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01.11
───────
http://www.lihpao.com/────────
【社論】英語熱?哪種英語?
【左右看】從大學供過於求看大學生素質
******************************************************
【社論】英語熱?哪種英語?
隨著上海磁浮列車的完工,台灣人對大陸的驚羨妒怖之情正攀上高峰。最近,國內引進外籍教師教授英語的議題也爭辯得沸沸揚揚、好不熱鬧,其背後難免存在著這種情結。英語學習熱潮隨著彼岸申奧成功、加入WTO等國際大事的帶動,在大陸城市裏以相當罕見的宗教式狂熱發燒。反觀台灣,進一退二、顛簸難行的教改路搞了大半天,連台南市的垃圾車說英語實驗都搞過了,台灣人的英語仍停留在有口難言、期期艾艾、不知所云的階段,不多僱些洋人來教小孩,國際化程度可能遠遠落後於大陸,這該怎麼辦?
在這種憂心忡忡的英語焦慮下,缺乏討論似乎是最根本的問題。學英語要幹什麼?出國旅遊?得從小花這麼多精力與金錢準備嗎?接待外國客戶?多少人打算擔任此類職務?幫助遠渡重洋來台的國外旅客?是很好,但日本與大陸客似乎才是近年來的大宗旅人。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英文的確是當前的國際語言。英語能力強,確能大大地增加吸收資訊的來源、能拓展視野。但是,我們總得問問,大多數台灣人最需要的英語溝通能力,是哪種形式的?為什麼不加強技術工人讀懂手冊的能力?為什麼不幫助年輕人,發展看懂英文網頁的能力?近年來,許多大學教師都在喟嘆,年輕學生或許英語發音愈來愈標準,交談中夾雜英文字的比例愈來愈高,讀英文參考資料的能力與意願卻愈來愈低落。這種落差當然不是找個洋人來矯正發音,就能有任何幫助的。
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非得費盡心思學講英、美人士所謂「的標準」腔調?據調查,土生英國人講「標準」英語的不到15%。世界各國以英語為共通語言的遠不止英、美兩國。數十年來,各國紛紛掀起重視本國腔調價值的運動。以新加坡為例,不管獨裁的李光耀再怎麼三令五申地要求該國民眾學他的牛津腔,新加坡人還是獨鍾帶點福建腔、馬來文法與淡米爾風味的
Singlish──新加坡英語。
站在台灣本土觀點,目前在島內以英語為溝通工具的最大族群,當然是菲律賓人。為什麼我們的英語教學,不幫助台灣人聽懂菲式英語?如果從小到大花了家長與納稅人大把銀子的英語教育,竟然無法幫助我們的孩子與巷口、公園內的菲籍阿姨們話家常,這種教育究竟又是為了什麼?還是,英語熱其實根本不是為了溝通能力,而是為了克服難言的民族自卑?
【左右看】從大學供過於求看大學生素質
【左看】自由市場之假面
李亮
近日有3則與高等教育相關消息見諸報端:一曰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素質低落;二曰就學貸款利率調降;三曰因大學校院名額供過於求,其率取率將破百。這三則消息看似無涉,實則高度相關。
大學人人能上,有什麼不好?然而一些論者便以此論證,大學生素質由是而江河日下,似乎頗以此為憾——俗民大眾躍上菁英殿堂,徒然降低大學生日後競爭市場行情,成何體統?此說不過以國家競爭力之假面,掩蓋其菁英競爭力之實意。
然而,雖說大學供應量空前爆炸,但學費卻也不遑多讓地衝上天價,錄取率破百似無礙於學費之漲勢;反倒是大學校院一個個越開越大,而且越是過剩越要兼併膨脹。何也?教育的多元、自由化迅速深化了教育商品化,既是商品市場,則比拚市場佔有率自是要務,學校越開越大不算怪事。
那麼,為什麼學費竟節節上升呢?因為,學校在台灣歷來是由國家扶持,不照市場規則玩的。現在政府減少補助,學費自然上升。學費上漲了,學生念不起,學校自然就沒錢賺!這該怎麼辦?於是就要求國家補助;直接對公私立學校的補助是一種,現在用就學貸款補助也是一種。
只是,貸款終究是要催繳的,繳不起的只好念不起;也許,有人以為這是提升學生素質的另類方法?(文字工作者)
【右看】自由市場之完善
王放
教育部在大學校長會議提出報告,預估明年大學錄取率將達到110%,未來高等教育將出現嚴重的供過於求。論者對此憂心忡忡,殊不知這是自由市場逐步完善的過程,不唯不需悲觀、宿命,更應積極前行。
台灣教育市場之扭曲久矣!意識型態上固守黨國奴化教育,經濟體制上納入統制經濟牢籠,戕害台灣傑出心靈甚劇。自教育大改革以來,在這兩方面都多有斬獲,雖說仍須努力之處不少,但確已走上正確方向。
以經濟體制而言,逐步市場化終使錄取率破百,讓廣大學子不再受制於大學窄門,就供給面來說,卻除千萬裏挑一的削尖腦袋式競爭,更是功德無量。唯在需求面,政府實應在為大學畢業生尋找出路、透過貸款發放以刺激消費等方法外,應拿出更多刺激需求的方案。
在此期間,供求失衡狀況自是難免,所謂大學生素質降低的批評,實是種因於市場尚未完善,個別生產者(校方)還未摸索出成熟企業的經營方法,市場尚未分眾定型;就像是剛開市所有人一湧而入,難免發生魚目混珠之憾事,待市場秩序穩定了,產品品牌、等級建立後,買家才能找到自己要的產品。
至於,對全體「大學生如何如何」的批評,不過是儒教思想的殘餘,對建立現代市場並無實質益處。(政治工作者)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