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 重申黨、政、軍、商四退 媒體不只是產業,更是文化

∮ 本期內容

傳播學生鬥陣聲明稿--
黨、政、軍、商四退 媒體不只是產業,更是文化


傳學鬥電子報第九十五期編輯室報告--
從三退的老調中見到新意



∮媒體改造學社〈前無盟〉成員文集

★整合資源 催生公電視集團
馮建三〈媒體改造學社成員、政大新聞系教授〉

★民主先進,不要成為進步的絆腳石
郭力昕〈媒體改造學社成員,政大廣電系教授〉

★媒體改革之路,請再進一步!
林麗雲〈媒體改造學社成員,輔大新聞系教授〉

★媒體改革要除惡務盡-廣電法的修法建議
陳炳宏〈媒體改造學社成員,師大大傳所教授〉

★「退」而進步!全球新聞自由指數與三退、公共化運動關係
★賣了華視買台視?
一個只有『價格』無『價值』觀的錯誤政策
程宗明
(傳播學生鬥陣成員,媒體改造學社成員,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候選人)


⊕∮⊙◇★☆



∮本事

在2001年2月14日,傳學鬥曾經製作黨政軍商四退專題,此次
導火線雖然不同,但仍點出我們長久以來的堅持,2月11日,
中華民國總統兼民進黨主席陳水扁在民進黨中常會上,宣誓
改革決心,明確要求黨內黨公職人員,應該「帶頭示範」,
在廣電法修正草案修正前,率先退出媒體經營,同時,他要
求民進黨團把廣電法修正草案列為優先法案,儘速推動立法。

傳播學生鬥陣認為此事件不只是單純的「黨政軍退出三台」
議題,黨政軍退出三台原本就是一個號稱已然民主的國家,
應當具備的「基本」條件,如今我們應當將這次的媒體改革
契機,所籠罩的選舉、政爭陰霾撥開,將議題導向「讓媒體
的回歸媒體」的方向,黨政軍退出媒體是媒體發展的低標,
而如何突破低標並向上提升?商業的力量應當是下一個要求
退出的對象,也唯有此,還媒體於民並達到媒體民主化,才
能夠真正達成。

另外我們也在本次內容中,將許多有志之士針對此議題,散
見於各報的評論作一匯集與整理,讓大家能夠閱讀過咱的電
子報後,能對此一傳播議題有更多了解。



⊕∮⊙◇★☆

傳學鬥的立場如下

∮傳播學生鬥陣聲明稿--

黨、政、軍、商四退 媒體不只是產業,更是文化

民進黨主席陳水扁宣示「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決心,並要求
黨內公職人員不得經營媒體,引發朝野各界的熱烈討論,民
、國、親三黨部分擔任媒體高層的民意代表,在民意壓力下
,已宣布辭去相關職務。

由全國傳播系所學生組成的媒體改革團體「傳播學生鬥陣」
(傳學鬥),除欣見此一議題受到重視外,也呼籲仍戀棧媒
體高位的朝野政治人物,如民視董事長蔡同榮,能夠順應民
意潮流,在公職與媒體高層間擇一放棄,以免和其它政媒兩
棲動物一樣,成為貪戀權力的墮落罪人。

對於此波要求政黨軍退出媒體經營的聲浪,傳學鬥提出幾點
聲明:

第一,解決台灣本土聲音與多元意見缺乏的問題,不應維繫
在蔡同榮等黨公職人員的利益與權力之上,必須尋求制度上
的徹底解決,以防止政媒兩棲帶來退步與腐化。

第二,國民黨必須全面退出媒體經營,不得以「黨產信託」
的表面藉口作為繼續控制媒體的掩護,黨政軍退出媒體只是
改善台灣媒體環境的第一步,朝野政黨更須整備法規,防止
舊勢力藉不同「轉投資」的手段繼續染指媒體。

第三,黨政軍退出媒體並不足以徹底改善台灣媒體環境。部
分只求利潤的商業媒體其逐利、惡性競爭的特質,才是沉淪
、腐蝕是根本的原因。因而傳學鬥強調推動無線媒體公共化
,尋求更廣大的言論空間是解決台灣媒體亂象的根本作法。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從三退的老調中見到新意

近來沸沸揚揚地吵了一陣黨工職人員退出媒體的議題,承蒙
媒體關注,讓公共化計畫得以再見天日。

說是再見天日並不真確,未見諸媒體的媒體改造運動沒有一
時半刻停止,為何如今又回到鎂光燈下?一句話,多虧了陳
總統拚選舉的決心。距下屆總統大選之日為期一年有餘,但
民進黨執政後堪稱治績的政策還真的沒有幾條。三年前陳水
扁打著打改革旗號熱熱鬧鬧上了台,現在選舉在即,合該做
些事情。然而,凡改革必有犧牲者,周伯倫、劉泰英如是,
蔡同榮、張俊宏如是。

事實上,媒體改革者的主張從一而終,陳水扁這些日子拿出
來的政策白皮書也是三年前就寫好束之高閣。近來老K透過
媒體藉題發揮,說綠營是黔驢技窮;而綠營媒體則一貫以人
廢言,聲稱你不退我亦不退。兩者都少有反躬自省,或對政
策提出針砭,真是半斤八兩,一對爛兄爛弟。

能夠聲嘶力竭指控對方唱衰台灣,或用有限論述空間爭相比
爛,為什麼不多花力氣辨明是非,為黨政勢力退出媒體再出
助力?就公共化多作建言?或有聲稱台灣媒體勢力多為泛藍
勢力掌控,因此綠營接管/經營媒體也就理直氣壯之說,則
更叫人氣短。這是昨是今非的說辭,比上(政媒分家)不足,
比爛(政媒一家)有餘。針對這種說法,針對連日來論述的偏
頗,傳學鬥要提出批判。

我們認為,論述多元性的原則,不應該藉由媒體各擁其主來
實踐!誠然台灣媒體現狀是歷史的延續:國民黨在台主政四
十餘年,既有媒體仰之鼻息;黨外人士在主流勢力邊緣掙扎
,也就處心積慮要取得對抗位置。因之現今媒體立場或藍或
綠,在所難免。但正因如此,如今革命(革國民黨的命)有具
體成果,在野一躍而當朝之時,不思除弊革新,將非理性的
政治勢力自公共領域拔除,而以革命時期的對抗思維認識媒
體職能,眼光實在淺薄。

以對立呈現多元,以各擁其主實踐言論自由,最大的問題在
阻卻了多元交流的可能。當前色彩鮮明的媒體,無論報紙或
電視,論述或再現方式的偏執令人咋舌(或許不若十年前蠻
橫,但同樣不通情理)。本期執筆人周遭就有非民視/中視、
非自由/聯合不看不讀的閱聽人,他們透過媒體認知的世界
如此單面,以至於斷然拒絕理性論辯的空間,凡對立思考點
蓋以陰謀論斷,則所謂公共論壇何以致之?

如今問題不在於政治力掌控媒體用以宣傳洗腦,因為百來個
頻道各有立場,拿來比擬法西斯國家的媒體已失去意義。但
是各有立場的頻道,也就養出各有立場的閱聽人。持守立場
不是壞事,怕的是畫地自限,自高於斯,培養民粹崇拜與激
情,不是民主素養與理性。

進一步言,雖然九五年黨政軍三退的呼聲隨著電波頻道的開
放而湮滅,理由在媒體所有權的開放已滿足了多元。但形式
上的論述多元所呈現眾聲喧嘩的社會氛圍,卻在今日成為撕
裂族群認同的一大主因。對此不能不有所警覺,所以我們指
出,近日高呼黨政軍三退的時代意義已有不同,雖是老調但
有新意。何新之有?在於三退積極理想上應提供我們更客觀
、更公正的媒體,更能形塑暢所欲言的空間與實踐溝通理性
的機會,也就是建立一個有機的媒體環境的起點。其存在不
僅僅消極呈現不同聲音而已,還要能積極促成不同聲音彼此
認識與交流。

或有論者稱之,所謂藍綠鮮明的媒體為數不多,我們的電子
媒體尚能多面俱陳,距客觀理想雖不中亦不遠。但這是另一
種徹底的可悲:我們感覺不出這些媒體沾染政治傾向,是它
們放棄了政治。布爾迪厄晚年時,稱法國電視節目去政治化
、通俗化,將娛樂、人情趣味、奇觀等事件剪成熱鬧的雜繪
新聞,「到最後只剩下一種荒謬感,因為當事件只剩下當下
、即時可以在視覺上被呈現到眼前的部份時,其前因後果早
已被刪除殆盡」。難道不是當前台灣媒體的寫照?目前商營
媒體的作風,只是促成公共領域更加退化萎縮,假性的中立
外衣包裏著實質的冷漠內裡。現代社會成員的政治冷感,媒
體難脫其罪。為何反戰風潮在全球如野火蔓延,獨台灣彷若
置身其外,不是沒有脈絡可尋(即使這不是冷漠的唯一成因)。

所以,陳水扁因為要選總統而有此覺悟,公共化的主張就在
這個界於民主/政黨政治衝突間的空隙得以萌芽茁壯。過去
我們指出,公共化的電視台,在消極面不會刻意偏袒特定政
黨,在積極面會促成公共意見交換以利共識達成,這也是民
主政治得以健全的一個重要基礎。啟蒙哲人相信理性能帶動
社會向上發展以臻至完美,但啟蒙大業還得以溝通理性為基
礎進行,這是有機媒體的任務。而欲型塑有機媒體環境,我
們仍得指出,三退尚有不足,還待公共化加以扶正。

Our Questions:
1.九五年三退口號的敵人是什麼?是法西斯政權?和今天的
三退口號有什麼不同?

2.三退之不足,四退以彌補。第四退要退什麼?為什麼退?

3.商營媒體沒有政治立場?如有是為什麼?如沒有是為什麼
?您能找到實際的例子嗎?

4.公共媒體的進步性,與商營媒體比較在哪裡?要如何實現
?說說您的看法。



⊕∮⊙◇★☆


小編的話

以下是媒體改造學社〈前無盟〉成員的文集,執筆者分別為
馮建三、郭力昕、林麗雲、陳炳宏、程宗明等五位。在這些
文章的脈絡中,這些筆者分別以民進黨宣示黨政軍三退媒體
,此議題作為對話的主軸,馮建三結合客家委員會及原住民
委員會編列總額達六億以上的預算,準備租用專屬的衛星電
視頻道,製播客語及原住民語言節目、新聞局將修法「保障
國片發展,增加戲院國片映演比例」,且比例暫定為百分之
二十、行政院表示要出資一億,開辦英語電視頻道。以上具
有進步意涵的政策結合上黨政軍退出媒體事件,強調若要將
這些具有進步意義的政策作一有效的整合與應用,公視集團
將會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

而郭力昕與林麗雲則認為,目前的黨政軍退出媒體,表面上
雖具有改革意涵,但實際上仍是一種最低標準的要求,況且
黨政軍退出媒體目前還困於政黨意識形態的矛盾中,受到各
黨比爛邏輯的牽制,難以動彈,更遑論乎日後黨政軍退出媒
體,所必須面對媒體完全自由化的陳淪,因此,再要求黨政
軍退出媒體之外,追求公共傳播體制才能夠致力於實現民主
、開放與多元的價值。

陳炳宏的文章則強調,黨政軍退出媒體的相關法令中,廣電
法要求民代不應兼營媒體,那規定民代不得持有廣播股權超
過百分之五十與電視不得超過百分之十的意義何在呢?難道
百分之四十九就不算民代掌控媒體了嗎?他同時要求,新聞
局應該除惡務盡,不要為德不足!他還同時要求修法時對媒
體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禁止要同時貫徹;也就是說,黨政軍與
民代都不能持有任何股權,這當然包括派任或擔任董監事,
也不得指定或擔任廣電媒體的經理人,所有權與經營權,董
監事與高階經理人也通通不行。

最後兩篇則是程宗明的文章,「退」而進步!全球新聞自由
指數與三退、公共化運動關係一文,強調從新聞自由指數以
及其得到這些指數的原由,來看看各國媒體的進步/退步情
形,文中提及義大利的現況,所發出的警訊告訴我們:「執
政勢力」退出電子媒體的重要;而美國趨勢則告訴我們:即
使沒有人介入,也要預防單一的商業電子媒體集團出現,儘
速培植非營利的多元媒體;因此,台灣長期進行的「黨政軍
三退」與「公共化」運動,應該趁此攜手並行。另外,在賣
了華視買台視?一個只有『價格』無『價值』觀的錯誤政策
一文中,程宗明則從華視的發展歷史進行分析,認為華視當
中仍潛在存有相當程度的「公共服務」元素,應避免因手段
不當導致此元素的變質,而全國教育界人士更應積極介入監
督,以保有華視所擁有的空中影視教學資源此一淨土。




⊕∮⊙◇★☆



∮媒體改造學社〈前無盟〉成員文集


整合資源 催生公電視集團
馮建三〈媒體改造學社成員、政大新聞系教授〉

有關黨政軍退出媒體產權及經營權的議題,開春後再次成為
輿論焦點,部份擁有媒體的民進黨公職人員,以及擁有相對
龐大廣電資源的國民黨,雙雙發言自暴其短,彷彿形成詭異
的退步力量聯盟,戀棧不放手中的媒體,自絕於清議。

通過這個最低層次的道德或黨規壓力,黨政人物不再擁有,
也不再經營電子媒體的前景,已露曙光。雖然這並不代表自
今往後的廣電言論及其光譜,就要回復公平正義的多元常軌
,但並不妨害這是廣電改革的必要之舉。

固然必要,卻並不充份。有「退」就必須還要前「進」,否
則相比於原地跑馬或逡巡往返,恐有五十步百步之虞。所幸
,往前繼續推進無線廣電改革的契機,在上個立法院院會當
中,以及近日的行政院相關政策發言,已經先後出現。

第一是客家委員會及原住民委員會各自編列了三億多元,也
就是總額達六億以上的預算,準備租用專屬的衛星電視頻道
,製播客語及原住民語言節目。政府願意投入公共資源,協
助少數群體的文化及語言之存續與發展,誠然正確,但自行
設立頻道,將有限資金之相當部份,作為(上下鏈等等)技
術用途,是否就是達成文化需要的最佳手段,其實仍有很大
計議餘地。

第二,這就涉及了去年十月十日國慶日,也是台灣進入電視
時代四十年當天,前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就台、華視轉型所
提的呼籲,要分階段鳩集現有政府部門的電視資源,使轉型
為黨政軍不能控制,又能為未來變革設定較佳方向的公集團
電視之議。據悉,催促這個政策內涵的法案業已通過立法院
聯席會議的審查,而在此過程,部份親民黨立法委員已提出
一種可能性,也就是政府各部會是否理當協調,將前述投入
客家、原住民頻道的資源,以更有積累、更能發揮規模效益
的作法,整合至公電視集團之列?

第三,新聞局說,將修法「保障國片發展,增加戲院國片映
演比例」,且比例暫定為百分之二十。消息一出,業界及關
注台灣電影製片的人,肯定這遲到之舉,同時擔心每場貼補
一萬五千元放映費,是否又造成照顧映演業利益,多於循序
恢復本地製片能力的效應?於是,師法歐美的作法,結合電
視與電影資源的可能性,在公電視集團即將具體操作的前夕
,是否亦值得成為新聞局改良台製電影質量的參考?

第四,行政院表示要出資一億,開辦英語電視頻道。此議應
該是國際文宣的一環,而實無助於營造英語生活環境,也與
襄助處於劣勢的客家、原住民之正當性,無法並論。惟環顧
海外,多數國家(英德日韓等)的對外廣電節目,大致由公
部門廣電集團同時辦理(對外所需資金另列),我們也沒有
必要排除這個作法,而可由外交或合適的單位,編列預算而
責成中央電臺、未來的公電視集團承擔這個任務。

希望以上說法,不致招惹印象,以為公集團一出,台灣廣電
生態就能羽化登仙。公集團電視能否成軍,仍待政黨與立委
捐棄成見、外力密切督促,始能知其是生是死,而未來它若
能有讓人首肯的績效,也必須如同黨政軍退出無線電視之議
,先有社會與政治力量的千折百回,才能有民進黨及陳水扁
以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從善如流,給予正面的回應。



民主先進,不要成為進步的絆腳石
郭力昕〈媒體改造學社成員,政大廣電系教授〉

陳水扁總統決心在民進黨內落實黨公職人員退出媒體經營的
政策後,多位該黨相關人士已或主動、或不情願的配合了這
項決策,只剩下民視董事長蔡同榮立委仍在遲疑。不顧各方
輿論肯定陳水扁的決心、一意違逆全社會要求政治進步的聲
音,蔡立委動員民進黨大老彭明敏、國師李鴻禧等人,提出
他辭民視董事長職的左右為難、「心在滴血」的原因:一是
民視本土化方向要靠他守住,二是在目前仍一片親泛藍媒體
的生態下、唯一「台灣人的媒體」要守住。

第一個理由,有點太勉強。「本土化方向」的意義在民視,
未必代表著對節目內涵的思考,卻早已可明確等同為收視利
益的保障,看看「飛龍在天」等本土連續劇的稱霸收視率即
是明證;因此,不管誰來經營民視,除非腦袋短路,不可能
不堅持這種保持經營利益的「本土化」製作路線,實在無須
非蔡委員繼續親自在民視夙夜匪懈不可。

第二個理由看似振振有詞,其實正是最大的問題與盲點所在
。不錯,台灣的大多主流媒體,在國民黨過去長期的壟斷、
箝制、篩選之下,確實仍然程度不同的一路存在著其主事者
(或有影響力的近用者)或明或暗的支持著泛藍政黨、對綠
營則很不友善的操作現象,這讓民進黨從黨外「非法集團」
、到在野時期、以至於執政之後,吃了很多悶虧。

但是,如果民進黨在這個辛苦成長的過程裡,所學到的經驗
與教訓,只能是拼命跟國民黨比爛,或者抄襲舊政治勢力裡
的權力邏輯、並且沾沾自喜於「青出於藍」的速度與程度,
那麼這個執政黨注定只能落得與被它推倒的舊政治勢力成為
一丘之貉,讓所有除了兩邊不理性之死忠啦啦隊以外的廣大
中間選民,對民進黨徹底絕望。

民進黨要做的,不是小鼻小眼地跟泛藍勢力比賽抓緊特權或
不義資源,或計算為什麼他有我不可以有、他髒我為什麼要
乾淨,而是徹底的展現眼界與氣派,一掃「島民性格」之譏
,全力帶領建設媒體的公共空間,讓媒體特權/霸權,與密
室利益交換政治成為輸家。執政黨應該利用執政之便,率先
放棄族群動員、或搶奪媒體資源的「死守鐵票」邏輯,讓媒
體政策的進步性與前瞻性,創造出自己的新格調與獨特之處
,讓其他應該被時代淘汰的政黨或政治人物,跟在後面拼命
想學、卻又忘情不了私利而永遠學不來。這,不是比死抱著
一個充其量只能守住鐵票的媒體,要全面有效得多嗎?

民進黨內,不乏對媒體改造工程具有前瞻見識與具體方案的
政治人物,例如推動無線電視成為公共媒體系統的新生代立
委羅文嘉等人。他們努力讓媒體與政治理性化、透明化,讓
台灣社會可長可久,停止在落伍退步的族群政治/老人政治
裡無止盡的耗盡台灣。這些替蔡同榮委員背書的民進黨的大
老們,貢獻台灣民主運動有目共睹;但若不懂得與時俱進、
不知道台灣社會與人民進步的速度和方向,仍在舊思維、舊
政治邏輯裡自以為是的話,不但將傷害其一世清譽,還將會
成為台灣社會不斷進步的障礙,言行上宜格外深思。

陳總統的這項政策,只是媒體改革最起碼的要求,比起國民
黨過去長期壟斷媒體、今日還只能說風涼話而不願有具體行
動的顢頇、蠻橫作風,當然是相對進步的舉措,這是各方輿
論都已經給予的肯定。我要強調的是,媒體真正的進步與民
主,不會只靠政黨/政治人物的退出經營或使用,或無政府
狀態的放任市場機制,就自動達成。它必須要透過公共媒體
制度的設計與立法,使長期讓民眾反胃至極的媒體,特別是
電子媒體,能夠出現一片免於政治與商業蹂躪的良性生態。



媒體改革之路,請再進一步!
林麗雲〈媒體改造學社成員,輔大新聞系教授〉

對於民進黨要求黨籍立委退出媒體,北社、中社與南社三社
社長於2月10日在貴報發表「改造媒體請拿出配套方案」宏
文。文章中指出:改造媒體的方案早該超越「黨政軍退出三
台」的階段,也不應以自由化為主,而應有整體配套措施。
在這篇大作的基礎上,本文即討論媒體改革的整體方向與配
套。

首先,必須指出的是,在民主生活中,媒體具重要的角色,
應是社會公器,不應被少數(政治或商業等)力量不當地操
控。然而,因為歷史的因素,台灣的媒體長期以來受到政治
力不當的控制;這層控制的陰影至今仍在。因此,「黨政軍
退出媒體」並非過時,而是及時。陳總統先要求自家人退出
媒體,可能被黨內人士批為「嚴苛」,或被解讀為「媚俗」
。但是,有了這次行動為標竿,未來輿論與社會改革團體得
以大聲要求其他政黨或政治人物退出媒體;特別是,國民黨
應全面退出媒體經營,更不應以「黨產信託」作為持續控制
媒體的理由。

更重要的,「黨政軍退出媒體」只是媒體改革的一步,並非
終極目標。正如三位社長所言:台灣媒體已朝向壟斷化、商
品化、意識型態掛帥、並受到中資環伺;在這種情況下,媒
體改革的過程中,只要求政治力退出,而一味走向自由化,
是不夠的。媒體改革必須根據民主政治理想上的傳播體制而
定。在這個體制中,為了台灣民主政治可長可久的發展,媒
體不應是少數政治人物的宣傳工具,也不應為財團賺錢的機
器,而應致力於公共服務,滿足本地公眾在資訊、文化與教
育上的需要。

具體而言,在政策與立法上,重要的媒體資源(如無線電波
,因其傳輸具有普遍性)應界定為公共所有,而非私人、政
黨或政府所有;媒體(如有線電視、廣播、報紙等)的所有
權結構也更多元,讓各族群團體有參與和發聲的機會;媒體
的運作也應專業化;長期而言則應推動媒體公民教育,讓公
眾有制衡與批判媒體的力量與機制。

以上所述的公共傳播體制致力於實現民主、開放與多元的價
值。關心本土社會的社團與朋友也應認可這些價值,並請協
助打造這個體制。



媒體改革要除惡務盡-廣電法的修法建議
陳炳宏〈媒體改造學社成員,師大大傳所教授〉

根據聯合報昨日報導,為因應執政黨要求黨政軍與民代退出
媒體的決策,新聞局決定修改廣電法,將增訂一定層級選任
公職人員及黨職人員的二親等持股占廣播事業發行股份不得
超過百分之五十、電視事業不得超過百分之十之禁制規定。
不過筆者認為,新聞局目前研議的方向,還是有尾大不掉的
後遺症,請新聞局務必「除惡務盡」,不當勢力與媒體的糾
葛,清就要清得乾淨,退就要退得徹底。

首先,清楚界定應退出廣電媒體的公職民代的適用範圍是必
要的,但值得質疑的是,政策既然是退,既然是球員不能兼
裁判的思考,即民代不應兼營媒體,那規定民代不得持有廣
播股權超過百分之五十與電視不得超過百分之十的意義何在
呢?難道百分之四十九就不算民代掌控媒體了嗎?退就是退
,退的實質意義在不得擁有,因此實在不懂新聞局怎會有百
分之多少的考量?

在此,如果硬要替新聞局找個理由的話,可能是新聞局的思
考又落入當年制定有線電視法「分散股權即不易被掌控」的
所有權迷思裡。如果真是如此,這將會是個可怕的錯誤決策
,想想當年有線電視法分散股權的條款,最後因為無法規範
集團蠶食鯨吞有線電視市場而落到被刪除的命運,不知新聞
局為何還會迷信少數股權就不易被掌控的思考邏輯,更況當
前問題的癥結是,民代根本不應擁有媒體,哪裡還有百分比
的問題?

退一步來說,即使真讓民代可以擁有媒體百分之五十或百分
之十,他們就不會或不能操弄媒體了嗎?或者說,設立這樣
的規定,新聞局就真的可以防範他們掌控媒體了嗎?還有,
百分之十的股權就少到可以不讓民代作怪了嗎?

提醒新聞局兩個實例,在國內,當年准許新銀行設立時,為
防止金融企業遭少數人壟斷,當時是規定個人或法人單一銀
行最高持股不得超過百分之五,所以媒體設定百分之五十或
十的標準何在?另一個例子是,在股權分散的企業中,有時
擁有百分之十的股權已經是最大股東了,不必要是百分之五
十才能掌控,例如CNN老闆泰德透納當年只擁有CNN與時代華
納合併後的百分之十一的股權,就已經是當時新公司的最大
股東了,所以要成為大股東是不一定要百分之五十的。

因此規範百分之多少的思考是不對的,也達不到「退」的美
意的,新聞局應該除惡務盡,不要為德不足!民代是球員,
媒體是裁判,球員兼裁判就是不對,沒有百分之多少的問題
!而且,根據報導,新聞局也將規範政治人物不得主持節目
,那就更沒道理說,主持節目要禁,但投資卻可以!

還有一個要強調的觀念是,修法時對媒體所有權與經營權的
禁止要同時貫徹;也就是說,黨政軍與民代都不能持有任何
股權,這當然包括派任或擔任董監事,也不得指定或擔任廣
電媒體的經理人,所有權與經營權,董監事與高階經理人通
通不行。

最後一點的提醒是,廣電媒體的定義也應作一細部思考,是
狹義的廣播電視法中規範的廣播與電視媒體,還是應擴大至
媒體相關法規的廣義的廣電媒體呢?例如退出的媒體範圍應
再包括衛星電視、直播電視、網路廣播、智慧型數位電視(
IDTV),甚至還不尚明確屬性的電子報等類似網路媒體等,
這些也需一併考量,以免將來發生媒體定義問題的枝節爭議。



「退」而進步!
全球新聞自由指數與三退、公共化運動關係
程宗明(媒體改造學社成員,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候選人)

陳水扁總統將於近期宣佈貫徹「黨政軍退出媒體」的競選政
見,要求民進黨公職人員必須全面退出媒體經營;該黨強調
除了配合即將進入二讀的廣播電視法修正外,更提高道德標
準要求民選公職人員也要遵守,因為這是法律無法規範到的
領域。對於長期希望黨政軍退出電子媒體經營的社會輿論而
言,是一項進步的行動。台灣內部改革其實也與國際局勢發
展有密切關係,讓我們由「記者無疆界」(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於去年底首次公佈的「全球新聞自由指
數」(Worldwide Press Freedom Index) 談起。

「記者無疆界」為國際性新聞組織,透過近一年的事實調查
與問卷蒐集專業意見,得到有效評估,排出全球139個國家
或地區的新聞自由指數,以比較目前新聞自由的景況。這次
調查,以記者報導新聞的外在環境與媒體機構內部影響為主
要參考點,所得出的排名結果有兩項最值得世人驚訝:一為
名列第40名的義大利、再為名列第17名的美國,因為該兩國
皆是民主先進的7G俱樂部成員。

首先義大利的排名,遠退於歐盟15會員國之末,其他14國甚
至皆在30名以內。記者無疆界組織認為義大利落後的最大原
因,就在於黨政介入媒體。Berlusconi上任總理以來,不但
透過新任命的公共電視總經理,封殺不利於他本人的報導與
節目,開除記者與主持人,同時完全無意放棄他在自己私營
電視網Mediaset集團的所有權。更有甚者,他建議拍賣三個
公共電視台的兩個頻道,在下議院中阻擾「利益衝突法」的
通過,好讓他繼續掌握全國兩大媒體集團。Berlusconi就是
「民選的公職人員」,想擴大佔有的就是商業性的電子媒體
,商業媒體報導不同政黨失衡的情形也是最嚴重的。可見立
法要政治人物退出媒體是多麼重要,總統Ciampi以該國罕見
的憲法行動,於去年7月主動提出書面法案,要求管制多媒
體與電子媒介,以保障多元與公平報導的傳播產業。

次來美國名落17,甚至輸於獨立的前南斯拉夫斯洛維尼雅共
和國、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主要原因在於911事件之後,
布希政府加強安全管制限制記者採訪,同時許多記者因不肯
透露消息來源而遭逮捕所致。該國的情形其實更為詭異與複
雜,表面上看起來在緊縮媒體表現空間,但同時卻在放寬媒
體經營限制,其實兩者是一體兩面的。

就在國務卿鮑威爾領軍於聯合國呼籲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
時,他的兒子邁可 (聯邦傳播委員會FCC主席) 也在華府引
領商業集團,向大媒體市場進軍。FCC建議,撤銷對媒體集
團規模的限制,讓單一公司可以擁有同一城市的無數廣播與
電視台,同時可以經營報紙,也可擁有電視台數超越全國總
收視率35%的限制。這些改變嚴重地違反媒體多元與地方精
神的信念,不但如此FCC還不願在首都以外地區召開公聽會
辯論此一議題,迫使唯一民主黨的委員在紐約、北卡州、西
雅圖三地開公聽會自立救濟,但許多專業人士害怕遭到報復
所以不敢出席。媒介正確報導促進會 (FAIR) 也公佈調查結
果,發現與此放寬有明確利益關連的三大電視網,長期以來
都不報導任何該項議題的新聞。結果一項至關重要的公共政
策,居然在國人不甚明瞭的狀態下進行。紐約時報著名專欄
作家Safire指出,鮑威爾信任的是「市場」,不是「競爭」
,一個單元巨大媒體主義 (Media Giantism)將要出現。於
是,制衡商業媒體集團的競爭聲音持續萎縮,形成了有利國
家採取一意孤行政策的環境。

所以,義大利的警訊告訴我們:「執政勢力」退出電子媒體
的重要;美國趨勢更告訴我們:即使沒有人介入,也要預防
單一的商業電子媒體集團出現,儘速培植非營利的多元媒體
。台灣長期進行的「黨政軍三退」與「公共化」運動,應該
趁此攜手並行。

讀者一定好奇,在全球新聞指標中,台灣的排名落於何點?
第35名比義大利稍高!讓我們從退而進步,向排名前列、注
重公共精神的北歐與加拿大國家學習吧。



賣了華視買台視?
一個只有『價格』無『價值』觀的錯誤政策

報載新政府為了貫徹黨政軍退出三台主張,同時回應傳播政
策白皮書的「公共化」政策,將於近期釋出中華電視台的股
份。此決定已得國防部與教育部的證實,未來發展可能從賣
出股票的收入,買回台灣電視公司的民股轉換成公共電視,
而且還有盈餘。這種發展正如新聞局從「價格」交易觀點評
估一公一民案的思維;然而卻完全忽略該局另一項評估指出
,電視台體質的差別與公共化政策的成效密切相關,也就是
什麼是未來公共電視集團應有的價值,具體地說該集團必備
的功能有那些項目。

描述公共電視的經典名言之一,為BBC的創始人John Reith
所立:「資訊、教育與娛樂為公視的三大功能」。眾所皆知
,中華電視台的成立為提供軍中與學校教育的需求,因此創
台的第一任總經理,就由當時教育部次長劉先雲接任,同時
也是台灣電視台始祖-教育電台的創辦人,因此華視本來就
應以公共服務的面貌問世。然而歷經長年商業化的運轉後,
令劉先雲傷痛地在口述歷史中,寫下深切的檢討,對當今許
多附合華視釋股私有化的人而言,當萌心聆聽。

劉氏在《八十自述》中親筆寫下籌辦華視後的感想:「惟至
今猶耿耿於懷者,初以為公營電視臺,祇以辦理社會教育及
空中教學與軍事教育暨政令宣導為宗旨,其所以命名為中華
電視臺不稱公司者,原因在此」,但自選定商業經營方式後
他發覺「此一更改,所有節目,難免不受廣告商之要求而有
所影響,明知有悖教育宗旨,亦無法放棄,如此作法,自為
社會所不諒;余服務文教界多年且忝負總經理之責,知其不
當為而為之,於心不安,故一再懇辭」。

原來,華視在籌畫過程中,由於政治力的干預,改變了籌設
進度,而國防部集資過程又不順利,於是在資金不足又領袖
急於驗收成果下,倉促作了商業化經營的轉變,以籌措民間
資金,自此教育文化的宗旨,一去不復反,華視更成了早期
商業電視中無所不用其極的逐利者。回顧歷史,一項促進公
眾利益的社會建設,在威權時代迷失了方向,如今政黨輪替
,民主化持續擴大落實契機出現,難道新政府不但不思把握
時機改革,還要重蹈覆轍走上不歸路?

再論華視如果私有化,立時就會有利益衝突。該台長久接受
教育部委託播出的「空中大學」與其他教學業務,是否也一
併私有化?或繼續委其代辦?或招標?這該是全國關心文教
人士要嚴格監督的事務。1982年教育部長朱匯森在立法院公
開說明:「計畫中的空中大學就是公共電視台」,為此國家
特別指配超高頻三十四頻道播出,讓全國民眾都可以透過無
線天線接收,如今這項投資多年的珍貴資產是否也要一併私
有化?教育部與華視當向社會大眾說明清楚。

吾人相信,華視必然本於永續經營想要保有教學資源,然而
公共資源不是「白吃午餐」,私有化後的在商言商,董事會
能有多大興趣拓展非營利的教育服務? 劉氏提到當年辦理
空中教學虧損太多,就得自民股強大壓力,使其難以經營下
去,請問完全私有化的華視,如何推動「開放大學」的終身
教育理想?或許從近來華視與台灣固網開辦「線上學習」業
務可知,未來教學將以附加價值方式,創造公共資源的額外
收入。但必須質問的是,將教育收入等同廣告收入,是否會
扭曲了教育的公共性理念?而有所盈餘是否應回到教學製播
上作再投資,而非股東的分紅?這都是私有化後將產生的爭
議。

最後再次提醒新政府,無線電視改革的政策是「公共化」而
非「私有化」,因為後者早在國民黨時代就意圖執行了,政
府如果以釋股為目的則了無新意與公益,更違背民主化浪潮
。如果釋股是手段,就更應避免因手段不當導致目的變質,
全國教育界人士更應積極介入監督,以保有空中影視教學資
源的唯一淨土。



⊕∮⊙◇★☆

投稿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stw@sinamail.com

訂閱請到以下網站:
http://iwebs.url.com.tw/enewstyle/chinstro.asp?ch=240&which=category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ms10800
http://www.maillist.com.tw/maillist/maillist_browse.cgi?maillist_id=scs
http://tw.letter.yahoo.com/Social/scs.left/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schlafen

或透過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home.kimo.com.tw/scs-homepage/index.html
http://mypaper1.ttimes.com.tw/note/index1st.php?First_E=SCS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下次再見囉。》─────────┘


═<智邦生活館電子報發報中心>═════════════════

˙欲訂閱或取消智邦生活館電子報: https://enews.url.com.tw
˙收報、退報有問題,請洽智邦生活館客服信箱: mailto:iwebs@url.com.tw
˙歡迎申請智邦生活館免費電子信箱: http://www.url.com.tw/emailstore/
˙您想要登廣告: http://www.url.com.tw/subpage/ad.shtml
˙本電子報文章與其相關連結由電子報報主提供,智邦生活館負責發送。

════════════════ 作自己的媒體,唱自己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