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03.12
───────
http://www.lihpao.com/────────
【社論】三年深耕計畫的盲點
【左右看】大學強迫點名制
******************************************************
【社論】三年深耕計畫的盲點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狀況百出,在混亂了近一年之後,教育部終於推出一項試圖自整體角度切入、搶救九年一貫課程的計畫。本報昨天曾報導,由於「九年一貫課程期望達成的創新教學模式,一直無法走進每間教室,同時也沒有任何機制能整合創新教學需要的資源,教育部乃提出九年一貫課程深耕計畫……強調扎根學校、結合社區資源的精神。」
若要嚴格追究,教育部直至現在才承認,九年一貫課程的理想「無法走進每間教室,同時也沒有任何機制能整合創新教學需要的資源」,在施政上已屬重大疏失,因為近30萬人的國一生及其家長,就在教育部未能事前妥善規劃九年一貫新課程配套措施的怠忽下,成為茫然不知所措的白老鼠,其所造成的後果已難以彌補;不過,我們抱持著新課程能夠成功的期望,對於教育部的這項補強(救)方案,仍然樂意予以肯定。
在這項計畫中,教育部預定將結合學校、大學、社區與民間團體,以資源整合方式,培育新課程所需人才(種籽教師),以期強化教師的授課能力,讓新課程的理想能夠真正落實到每間教室中。平心而論,就之前的各項急就章的補救方案而言,這項計畫毋寧是較為宏觀的,同時較具有「治本」之意義與企圖,顯見教育部已自一團慌亂中逐漸站穩了施政腳步。
然而,為善盡媒體之責,我們仍然必須指出,教育部的這項計畫,依舊有其盲點存在。首先,這項方案未曾明言的,仍是將第一線授課教師當做是必須被改造的對象,只不過以往僅以口頭表達不滿,如今改採具體行動、試圖「培養」(即改造)其能力。換句話說,在這項計畫中,教師依舊是新課程的「客體」,亟待「外力」(民間團體、社區、大學師資)的引入而加以「啟發」,對於整體層次上課程的終極擘劃、設計參與,依舊沒有主動介入空間。缺少了這個觀念與設計,這項深耕計畫的效果恐將大打折扣。
其次,這項計畫依舊未能碰觸到極為深層的結構問題,亦即,在一個強調競爭、推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社會中,以標舉能力培育、正常教學、多元性向的新課程,勢必將受到各種扭曲而偏離方向,同時由此將引發出階級與不平等的爭議,對於這點,教育部似乎仍然處於規避的狀態中。另一個問題是,落實這項計畫顯然須要一筆不小的預算,錢從何而來?
無論如何,教育部已踏出了可行的第一步,我們也衷心期望,其餘的盲點與問題,亦能在不久的將來被納入教育部的政策計畫中。
【左右看】大學強迫點名制
【左看】規訓體制反教育
▓范天新
學校教育做為一個複製、培訓新生代勞動力的機構,長期以來是項既公開但又不便講開的「公開的秘密」。所謂公開也者,指的是決策當局向來便以產業的勞動力需求,做為擘劃教育政策的前提與目標。而之所以不便地對外講開,則是因為產業掛帥的決策,實際上和當局所宣稱的教育宗旨總存在著嚴重矛盾,因此最好的處理模式就是閉口不談。
當然啦!產業基於利潤積累的需求,會希望其員工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都能接受嚴格規訓制度的綑綁,以降低其管理上的成本。但是,當大學教育完全服從於這個需求的時候,它就已經遠離了成為一個自主學習的教育、學術機構的可能性,而自我奴化為赤裸裸地壓制、改造學生思想行為的職業技術訓練中心了!正如法國大儒傅柯(M. Foucault)所指出的:規訓在歷史上的興起,其目標在於建立一種(監督)關係,使人變得更為有用,卻也更為順從;而這當中十分重要的關鍵,便是以嚴密的時間表對行為進行規範。
因此,部分大學強制要老師點學生的名,並且以外點制監控老師的規定,顯然無涉於學術。正如傅柯曾進一步補充強調,規訓的真正效用在於讓人更順服,從而更「好用」(對統治者而言)!問題是,如此一來,這還算是「大學教育」嗎?
(教育工作者)
【右看】恣意享樂7年級
▓溫育和
上個世紀80年代的末葉,李明依以一首「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廣告歌曲,引起了台灣社會廣大注意,更掀起了國內漫天的爭議;許多人紛紛指責這首當時紅透半邊天的歌詞「教壞囝仔大小」!然而,批評歸批評,這首歌標誌著台灣在經濟狂飆時期,5年級生被催動萌發的慾望主體。粗略地來看,1980年代末期,大約正是所謂「Me-First
Decade」(個人優先的年代)在台灣的濫觴,5年級、6年級生則是這個年代的代表!
不過,當我們將目光移回本世紀,國內股市早從80年代末逾萬點的長紅局面,一瀉千里掉到今天5千點不到的慘澹光景,失業率更已衝破5%時。我們的7年級生們,並沒有因此回復到3、4年級生勤儉打拼的本色,反而承繼著上世紀5、6年級生的享樂意識,更且進一步地恣意享樂,形成整個世代在風格上的頹廢化,並具體表現在為數眾多的大學畢業生,由於和就業市場相扞格因而出現摩擦性失業──習慣於蹺課、泡網咖的大學生受不了高度組織化的企業運作。
這個趨勢,顯然對台灣的勞動力市場構成巨大的衝擊。因為,不論產業形態如何改變,企業都不會需要不學無術又漠視工作紀律的員工;可是,當下正就讀大學的7年級生們,又恰正是奉「行樂需及時」為圭臬的族群!
(文化工作者)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