原著小說電影版
權的好萊塢華納兄弟公司應該更是信心滿滿。第一集的《哈利波特》
電影製作成本花了一億三千萬美金,光是全球的電影院票房收入就超
過六億美金。第二集的預算縮減到一億美金,全球經濟再怎麼不景氣
,最後賺個五倍成本應該也不會太難。

儘管撙節預算,第二集的電影顯然在技術水平上比第一集還要突出。
從電影一開始,哈利和榮恩的空中飛車,傑出的特效表現立刻吸引住
大家的目光。而原著作者所構思的有趣巫師運動「魁地奇」,在第一
集電影中的展現曾經令許多人覺得平淡無味,但是相信看過第二集之
後,大家都會對哈利和馬份以及被詛咒的瘋「搏格」之間的一場風馳
電掣追逐感到印象深刻。至於榮恩一角的誇張搞笑、馬份一家人的窮
凶惡極等等好萊塢電影元素,運用更是熟練。

然而,雖著這些討好觀眾的商業電影技巧充分展開,原著小說第二集
中最核心的主旨卻逐漸消失不見。在原著中,藉著黑巫師祖師史萊哲
林傳人的復出,以及其擁護者魯休斯馬份一角的出現,突顯的是一種
惡劣的血統/族群優越主義。他們強調純粹的巫師血統,瞧不起「麻種
」巫師(父母是普通人,也就是麻瓜),甚至想要將這些麻種(像妙麗)
置之死地。哈利、榮恩,以及睿智和善的化身校長鄧不利多,奮力戰
勝這個陰謀,也打擊了這個血統主義思想。此一主題其實跟英國以及
世界許多地方,在近幾十年來因為全球化過程所激化的種族與移民衝
突密切相關。作者用很通俗的方式告訴讀者(特別是小朋友),偏狹的
種族主義不能解決問題,寬容接納並理解「他者」,方能永存永續。
電影沒辦法利用本身更具感染力的媒介特質,來讓觀眾體會這層意義
,令人遺憾,卻也是哈利波特進入商業電影體制的宿命。



《硬是NET》

警告:科技有害健康

文/劉昌德

當代資訊社會翩然來臨之後,許多人深信,電腦與網路等科技可以大
幅度改善醫療體系,讓更多人能更方便地得到最佳的醫療照護。1994
年美國柯林頓政府發表的NII政策白皮書中就宣稱,「各種改善美國醫
療制度與相關的需求,都會放在網路上,人們需要協助時,再也不必
大排長龍等待了。」

這樣的想法至今仍是歐美社會奉行的主流觀念。英國工黨政府為了改
善其醫療體系,從今年起五年內,將投下共120億英鎊的鉅資,建制醫
療制度的資訊科技系統(IT),主要用於以網路聯繫各級醫院的醫療
資源及病患的病史與用藥資料。英國政府對這個計畫的重視程度,可
從主其事者的薪資看出:全國醫療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的IT部門執行長年薪高達25萬英鎊,比他的上司NHS秘書長、以及英國
首相布萊爾的薪水都還多。

但是網路等資訊科技的建制,根本就不是醫療服務的核心所在;甚至
有時因為對科技過度投資的本末倒置作法,而使得醫療品質受到斲傷
。根據美國某保險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對於科技的盲目投資、以及
私立醫院之間的購併盛行,導致美國人看病的費用節節高昇。在1998
年到2000年之間,一般門診費用上漲了11.8%。這其中,至少有20%是
導因於醫院對電腦等科技大幅投資的結果。

在費用因為投資科技而上揚的同時,美國醫療服務的貧富差距卻愈來
愈大。根據最新的美國官方報告顯示,去年一年之間,沒有任何醫療
保險的人數,升高6.5%、達到4120萬人,佔其總人口數14.6%。另一方
面,因為失業陷入貧窮、而納入政府補助保險的人數,也增加了7.1%
、達到3160萬人。曾經在美國待過一小段時間的人,相信都對於該地
高昂的醫療費用印象深刻;因此這些低收入工作者與失業人口,由於
沒有保險、或保障範圍相對狹小,根本無力償付動輒上百美元的醫療
費,他們得到的醫療服務品質也就日益低落。

從美國的實際經驗來看,對於網路等科技的投資,其實並無法改善大
多數人的醫療服務品質。政府汲汲於把醫院與病人資料連線上網,往
往只增加了病人看病的掛號費與買藥錢,而不是增加醫生替病人看診
的時間。前一陣子台灣健保單位花費大筆經費發行「健保IC卡」,卻
同時醞釀健保費用「雙漲」,也印證了此一道理。為了一般人的健康
著想,衛生署未來應該比照香菸盒上的警告標誌,在健保IC卡上以斗
大字眼印上,「警告:IC卡有害您的健康」。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

「五年級」是綜藝「新」世代?

文/管中祥

這幾年台灣的各式權力場域四處可見「五年級」新世代的蹤跡,不僅
政壇上充斥著「年輕高層」,商場上的電子新貴與CEO也遍佈他們的身
影,甚至目前當紅節目綜藝製作人也盡是「五年級」天下,日前彭達
以年薪三百萬元簽下梁赫群擔任台視「綜藝旗艦」製作人便是一例。

其實綜藝節目製作人的年輕化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多年前頗受歡迎的
「玫瑰之夜,就是由「六年級」生所製作,或像「連環泡」的製作人
當時也不過廿出頭的小女孩,然而,綜藝界的「全面接班」倒是近兩
年才有的事。

「五年級」同學目前包辦了無線電視台黃金時段的綜藝節目,例如:
台視的「旗開得勝」、「綜藝旗艦」;中視「周日八點黨」、「喜從
天降」、「綜藝大哥大」、「我猜、我猜、我猜猜」;華視的「TV
三賤客」、「超級星期天」以及民視「綜藝大集合」等,幾乎都由這
群「五年級生」一手掌握。

想要在台灣綜藝圈闖天下並不容易,有沒有「才氣」只是條件之一,
更重要的是是否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與體力,以及忍氣吞聲、忍辱負
重的高尚人格。除了要學會寫腳本、敲來賓、當場記、執行製作、後
製剪輯,有時還得幫大牌藝人或製作人買檳榔、安撫情緒,或者陪唱
、陪笑,處理老闆的私人雜務,一路走來不僅是全能的訓練,更是全
人的考驗。

「五年級」的製作人大多是經過受苦受難的日子才擁有一身好武藝,
可說是多才多藝的青年才俊,不過,這些經過重重考驗而存活下來的
新世代,到底給了我們什麼樣的綜藝新氣象?

現今綜藝節目雖然不像過去的千篇一律,但仍然可見日本及早期節目
的影子,例如,「十字路口」是「你要去那裡?」的改篇版,「台語
職能訓練班」是「音樂教室」的威力加強版,「壽星大發」則是「我
的成長」的變型,至於那些預先設計好的情境式「偷拍」、「尋人」
及「整人」單元,十幾年來更是流竄於多個綜藝節目中。

過關斬將的「五年級」製作人,卻只能展現有限的創意,有些甚至只
會將已停播的節目全盤移植。不過,這樣的問題不只是出在製作人的
身上,媒體生態才是最大的因素。再有創意的新世代有時也會折損於
收視率的追求中,因為緊跟別人的創意是入市場最保險的作法,不但
不必動腦筋開發新的單元,還可以分享別人打下的天下,但這也最偷
懶且最沒創意的作法。「五年級」的製作人如果要當一個不一樣的「
新」世代,那就得趕緊擺脫這個炒短線、拼利潤的電視生態必然宿命




《傳工在線》

媒體的多角化投資

文/Richard

台視一如預料地將在十二月開始減薪,雖然幅度不大,不過卻影響著
整個媒體界,大家都在注意自己所屬公司是否會是下一個減薪的單位
。面對經濟不景氣,開源節流是必要得措施,但是當開源不成時,節
流便成為必要的手段,只是如果真的到了減薪的階段,只會加速更多
優秀人才的流失。

我所屬的電視台在幾年前即風風光光地成立許多子公司,並開始出租
攝影棚、製播宏觀衛視,不過後來在投資網路事業及有線電視頻道上
卻栽了筋斗,而隨著廣告的萎縮,整個電視台的廣告收益也趨於下降
,影響所及是員工的薪資福利正在逐步縮減。

不僅是電視台,就連報社也希望亟思在不景氣的逆境中找到一條出路
,只可惜多角化的投資有時反而拖累母體的經營。近來在媒體低迷之
際,又有中國時報挹注資金投資中天,不過長期在業界工作的同事都
不看好這項投資,反而憂心中國時報的體質會被中天拖下去,因為過
去時報就因為在旅行社及電子報涉入太深而繳了不少學費,如今面對
一個短時間內難以賺錢的媒體,對於時報的投資經營是一大考驗。

過去的象山集團在全盛時期是一個涵蓋有廣播、電視、報紙、網路的
媒體集團,可惜的是各媒體並不是第一的品牌,因此無法相互拉抬,
造成整個媒體集團在短時間內冰消瓦解。而東森集團有了前車之鑑以
後,更希望以「大編輯台」的策略來整合民眾日報、東森電視、東森
電子報、ETFM等媒體,期待以記者間相互搭配來減少其營運支出,不
過在薪資福利未明顯調升但工作量卻大增之際,記者僅變成打稿機器
,因為連例行性的新聞都處理不完,如何發掘獨家新聞以及製作深度
新聞報導?

科技的發展使得民眾接觸媒體的機會大增,而台灣媒體的開放也促使
各報紙、電視亟思轉型。不過,多角化經營需要的是專業的經理人智
慧,否則一昧地拉長戰線,只會加重媒體企業的營運負擔,錯誤決策
的苦果到頭來還是由我們這些基層員工來承擔。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dickchen/index.html




《傳工又在線》

筆試與面試

文/大報小記者

我怕考試!大三下學期差點被三二出局,報名研究所及高普考卻不敢
進考場,沒想到竟能一舉擊敗三百多名高手而考進自由時報。

那時的筆試項目主要有時事簡答、作文及新聞寫作,時事簡答好像全
部答對,作文題目二選一,我選擇凱蒂貓風潮,自認寫得很流暢,新
聞寫作就差了,受訓時得知報社很重視作文,這是錄取的關鍵。

而台灣時報的筆試就很簡略,大約十個人就集中在會議室,考題好像
只有十條簡答題,我寫得很差。

台灣時報的筆試一結束,就馬上進行面試,老闆一一親自接見考生,
他詢問我的重點包括我是台南縣人、市議員郭玟成助理,以及可以接
受長達半年試用期間月薪打七折的考驗,我工作約四週,領將近二萬
元,剛好用在新加坡自助旅行。

至於自由時報則因為行政作業問題,在筆試完後,隔了好一段時間才
通知面試,面試完又隔了很久才通知錄取報到,從報名到錄取好像拖
了三個多月。

因為曾任陳其邁助理、在政治圈四年及在哈瑪星社區土生土長的緣故
,成了四位主考官詢問的焦點,特別是第一點更佔了大半時間。

那年錄取卅多人,一半是非新聞相關科系者,一半是有採訪經驗者,
後來才知道社會學系畢業生在新聞圈中還滿受重視的,很遺憾沒把基
礎打穩,只能一招半式闖江湖了。




《巡行大文山》(四)

香魚的故事

主講:夏聖禮   記錄整理:王冠棋

環保署的水質檢測告訴我們,目前新店溪流的水質僅能提供吳郭魚、
大肚魚等等魚類生存,因為污染實在是太嚴重了;而我們今天所要談
的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消失的魚類─香魚,這種魚類在台灣相關的
文史文獻中,紀錄甚早,在明清時代就有紀錄了,在《諸羅縣志》、
《葛瑪蘭廳志》中皆有對其外貌〈巨口、細鱗、無刺、長六或七寸〉
、出沒之處〈淡、蘭一帶〉、肉質鮮美等等特色有所描述,而又稱「
國姓魚」乃是因為地方上認為在鄭成功來台之後才出現這種魚類而取
名。香魚,得名自其身上有一種獨特的玉蘭花香。今天這種魚類已經
在台灣全部滅絕了,今天各位在台灣看到的香魚是日本種的香魚,經
由復育技術而在台灣新生的,此類型的香魚不若以往的香魚屬於洄游
魚類,每年秋季必須穿流150km在秀朗橋瀨區處產卵,幼魚順流到
淡水的的鹹淡水交會處成長,新生的生命則在春季溯溪回到溪的上游
棲息長大,此稱降海型原生香魚;而日本種的香魚則放流在高山的溪
河裡或水庫裡,此稱為陸封型香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呢?除了
環境污染之外是否還有別的因素呢?又這樣的轉變對我們居住在新店
溪流域的人民生活上的共同記憶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香魚的保護與滅絕

目前的香魚大多生活在北回歸線以北的高山溪谷中,大漢溪上游的復
興鄉、北势溪上游的坪林等等地方都還有牠們的蹤跡,在60年代之前
香魚是遍佈在台灣北部的各大河川的,特別是在日本統治時代對於香
魚有特別的保護政策,在最嚴格的時期,每年的11月到隔年的7月甚至
到8月,禁止捕食香魚,如有違者,根據耆老的說法,罰金高達當時的
幣值6塊錢。而有趣的是在8月中秋之時開放補食香魚之際,會舉辦「
香魚節」的慶祝活動,居住在新店溪沿岸的居民都會準備飯糰、酒類
、菜餚到溪邊捕食香魚,並同時連絡感情;因為有這樣的保護政策所
以香魚的產量才不至於銳減進而絕跡。但是在60年代前後,類似這樣
的保護措施不再,同時,政府對於溪流以及沿岸的規劃並沒有將生態
保育、永續發展等等理念融入其中,因此香魚的生存空間受到很大的
破壞,例如砂石的開採、人類貪婪慾望之下的濫捕、生活廢水等等因
素,都促使香魚消失。

●●香魚的存在及其意義

香魚具有它特殊的經濟價值─肉質鮮美、繁殖能力旺盛,但是除此之
外它也有象徵的意義在其中,從新店、景美等地的耆老們對於香魚說
不盡的故事就可得知,在過去的歲月中,香魚事實上已經是在地聚落
生活的一部分了,訴說香魚的歷史其實就是在訴說自己以及這片土地
的生命歷程,有許多的記憶會隨著「香魚」這個概念被指涉出來。但
是和這個歷史記憶衝突的則是國家機器的霸權心態;最明顯的展現莫
過於在新店溪中上游流域的幾個重要水壩、水庫的設計概念中,並沒
有為這群洄游魚類設計「魚梯」,讓魚類的溯溪旅程成為可能(1907年
日人建造的屈尺壩有魚道的設置,國民政府來台後所建之水壩則無此
考量),而河川的整治也受到政治力量中政客利益的糾葛而遲遲無法出
現成效。

在台灣原生種香魚滅絕了一段時間之後,透過新科技,我們向日本借
來了香魚的品種並且開始進行復育及養殖,復育養殖的過程避開了洄
游過程中可能遭受的污染,而以人工載運的方式往返於烏來福山以及
宜蘭頭城、壯圍之間,讓魚苗因此得以成長,在復育及養殖的同時似
乎也帶給在地的文史工作新的期待,新的思考。

●●●文史紀錄工作與復育之後的香魚

如前所述,香魚目前經由復育之後雖然成為陸封型魚類,但還在復興
鄉、坪林等地看得到蹤跡,因此我建議各位可以著手以音像或文字等
方式紀錄陸封型香魚的生命史。一個人或是一群人,長期鎖定紀錄香
魚、聚落變遷以及人民生活的互為影響過程,相信應當是有趣的,而
且應該會新的發現,棲息在深山中的陸封型香魚代代繁殖延續下去,
其習性或基因是否改變,成為道地的台灣香魚?或者將香魚當做一個
研究的題材,探索為什麼香魚會滅絕?又香魚的存在與消逝對當時居
住在溪流沿岸的社區居民帶來什麼樣不同的影響,甚至各位可以用香
魚為題材向台北市文化局,申請口述歷史的專案計畫,相信一定會得
到贊助的;因為「香魚」在台灣的文史紀錄以及常民生活中扮演非常
重要的角色。因為牠是人民生活與土地依存關係的集體記憶。

(本文為世新大學「媒體識讀」之「文史傳播組」上課內容,同時刊
登於「台灣立報」、「街頭報電子報」)

●街頭報電子報:http://mychannel.epaper.com.tw/channels/c/h/chdvp/content.htm



《寫在後頭》

HI!看完了,不曉得親愛的朋友有沒有任何的分享與批評,也期待您
的指教,任何的意見請寄:benla@benla.mymailer.com.tw
只要註明出處與作者,這裏頭的文章歡迎引用、轉載,因為知識是無
價與共用的。

媒體小鋪本站:http://www.benla.mymailer.com.tw
媒體小鋪個人新聞台: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benla/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