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2/12/13》═════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趕不上時代的德國教育政策
◎ 博士女生秘密札記
研究生的助學金夠用嗎?
********************************************************************
◎ 趕不上時代的德國教育政策
放棄學生早一點
早期分級 早早放棄學生
編譯■盧永山
一個溫暖的秋日下午,在荷姆荷茲普通中學(Gymnasium)(註)裡,9年級的米布.瑪拉和康.薩沙使用葛蘿莉亞.米克羅維茲(Gloria Miklowitz)所著的《階級之間的戰爭(The
War Between the Classes)》為讀本,討論美國加州的族群關係。他們倆和同學專心地討論,體育館裡???很整潔,老師很冷靜。
就在幾條街道之遠,在弗瑞德里克‧史托茲職業預校(Hauptschule,詳見註釋)的教學大樓中,學生伊柯.塞康和波波維奇.艾米麗,試圖在吵鬧、打架聲中理解歷史課。
這兩群同年齡學生的差異,在德國各地處處可見。康.薩沙的父母是自伊朗逃出的工程師,倆夫婦希望他能讀大學,而他所讀的中學可以幫他完成此一目標。伊柯.塞康是土耳其外勞之子,波波維奇.艾米麗的家人5年前自南斯拉夫逃出;兩個家庭都從事低薪的工作。塞康和艾米麗讀的是職業預校,想要讀大學是難上加難,他們的前途黯淡。塞康說:「也許我畢業後,會去找當理髮師的叔叔,學一技之長。」塞康在學校上德語課時,坐在他身旁的是一個土耳其同鄉。
2成青少年是文盲
過去驕傲今日悔恨
過去數十年來,德國向以自己的教育體系為傲。這套體系一方面培養了世界知名的愛因斯坦和哥德,一方面也培育出可靠的商人和藝術家。但一項新的國際調查,已讓德國舉國上下陷入激辯:是否該國的教育,符合正在改變中的人口之實際需要?
在一項比較世界各國學生在閱讀、理解、數學和科學之基本技巧的研究中,德國在32個國家中排名第25。由「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所執行的這項研究發現,社會和族裔背景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程度,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那麼明顯。研究的結論指出,德國在早期階段依學生程度分別教學,是問題形成的主因。
德國人驚訝地發現,德國青少年竟有20%是文盲,就像在墨西哥和捷克一樣,德國只有少數學生繼續讀大學。德國學生僅有9%能夠理解複雜的讀本,遙遙落後英國的16%和美國的12%。
柏林「馬克斯普蘭克人類發展研究中心(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ent)」教育研究員、並且也擔任「國際學生評量計畫」國際聯絡員的培特拉.史坦納指出:「在『國際學生評量計畫』這項研究發表之前,我們就知道社會背景和學習成就有關,且舉世皆然。但這個關連性在德國是最強的,則令人感到震驚。」
10歲就決定未來
根本沒時間做補救
德國的頂尖學生在11或12歲時,就準備讀普通中學,然後,在參加被稱作Abitur的高中畢業會考後,就具備升大學的資格。其他學生則就讀競爭較不激烈的實科中學(Realschule,詳見註釋),這類學校主要是訓練學生從事白領工作。最沒有讀書天份的學生則讀職校,學做生意。
專家說,德國在早期階段依學生程度分別教學,在學生被分進更好或更差的學校體系之前,將使學生無法學到基本技巧。
艾森大學移民研究學者蓋比.史特拉斯柏格指出:「孩童的未來,決定於早期階段,因此,對原本就有語言和社會缺陷的孩童而言,上學讀書會是一個大問題。如果在4或6年級後追蹤孩童的學習狀況,會發現我們沒有多少時間,來拉拔社會背景低劣(disadvantaged backgrounds)的學生,趕上具社會優勢的學生。因此,我們必須有效利用孩童被分別教學前的時間,就變得非常重要。」
但非義務性質的幼稚園教育和短促的上課時間,加上德國對母親應待在家裡負責孩子課後教育的期待,使得低收入和外籍孩童處於極為不利的處境。
在法蘭克福,移民人口帶來了180種文化和200種語言。根據市政府統計資料,法蘭克福大約35%的學生來自外國,但外籍生卻占職校學生總數的53.5%,和中學學生總數的21.4%。
塞康的學校位於許多移民居住的法蘭克福市中心。在弗瑞德里克‧史托茲職業預校,235名學生中僅有47名是德國籍。就像塞康和艾米麗,該校80%的學生不具德國公民身分,儘管很多人是在本地出生;他們通常都是來自於戰火不斷的國度,如伊拉克、南斯拉夫和阿富汗等國難民的後裔。
弗瑞德里克‧史托茲職業預校校長韋巴赫.菲立克斯,毫不懷疑自己是校長兼撞鐘。他說:「我除了得教數學外,還有一堆事情要做。我嘗試做一些整合的工作,如果在學校裡不做整合,那要在哪做?」
來自世界各地的難民之子,通常都在年中來到德國。他們有時候是自行來德國的,且他們的家庭結構也許不太穩定。他們從未適當地學習閱讀和寫作,學校也因他們的學業表現不佳,而要求他們去讀實科中學。
德國是個移民國家
現在承認已嫌太遲
對漢堡大學研究員紐曼.烏蘇拉而言,德國在教育移民上比其他國家發生更多問題,主要是因為該國承認自己是移民國家的速度過於緩慢。
德國在二次大戰後所面臨的第一波移民潮是在1950年代,當時,來自土耳其、葡萄牙、義大利、希臘的外勞大量湧入德國。過去數十年來,德國始終把協助他們建橋和工廠的外籍男性稱為「一次移民」,他們須返回他們的母國。直到最近,在放鬆公民資格規定,並通過首部移民法後,德國才開始討論一些促進移民整合的方法。
烏蘇拉指出:「真正的問題是,德國學校系統從未跟著德國社會的變遷而改變,而這是我們老早就知道的情況。」
德國極端短促的上課時間,特別對移民學生產生困擾。對中學生康.薩沙而言,放學之後,他還可以參加足球社或到校外學音樂。但對母親得工作、本人又不太會說德語的職業預校生塞康來說,學校下午1點就放學,讓他簡直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職業預校畢業學生
工作機會愈來愈少
專家指出,德國能力最低學生所讀的學校(lowest-track schools),有很多都不能夠適應經濟發展需要。1980年代,在服務部門成長之際,傳統上由移民包攬的藍領工作卻呈現衰退狀態。職業預校的教育內容,就不能滿足許多傳統工作所需的新而複雜的技巧。
例如,德國最大的僱主──法蘭克福機場,過去總是提供職業預校畢業生很多工作機會,但今年在100個工作中僅5個是給職業預校畢業生的,而愈來愈多工作將提供給通過Abitur考試的中學畢業生。在弗瑞德里克‧史托茲職業預校教書的帕維奇.亞歷山大說:「德國經濟要成長,勞動力就需更有知識,但學校卻無法提供學生知識。」
在荷姆荷茲普通中學任教的華歐.艾卡說:「今日,德國業界普遍懷疑職業預校的教育成效,他們要求求職者要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因此,他們愈來愈傾向於聘用其他中學的畢業生。」
經費是另一個問題。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調查,德國的教育預算僅占國民生產毛額(GNP)的5.5%,排名在會員國中幾乎殿後,也遠低於美國、瑞典、法國和葡萄牙。國際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德國分公司總裁朱哲.克魯格預估,如果要讓德國所有的學校適應經濟需要,德國得花上48億美元。
總理編列預算挽救
反對黨忙著踩煞車
德國眾多城市中,唯一設該單位???的法蘭克福市多文化事務室主任馬布.伊娃指出,弗瑞德里克‧史托茲職業預校的辦學方向仍反映該市多文化的面貌。弗瑞德里克‧史托茲職業預校聘用有外國背景的老師,並與市內的青年中心合作,提供移民各類課程。
來自塞爾維亞的帕維奇.亞歷山大,是弗瑞德里克‧史托茲職業預校3名外籍教師之一,他努力教學,以獲取移民家長的認同和參與校務。他說:「我知道人在異地,生活十分艱辛,也知道與父母談話的重要性,我不讓家長為我找出路,我反而為他們找出路。」
帕維奇.亞歷山大邀請家長開會,當他知道家長不會說德語時,他請修女或友人協助翻譯。在多文化事務室所設計的一項計畫中,他利用會議告知家長孩子的學業表現、學校事務和實習機會。
這些努力獲得讚揚。但要達到廣泛的改變,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教育是國家的責任;此外,德國各省學生的課業表現相當不一致,南方的巴伐利亞省學生的表現就優於北方柏林市的學生。社民黨籍的德國總理施若德已編列40億美元,希望在2007年前改善學校。但保守的基民黨聯盟堅稱,學生需要空閒的下午讀書。
目前,德國教育部已著手於改善幼稚園和小學的計畫,好讓學生在讀中學前做好準備。他們也正在建立3個學校體系的國家標準。明年,法蘭克福市所在的黑森省???,將要求外籍學生在進小學前,先參與語言考試,如果成績不及格,他們必須修習特殊語言課程。(取材自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德國教育體制
德國的小學教育為時4年,4年級畢業後即升入中學。德國的中學分普通中學(Gymnasium)、職業預校(Realschule)和實科中學(Hauptschule)3種,而後又衍生出合科中學(Gesamtschule)。
(1)普通中學Gymnasium
普通中學的教育期限為9年(5至13年級),至10年級為止為義務教育,其後為志願教育。在德國欲上大學一定得讀完13年級,並通過Abitur考試。
(2)職業預校Hauptschule
職業預校學校的目的,在為將來的職業教育做準備。在職業預校讀完9年級,即可升入為時3年的職業學校(Berufsschule)就讀。在職業學校裡每週上課時間僅8至12小時,其餘時間則須至工廠或企業實習。在職業預校亦可讀至10年級,10年級結業,其學歷與實科中學(Realschule)畢業相當。之後可轉學就讀或進入職業學校。
(3)實科中學Realschule
實科中學的教育方向介於普通中學和職業預校間。實科中學10年級結業即可進入職業專門學校(Berufsfachschule)就讀,亦可在實科中學中讀完12年級,通過畢業考試,然後申請進入專業高等學校(Fachhochschule)。實科中學的學生若想進入大學,則須於讀完12年級後轉入普通中學讀完13年級,並通過Abitur。一般而言,欲從實科中學轉入普通中學,必須有較好的成績。
(4)綜合中學???Gesamtschule
1970年,德國教育參議會建議將綜合中學納入中學教育體系,但直至1973年,聯邦政府才同意。綜合中學的宗旨是想把普通中學、實科中學和職業預校3種學校的教學方向,融合在同一個學校內。
課程分為兩種:一是基本課程(Grundkurs)──同年級的學生不問程度共同上課;二是Leistungskurs──依學生程度分別教學。
綜合中學的就讀年限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義務教育階段,由5至10年級或7至10年級(如果小學讀到6年級);二是志願教育階段,最高可到13年級。13年級畢業的學生,其學歷同普通中學的畢業生。
(編譯盧永山輯自中華民國留學資訊站)
◎博士女生秘密札記
研究生的助學金夠用嗎?
文■Sophia
日前台大研究生為了助學金的問題和校方槓上,認為每個就領那麼幾千元,然後做事做得要死,完全成為被教授剝削的對象。研究生的獎助學金問題,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已經討論過,那篇文章是當時因為中研院給外國研究生每個月3萬元獎學金所引發的爭議而寫的。經過這麼一段日子,研究生的助學金問題似乎愈演愈烈,這筆錢究竟怎麼給比較恰當呢?
必須承認,有些教授的確把領助學金的研究生當便宜的勞力,竭盡所能地要學生去做一些不符合研究工作的瑣事;學生為了這筆小小的助學金,的確要相當花心思在一些不必要的工作上,否則搞砸了,不僅領不到錢,搞不好還畢不了業!
就我所知,有些教授接下了國科會的研究計畫,但最後卻是把整個計畫丟給研究生做,然後坐享其成。為何如此?因為這種教授好忙啊!他不只是接國科會的計畫,政府的委外研究計畫他也來者不拒,當然啦,這只能「讚美」說這種教授很會鑽營喔!都有辦法弄到這些經費非常多的研究計畫。再者,還能在政黨擔任顧問之類的角色。所有的這些書面文件,幾乎都是這些一個月只領幾千元的小研究生弄出來的!我也曾是受害者呀!
或許不要齊頭式平等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也就是說,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領助學金,這樣,起碼研究生可以先自行判斷,他到底想不想替這些老師做事,若覺得可能會被當廉價勞工,那就大可拒絕。不要為了被迫領這區區幾千元,然後心不甘情不願去做事,這對教授及研究生都不件好事!
我可以想像,研究生這幾年來人數激增,僧多粥少嘛!一個餅就這麼大,加上政府財政困難,助學金已經不可能恢復過去水準,這是大家應有的共識。只是,我建議,這麼少的錢要如何運用得漂亮,可能就需要各校、各系所細細斟酌。我一直認為齊頭式平等是最不恰當的作法,領錢的研究生嫌錢少,發錢的學校又覺得給研究生錢還惹人嫌!惹得大家都不高興,何苦哩?倒不如把錢集中起來發給少數願意做事的人,這樣或許還好些!
在這裡必須讚美一下本所的所長。基本上,所長體諒我們唸書很辛苦,除了必要的事情之外,他都會讓我們安心讀書,因此我們的助學金是領得很輕鬆的,雖然錢不是很多,但你也不會因為錢少事多而不平。所以囉!一切真是因教授而異啦!我相信,像我們所長這樣的老師也應該不少。但助學金要怎麼給,的確是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