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什麼?這個問題也許是人類最關心,花費最多力氣尋求解答,卻仍是最深的謎。地球上曾經出現過多少人類,愛情的定義就有多少版本出現。大家只要看看如今有多少書本、音樂、大眾媒體、著作、詩詞、藝術創作、產品、產業、甚至社會形態、事件、機構……以「愛情」為主題就知道,它事實上在人類生活中有什麼樣的地位。隨便哼一首你最喜歡的歌,是不是跟愛情有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答案會是肯定的。
然而,極為諷刺地,跟這現象完全相反的是我們的教育系統,這個應該以培養我們成為健全快樂的人的系統,卻完完全全隻字不提什麼是愛情,如何學習愛情。最多是「公民與道德」裏頭講一下「兄友弟恭」、「孝敬父母」,「愛國家愛民族」,好像要大家都當革命先烈;至於男女之間的吸引,便把它當做不存在,或是羞於啟齒的事。於是青年男女們在一邊真實世界的轟炸,另一邊學校避而不談的畸形環境中,只能偷偷地看,偷偷地談,偷偷地試。於是我們搖頭大嘆「人心不古」、「現在的年輕人是怎麼了」,於是大力主張學校性教育,安全性行為,墮胎合法化……
這些主張或者有其必要,然而,孩子們對愛情的誤解和無知,我們打算怎麼辦?一個男孩可以努力勾引每一個他遇到的漂亮女孩上床,他可能有完善的性知識,他們可能有安全的性,使用保險套,可能享受性快感而且沒有懷孕或性病……然而他永遠不知道愛情是什麼,怎麼經營,怎麼應付;他的生活空虛,心靈空虛;他的每一個關係都以某一方的心碎收場,婚姻可能離了又結結了又離;或者成了一輩子的怨偶,而他們的孩子們在這樣的榜樣下又成為下一群痛苦的愛情白痴……
各位知道,這是多少的社會成本?有沒有人算過納稅人的錢有多少花在應付愛情問題以及問題家庭衍生出來的麻煩?
愛情的成份--愛情三角形
「我愛死她了,」一個男人對他朋友道。
「真的?她怎麼樣吸引你?」朋友興奮問道。
「她漂亮得不得了,尤其她那雙會說話的眼睛,還有長長如烏絲的秀髮……我最喜歡長頭髮的女孩子!」
「身材呢?」
「嘿!168的身高,三圍我看起碼是34,24,34,你說怎麼樣?」
「啊嗚~!真辣!你在那裏認識她的?」
「在情人節那天的舞會。你不知道那氣氛怎麼樣的恰到好處:燈光、音樂、空氣裏的香味……那簡直是天註定要我們倆個在一起的!」
大家看了也不禁要意亂情迷了吧?
依照心理學家羅伯.史丹伯格(Robert
Sternberg)的「愛情三角形」(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理論(註一),上面的例子是男女愛情的一個部分,也是大家最喜歡,談論最多的部分:情慾(Passion)。外表的吸引、浪漫的氣氛,甚至性的渴望都在這部分內。
情慾是很容易上癮的。很簡單,身體感官上強烈的刺激和歡娛會讓我們不斷想和這個人接觸。有人研究在熱戀中的男女,腦裏會產生的神經傳訊物質(Neurotransmitters)類似吸食安非它命產生的效果。換句話說,你中毒啦!
這種「中毒」的危險是:它很快就會消失。這無可避免,就如同吸毒剛開始只要一點點就可以快活似神仙,但很快地一樣的劑量已不足以引起同樣刺激──因為身體已經對這藥物有容忍度。同樣的,身體對戀愛產生的神經傳訊物質也很快會有容忍度。
事實上,不用說什麼容忍度,再怎麼令人高興的東西,天天一成不變,你也會煩起來。
另一方面,吸毒吸成癮後,要戒掉得經歷一番可怕的掙扎。情慾的愛也是如此:失戀的痛苦──焦慮、無望、痛苦等,幾乎和戒掉安非它命產生的症狀一樣。
這就是情慾的愛。然而,根據理論,男女的愛還有兩種其它的成份:親密(Intimacy)和承諾(Commitment)。
親密(Intimacy)
「妳有什麼夢想?」一個男孩問一個異性朋友。
「夢想?嗯……」女孩臉上忽然一紅。「哎……胡思亂想而已啦。」
「告訴我嘛,我想知道。」男孩催促。
「那你不可以笑哦!」她嘟起嘴。
「不笑,一定不笑。」男孩正經道。
「……我想當畫家。」
「哦?」男孩有些驚訝。
「我從小就喜歡塗鴉,也很羡慕那些畫畫很好的人。我爸爸媽媽常說我畫的像鬼畫符,所以我都不敢真的想……可是我常夢想有一天我畫出像梵谷畫的星空,甚至被掛在美術館。很好笑對不對?」
「……不會啊。我覺得妳有可能!事實上,我們何不看看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妳達成目標?」
「你在笑我?」女孩疑道。
「沒有,沒有!我是說真的!我一定幫妳。」
上面的對話是親密友誼關係的一個例子。這倆個人不一定是情侶,但是很顯然地在情緒上很親近,交情匪淺。在對話中我們可以一窺裏頭的溫情、分享、不論斷、甚至無私幫助的意願。
這就是親密的成份。其實,把它說是友誼或交情似乎更為妥當。
有的人可能會說:「嗯,我很了解她;我知道她最喜歡吃什麼喝什麼。」這或許是初步開始,但你不可能期望這就是真的了解。深林在當兵時,曾有一個同袍回憶他的女朋友,說道當時為什麼他們天雷地火:「我告訴她我最喜歡吃的東西是糖醋排骨,她一聽到這四個字,就和我一同尖叫起來……我們都愛吃死了!」
如果往後的日子都是吃糖醋排骨的時間不做別的,而且永遠不膩,那這戀情或許還可以維持。不過現實生活可不那麼簡單。他們後來仍是分手了。
事實上,有的人在這方面有困難。記得看過一個電影,男女主角已經上床啦,女主角說道:「我們來吧……」
男主角大概還想再製造一點浪漫氣氛,撫摸她,親吻著她,叫著她的名字,問:「妳有什麼夢想?」
女主角僵了一會兒,道:「我們來吧。」
這個女人就是有親密關係上的困難。她可以和男人上床,可以享受性,但無法分享情緒上的親近,無法有穩定健全的愛情。
承諾(Commitment)
曾在報上看到一個故事:台北市有一個家庭,四個孩子有三個不良於行:大哥和二妹罹患威爾森氏症,俗稱銅人病,靜止時俊秀漂亮,一需要移動就成了僵硬笨重的機器人,口齒不清,步履不穩。大妹則是自小就腦性麻痺。
這個銅人二妹決定不連累家人,毅然出外找工作。後來她認識了一個男人,這男人竟和她產生感情,決定要娶她。她自覺不適合婚姻,更不想拖累它人,決意拒絕。
不想這男人卻吃了鐵鑄定心丸,怎麼樣也不放棄,死命抓著;蓋愛上啦就便十架火箭來拉都拉不動。女孩愛死他了,卻不願連累他,淚流滿面地拼命搖頭。然而冰山終於被太陽溶化,婚禮終於舉行。
這樁婚姻當然有深刻的愛情,但更大的特點是它的承諾──愛情中的理性成份。倆個人比誰都清楚,前面的路橫亙著巨大的挑戰,猛烈的風暴可能隨時出現。然而他們承諾即使在任何情況,他們仍要緊守對方,固守著對方而非任何人。
註一
Sternberg, R.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 119-135.
Sternberg, R. (1988). Triangulating love. In R. Sternberg
& M. Barnes (Eds.), The Psychology of Love.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待續~
深林◎個人電子報:野人的太陽|站地手札|明日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