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3/03/17》═════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他山之石
邁向另一個世界
◎ 法蘭西視角
法國明星預校雨後春筍地出現
********************************************************************
◎ 他山之石 邁向另一個世界
作者▓Graham Caswell(愛爾蘭獨立媒體中心)
編譯▓盧永山
前言:2月15和16日,全世界超過300個城市、近千萬人走上街頭,抗議美英等國準備攻打伊拉克。這次的全球反戰示威,幾乎是同步進行的,這在人類史上事屬罕見。究竟反戰團體是透過什麼樣的機制,將全球各地愛好和平的人串連在一起?
2月15日,在世界各地所舉行的規模龐大、同步進行(coordinated)的抗議行動,是藉由網路發展所促發的自由、無階級革命運動之最新明證。而這項根本的社會變遷正在開始。
2月15日,全世界有近1千2百萬至2千萬人走上街頭,抗議即將對伊拉克所發動的戰爭。當數百萬人湧進主要城市,吸引了許多媒體的注意,在一些小城鎮和鄉村也有抗議行動。愛爾蘭的小村落雷特凱尼(Letterkenny)有15個人遊行;位於蘇格蘭海岸旁的謝德蘭群島(Shetland
Islands),有600人發動遊行示威;即便在南極洲的麥克莫杜研究站(McMurdo Station),也有50人搖旗吶喊,表達反戰立場。參與這場全球示威的實際人數難以計算,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同步進行的全球示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
然而,關於這場全球同步示威究竟是如何出現的,顯然缺乏相關討論。什麼樣的團體可以組織這麼一個規模龐大的同步運動?來自不背景和不同地區的龐大人群,如何致力合作,以這麼一個目標集中的方式,達成反戰的目標?為何許多政客、媒體分析家,甚至地方組織者,對這個規模龐大的反戰遊行如此訝異?其中有什麼玄機?
召集2月15日這場全球示威的團體,他們的性質就給了我們一個指標,觀測究竟是哪些力量正在運作。
去年11月在義大利佛羅倫斯舉行,聚集逾6萬名工會人士、和平運動人士、社會主義人士、環保運動人士的歐洲社會論壇(ESF),是以網路為基礎的一次運動,它大幅改變了公民社會,卻顯少獲得傳統媒體報導,或引發政治討論。這些運動是非階級的、過程導向的(processed-orientate)、進展的(evolutionary),且他們對大型企業和建制的經濟意識形態及思想都不信任;他們也信賴網際網路的革命性溝通動能,認為那是他們生存和急速成長的養料。
想想下列事實:
一、世界社會論壇
2001年在巴西阿雷格港首度舉行的世界社會論壇(WSF),與每年在瑞士達沃斯舉行、聚集世界商業和政治領袖的世界經濟論壇,互別苗頭。世界社會論壇召集了龐大的非政府組織和團體,並呈現了有別於新自由主義經濟思維的另類觀點;新自由主義經濟思維向來被視為環境破壞和社會不平等的罪魁禍首。在僅僅2年之內,區域性、全國性和地方性的社會論壇,如雨後春筍般陸續召開(舉行愛爾蘭社會論壇的計畫,正在進行中)。社會論壇提供致力於環境永續和社會正義的不同團體和個人,一個相互溝通、彼此分享、串連協條的開放空間。
二、獨立媒體中心(Indymedia)
仰賴網際網路發刊的非商業志願媒體運動──獨立媒體中心,目前在全世界擁有108個國家和地區獨立媒體中心,並且成長迅速。按各種標準來看,獨立媒體中心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新聞組織。獨立媒體中心拒絕刊登廣告,且允許任何人發表訊息,做為非商業、非階級、進展的媒體運動,它與澳洲媒體鉅子莫鐸(Rupert
Murdoch)的新聞集團或英國廣播協會(BBC)極為不同,以致不能用相同的方式加以了解。有許多主流媒體記者利用獨立媒體中心,甚至參與其中,獨立媒體中心本身鮮少報導新聞。
三、Linux和開放來源軟體運動
Linux和開放原始碼軟體運動(Open Source software movement)漸次侵入軟體業界。大多未支薪的程式設計高手,發展並且強化大量收集而來的軟體,他們的出發點不是為錢,而是為了理念及對企業營利動機的不信任。他們透過網際網路來整合和散布軟體作品。
四、反全球化運動
1999年11月,西雅圖舉行世界貿易組織會部長會議,場外爆發反全球化示威行動,之後,每逢重要的國際經濟和政治會議,總會引來來自四面八方的抗議人士,即便是911攻擊事件所帶來的寒蟬效應,也無法阻止抗議人士的集結。儘管常被世界領袖忽視,抗議人士所強調的議題,幾乎完全透過網際網路組織或進行協調。
這些是以網路為基礎的運動最大且最明顯可見之處,但它的作用卻不僅僅如此。從病毒式流通的電子郵件,到線上請願和使「再成一國」(A Nation Once Again,愛爾蘭名謠)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歌曲的運動,透過網際網路為中介的運動數量龐大且快速成長,已潛入主流媒體的意識裡。
以網路為基礎的運動,其重要的共同特性是,他們大部分不依賴貨幣經濟體系存活,因此,他們無法被許多傳統測量規模和影響力的機構監測。例如,Indymedia不接受廣告刊登,且不依賴販售,因此,它不被傳統媒體視為競爭對手。線上自由傳布的音樂,並不出現在以販售為基礎的排行榜裡,所以常被音樂媒體所忽視。開放原始碼媒體不斷的成長,並未反映在股市市值中,其特性也未獲任何廣告宣傳。因為金錢不是這類運動的主要目的,他們的力量常被低估。然而他們具有實際的影響力。
在數以百萬計的的每日創意行動和資訊交換中,線上社群繞過傳統媒體和經濟體系,創造了一個幾乎平行的世界。當然,這個世界不代表真實的世界,而傳統媒體和經濟體系所建構的,同樣不是真實的世界。只有在這個平行的世界發揮了推廣、討論和運動的效果,促生了一些史無前例的事情,如2月15和16日在世界各地舉行的反戰示威,建制的、舒適的及依賴商業的媒體和政治建構才會注意到它,即便僅有一瞬間。
網際網路可被稱作「後媒體」(meta-media),它是一種文本,但作用不僅限於文本;它是一種廣播,而作用超過廣播;它是一種電視,作用卻比電視還大。它事實上含括了所有電子媒體。在頻寬限制侷限住網際網路可能性之際,我們卻看到任何電子內容形式可被任何人立即刊出,或被任何人立即接收近用,而且是時時刻刻,並在任何地方。1百年前,我們很難想像電話、傳真、廣播和電視這些個別的科技;如今,這些孤立和不成熟的媒體,可以被視為網際網路發展的先鋒,而伴隨這些媒體的中央化,控制資訊的瓶頸將成為過時之物。
由於浸淫在大眾媒體數十年之久,人類觀點日趨同質化到難以想像的程度,同質化反映在體育文化、政治和經濟上。但藉由破壞和顛覆所有事情的「官方觀點」,網際網路和社會運動正在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因此正在改變世界。媒體確實是訊息(註),股票市場目光短淺的誤解網際網路的意義,不代表它就不具革命力量。
另一個世界不僅可能,而且正在發生。
(取材於Indymedia)
註:"Media is indeed message.",語出傳播學者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名言"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傳播媒介即傳播內容),意指影響人類社會文化及影響思想的,並非傳播過程中的「內容」,而是傳播媒介本身;人類每一時代的特質,都是傳播媒介所造成的;社會改變的決定因素在於媒介的重大轉變。
◎法蘭西視角
法國明星預校雨後春筍地出現
年輕學子報名註冊希望藉此實現明星夢
文▓駐法記者陳美琳
傳統上所謂的學校,顧名思義,是學習知識的場所。一般人最直接的聯想,便是傳統成長過程必經的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近兩三年來,在法國境內大量興起另一種學校──明星預備學校,教導年輕學生如何成為明星。
明星預校皆為私校,所費不貲(大多家長資助半數註冊費,其他由學生自行打工賺取學費以及生活費),90%以上的學生年齡層,為18歲到25歲,共同點是夢想有朝一日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以此為前提,學校的課程圍繞著明星的工作內容打轉,舉凡歌唱技巧、樂器學習、聲樂練習、戲劇表演、舞蹈演練、作詞、作曲訓練、說話技巧、舞台技巧、如何面對鏡頭等。
明星預校有下列特點:
一、課程內容相當緊湊,由於學生們的明星夢相當強烈,人人都相當努力學習,課後自行加緊練習,以求達到最傑出的表現。即使學校教師嚴格訓練,亦咬緊牙關努力忍受,大多能抱著「一切都是為了未來著想」的態度。
二、明星預校畢業後,完成學業後所得的文憑,與傳統一般學校的文憑截然不同。明星預校的文憑並無實質意義,學子亦並不抱持著以此文憑找到工作的心態,而是憑藉著學校中所學的技巧、基本能力來進入夢想中的影視圈。
明星預校與昔日芭蕾舞校、音樂劇校有相同的宗旨──訓練學生成為某方面的專家,但此類明星預校卻飽受社會學家以及心理學家的攻擊,其中最大的原因不外乎:
一、明星預校與傳統的藝術學校入學資格有相當大的出入。就讀明星預校只需有足夠的意願以及經濟能力,即可如願報名註冊。但若想進入傳統的芭蕾舞校、音樂劇校等校,卻需有相當深的基礎(例如從小學習芭蕾舞、鋼琴等10年以上的基礎),才能夠被順利通過篩選入校。因此,明星預校若打著年輕人明星夢的號召來吸引學子,但實質的課程卻資質粗糙,學子可能因此受騙(白白繳納高額的註冊費,甚者,被不肖人士利用,成為成人影片的演員)。
二、截至目前為止,教育部面對雨後春筍般興起的明星預校,並未採取嚴格的管制。市面上出現的廣告琳瑯滿目,相當吸引年輕學子的注意力,家長公會因此向相關單位反應,要求明確規定規章,以避免明星預校毫無限制地氾濫,否則最終受害者,無疑是抱著明星夢的年輕學子。
三、不少正規明星預校的負責人表示自己也是受害者之一,如果教育部能夠嚴格取締不肖的明星預校,將可讓有心培養年輕人從事影視工作者,以及有興趣的年輕人,雙方更單純地完成願望。
平心而論,今日法國明星預校的大幅興起,與法國境內的社會觀念以及電視媒體有相當直接的關連。電視媒體上,常常出現年輕學子歌唱、跳舞的比賽活動,很多人因此錄製唱片,成為年輕偶像;此外,從去年開始,在法國全面流行的民眾24小時秀,諸如第六台的愛的故事(Loft Story)、第一台的明星學院(Star Academie)、第六台的知名歌星(Popstar)等,這些節目都採現場播放的方式,由觀眾電話叩應,以篩選淘汰候選人,最後一位則可得到一筆相當高額的獎金(1百萬法郎,相當於5百萬元新台幣),同時有一大堆影迷、歌迷,從此步入歌壇、影壇的機會相當多。
演藝人士的周邊商品也相當暢銷,舉凡唱片卡帶、書籍、遊樂器、玩具、文具用品等,在聖誕假期內常一銷而空,截至目前為止,剛出爐的優勝者,在影視圈內紅得發紫,都是相當成功的例子。
這些節目的觀眾年齡層大多集中在12歲到25歲之間,這股電視風潮讓青年學子自然而然地覺得,大眾媒體是唯一名利兼收的管道,在此心態之下,很多學生紛紛積極地參加各項模特兒、歌唱試演會,希望藉此踏入金錢滾滾的影視圈。多少青年學子因此放棄學業、走上歪路、被騙取金錢、精神,甚至身體被糟蹋。因此,教導學子如何保持正確的心態,來面對這股社會潮流,或許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家長亦熱心鼓勵子女從事此方面的訓練(電視媒體上常見的鏡頭是,全家人熱烈鼓舞子女參加電視節目的比賽活動)。如何同時灌輸子女保持一顆警惕之心,來面對眾多的明星預校,以及保持正確的心態,了解影視圈的明星夢不是一蹴可及,需要付出多年的努力與學習,如此一來,年輕學子才不會有從高樓摔下的挫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