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傳統,本來就該學

═【立報】════════════════════════════

                                  

═══════════════════════《2002/12/20》═════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傳統,本來就該學

 

   五花八門課程介紹

 

    山村翦影──桃園縣復興鄉

 

    各原住民部落大學聯絡電話

【教育小報報】

********************************************************************

   傳統,本來就該學

 

體制外教學挽救原住民文化 7原住民部落大學全台扎根

 

另類教育

 

原住民部落大學向下紮根

 

母語是必設課程  延續傳統義不容辭  丙級烹飪執照罩住飯碗

 

■實習記者林佳蓉專題報導

 

在過去政府的同化政策下,講母語的原住民要被掛上「我要說國語」的狗牌,這等歧視逼得他們不得不屈從主流社會的文化和價值觀,卻在今日造成部落運作機制的流失。

 

為了找回原住民原有的傳統文化,台灣由南到北相繼成立7所原住民部落大學,包括屏東縣、宜蘭縣、桃園縣、重建區民族學院、台東縣、花蓮縣和苗栗縣,他們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部落以後能夠自動自發的學習。

 

不同於一般的學習機制,部落大學所採取的是彈性的上課模式,由部落自己開發課程、選定時間和地點,可以是白天,也可以是晚上,且大多都是拿教堂當作部落教室,因為那最能反應部落的需要。

 

課程內容從部落的觀點出發,聘用當地耆老或精英來進行知識的傳遞,正在溪口部落上母語歌謠的年輕人簡潔有力的說:「這是我們的傳統,本來就應該要學的。」

 

地方政府請命成立

 

最早成立的屏東縣部落大學,是去年縣長蘇嘉全意識到山地鄉學生嚴重流失,特地率領全縣9個山地鄉鄉長,向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請命成立。

 

其他縣市立刻跟進,但大多都是今年9月才陸續開學招生。只要年滿18歲以上的原住民都可以報名參加,等同一般大學的學分制。

 

以桃園縣復興鄉原住民部落大學為例,如果開一堂課要上兩個小時,就以兩學分計,修滿68個學分結業、128個學分畢業,由桃園縣政府頒發學分認證。

 

分布在全島的部落大學中,版圖最大的要屬重建區民族學院,同時也是融合最多原住民族的地方。南投縣信義鄉有布農族、仁愛鄉有泰雅和賽德克族、埔里則有平埔族,而在都市原住民方面則是阿美族。這樣的範圍一直延伸到台中縣的和平鄉。

 

其他北部各校多為泰雅族,而花蓮則是阿美族、台東有卑南族和排灣族,屏東則有魯凱族和排灣族。對母語的尋回和承傳,每一族都是抱著刻不容緩的態度。

 

 

接近運用媒體的夢想

 

*媒體管道與原住民

 

根據民國87年通過的「原住民族教育法」,第26條規定「政府為原住民族文化教育傳承之需要,應於廣電媒體設置專屬時段及頻道」,至今形同虛文。幸好透過今年5月甫成立的台灣原住民族傳播協會,提出「推動改革、爭取媒體發聲權、近用權及所有權」,企圖為原住民專屬頻道催生。

 

與台灣原住民族人口相當的的美國印地安人,則有兩百多份報紙、30家廣播電台及1家電視台,而目前台灣方面仍有運作的民間刊物,僅剩921地震後為原住民發聲的「原聲報」、瀕臨停刊的「山海雜誌」,以及「台灣立報」的原民版,與國外相比,實在是少得不成比例。

 

率先為原住民發聲的公共電視台,「原住民新聞雜誌」以及「部落面對面」兩單元,完全是由原住民記者進行採訪、企劃、攝影與剪輯,不啻是打破原住民過去形象的新契機。另外東森電視台的「台灣部落尋奇」,由賽夏族的根誌優主持,揭開各族原住民不一樣的風貌。

 

但上述僅僅算是原住民的媒體近用權,關於日前喧騰一時的原位民專屬頻道,才是真正鞏固原住民社會地位的關鍵。透過公視每一年對原住民的人才培訓,目前已有數十位在各電視台或傳播公司就業。加上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的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就是以培育學生聽、說、寫的能力,進一步從事出版視聽器材或教育編輯,同時儲備廣播、電視人才,全方位與社會接軌。

 

政府長期漠視原住民發聲的媒體管道,任其自生自滅、關門停刊,但願未來開辦的原住民專屬頻道,政府能大力扶植尚在起步的原住民工作者,讓他們得以發揮自身的觀點,才是真正代表部落純淨的聲音,而不只是依附在主流社會下的發聲器,從而將電子媒體的所有權交棒給原住民。

 

結語:族人有心 未來令人期待

 

為了避免各族在數十年後成為歷史上的人種標本,各個部落大學可說是全心全意在維護,如屏東縣原住民部落大學設有排灣族的部落祭典禮儀,由年邁的巫師和頭目擔任講師。課程的緣起是因為意識到傳統文化漸漸在青少年一代褪色。以婚禮為例,現今的一代喜歡披著白紗嫁入夫家,在過去的傳統可沒那麼容易,得接受女方父親所開出來的60條考驗,證明男子氣概的表現,最後才可以將美嬌娘捧回家。

 

而苗栗縣原住民部落大學所開辦的狩獵課程,更是將年輕的國、高中生送到山上跟大自然學習,回溯過去祖先在山林野獸間獵取的智慧。先在平地上課程,等到要上山實彈演練的時候,從一開始的祭山神,到真正設陷阱獵山豬,所有的步驟都馬虎不得,當然也教授野地的急救知識。

 

關於下一期的課程規劃,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已陸陸續續接到各鄉鎮的申請書,總計共有47個單位,其中還出現了布農族、排灣族、阿美族的母語教學,顯現即便是零星分布的族群,對於捍衛傳統的心意是不分遠近的。另外還有創作意味濃厚的串珠教學,以及馬賽克鑲嵌藝術,透過這些多元發展,屆時將對部落帶來一種不一樣的學習。

 

一開始都會有不順遂的時候,但各個部落大學卻都是卯足了勁在做。縱使會在推展上遇到挫折,但只要喚醒他們對自己族裡的認識和傳承,大多數的原住民都還是很願意接受的。其中最讓重建區民族學院金惠雯感動的是:「學員們變得比較會來主動上課,也越來越珍惜他們的機會!」

 

 

(回目錄)

 

五花八門課程介紹

 

*思辯今日社會──原住民議題坊

 

這是一門特別由宜蘭縣原住民部落大學所開設的課程,不同於其他的實務操作,原住民議題坊集合宜蘭各縣市的校長、主任,或當地牧師,探討當今社會對原住民的動靜態活動,所提出的一種思辯和研究,其中還有文化局的人員一同參與討論,是其他部落大學跨出民族自省的第一步。

 

透過這些知識份子的集會,雖可聽取來自各方的意見,但還是不免讓宜蘭縣文教促進會理事長王進發對聽不到基層聲音而抱憾。

 

先前中央與地方因為馬告國家公園吵得不可開交,議題坊講師許炳進抱持另一種見解。他表示現在已經不是番刀出鞘的時代,過去自然主權的土地觀,在現今社會的法律是行不通的,他期望兩造可以冷靜地好好坐下來商量,並也同時希望政府能拿出適當的政策。

 

*編織過去與未來──傳統編織與現代創作

 

40年前,原住民社會還在以物易物,男子出外打獵,獵到的牲畜可跟種米、種菜人家交換,每一戶婦女的看家本領就是織布,短短半個月就有好幾條成品出現。推翻記者原先想法的是,原住民背在身上的竹簍、藤器,其實是男生做的,足見當時社會的男女分工。

 

苧麻,因為栽種容易,且一年四季都有,因此當作過去織布的素材。織布的用途很廣,從一開始穿在身上的衣服,到婦女背小孩的背巾,大大小小用得到布的地方,織布機都能派上用場。不同於平地拿著針線繡出來的方式,泰雅族最傳統用的是叫「地機」的織布機,即先在一個台子把線排好,然後坐在地上操作,高齡72歲的講師林秋妹,是目前少數會操作地機的人之一。

 

15歲就開始織布的講師張梅秀(瑪玲西浪)回憶道,過去受到紡織工業的衝擊,一直到5年前遇到林秋妹老師,兩人才打算一同把過去的織布文化找回來。

 

中生代的Sayo老師自己成立一個工作坊,她表示自己之前沒有任何織布的環境和底子,是在幾年前參加一個傳統技藝研習班才接觸到織布。環顧她的工作坊四周,除了以往的傳統布條,她更將創作的層面拉到壁飾和掛軸上,走出另一種風格。

 

在部落大學的協助下,年輕的學員正操弄著桌上的簡易織機,織起屬於他們的過去與未來。

 

*跟祖先對話--母語教學

 

早先原住民族是沒有文字的,都是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保留其風俗,這種傳承的風險就是一旦母語基礎斷根,過去的生活文化就一併跟著陪葬了。

 

母語的斷層出現在日據時代和國民政府的國語運動中。當時只要說出母語,就會被掛上「我要說國語」的狗牌。如此專制的方式,使得母語消失在國語本位的世界。有鑑於此,復興鄉溪口部落特地開設母語歌謠課程,由73歲的林明福牧師(Watan Tanga)和其他長者一起上歌謠課程,帶領年輕的一輩汲取祖先過去的智慧。

 

學員林肇基(Telu yukan)表示,在這裡可以看到前輩對泰雅文化的研究,讓他找回祖先所交代的期盼和口訓。在這首讚揚上帝的歌謠中,他看到祖先背後想告訴他們,要張開眼睛用心看世界。全班大概20幾人,從老到少各個年齡層都有,其中一名看似18歲的年輕人簡潔有力的說:「母語本來就應該要學!」有著這份堅定的信念,讓部落大學感到相當欣慰。

 

*舉手投足傳遞情感──傳統舞蹈

 

舞蹈,在原住民的慶典儀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論是喜慶喪祭,舞蹈都富有一種溝通上的涵義。

 

結婚時所跳的結婚舞,是面對面以拉口簧的姿勢,配合其他腳步,就像一對互訴衷情的男女。因為是單腳的關係,所以大、小腿會十分的酸,魯祝老師開玩笑的說:「難怪我們泰雅族的小腿特別的漂亮!」一場約3分鐘的舞蹈,跳下來身體就已經微微發汗了,場上還有一名72歲的老阿嬤,正臉不紅氣不喘地跟著老師跳下一拍節奏。

 

有別於婦女所跳的舞蹈,講師魯祝另外設計一套適合青少年們的傳統舞蹈。竹子是復興鄉有名的產物,老師便把主意動到竹子上面,為這些充滿活力的年輕人編了一首竹節舞。整齣舞蹈要8分多鐘,搭上竹子清脆響亮的聲音,一個蹲地、轉身,織成一幅青春洋溢的畫面。

 

*增加就業競爭力──考取丙級烹飪執照

 

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負責專員徐慧容表示,目前以改善原住民的生活經濟為主要焦點,因此加開考取丙級烹飪證照的課程,同樣都是為了增加一份對外的競爭力,避免證照時代來臨前提早被淘汰。

 

接近山腰的小市集裡,每一攤都能看到叫人垂涎三尺的水果,琳瑯滿目的陳列在攤子前面。根據商家表示,大多數的原住民經濟來源都是靠栽種果實維生。一年之中從2、3月的蜜蘋果開始,經由6到9月的水蜜桃季,接著輪到為期1個月的甜柿,最後是11月到過年的高山雪梨作結,然後又是蜜蘋果的來臨。配合其他高冷蔬菜、香菇、桂竹筍及山藥的採收,原住民所呈現的生計風貌,是種跟大自然圍成的一個簡單供需。

 

同樣開設這門課程的宜蘭縣原住民部落大學副主任陳香英說:「考取烹飪證照是對生活的一個保障,出去可以找工作,也可以待在這裡開間小吃店。」鄰近就有茶園觀光休閒農場可供發揮所長。

 

*永續經營的智慧理念──飲食文化

 

不同於家裡的料理烹飪,傳統美食班企圖還原以前的飲食習慣,如糯米糕沾蜂蜜,或者把糯米蒸熟和上香蕉的香蕉糕,以及對山蘇、野菜的調理。傳統上是會有狩獵的習慣,但當時的狩獵者卻有不使生物滅種的觀念,不同於資本主義追求土地或資源的最大化,原住民有一套與自然資源共生的準則,這種永續利用的經營模式,使環境能夠歷經多年漁獵而不衰竭。

 

以苦花魚為例,每一年的3月開始是食用季節,接著到了6、7月就禁止撒網,用以保育物種的繁衍,這種網開一面的胸懷,相較平地溪流的趕盡殺絕,簡直是天壤之別。隨著現在愛護溪泉山林的意識漸漸抬頭,早有這種護溪的共識是好的,一但到了封溪的地步,則是避免魚群成為標本的最後防線。

 

 

(回目錄)

 

山村翦影──桃園縣復興鄉

 

大家齊做工 部落教室變美麗

 

以桃園縣復興鄉原住民部落大學為例,教會常常就是部落教室的場所,在自主的公共學習空間之下,加上身為全村的信心寄託,往往能在這樣的聚合中,變成一個傳承文化和部落發展的平台。

 

民國40年代,大批的牧師、修女、神父經由菲律賓輾轉來到台灣,在山區積極傳教。全村只有30幾個人的里安部落,固定會在星期日下午的一點半到5點,去教會前進行美化牆面的工作。有人和水泥、有人正在疊石子,問他們辛不辛苦?他們都說:「不辛苦,同心協力的感覺很好!」

 

牆面上一波波的魚群圖樣,取自聖經約翰福音中的「得人如得魚」,意思是有一次門徒出海打魚,打了一夜什麼也沒撈到,就在天快亮的時候,耶穌出現在他們面前,指示他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有魚了,果然就像所說的一樣,即「救贖」之意。另外在教會對面的兩根搗米柱,所代表的是「豐收」。

 

平常也會有婦女去幫忙貼貼石頭,縱使不如一個人貼得那樣完整漂亮,但這堂課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在於齊心協力的合作。不用排班表,彼此都很有默契的把美化教會的責任往身上扛。

 

 

 

愛在我鄉──猶浩達亞(邱勇好)長老

 

「你喜歡吃枇杷嗎?」「喜歡!」就這樣,記者跟著猶浩達亞長老進到里安教會旁的小果園,推開斜了15度的木門,記者心裡保持客觀的天秤竟也跟著傾斜,重重地落在長老的身上。

 

60年代,那時候長老讀國中,一學期1000塊的學費,讓家裡大喊吃不消,幸好當時出現了一個國外認養人,每個月幫他付點學費,一直到國中畢業。記者問說怎麼沒有再往上讀呢?長老微低著頭,小小聲地說:「我們家沒錢。」應聲掉落的難過,在紙上擴成了一個圓,記者此時看到教育跟金錢是何等的狼狽為奸!

 

細數回家耕作的歲月,長老宛如一部活生生的產經發展史。十幾年前香菇曾經大賣過2、3年,當時銷售的價格1斤(約30朵)可以飆高到1,200元左右,在當時算是頂級珍貴的食品。但隨著大陸香菇走私,惡性壓低價格到1斤3、4百塊,居民所受到的衝擊之大,轉往蔬菜水果發展。

 

看著對面拉拉山培植水蜜桃那麼成功,居民也開始打算栽種枇杷、甜柿、水蜜桃等精緻作物,搭上了好價格的尾巴,10年前1斤水蜜桃(約兩顆)要250元!到現在,加入WTO的競爭影響下,一粒水蜜桃變得只要30元就可以買得到,這中間如此懸殊的落差,是要由誰來賠?在自身產業尚未完全鞏固下,就將門戶洞開、任憑國外大舉叩關入侵,威脅傳統產業。面對價格幾番迭盪,那種無助和對生活的不可掌握,竟穿越時空打在記者的身上,彷彿就像當年他所遇到的茫然一樣。

 

珍愛著這片土生土長的一切,猶浩達亞有提倡鳥類保育的觀念,目前已經成立了「藍腹鷴鳥類保育協會」,企圖幫這幾近絕跡的罕見鳥類留下一絲命脈。

 

訪談最後,記者要求為猶浩達亞長老拍張照,長老靦腆的脫下帽子說:「就這裡?」記者回答說:「是的,就在您最喜歡的土地上。」

 

(回目錄)

 

各原住民部落大學聯絡電話

 

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03)3912313

 

宜蘭縣原住民部落大學:(03)9613856

 

苗栗縣原住民部落大學:(037)32541l2

 

重建區民族學院:(049)2421167

 

花蓮縣原住民部落大學:(03)8349209

 

南島(台東)社區大學:(089)359200

 

屏東縣部落大學促進會:(08)7995039

 

整理/林佳蓉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hyouki@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