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3/02/25》═════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來去紫禁城
滿清政府北大荒 說來也好玩!
◎ 他山之石
退休大學教授俱樂部 學術老兵不死 只會更精進
********************************************************************
◎ 來去紫禁城 滿清政府北大荒 說來也好玩!
北大在中國一向引領風潮,
近代中國史少了北大,根本就寫不起來,
但是北大似乎就是和權力沾不上邊,
甚至是永遠的「在野黨」、「反動派」……
文▓魏宏晉
這些年中國國際化的腳步走得很快,而所謂國際化的標準,不外乎就是資本主義化。資本主義那套比大小、爭高下的遊戲規則,就在這個才擺脫齊頭平等的社會裏,被玩得不亦樂乎。年輕漂亮的妹妹競上選美會,大學院校則熱中排名比高下,其壓倒別人以突顯自己的競爭心態是一模一樣的。
北大清大
瑜亮情結爭不休
中國大學排名競爭最激烈的狀況,存在於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之間。這兩個學校雖然就位在彼此的隔壁,但由於搶排名戰況激烈,所以瑜亮情結極深,樣樣都要拿來比一比。比如說誰是中國最「好」的大學?誰是中國最「早」的大學?這些「老問題」每年都會有人提「新證據」,來支持自己學校壓倒另一校的論述,炒得不亦樂乎。而中國人也好事,沒事也喜歡讓它們比一比,然後看彼此互不相讓,玩一玩酸溜溜酸地糗對方一頓的腐儒把戲,這樣就達到娛樂社會大眾的效果了。
既然是大學嘛!常比的當然是學術了。但說實在的,這兩個學校各有千秋,北大的文科當然獨步天下(天下僅指「中國」囉!),清華理工是獨占鰲頭。這時代讀理工的吃香,清華佔北大最大便宜的,其實是在這兒。其他不管是學生選擇學校、學術論文國際化的數量、學校規模等等,不是因為我在北大,才判北大領先,客觀事實就是如此了。
誰能掌權
知識份子別妄想
而儘管清華可能只以一個鼻頭微小差距的落後,但這還是落後呀!為什麼清華人就是不認輸呢?這可能與清華人是中國社會當紅的當權派,而以共產黨一貫「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渾蛋」的思想有關吧!清華出身的都是當朝紅人,怎麼母校可以讓專出反動派的北大比下去呢?
說來也好玩!北大在中國一向引領風潮,近代中國史少了北大,根本就寫不起來,但是北大似乎就是和權力沾不上邊,甚至是永遠的「在野黨」、「反動派」。中共自建政以來,領導班子從來就沒有北大出身的,以前革命時代的陳獨秀等人沒等到掌上權,不是被鬥下來,就是早先一步去見馬克思,從沒有能站上天安門風光宣言一番的。
考察一下中共的歷史,中共以農民革命造反起家,革命的先決條件就是群眾越沒有知識越好,這樣才不至於反動,越能接受共產黨的領導。而中共革命領導人確實也都是草莽的梁山泊式人物,10大元帥大多是沒真的唸過書的流氓,「小米加步槍」、「三把菜刀鬧革命」搞得中國天翻地覆,在廢墟中想像建立共產主義的天堂。
共產黨敵視知識和知識份子的歷史一直持續著,文革時鬥垮臭老九的血腥歷史大家都很熟,但是大家都搞不懂為什麼會那麼荒謬?如果看一看那時候是什麼樣的人在掌握政權,就會恍然大悟,了解那一切的荒謬都是必然的。
1964年,中共主席毛澤東為了讓貧下中農翻身,讓工人及貧下中農階層出身的人,登上政治上的高峰,打破知識份子「一統天下」的情形,以便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防止資本主義復辟,於是拔擢了農民出身的半文盲陳永貴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這樣一個在別的國家不可能發生的事,確實在中國發生了。
而且,在那個無產階級當家的年代,由基層直上至中央領導的不只陳永貴一個,其他如北京工人倪志福及陝西咸陽市紡織女工的吳桂賢,在1973年也都當上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吳桂英亦曾當上副總理;天津工人孫建也當過幾天副總理。此外,遼寧省一位女菜販李素文,當上了中共中央委員兼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四人幫」中的王洪文更從一位上海工人運動者直接當上中共中央副主席。
中國改革
船堅砲利正當紅
中國社會變得正常一點,是從1980年鄧小平復出領導全國黨政軍,宣示改革開放路線開始的,那一年陳永貴卸下副總理職位,文盲掌權的時代結束,以另一種機械功利主義取而代之。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走的是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的路線,然而引進的雖然是現代化的制度,但是共產主義的唯物做法卻還跳脫不出「船堅砲利」的機械思想,認為只要對先進國家的優勢加以模仿抄襲,就可以「超英趕美」了。
中共的「船堅砲利」的機械思想充分反映在他的領導階層上,半文盲不當家了,但是不代表人文思想被重視,取代半文盲而起的中共領導人,換成一批以理工背景為主的「機器人」運作國家機器,而這些人又以出身清華理工科系的為主,像去年底才成軍的中共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9位委員中,以胡錦濤為首,還包括吳邦國、黃菊和吳官正等,一共有4位是清華畢業的,至於其他人也都是其他學校理工科系的畢業生。而北大畢業的呢?50多年來,還是沒人能「入閣」參與大政,難怪這個政府被叫做「滿清政府北大荒」。
人文思想和自由思想息息相關,北大是中國人文思想的泉源所在,人文思想和自由思想是中國政府現在最不需要,且最厭惡的,所以北大人想當政,等著吧!中國現代化何時才能完成?有很多指標可以參考,也許大家今後可以納入一個新的指標做參考,也就是中國政府不再「滿清政府北大荒」,清華不再以在政府當家的人多以驕北大,和搞運動的北大人不再被當政治犯被關起來或被逐流亡時,那時中國就算真的「站起來」了!
(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
◎他山之石
退休大學教授俱樂部 學術老兵不死 只會更精進
編譯▓賴明芝
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二,大概有15至30位的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教授,會在學校附屬醫院的自助餐館裡,找個房間一起吃早飯。吃著小麵包和穀片,教授們討論宗教和科學的話題。嘴裡啜飲著咖啡和果汁時,電影《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也是他們剖析的內容。思考「恩隆案」和經濟的話題時,也沒忘了品嘗炒蛋和培根。
儘管他們專長的領域不盡相同,像是社會學、醫學、歷史和化學,這些教授仍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他們都退休啦!
這個「早餐俱樂部」,是埃默里大學甫成立一年的「榮譽退職學院(Emeritus College)」,為這些年紀大了、已經退休的教授們所設計的節目之一。這個構想是希望能藉此活動,消除許多教授在退休之後所面臨的疏離感,也讓退休後的教職員能夠有社交活動的機會,和這些昔日是同事關係的知識份子們討論話題,偶爾上一堂課,給資淺的教授或是年輕學子建議,發表演講,或是鼓勵他們追求學術。
退休不再是句點
埃默里大學的「榮譽退職學院」這類型的單位,是全美各地這幾年誕生的數十所類似機構當中的一個。他們代表了40所以上的大學,參加於去年10月舉行的「高等教育退休組織協會(Association of Retirement Organiz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第一屆年度大會。
各學術單位和退休的教授們都會承認,把年事已高的教授留下來仍有價值。讓退休後的老師以某種方式教課,或是讓他們多年的經驗傳承下去,能使學校直接受惠。這些榮譽退職的教師團體單位能提供實質的好處,比方說:辦公空間、電腦研習會、停車的優待,和知識及社會方面的刺激。
埃默里大學資深的副教務長哈麗特‧金恩說:「這像是雙向道一樣。」從前,當埃默里大學的教授們退休時,他們會覺得自己和學校的關係立即被砍斷。
金恩希望能藉由「榮譽退職學院」的設立,改變這種情況。她說:「我們希望時間久了以後,能幫助想要退休的教授們知道,他們能應付退休後的轉變。退休對他們來說,不會像是跳崖一樣。」
而且,在一個景氣不好的時期,雖然學校管理階層企圖避免花更多的經費在退休人員身上,也許會被視為合理的舉動,但是,「榮譽退職學院」這類的單位也許真的會吸引更多的教授退休。
這些「退休教授俱樂部」會按照組織規模、成員屬性和特色做分類。印第安那州立大學於去年秋天成立的「資深學者協會(Senior Scholars Academy)」,打算明顯的以研究為取向。耶魯大學新成立的「亨利寇納中心(Henry Koerner Center)」將提供研究經費給退休後的學者,並舉辦教學和社交活動。在福特漢大學(Fordham
University),有個滿類似、但比較非正式的團體,其成員1年之中會碰面幾次。像艾默里大學一樣,很多這類的團體都一直保持活動,成員們會找出自己退休後的路,或是從別的教授身上學到東西。
◎把老教授留下來
埃默里大學的「榮譽退職學院」是研究宗教的教授尤金‧拜恩奇所創,他在年紀大的時候寫了幾本書,2000年,他退休了。拜恩奇表示:「榮譽退職學院的構想是很自然產生的。」當時,他正為了退休後的生活做準備。
從前是基督教牧師的拜恩奇說:「與其讓退休後的教授們就這樣離開學校,這種方式給了老教授們留在學術界的機會。」
今年72歲的拜恩奇手邊有很多工作正在進行,像是演講、寫回憶錄、發表基督教方面的書籍,他想要創造一個地方,讓不甘願就這樣離開學術界的教授們有個聚會的場所。在退休前幾年,拜恩奇和有相同理念的同事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英語系教授,同時也是「美國大學教授協會」地方分會的會長約翰‧包吉,就是拜恩奇洽詢的對象。
包吉說:「我將之視為最大的額外福利。」他們聚在一起,設計了夢想中的建築物,建築物裡該有什麼,也列了份清單。包吉承認,原來有些要求是高了些,比如說:裝潢好的私人辦公室要靠近校園中心、交誼廳(a lounge)、研討會用的專屬空間和一組行政人員;不過,對於整體的想法,艾默里大學的管理階層還是很喜歡。包吉表示:「拜恩奇做人很圓滑,他可以讓學校拿出5萬美元來,而且弄得這好像是校方的想法。他向學校施壓,但對於得到的回應不會直接說不。」
教務長同意給他們1年6萬美元的費用,進行為期兩年的實驗計畫,而且,還給他們離主要校區開車不到幾分鐘的辦公室。眼看實驗計畫就要到期,拜恩奇表示,他們已經提出申請,預計他們將得到一年9萬5千美元的經費,直至2005年。
只是,「榮譽退職學院」這個四四方方、沒有光亮的建築物,比起埃默里大學其他看起來富麗堂皇的建築物,「榮譽退職學院」的建築外觀要能點綴校園,還差點遠。在建築物中心窄小的公共休息室,橘色的椅子和棕色的壁紙,弄得看起來像70年代的感覺。但是,到了1月中,拜恩奇還是沒有抱怨,因為他光和校友會主席,同時也是退休教授的來賓瀏覽整個中心的計畫清單都忙不過來。
因為「早餐俱樂部」已經成功,現在,「榮譽退職學院」打算要辦另外一個「午餐系列」的類似活動。此外,還有「8人講座」要開鑼,希望能藉此,把整個亞特蘭大地區的退休教授都吸引過來,大家一起討論類似醫學騙術、希歐多爾‧羅斯福,和種族及政治議題。第一位演講者是約翰‧史東(John
Stone),他是一名退休的心臟科醫師,同時也是榮譽退職的醫學教授,他的唸詩班吸引了將近1百人前來參加。
還有一個很受到歡迎的討論會是,「埃默里女性中心」為目前還在教書或是已經退休的女性教職員所舉行的討論會,內容和晚年生活轉變的主題有關。去年,有個討論是由一名精神治療師所領導,她先生是位資深的教授,那次的討論把觸角延伸至兒童、長期看護和照顧生病配偶的家居生活處理。
拜恩奇表示,他們的退休教授郵寄名單上大約有3百人,其中有70人還很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只是,會參與拜恩奇的退休教授俱樂部的女性教授實在不多,這也反映出資深教授的性別結構。沒有退休的女性教職員不是參加1月份舉行的早餐聚會,就是最近才開辦的集體討論會。但是,由於有愈來愈多的女性想要成為教授,類似這種晚年生活轉變的討論會,就是要吸引她們參加的。
「榮譽退職學院」將獲得校友會的資助,舉辦一系列的電影欣賞會。
除了設計一些社交性質或是學術性質的活動,「榮譽退職學院」也鼓勵退休的教授和學生接觸。目前有4位退休的教授申請主持大一新生研討會,在這個研討會上,老教授們能夠再次回到課堂上,還有每堂5千美元的鐘點費可以拿。去年還有一個活動,讓退休的教授到大學部的宿舍,與學生做非正式的交流,大家一起閒聊。
◎世代之間的溝通
去年春天,69歲的依麗莎白‧夏普從護理教授的職位退休下來,她和另外一名退休教授以「生命的意義」為題,與學生共同進行交流。她對一群來自克里夫頓塔的學生,談起在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長大的經驗。她對學生說,為別人奉獻,給了她生命的目標。
兩個月後,夏普接獲一張學生寫來的感謝卡,這名學生認為該次的討論會十分有意義。夏普表示:「這真的讓我很高興。讓不同世代的人能夠相互交流真的很重要,該次的活動使這個想法成真了。」去年12月,學生宿舍又邀請夏普這位退休的教授參加耶誕舞會。
這些積極參與拜恩奇構想的退休教授,不是只有和學生在一起活動,或是和老同事攪和在一起,他們也是有交新朋友的。
一位退休的教授說:「我們以前都是在醫院裡頭打轉,現在終於有機會接觸其他領域的人了。」
以良師益友的方式相處也是雙贏。過去一整年,不再擔任心理學教授,年紀已經78歲的厄文‧傑‧諾夫,一直幫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系的一位副教授,準備終身職教授的申請。諾夫說:「我從1964年就在這所學校教書,這能幫助我和這所大學維持一種關係,讓我保持活力和忙碌。」
(取材自高等教育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