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3/03/04》═════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他山之石
美國左派消失了嗎?(上)
◎ 來去紫禁城
北大爆炸案
********************************************************************
◎ 他山之石 美國左派消失了嗎?(上)
環保、女性主義、反種族主義、工會組織者 難道不叫左派?
作者▓蓋瑞.永吉(Gary Younge)
編譯▓盧永山
編按:蓋瑞.永吉(如圖pih03031,摘自衛報),1969年出生於英格蘭赫特福夏郡,本身從事法國和俄羅斯的研究,並曾在蘇丹的難民營裡教英文。自1994年擔任英國衛報專欄寫手後,蓋瑞.永吉開始關注美國、南非和整個歐洲的社會和政治議題。
前言:美國的左派過去曾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們爭取民權,並協助終止越戰。但在今日,在美國準備進攻伊拉克之際,這些異議的聲音究究到哪去了?
從一國書店的書架上所陳列的書,可以探知這個國家正在想些什麼。在美國,我們發現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現象。今年1月,紐約時報非小說類(non-fiction)暢銷書前5名分別是:(1)《布希的反恐戰爭:布希的白宮內幕》(Bush at War: Inside
the Bush White House)、(2)《正確的選擇:布希令人驚訝的總統任期》(The Right Man:The Surprise Presidency
of George W. Bush,布希的前任文膽大衛.弗洛姆〔David Frum〕回憶白宮1年生活而寫成)、(3)《殺手的圖像》(Portrait of
a Killer,推理小說家派翠西亞.康薇爾〔Patricia Cornwell〕 著)、(4)《野蠻國度:拯救美國免於邊界、語言和文化的自由攻擊》(The
Savage Nation: Saving America from the Liberal Assault on Our Borders, Language
and Culture,右翼的廣播脫口秀主持人麥克.沙維治〔Michael Savage〕所寫)、(5)《領導術》(Leadership,前紐約市長朱利安尼所寫)。
麥克.摩爾(Michael Moore)所寫的《愚蠢的白人……及美國所持之不足以採信的藉口》(Stupid White Men ...and Other
Sorry Excuses for the State of the Nation),以勇敢和令人印象深刻之姿,排行第7。非小說類的排行似乎反映了美國的政治過程。在共和黨控制參、眾兩院的情況下,美國明顯處在一種好戰、右翼的氣氛中。當世界許多國家抱怨布希政府,唯獨美國人置身事外。
爭民權反越戰
就是左派嗎?
這引發了下面的問題:美國的左派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扼阻越戰、爭取民權,和幾乎促使黑人民權牧師傑克森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政治文化,變成了什麼模樣?可以從內部挑戰布希政府之人民的、進步的力量又到哪去了?問奉獻生命於進步運動的左翼人士這些個問題,他們中的多數將會大笑。左翼週刊「國家」(The Nation)的編輯卡倫.羅斯梅爾(Karen Rothmeyer)表示:「在這家文雅的公司,左派不是個常提的字眼,我們談論右派,但從未談論左派。」
這其中的差異不僅是語言上的。歐洲的左派並不代表一個固定的點──例如,羅伊.哈特斯利(Roy Hattersley)現在發現自己是左派,但15年前他並不是──大概就是一個已知數。社會民黨、綠黨、工會份子、共產黨員和托洛斯基信徒共享一個傳統和廣大目標,即便他們經常地與彼此、而不是和右派互相辯論。
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指出:「『美國左派』這個概念可能有極其廣泛的解釋。就以80年代的團結運動(solidarity movement)為例,成千上萬的美國人不僅挺身抗議,也前去與美國所發動的恐怖份子式戰爭的受害者一同生活,協助並保護他們免於華盛頓幕後操縱的恐怖份子勢力之危害。那樣的行為是『左派』嗎?」
「今天我向一群工會組織者和領袖發表談話,但他們是左派嗎?他們當然容易遭致已淪為國家資本主義者機制之嚴厲批評,儘管我認為他們中的大多數是『雷根式民主黨員』(Reagan Democrats,註)。這是一個複雜的國家。」
貨真價實左派
如鳳毛鱗爪!
美國如此的與眾不同,特別顯示在最近反戰示威的海報上。相較於英國的遊行示威海報,美國民眾的示威海報宗教意味特別濃厚,例如:「上帝愛人類,反對戰爭」、「和平就是猶太精神」;還有更愛國的:「愛我的國家,恨我的政府」、「和平是美國作風」。美國民眾的遊行示威也是最不具工會運動導向的(union-oriented)──工會的旗幟沒有幾面;也未獲得主流政界明顯的協助。
「國家」週刊專欄作家卡薩.波利特(Katha Pollitt)指出:「民主黨員和共和黨員都心繫同一件事──賺大錢。我們所認為的左派,事實上是因單一或幾個議題而串連起來,實際上,他們沒有共同的精神堡壘。有些人會在自己所屬社群裡善盡職責,但他們未真正涉入選舉過程。」
反血汗工廠的學生、環保運動人士、女性主義者、反種族主義者、工會組織者和和平運動份子,這些團體發現,在某些場合中,他們若能合作,就可以產生超越本身領域的驚人效果,就像幾年前的西雅圖反全球化示威運動。
但無論你如何稱呼它,無論它是否有一精神堡壘,與大西洋兩岸的一般認知相反的是,美國的左派的確存在。沒錯,今年1月稍早,在華盛頓舉行的反戰示威遊行中,確實有一小部分的人高舉旗幟,要求人們「與民主黨斷絕關係,成立一個工人的政黨,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但在同一時間,另一場數千人的遊行場合中,遊行海報上寫著「丟布希,而不要丟炸彈」,或「政權改變從自家開始」。
這些人不過是一群代表性不足且心懷不平的人。籌畫這場示威遊行的主導者是一個馬克思團體「工人世界」(Workers World)的成員,該團體曾表達過對前南斯拉夫獨裁者米拉索維奇及伊拉克和北韓政權的支持。反戰團體「不要用我們的名義」(Not
in Our Name)的主要人物,也是「革命共產黨」(Revolutionary Communist party)黨員,該團體發表的聲明,吸引了許多人的簽名,包括蘇珊.沙蘭登(影星)、葛洛利亞.史坦能(Gloria
Steinem,美國女性主義者,著有《內在革命》)、高爾.維多(Gore Vidal,作家,著有《永恆的媚拉》)、愛麗絲.華克(Alice Walker,作家,著有《紫色姐妹花》)、寇特.馮內果(Kurt
Vonnegut,小說家,著有《第五號屠宰場》等)。紐約「每日新聞」嘲笑這群人是領退休金的老弱毛派份子、無政府主義者、反星巴克份子和反帝國主義者。
左派反戰議題
獲人民響應!
但所有證據顯示,在左派可能人數很少,其領導階層可能走向極端化之際,左派所釋放出的能量正開始超越它的侷限。運動份子暨歷史學家霍華德.辛恩(Howard Zinn)指出:「左派從未受歡迎過,但它所挑起的議題可能很受歡迎。」這種情況特別反映在最近對於伊拉克戰爭的態度上。卡薩.波利特表示:「最近的示威遊行,最令人鼓舞的不是參與人數規模,而是哪些人參與了。這些人來自於美國各個角落,遊行現場充斥著自製的標語,有些甚至來自於遙遠的北達科塔州。」
所有的民調都顯示,如果美軍軍事行動未獲聯合國同意的話,反對對伊拉克戰爭的美國人會持續增加,且民調亦支持給武檢人員更多時間。一個共和黨企業集團最近在華爾街日報刊登了全頁廣告,警告布希:全世界希望海珊解除武裝,但他得用更好的方式達成。
美國72個城市的市議會,包括費城、奧斯汀、芝加哥、巴爾帝摩和克利夫蘭,已通過反戰的決議。與反越戰做比較也許令人信服,但這些比較仍需對反戰的背景加以了解。1961年成立的格林威治村和平中心(Greenwich
Village Peace Centre)創辦人葛雷斯.帕雷表示:「1961年時,我們之中的一些人曾為了反越戰而走上街頭。但過去4年來,美國並無大型示威活動,這次之所以快速集結,全是布希之故。」
諾姆.喬姆斯基同意這種看法。他說:「與60年代極為不同的是,今日,在對伊戰爭正式發動之前,美國各地舉行了大規模、有明確目的、在道德上得人心的抗議行動。這反映出過去幾年來,美國民眾不願容忍攻擊和屠殺的人持續增加。」
美國政府承諾
只是一場夢!
這是戰爭相關議題中最為醒目的現象,且在其他議題上也看得到。美國最知名的公民自由倡議團體「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s),其成員數自911事件後已爆增了20%。環保團體「山巒俱樂部」(Sierra
Club)的會員從2000年起就增加了16%,一名發言人說,這主要是為了回應布希加諸在環境上的威脅。布希的支持度已下滑至他剛就任總統之際。非黨派民調中心「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社長卡羅.杜荷堤(Carroll Doherty)指出:「在幾乎所有的重要議題上──健康照顧、教育、社會安全,民主黨仍占有優勢。」作家及運動份子珍妮佛.鮑戈德納(Jennifer
Baumgardner)說:「此刻,左派以全然曖昧的方式,重現美國的價值。」
一些軼聞趣事也顯示,這不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在伊利諾州皮歐利亞(Peoria),該地長期以來就是美國中部情調的代稱,其生活步調類似在英格蘭克萊坊鎮(Clapham)搭乘公共馬車;當地的報紙網站對於對伊拉克這場戰爭,懷疑的程度多過支持。保羅.史諾葛拉斯(Paul
Snodgrass)在其中一份報紙寫道:「我們都知道海珊是渣滓,他造成了很多麻煩。若定義恐怖主義的話,與美國相較,他還不算是個危險人物。」
去年夏天,麥克.摩爾為了促銷他的新書而至各地演說,他說,他覺得自己是對主流的美國人發表演講。麥克.摩爾表示:「當我環視整個演講聽或體育館,我沒有看到環保人士和異議份子,我看到許多把票投給布希的美國中部居民,這些人剛剛損失6萬美元,因為他們的私人退休計畫已經取消。他們深信布希和華爾街打造的美國夢,而他們也清醒的發現,果然如此,這只是一個夢。」(待續)
◎來去紫禁城
北大爆炸案
摩登的農園寬敞乾淨、方便迅速,
每層樓都有超大螢幕的電視,
吃飯時間會放映卡通、新聞和娛樂節目,
用餐氣氛輕鬆,所以常高朋滿座;
不供餐時,也常有同學點杯飲料,據桌學習。
壞心腸的傢伙選農園放炸彈,
除了晚上9點關門後,其他任何時間都不愁炸不到人。
文▓魏宏晉
2月25日是個驚恐的日子。
中午一點半鐘還不到,只差幾分鐘,北京大學大部分的人都用完午餐了,一點半有課的同學和老師,大多已經開始向上課教室移動。位於校園東南角的農園餐廳裡其實已經沒多少人,清潔人員正忙著清理內部,準備休息了。
北大校園氛圍如常,雖然聽說稍早隔壁的清華大學荷園餐廳發生爆炸,但是幾乎沒人警覺到,這樣的恐怖畫面,會在短短兩個鐘頭後重現北大。就在無人預期的情況下,農園西側門一聲轟然巨響,一排落地玻璃窗被震碎一地,天花板也垮了一些,幾盞吊燈搖搖欲墜,更慘的是,3位正在窗邊的清潔人員和顧客立即倒地,全身是血,大家呆了幾秒,開始有人尖叫,一陣慌亂……
以上的北大225爆炸事件情節,是我在事後訪問了幾位在現場的人所拼湊出來的狀況。雖然事發當時,我不在現場,但是從目擊者的驚慌,以及因案發現場是平日極熟習的環境所引發的臨場震撼,加總起來的心理效果極強。這樣的恐怖陰影,短時間內將很難以令人釋懷。
農園是北大比較新穎的餐廳,完工不過2、3年,位於校園東南邊,和著名的百年紀念講堂斜角相對。農園餐廳有兩層樓,上二樓還有電扶梯代步,整座樓是玻璃帷幕的摩登建築,很乾淨漂亮,在中國的校園裡算是比較特別的設計。至於農園佔地有多大,我真的沒有概念,感覺上,一層樓同時容納5、6百人用餐,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農園的1樓賣是自助餐,2樓則有各式現炒的菜式供應。說實在的,在美食處處的北大校園裡,由中央廚房烹調、口味非常統一的農園,東西實在稱不上好吃;但由於它現代化的感覺,寬敞乾淨、方便迅速,每層樓還都有超大螢幕的電視,吃飯時間會放映卡通、新聞和各種娛樂性節目,用餐氣氛輕鬆,所以還是經常高朋滿座;甚至不供餐的時間裡,也常有同學在這兒點杯飲料,然後據桌學習。有壞心腸的傢伙想選農園放炸彈,除了晚上9點關門後,其他任何時間都不愁炸不到人的。
據目擊者說,爆炸物是被放在靠門口的一張餐桌下,爆炸物本身威力雖不算太大,但是由於濱臨玻璃門窗,爆炸後震破玻璃產生的碎片殺傷力,和碎片四散憾人的聲音和視覺效果,還是極驚悚的,因此縱使這次爆炸因為已非用餐尖峰時刻,而傷人不多,但是作案人動機的惡意是很明顯的。
爆炸案發生後,校園裡議論紛紛,但是和碰到政治性事件義憤填膺的反應有所不同,一貫「很衝」的北大人,卻反常地以一種靜默的態度面對,因為敵暗我明,大家心裡面多還有著毛毛的陰影,壞人可能就在身邊,「下一個土製炸彈會在哪兒引爆呢?」的恐慌瀰漫著,一向相對安全的校園不再安全,反常的沉默情緒來自於被嚇壞了的寒蟬效應。
爆炸後,學校的保安措施明顯加強,以往重看不重用的保安開始發揮他們應有的作用,工作認真多了,對於進入校園和宿舍的人,一律嚴查證件;巡邏校園內外的警車頻率增加,比去年11月中共開十六大時還要密集。而校方行政單位方面,在爆炸案發生後,校長也立刻召開學校一定層級以上的行政人員開會,謀求對策。但據我的「線人」說,當校長要求大家「多多注意安全」的話才落下,在座的不禁笑了起來,連校長也莞爾。大家其實倒也不是要吐校長的槽,只不過都知道這種事是防不勝防的,想注意得要從何注意起呢?
據我的看法,清華和北大這兩起爆炸案當然是同一人或一幫人幹的。他極度惡意,但政治意圖卻不明顯,應該是社會邊緣不滿人士。第一,有政治意圖的炸彈客不會炸清華和北大,因為這兩所學校在中國灰暗的政治環境裡,多少還有光明的澄清作用,政治性反政府的人,不會去反清華、北大這樣的學校的;第二、炸彈客所做的炸彈極土,不是專業人士所為,他知道不容易炸死人,所以要炸會引起注意和造成最大傷害的地方,找上清華、北大肯定可以上媒體,而選在中午的食堂引爆,在傷人、已引發注目的目的下,也可以達到最大的效益。因此這次的事件,對清華和北大而言,其實有點樹大招風、懷璧其罪的味道,誰叫這兩所學校像天之驕子,江澤民不是說過「北大無小事」嗎?炸彈客被壓抑的不滿,有限的能力只好藉搞名校出氣,清華和北大就這樣遭殃了。
而選清華和北大下手,炸彈客確實達到了目的,消息無法封鎖,立即被廣泛傳播,讓社會開始恐慌。據小道消息流傳,其實從去年中共十六大前起,北京陸陸續續就有幾起爆炸案發生,也都是小型的土製炸藥作怪,沒傷什麼人,就是純粹嚇人,但這些案子由於不發生在清華、北大,中國媒體很容易就「滅口」了,所以大家都不太清楚實況。
中國這些年在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上雖然表現極為亮麗,但是因為顧及整體發展而權益受損、被犧牲的人也很多,社會上因此瀰漫著一股不滿的暗流,造成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綁架、搶劫這些已經是大家見怪不怪的犯罪,包圍派出所、放火燒警局的事情也不是新聞了,共產社會的安定面貌,其實只是粉飾太平下的假象而已。當今中國的社會縱使不比其他國家社會混亂,但是也絕不會比其他地方清靜文明。清華、北大的爆炸案件不是孤立的事件,這樣的事肯定還要再發生,大家現在只能努力祈禱:千萬可別找上我。(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