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3/03/24》═════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法蘭西視角
法文暢銷漫畫《Titeuf》的社會回響
◎ 他山之石
學校加社區 大家一起做道德教育 探索兒童道德觀的塑造
◎ 他山之石
提前預防兒童暴力 解決紛爭的能力需要學習
********************************************************************
◎ 法蘭西視角 法文暢銷漫畫《Titeuf》的社會回響
青少年接觸真正的性教育社會問題
哇~~ Titeuf
法文暢銷漫畫的社會回響
當青少年接觸書中的性教育和社會問題
文▓駐法記者陳美琳
傳統以來,漫畫書在法國境內,一直佔有相當大的閱讀市場(註),暢銷漫畫書甚至比一般傳統暢銷書籍有大的榮景,不僅漫畫書本身大賣,連周邊的相關產品,都造成相當大的回響,諸如印有漫畫人物的玩具、文具用品、餐具、服飾、食品等等,由漫畫書所改編成的電影,也有驚人的票房成果,此現象早已讓一般傳統作家眼紅。
79%學子 人手一本
法國目前最暢銷的漫畫書,為《Titeuf》(主角Titeuf頭上頂一根長羽毛為其特色,見圖),作者澤培(Zep)為瑞士人,最大的讀者群年齡為8歲到14歲的小朋友以及青少年。根據問卷調查顯示,79%的學子,家中至少有一本《Titeuf》漫畫,96%則至少看過3本《Titeuf》漫畫,從此不難看出《Titeuf》漫畫受到歡迎的程度。
此外,不少成人亦迷上《Titeuf》漫畫,因為,他們從漫畫中,找到自己的童年、青春期歲月。事實上,《Titeuf》漫畫擁有下列眾多特殊之處,因此吸引多數讀者。
趣味俏皮
談性說愛
最特別之處,是漫畫中的性教育觀點。作者澤培有感成人以及教育學者,鮮少有人真正向小學生以及國中生解釋「性」,然而,隨著時代環境的變遷,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以及小學生,對性感到相當大的興趣,而且年齡逐年遞減,諸如如何接吻?用舌頭?還是只碰嘴唇?女孩子最吸引男孩的「性」所在──胸部,女孩子都是大胸部嗎?什麼是做愛?……有關「性」的話題,都隨著漫畫人物一一被談論著。
澤培除了在一系列的《Titeuf》漫畫中,藉著一群同樣也是青少年年齡的漫畫角色,來談論「性」之餘,亦出版一本專門回答性問題的漫畫書籍,所有有關「性」的解釋,都以漫畫方式來回覆給小朋友以及青少年,此書相當暢銷,很多家長相當樂意購買此書,來讓子女了解真正的性,因為,書中的漫畫回答得相當清楚且真實(例如,作愛便是男孩子的小鳥,進入女孩子的巢〔卵巢〕中,因此,兩人做愛時都黏在一起),而且漫畫表現得相當有趣、好笑,可以讓子女在輕鬆的環境下,接觸到真正的性,而不再心存幻想,為人家長著,亦不需臉紅地解釋什麼叫「做愛」。
愛用俚語 師長煩惱
《Titeuf》漫畫的另一特點,便是廣泛運用俚語,換言之,就是青少年或是時下常用的社會語言,不同於粗俗的髒話,但同樣上不了檯面。廣泛的年輕讀者因而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澤培漫畫書中的俚語,也因此,不少家長拒絕購買此漫畫給子女閱讀,認為書中的文字過於粗俗。
少數法文老師則不以為然,認為應該使用學生們熱愛的讀物來教導學生,才能達到最大的教學效果,因此,開始用《Titeuf》漫畫的對話文字,來當作一部份的法文教學工具,學生們大多相當樂意接受,學習效果亦有相當大的回響(學子表現出的學習熱忱,明顯超出一般傳統法文文章),但受到其他法文老師,以及部份家長的反對。
晦暗童年
歧視劇情
澤培小時親睹父親失業的困擾(母親為家庭主婦),在家境困窘的環境下成長。這段青春期成長過程,澤培都一一在他的漫畫書情節中描述,不少保守派的家長以及心理學家,因此批評澤培的漫畫具有黑色的負面色彩,認為對青少年有相當不良的反應。然而,平心而論,《Titeuf》漫畫引導年輕學子,開始思索一些實際的社會問題,有相當深遠的意義,讓學子們開始對日後的現實生活,有更進一步地認識,進而開始考慮自己往後的生活方式,而不再是渾渾噩噩度日,直到邁入社會,才發現不知如何過日子。
澤培試著利用回想的方式,來找到自身的成長過程(諸如小時候對女孩子身材的幻想、對接吻、做愛等問題的想法),描述自己在學校和同學的相處情形的經驗(舉凡在學校寫字時,為了不讓旁邊的女生看到,而用手遮著寫),很多漫畫中的人物,都與他本身親身接觸的同學、朋友相像,因此,不僅年輕學子熱愛此漫畫,成人、老年人們亦成為《Titeuf》漫畫迷。
此外,漫畫人物取笑坐輪椅的殘障者;在現實生活中,年輕人並無惡意,卻有此行為,這種情況相當平凡(出現機率很高),澤培表示只是實際表現出年輕學子的生活、舉動、以及想法罷了。此情節廣被攻擊,因此,去年世界殘障日之際,《Titeuf》漫畫人物加入宣導海報,但仍不被殘障團體以及保守派接受。
《Titeuf》漫畫不僅在法國、瑞士廣受歡迎,亦開始翻譯成其他語言,但漫畫專家評論此暢銷趨勢,將不會持續太久,因為,內容大多大同小異,年輕學子將很快便會有看膩之感。澤培本人則對此不見同,事實證明,澤培的《Titeuf》漫畫,仍高踞暢銷書籍冠軍之位,因為,《Titeuf》漫畫無疑是學子們實際生活的翻版:漫畫人物如同自己周遭的朋友,漫畫人物的想法、對話完全如同時下的青少年,問著相同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澤培仍然堅持親自將漫畫原稿塗顏色,而不是由機器、電腦或助手來完成,不難看出澤培為《Titeuf》努力的成果。
註:
被視為「第九藝術」的漫畫在歐洲大行其道,法國《世界日報》(Le Monde)曾以整版的篇幅介紹《Titeuf》之父澤培。
據《世界日報》調查,法國人30%有興趣閱讀漫畫,25%每年閱讀1至5本漫畫集,65%則認為漫畫絕對是一種藝術。漫畫集出版的數量每年直線上升,尤其是一些受歡迎的作品:如最新一集《Asterix》共出版了800萬本;8集的《Titeuf》系列各出版了130萬本;Tome和Janry合力創作的《Spirou》發行量了40萬本。總結2001年共售出了3,000萬本漫畫集,交易金額達2億3,000萬歐元。
漫畫這「第九藝術」現今已有屬於自己的史學家、詮釋家、評論家及辭典。
(取材自法國《世界日報》、香港法國文化協會)
◎他山之石
學校加社區 大家一起做道德教育 探索兒童道德觀的塑造
編譯▓賴明芝
在勞倫斯小鎮(印第安納波里,印第安納州首府)的大都會學區,幼稚園到12年級的學生,除了要接受智育的培養之外,還得學習人格教育。
每天都要學道德
在這裡,每一所學校都會張貼海報,把學區認為符合「建立人格的生活技巧」列舉出來,其中包括:誠實、公正和可靠。每天,老師們都會找辦法加強這些特質。
教室中的討論會,把焦點集中在檢視學生閱讀過的書本呈現的道德優點和人格缺點。學生們會透過縫製被子和寫歌,來讚揚這些生活的技巧。要是他們把這些學到的技巧付諸實行,將可以得到小徽章或是其他獎品。
勞倫斯小鎮並非美國唯一這麼做的地方,不是只有這裡的學生才會接觸到道德教育。在過去這幾年裡,美國有48個州的學校一直在傳授道德教育給學生,他們希望能藉此幫助學生抵抗誘惑,不要說謊、欺騙、恃強欺弱、接觸毒品,或是在其他方面有不道德的行為。從1995年開始,美國教育部花了270萬美元鼓勵各校在道德教育方面下功夫。
很多這類的課程利用最近一些研究指出,雖然所有的孩子生下來都有能力理解道德,但是大抵上而言,道德的培養還是需要家長、學校和社區的付出。否則,將會有缺陷產生。
社會正向下沉淪
某些專家表示,沒有堅定的是非觀念,孩子們容易變得憤世嫉俗、不合群和非常自私。他們會為達目的不惜說謊,並將之合理化成「每個人都這麼做。」當他們覺得已經犯下錯誤時,會缺乏社會責任感來控制自己的憤怒。一旦爆發,將造成悲劇,發生在可倫賓高中的槍殺事件就是一個例子。
大部分影響學校裡人格教育的刺激有種說法,也就是說,兒童和成年人的道德品格正在崩壞瓦解。根據2000年出版的《Bowling Alone》,有2/3的美國人認為整個社會在誠實及道德方面已經向下沉倫。這本書的作者是羅伯特˙普特南博士所著,他是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的教授。
去年,約瑟森道德研究中心(Josephson Institute of Ethics)針對1萬2千名的高中生進行研究調查。這個位於加州的非營利組織發現,74%的學生承認曾經在過去一年裡的考試中作弊。
出版「道德文化」(The Culture of Morality)一書的艾利略特˙圖瑞爾(Dr. Elliot Turiel)表示,今日的作弊行為和1920年代的作弊行為一樣平常。圖瑞爾比較了幾個針對學生做的研究和調查,包括約瑟森道德研究中心的研究結果,他發現,承認有過作弊行為的學生人數都差不多。
在加州柏克萊大學擔任心理學教授的圖瑞爾表示:「也許,今天有太多的學生不懂事也不守紀律,但是,這和過去真的有差別嗎?」
道德品行存在嗎?
圖瑞爾和其他的研究人員批評,很多學校採行的道德教育只是做個樣子,並沒有效率。圖瑞爾說:「道德不是人格的特徵,但是,道德是判斷力運作時需要的一套複雜步驟。」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Cruz)的心理學教授約翰˙陶瑞斯(John M. Doris)則質疑,真的有「道德品行」的存在嗎?他表示,從亞里斯多德開始描述的道德人格,無法在今天的科學文獻中找到支持。
陶瑞斯曾經出過一本書,在「缺乏人格」這本書中,他針對心理學文獻裡描述道德行為的部分,並指出,人格特質對一個人的行為究竟道不道德,影響並不大。
(取材自紐約時報)
編譯▓賴明芝
行為專家表示,人類攻擊的暴力從5歲開始。根據日前公佈的兩篇文章,為小學生設計的「避免暴力行為」課程,已經奏效。
研究人員甚至對紐約市約1萬1千名學生進行調查,這些學生曾經參加過「Resolving Conflict Creatively Program」,該課程從1985年就開始實施,共有20萬人接觸過這個課程。經由課程內容,學生學會不用暴力也能解決紛爭的技巧。
這個由哥倫比亞大學勞倫斯˙阿貝爾博士主持的研究發現,從課程當中學到愈多東西的孩子,愈不可能變得具有侵略性,採取和平方式解決紛爭的可能性也比較高。
阿貝爾表示,這項研究針對了1年內上過20堂課以上,和只上過4堂課或是更少的學生進行比較。他在評估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時,把範圍限制在「高度暴力(high violence)」到「更加平和(more
peace)」之間。
阿貝爾說,上課次數愈多的孩子,在行為上比較像女孩而非男孩。
第二項研究則是針對「和平製造者課程」(PeaceBuilders program)進行,這個課程試圖藉由教授社交技巧、堅持良善的規則和鼓勵孩子們讚美別人良好的行動,進而培養一股正面的氣氛。
亞利桑那州皮馬郡(Pima County)的小學生,在這項研究開始進行之初或是1年後,就接受「和平製造者課程」的訓練。經過1年之後,參與這項課程的幼稚園兒童到2年級的孩子,和同年齡的孩子相比,他們從老師方面得到的社交能力評價都比較高。
研究發現,在3年級至5年級的部分,兒童行為侵略性存在明顯的差異。
不過,這項研究還沒有對高年級的孩子進行學校暴力的測驗,檢視「和平製造者課程」的成效。主要研究人員肯特州立大學的丹尼爾˙弗藍奈瑞表示,這些研究結果對近年來,認為要未雨綢繆、提早關注兒童暴力行為的想法,增添了可信度。
上述提到的兩項研究,在3月份的「發展心理學(Develop Psychology)」期刊能夠找到。
(取材自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