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3/03/03》═════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表演藝術教育
◎ 專訪牛古演劇團團長、台北市立師範實驗小學教師廖順約
◎ 專訪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張曉華
◎ 專訪如果兒童劇團執行長、《戲法學校》作者徐琬瑩
********************************************************************
◎ 表演藝術教育
文▓陳皓薇
引言
九年一貫課程推動以來,遭遇諸多問題與挫折,「藝術與人文」領域亦不例外,尤其是此領域包含一新興科目「表演藝術」,不但學校教育未嘗教授過此一課程,連專責培育師資的師範院校,亦未有相關科系的設立。「表演藝術」此一科目,在一般學校當中,不但欠缺相關師資,其教材內容該怎麼教,更沒有人能夠拿捏出一個標準。因此,大多學校的表演藝術課程,普遍呈現名存實亡的狀態,不但沒有專才專任的教師,更有許多畸形的發展。
面對「藝術與人文」領域的亂象,筆者訪問了3位表演藝術教育的專家,讓3位專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或為學界、或為民間實務界、或為學校教育工作者,希望在教育呈現眾說紛紜的時代,讓讀者能夠擁有最清晰的視野。
◎專訪牛古演劇團團長、台北市立師範實驗小學教師廖順約
搶救表演藝術課,從教學現場修正起
同時兼具牛古演劇團團長及台北市立師範實驗小學教師的廖順約,在戲劇與教育兩個場域,經營了很久的時間,他說他從3年前開始,便在學校的綜合活動進行表演藝術的教學,只是他幽默的說,因為他生性懶惰,實在沒有時間整理相關成果。
從教學現場的修正開始
以人為本
戲劇教育才能存活
看到戲劇教育的亂象,廖順約說,現在的狀況真的是「有些無奈」。「如果教育部不能從『人』的部分去思考,戲劇教育真的只能『自然消失』。」廖順約說,教育改革只要把藝術提到和其他學科相同的地位,好的地方不一定要改,這樣就能很成功了。
他覺得,十幾年前,國立編譯館什麼都幫你準備好,所有老師教的都是同樣的教法,現在師資多元化,不同背景的老師進來,學校接受很多的刺激,產生了許多變化與成長,這樣是好的。但是,九年一貫的推行,教育部卻錯失很多先機,在確定推行九年一貫課程的同時,就應該培育新的師資,更新教學現場,而今九年一貫成為眾矢之的,大家說課程綱要要修正,綱要的確有修正的必要,但是要從哪裡修正?廖順約說,應該「從教學現場」開始修正。
藝術教育的多維視野
開放教育
老師應與學生對話
廖順約舉他的同學為例,他說他同學教學時,他可以把學生的成績弄得很好,他覺得這樣就夠了,他也覺得很有成就感。「過去老師的思考是,你告訴我我要什麼,我可以做得很好,但當你要他們選擇多樣的方法,老師們反而會有不踏實的感覺。」廖順約說,現在的老師要思考「學生是不是懂了」、「學生是不是了解他所學的」,像他從藝術的觀點來思考,遇到問題就有很多解決的方式。因為在教育的現場,老師跟學生之間是有爭辯的,老師要願意開放。
例如,他昨天在上「一個點接觸地面」的主題,他一直不斷的詢問學生,「除了這個動作還有沒有」,他覺得身體是很自然的,身體和空間之間的關係有很多種可能,有高、有低、有伸展、有縮小……,藉由這些過程,學生的美感經驗增加了。「我常覺得,你能將小朋友身體打開來,便是功德無量了。」廖順約說,現在很多人無法從容、清楚的表達自己,也不知道如何站在眾人的面前,得到眾人的注意,而這些是很重要的。
「人」是最大的問題
找誰加入
有動機的人最好
環諸整個表演藝術教育的問題,廖順約覺得,「人」的問題是最大的問題。面對教學現場缺乏足夠的師資,有人思考利用認證制度,藝術學院修過教育學程的學生,應該是最優先被認可的人員,但是這些師資是否具有教育的動機?「最怕的是滿腦子藝術家思想,完全沒有帶領小孩子的經驗。」廖順約說,像他雖然帶領劇團,但他覺得教學是拓展自身的創作,讓更多人參與劇團的契機。
而除了認證之外,廖順約覺得,如果教學現場有人願意從事表演藝術教學,應該開設相關的進修課程,讓有心的老師能夠學,「可是這些教師回去之後,整個環境不夠支持,在教學現場單打獨鬥之後,可能遭遇很大的挫折,然後放棄。」廖順約說,連他教學經驗這麼豐富,有時候也會帶不動學生,當然,碰到這樣的問題,他秉持專業的自覺,當然會加以思考,可是對於一個音樂或美術老師,只要遭遇3次或4次挫折,就很容易放棄。
所以,找一些願意嘗試的老師,並給予專業訓練之外,建立專業輔導體系變得十分重要。「只要有機會,我們都很願意做,我的劇團全部都是老師,只要教育當局願意,大家立刻可以轉型成教育部宣導劇團。」只是廖順約說,現在的政策,都是零星的補助,「叫做補助,就是很片段的,只有點的發生,然後就結束,跟研習沒有什麼兩樣,是沒有後續的東西。」
第一是人,第二是制度
挑好的人
靠研習找有心人
總之,廖順約覺得,表演藝術教育要成功,首先要挑到好的人,如果沒有好的人,至少要有好的制度,像是在職進修。「但我們現在的制度很奇怪,重視學歷,學歷越高,薪水越高,我也是這樣的受益者。」至於現在的研習,好像在集研習條,他說要是他辦研習,第1個一定不要提供便當,甚至要求研習要繳錢,這樣老師會去選他想要學到的,要不然這些研習都不值錢。
最後,廖順約提到,好的制度,應該設計讓教師有自我進修的機制,甚至要撰寫期末報告,要求老師一定要有產出,找出一些可以評鑑老師的東西。「1個學期寫2篇文章都寫不出來,這樣還有資格當老師嗎?」廖順約說,當你在學校教了1學期的書,連2篇心得都沒有,大學畢業連2篇報告都寫不出來,怎麼還能承認自己在學校是專業。
從標準到綱要,把教學權還給老師!
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的張曉華教授,在此次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藝術與人文」領域當中,為戲劇領域戮力發聲,參與的層面亦廣。他覺得教育改革最大的轉變,在於從「課程標準」變成「課程綱要」,把老師教學權力還給老師,「其實,並不是什麼『改革』,只是觀念的『調整』罷了。」他說,老師教學的本質,是學校本位課程,學校本位課程強調發展學校特色,根據教師資源、地區發展、社區組成,設計合適的教學,而這整個過程,是由老師自己進行課程的設計、執行和內容,教學的權力在老師的身上。
為人師者
何必單戀一本書
秉持著這樣的思考,談到戲劇教育的教材,張曉華覺得,「我們現在為什麼要有這麼多的教材?」他說,當大家還停留在標準的階段,認為教學一定要有一個依靠,對自己設計的教材沒有信心,當然會嘗試去尋找一本教科書。「我們在審查教科書的時候,發現即使是書商編輯教科書,這些課本未必適用於所有學生,城鄉差距、每個學生需要也不同。」張曉華說,其實教師教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教的東西符合你學生需要,讓學生達到規定的能力指標。所以,選擇教學材料,他並非是一種依靠,而是一種參考,這沒有標準本的,而審查通過的教科書,也不過是審查委員認為這本教科書,有辦法達到能力指標的最低要求罷了。
所以,張曉華覺得,老師有自編教材,或是選擇教材的能力,這才是最主要的重點。當然,老師工作繁忙,未必每一個教師都能夠設計教材,但是,教師可以利用區域聯盟、資源共享的方式,來進行相互的合作,行政系統亦需要搭配合適的支援。張曉華強調,教育絕對沒有一套大家都適用的模式,不是全縣統一的模式,而是每個老師針對自己的問題,回歸到自己基層的學校。
藝術與人文強調一般、非專業的表演
授課目的
並非讓學生變明星
看到現在表演藝術教學的亂象,張曉華說,「我到一些學校聽到他們在說,你們學校是『二一』還是『一二』?我聽了一頭霧水,原來學校只有美術和音樂的教師,就看美術老師兩堂課,音樂老師一堂課,還是相反的情況。」而在這樣的分配之下,表演藝術還會教嗎?當然是不會教。
表演藝術師資缺乏,所以排到表演藝術課的老師,未必具有表演藝術的專長,但張曉華覺得,學校老師常常不知道表演藝術該怎麼教,擔心表演藝術很難,這些都是多慮的。因為課程綱要當中,表演藝術並不是專業藝術的表演,而是一般的表演,從扮演的遊戲到即興的表演,最後才會到劇場的展演。國中小最主要還是以即興的、非專業的表演,以培養藝術興趣、陶冶性情、促進學生成長為主。「體育課不是為了把所有學生都培養成運動選手,戲劇課當然也不是要每個學生變成明星。」張曉華強調,透過表演的課程,最重要是達到學生生理、心理、美感的認知,人人都具備有這方面的能力,「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每個老師都在生活中表演,不一定要接受專業的職業訓練,只要透過在職進修,就能夠把國民中小學的戲劇教學加以實踐的。觀念正確的第一步最重要
了解本質 學戲為了解決問題
「我們說learning by doing,而戲劇教學是learning by dramatic doing,戲劇性有衝突、阻礙,讓人會想再看下去,戲劇本質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把這部分融入教學,將會使教師教學更加多元化。」張曉華說,表演藝術教學的面向有4個,包含創作、活動、基本知識、欣賞,透過這些東西,可以培養兒童全人的發展。所以老師正確的認知很重要,只要願意嘗試,很容易達到課程綱要上面的要求。
真正的戲劇教育,課堂上的主題,是一種經歷、沒有炫麗的展現,如果是舞台上的演出,已經變成劇場的東西了,而不是一般戲劇教育了。張曉華樂觀的說,「藝術教育,是結合教育的概念,只要掌握方向而且繼續努力,慢慢會走出專業劇場的迷思,回歸到教育上的本質。」他覺得,第一線老師肯定、接受,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在他跟老師們的接觸之下,他覺得大家只要觀念正確,便會發現這樣的東西,並不是那麼的困難,只要老師的態度、觀念被建立起來,加上行政的配合與支援,戲劇教育一定會慢慢發展出來的。
◎專訪如果兒童劇團執行長、《戲法學校》作者徐琬瑩
搞清楚戲劇觀念,再來上課吧!
致力於推動戲劇教育的徐琬瑩,不但具有兒童戲劇教育專業背景,亦在兒童劇團打滾多年,最近甫撰寫一系列戲劇教育叢書《戲法學校》的她,更晉升為戲劇教育教材的工作者。提到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帶領戲劇教育,她強調老師們不要只看一些活動練習,更重要的是「老師們自己對戲劇要有概念,把觀念弄清楚,才了解老師的定位和角色」。
教戲的人
從自己看戲開始
徐琬瑩說,她在很多地方教過很多老師,老師常抱持著學現賣的態度,希望得到一些直接複製到課堂的東西。但她強調,戲劇練習之所以有趣,是因為戲劇練習來自於遊戲,但如果它只是遊戲,那將會十分可惜;老師們應該了解這些練習的意義,甚至可以跟學生討論這些問題。「我在國家劇院做了4年戲劇夏令營,我經常跟小朋友討論這些練習的意義,詢問她們『哪些練習是有關想像力的?』。」徐琬瑩說,不要輕忽小朋友的能力,國小一年級的小朋友都可以說得出來,既然如此,老師一定要更清楚這些練習的真意。
除了練習的真意之外,老師也要清楚戲劇練習當中,自己扮演的角色定位,老師必須要知道自己的心態,她需要呈現什麼樣的「樣子」,具備這些觀念,才能帶領有意義的戲劇練習。此外,老師也需要自己去看戲,或是電影、影集,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分析、討論的。徐琬瑩說,老師們習慣別人給她現成的東西,但是很多東西都是要老師自己再去學的,老師也要自我成長,老師也有功課。
授業的人
請慎選研習課程
但認真的讀完一些書籍、也上過相關的研習課之後,仍有老師覺得不太踏實,很多東西還是很浮面,要自己帶領戲劇教育,根本沒有把握,那又該怎麼辦呢?徐琬瑩強調,首先一定要去看戲,第二就是自我檢討,在研習課的時候,上課有沒有專心做筆記、深入去思考?徐琬瑩說,「我教過很多人,問老師們有沒有問題?大家都沒有問題,這往往就是最大的問題。」她覺得研習是最基礎的概念,很多人都在開戲劇研習營,要慎選正確的研習,才能對戲劇有正確的觀念。
「很多人仍然有錯誤的觀念,認為戲劇教育就是叫小朋友去『做戲』而已。」徐琬瑩說,演戲的時候,你要清楚知道為什麼要這樣的事,戲劇練習是一個教育的過程,而不是沒有意義的表演,甚至還有老師跟她抱怨,她們說小朋友「背不了台詞」。徐琬瑩驚訝的說,戲劇教育不是「演戲」,重要的是透過戲劇練習的過程,培養學生對於自己的自信、跟別人合作、創作和想像力,這才是戲劇教育的成果。她覺得戲劇教育是一個教學元素,擁有很多的過程及可能,如果只是舞台上的演出,實在太侷限戲劇教育的能力。
總結來說,徐琬瑩覺得,戲劇教育要「先有心,先啟動,先做做看,有問題再來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