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六堆地區客家先民的移民史是由東港溪口上岸,逐漸往上游沿著河川
兩岸開墾闢庄,萬巒的墾拓成庄便是在頭溝水.二溝水.三溝 水.四溝水至五溝水
等以河流與開庄先後做為村落的命名,東港溪堪稱為孕育屏東客家族群的母
河,在陸運交通不便時,遍佈在屏東平原的大小 河流,更為屏東寫下許多感人
及可泣的竹筏義渡故事,萬巒先鋒堆的客家族群親水愛水與水為伍的表現,除
河流外更表現在伙房與宗祠屋前的水圳或水池,以「水」連結萬巒的村落最能
代表先鋒堆的精神。在此理念串連之下,萬巒鄉鹿寮、萬和、硫磺三村與藍色
東港溪保育協會共同結合,以推動環境改造,打造特色家園為目標,已通過九
二年度環保署永續家園計畫,即將在先鋒客庄開動。
社區入口意象營造
工作目標:
1.透過社區環境改造計畫的執行,誘發社區中熱心
的居民對於公共事物的關心及參與。
2.透過社區環境改造工作執行的過程培訓三區的營造人才。
3.社區環境改造的理念是在維護自然、創造生物多樣性、尊重族群文化等觀
念下,進行生活品質及人的價值觀提昇的改造工程。
4.社區環境的改造點是經由居民討論、參與設計並且動手參與施工的步驟,
環境營造的成就能夠增進社區居民的認同及投入後續的維護管理。
5.跨社區的營造工作讓三個村莊形生活的共同體,彼此產生競合關係,在資
源的創造、經驗的傳承及人才的運用是橫向合作及相互支援的關係,對社
區的生活品質、環境管理及居民的認同榮譽感有向上提昇的競爭關係。
6.由家居環境品質提昇的居民參與力量,引導轉化成為守護溪流環境的組
織。
客家人在東港溪畔開墾情形
康熙年間客家人在下淡水地區的墾殖,有北、中、南三個拓墾方向。自濫
濫庄向外移墾的客家移民初期是沿著東港溪兩岸河谷平原分血南 北發展。在
港西下里開墾出現今內埔、竹田二鄉,客家墾拓的第一個據點是糴糶庄,康熙
末年,客家人逐漸入居原為閩莊之八壽陂、新北勢、西勢等莊,以上均為日後
六堆組織中中堆所屬的聚落。約與糶糴等莊墾成。
與此墾殖的同時或稍晚,原居濫濫庄的溫、張、林、鍾等姓移民,亦溯東
港溪而上,在港東上里開墾出現今萬巒鄉,先在官倉肚一帶(今萬巒鄉境內已
崩毀)從事開墾,結成聚落,為萬巒開庄之始。之後,客家移民在東港溪南岸
(港東上里)陸續墾成頭溝水、二溝水、三溝水、四溝水、五溝水、高崗、鹿
寮、大林、得勝、寮下等庄,發展為日後六堆組織中的先鋒堆聚落。其中,高
崗、鹿寮可說是萬巒庄的外環聚落,高崗係萬巒開庄當時,為防衛鄰近聚落的
閩人及平埔族而集結成的聚村。
鹿寮庄約於康熙四十年(1701年)開庄,相傳原係萬巒庄民獵鹿之草寮。
頭、二、三、四、五溝水等庄,係以萬巒為中心由南至北的五條水圳依序命名
的。二溝水庄原為萬巒一帶物資運輸的河港,後遭萬巒河沖失,該庄居民率皆
遷移他處。四溝水為來自鎮平縣金沙鄉之林、陳、賴、張、黃、宋、戴七姓於
康熙末年開墾成庄。五溝水則由熊姓族人由該庄「壩尾」發跡,後發展至東
興、西盛兩庄。後來客家移民又以五溝水中心,向外墾成大林、得勝及寮下等
聚落。其中,寮下包括日恭寮、妹姑寮、張屋寮、朱屋寮、泉水境寮等,係由
五溝水庄民開墾時之草寮形成的聚落。
鹿寮洗衣場
位於東港溪北岸近山一帶的聚落(今內埔鄉境)
,相傳最初係由二溝水庄的林姓向北進墾,在進溪之
地墾成下樹山庄,隨後有賴、李、馮 、鍾、利、黃、
曾等姓進入內埔溪流域開墾,先建內埔庄後以為中心,向外墾成羅經圈、茄苳
樹下、牛埔下、竹山溝、老東勢、泥埤子、早仔角、上樹山、新東勢、番仔
埔、檳榔林等庄,成為六堆中的後堆。
硫磺村位於東港溪與佳平溪的匯流口,萬和村正好位於萬巒街上的豬腳街,
東港溪的水流將三個村莊串成一帶狀的生命共同體。
東港溪兩岸大部份仍屬土堤,其上的植被及濱河濕地涵養了大量的生物,
大體上還保有河川的自然風貌。根據東港溪保育協會於一九九七年所做的初步
調查,記錄到濱溪植物包含蕨類植物、雙子葉植物、及單子葉植物共計約67
科,286種之多。而水中植物在初步的調查階段,也已辨識出二十餘種。
如此豐富的植物生態,自然也孕育了豐盛的動物相。根據東港溪保育協
會從一九九七年開始的調查,目前共記錄到鳥類28科66種。其中包含留鳥42
種,候鳥22種,過境鳥2種。在台灣難得一見的池鷺、綠簑鷺、黑頭文鳥、澤
鵟、磯雁、灰椋鳥、及白冠雞等也會選擇在東港溪的上游及出海口流域覓食及
棲息。魚類則記錄到33種之多,其中尤其有許多在台灣西部其他河流中已極為
罕見的小型鯉科魚類,如高體魚旁 魚皮,在東港溪中仍存有極大數量的族群
存活。如此自然條件多元豐富的地方,三村居民將共同努力,打造永續家園新
故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