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2.12.04
───────
http://www.lihpao.com/────────
【社論】教改的兩難
【左右看】教育瘦身,裁併學校
******************************************************
【社論】教改的兩難
為了有限解除國中生的升學壓力,教育部正全力推動高中職社區化方案,針對這項政策,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研究小組於10月底進行了一項高中職社區化民意調查,從這份民調中,我們可以解讀出目前教改之所以出現困局的若干重要訊息。
這份民調顯示,有8成的受訪者並不知道教育部正在推動這項方案,但是卻有高達7成2的受訪者支持高中職社區化的理想目標,這個數字的對比不但顯露出民調本身的問題,而且也道出了教改在推動的過程中極可能出現的困境。
首先,一般而言,我們都認為,一個人對於某件事物具有明確的意見,前提通常必須是對於此一事物具有足夠的認知,而依據此一認知,方能做出自己贊同或反對的明確意見,否則,在認知不足的情形下,所謂的贊同或反對根本就不具意義。因此,十分有趣的,在上述該項民調中,我們所看到的是受訪者在認知上明顯不足,但卻又同時表達贊同的意見,那麼,這樣的贊同,其意義何在?一般的訪調解讀者,如果將這兩個數字獨立解讀,必然會做出高中職社區化具有民意基礎的判斷,至於認知不足,則僅是宣傳不夠的問題。若是這樣解讀,那麼,高中職社區化必將會是下一波教改的爭議焦點。
其實,會出現這樣的兩極數字,最主要的原因乃是在於「高中職社區化」具有「減輕學生壓力」的改革「道德」意義,因此,就道德而言──雖然對這項政策完全無知──當然會獲得大多數的支持(這就類似詢問受訪者喜不喜歡「好人」一般)。然而問題在於,教改本身於道德上原本就是無庸置疑地正當,但重點是在於實踐的過程中所出現的諸多欠缺,亦即,良善的動機並不能等同結果的良善。所以,若以為因此高中職社區化已取得了正當的民意基礎而可一往直前的話,那麼,勢將又落個進退兩難的下場。
在這份民調中的另一數字,便可看出這一可能。在這項民調中當問及屆時會不會設法讓孩子入學明星高中時,亦出現了兩極化的答案:4成6有意願,近4成8沒有意願。這個結果其實道出了教改所必須面對的一項重大問題:在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中,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更具有所謂的競爭力?這是一個「道德」與「現實」的兩難,但重點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人們多會傾向於接受現實而非維護道德。
高中職社區化的確又是一項具有良善美意的政策,但若不能面對社會的現實,那麼在未來實踐的過程中,亦將會如同當前其他的教改政策:代價由弱勢者支付──以道德為藉口,成果由優勢者享受──以現實為考量;
【左右看】教育瘦身,裁併學校
【左看】教育改革搭錯車
■鍾瀚樞
上個禮拜,屏東縣政府才透露,計畫整併70人以下的迷你學校。前天,高雄縣政府又提出校長共用的整併方案。當年教育部宣稱將全力落實的小班小校政策,至此已形同失敗!
其實,打從去年2月開始,教育部便以推動九年一貫課程,使協同教學順利進行為理由,提出迷你中小學裁併計畫。以宜蘭縣為例,教育局在上個月初即計畫裁撤全縣人數在48人以下的小學。可是,單單為了進行「協同教學」,而迫使偏遠地區的學童長途跋涉到另一所學校去上課,這理由未免也太過牽強!很顯然地,教育部之所以這麼做的主要目的,無非是想縮小中小學數量,以減輕國家的經費負擔。
或許,對於部分教改人士而言,從小班小校到裁併學校,是教改列車迫於財政壓力所做出的政策轉彎。可是,仔細辨正,不論是當下有關單位的各種學校裁併計畫,還是昔時這些教改專家所戮力鼓吹的教育鬆綁,背後其實都共同擁抱著同一套邏輯、信念!這套邏輯和信念,來自於狹隘教條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模型,在這套模型底下,成本效益的考量遠遠高過於教育公平普及的理想!
因此,與其說是改革受挫,不如說是台灣的教改搭錯了車!
(東海大學研究生)
【右看】希望工程解難題
■謝世常
隨著國家財政負擔日漸沈重,我國基礎教育的經費也日益吃緊。近來,各縣市政府鬧窮鬧得凶,連國民教育的經費也是能省則省。留心教育新聞的讀者應該知道,關閉迷你小學、兩校共用校長的情形已在部分縣市發生。未來將演變成什麼局面,實令人無比憂心!
由於整體市場景氣持續低迷,再加上一部集錢中央的「財政收支劃分法」,各縣市政府的赤字雪球只會愈滾愈大。想要翻身,洵屬不易!在這種情況下,當局要確保國民教育的基盤不受侵蝕,除非中央願意替縣市政府負擔部分的教育人事費用;否則,就只有落實政府瘦身的精神,向民間尋求奧援。
換句話說,在當前中央與地方的財政皆高度拮据的局面下,教育部應該考慮推動一個台灣版的「希望工程計畫」。提供減免稅賦、捐獻者享有學校命名權等各項誘因,鼓勵民間來認養偏遠地區學校,以減輕地方政府的開支。這個希望工程的台灣版如果能夠實驗成功,以後不僅能夠將此推而廣之,民間力量與國民教育的嶄新結合,甚至可能激化台灣國民教育的改革活力,締造更為多元的教育環境!
至於當局敢不敢放手推動此一構想,就得看主其事者的魄力了!
(政治評論家)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