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他山之石 女子學校傳授學生致財之道

═【立報】════════════════════════════

                                  

═══════════════════════《2003/04/07》═════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他山之石 女子學校傳授學生致財之道

 

    法蘭西視角 伊拉克戰爭間接提高法國校園種族情勢

 

    4月徵文

 

【教育小報報】

********************************************************************

   他山之石 女子學校傳授學生致財之道

 

女孩該學什麼?美國女子學校找答案

 

學會理財 掌握妳的人生

 

這幾所女校的目標是,讓女學生懂得掌控最基本的財務狀況:

 

如複利和信用卡。退休規劃和二胎貸。建立一個財務計畫。

 

背後的動力是:

 

迷人的王子不會營救你。不會有那種「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女人有1/3的生命是自己過的。有太多的女人潦倒以終。

 

編譯▓賴明芝

 

紐約第五大道的馬莉蒙特學校的女學生們,不同於幾個世代前的女性,她們正企圖掌控自己的經濟命運。

 

20歲開始存錢

 

在一堂高級班統計學,她們表明,男人娶年紀比自己小的女人,然後比較早死,這導致寡婦的數目太多。經過預先估算,她們決定從20歲的生日開始,一年存1千美元,直到30歲的生日來臨;到時候,「籃子裡的蛋」也就是所謂的儲蓄金會比較多,而不是從30歲開始才這麼做,直到退休,獲得的存款也只有這麼多。在12年級的數學課,她們學習透過圖表了解,退休基金能用多久,端視她們什麼時候開始起步和活多久。

 

不管怎麼說,某種程度而言,這種估算也是有價值的,而這可以讓人腦子冷靜下來。

 

今年高三的克莉絲汀娜.鮑羅克茲判斷,等到退休後,她一年會需要4萬美元過日子。假設她會活到80歲──女性的平均壽命,她在退休的時候會需要64萬美元。克莉絲汀娜哀嚎著說:「人沒錢的時候會怎樣?靠社會福利活下去?還是死了算了?」

 

馬莉蒙特學校是美國所有女校裡規模愈來愈大的一所,該校已經宣佈將把理財課程視為首要之事,而理財對真正的兩性平權來說是相當必要的。根據「全美女子學校聯盟」表示,這些學校可說是領導先驅,他們有計畫的教導青少年如何明智的賺錢、花錢、存錢和投資,這種事情在家學到的機會不多。

 

專家表示,到目前為止,「學習理財運動」只限於私立女校,這些學校將培養相當獨立的女性視為任務,而且,他們不像公立學校那樣,有課程限制的問題。

 

擁有錢不是罪惡

 

凱瑟琳.費根修女是馬莉蒙特學校的校長,她說:「在女校,我們都把『授權、許可』(empowerment)這個字掛在嘴邊。怎麼說呢?這種事情就是這樣。錢不是罪惡的。有了錢,就有能力和機會。女修道院裡也明白這個道理。」

 

從查特怒加市(Chattanooga)到奧克蘭市(Oakland),馬莉蒙特學校和其他女校的目標是,讓學生懂得如何掌控自己最基本的財務狀況:複利(compound interest)和信用卡(credit card debt)。退休規劃和二胎貸。靠生活費過日子,和建立一個財務計畫。但這一切的背後動力是「女性主義」:迷人的王子不會營救你。不會有那種「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女人有1/3的生命是自己過的。有太多的女人潦倒以終。

 

「女人通常不會把錢看得很認真,直到她們無依無靠和遇到困難。我們寧願早點給女孩子們警訊,確認她們明白部分的責任是當個局內人,而非只是個旁觀者。但這一切就像地殼微微的變動,從學校之間、從女孩之間向外施展。」

 

討論加真實體驗

 

在馬里蘭州的豪頓徽章學園,8年級的學生會得到一份工作和薪水,並且必須納稅、買健康保險、付房租和裝潢一棟公寓,並處理緊急事故的花費。加州奧克蘭茱利亞學園的6年級學生除了要做同樣的事,還得另外學著負擔大學貸款,並捐出部分薪水給慈善機構。

 

在康乃迪克州法明頓的波特小姐學園,媽媽要和女兒一起參加這類的理財課程。麻州的霍爾小姐學園,則以「例行的晨間活動」進行理財課程,此外,該校每年會贊助一場當地女企業家的年度會議。

 

羅德島州的林肯學園為高二和高三的學生辦了一場為期半天的研討會,這場研討會名為「錢的力量」(Green Power,譯按:美國紙幣為綠色),贊助者是1963年畢業的校友。先前提到的霍爾小姐學園,則邀請了理財課程領域的倡導者高德佛瑞(Joline Godfrey),為學生和家長舉辦幾場研討會。孟非斯市的聖瑪莉英國國教學校園打算辦一個在週末進行的課程,讓任何地區的高中生都可以免費參加。

 

藉由設計一個理財課程的內容,很快加入這場「聖戰」的,是「美國女大學教授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此外,相關的網站也在激增當中,比方說:independentmeans.com和mapping-your-future.org就是這波潮流下誕生的網站。書籍也是一種學習的管道。茱利亞.德威拉寫了一本叫做《聰明女孩:如何有自信、有能力、冷靜和懂得支配》(Girl Wise: How to be Confident, Capable, Cool and in Control)。高德佛瑞也在為《Cosmo Girl》雜誌寫專欄。

 

每個孩子都要學

 

有充分的研究證明這些理財課程的必要性,特別是針對這些女學生和來自富裕家庭的青少年而來。

 

根據西蒙斯學院管理學校針對全美國4千2百的青少年所做的調查顯示,女孩子對自己理財沒信心的比例,要比男孩子多出15個百分點。這項研究發現,73%少女表示,渴望能夠得到旁人的協助,指導她們為職場生涯做出選擇;與此同時,70%的男孩子宣稱,賺錢是最重要的因素。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財經系教授路易斯.孟岱爾在2002年的時候,也做了一份全國性的調查,了解高三生對理財問題的概念,他發現,這個數字在過去5年當中有下滑的現象。孟岱爾表示,知識並沒有差異,然而男孩子比較有自信,也因此更有可能會增進自己所需的技巧。對理財最搞不清楚狀況的青少年,是來自收入達8萬美元以上的家庭。

 

孟岱爾表示:「很難吸引家庭環境比較好的孩子注意這類知識。他們是被保護長大的,信用卡刷爆,就打電話找老媽幫他們搞定。」

 

幾乎1/3的高三生手裡都持有信用卡,孟岱爾這麼說。高德佛瑞表示,一旦這些青少年進入大學,一個月裡頭平均會碰上11次的刷卡誘惑,每個月積欠的金額幾乎是3千美元。

 

孟岱爾希望男女混合的學校和男校,能夠跟進女子學校的腳步,最好從2006年開始,聯邦標準測驗會要求這些高中三年級的學生通過經濟學測驗,1/3的內容和基本的個人理財有關。孟岱爾是擬定問題的委員會成員之一。

 

在林肯學校,作為「錢的力量」研討會準備,70名二年級和三年級的學生針對孟岱爾研究裡提到的問題回答,得分率為56%;而同樣測驗,全國性的平均得分率為50%。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要對所得稅、借款時擔保品的使用、薪資存款和投資的流動性具備正確的知識。

 

林肯學校不斷碰到女性因為受到理財問題挑戰,而需要自立自強的相關問題。後來,他們把研討會分為16 歲和17歲兩個部分:討論如何支付大學學費和如何避免信用卡負債。

 

信用卡的研討會是個入門。林肯學校12%的高二和高三生都擁有信用卡,大部分是為了不時之需。有些女學生表示,她們不想要錢包裡塞滿塑膠貨幣、直到被告知必須建立信用卡紀錄的觀念為止。(取材自紐約時報)

 

 

(回目錄)

 

法蘭西視角 伊拉克戰爭間接提高法國校園種族情勢

 

阿拉伯學子首當其衝

 

美攻伊 阿拉伯學子受累

 

種族歧視愈演愈烈 校園氣氛劍拔弩張

 

文▓駐法記者陳美琳

 

在法國境內,伊拉克戰爭成為大眾傳播媒體的焦點,相關專家學者紛紛在媒體上分析戰爭的前因後果。一向反戰的法國人,為此走上街頭,抗議美國的次數相當頻繁,高中生和大學生亦舉辦多次反戰爭的街頭遊行活動,參與的年輕學子相當踴躍。除此之外,一般法國人的日常生活,並沒有太多的改變,股市沒跌、油價不漲反跌,僅有空中航運受到影響。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法國中學校園內,因伊拉克戰爭而發生的種族糾紛事件,卻常為大眾媒體以及一般法國人所忽略,這與法國境內長久以來的「沉默種族歧視」心態,有相當直接的關連。

 

貧窮、犯罪的一群

 

法國人一向歧視阿拉伯人種,原因不外乎:

 

一、阿拉伯人大多為貧民住宅的居民,多半處於失業窘境,家庭子女人數眾多,僅靠政府的多項社會補助金,以及社會上的救濟集團補助來度日(諸如免費食品的供應、衣物補助等)。

 

二、在法國人的印象中,阿拉伯人常與扒手、遊手好閒、好吃懶做、說話沒水準等名詞冠上等號。事實上,阿拉伯人的犯罪率相當高(舉凡偷竊、毒品走私與販賣等),因此,高級舞廳、一般商店、超市,都不喜歡成群的阿拉伯人上門;更甚者,在門口即藉口拒絕阿拉伯人種進入(為了不被阿拉伯人控告種族歧視,而捲入令人頭痛的官司,一般高級商家、房屋仲介都很技巧、機伶地拒絕阿拉伯裔客戶,同時亦可避免一般法國人因此不願意上門購物)。

 

三、在大城市的市場,失業的阿拉伯男性,隨處站著聊天一整個早上,是法國人常見的情形;

 

阿拉伯女性,臉上戴圍巾的情形相當普遍,尤其以成年婦女居多,讓法國人感到反感。

 

四、法國境內的阿拉伯人,年紀在45歲以上者,大多不會說、也看不懂法文,完全以阿拉伯文來交談(年輕一代的阿拉伯人,法文基礎亦相當有限,錯字連篇,教育程度亦相當低),使得一般法國人相當頭痛(一般行政機構必須協助填寫表格,諸多不便之處,使得行政人員大多對阿拉伯人搖頭)。

 

各過各的日子

 

儘管法國境內從未傳出嚴重的種族衝突問題,但在上述印象之下,法國人大多有下列的種族歧視行為,一代傳一代,法國人自然而然試著與阿拉伯人以「平行線」的方式來維持彼此的生活:

 

一、一般法國人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從小讓子女就讀私立學校,大城市內尤為明顯,因為私立學校為自費性質,阿拉伯學子人數較少,升學率亦較高。

 

二、灌輸子女避免與阿拉伯裔來往,常見的情形是,子女即使在學校內有阿拉伯裔的好朋友,也從未邀請到家中參加生日聚會或其他活動。如果兩方子女論及婚嫁,家族的反對聲浪更是強烈;如果真走上結婚之途,對法國人一方來說,大多以家庭關係破裂收場,而阿拉伯人一方,亦有高攀的心態。

 

三、一般住家房東,以及房屋仲介公司(甚至一般市政府的國民住宅區,行政人員亦不樂意有阿拉伯人來申請),都極力避免出租給阿拉伯人。此舉使得阿拉伯人即使經濟能力許可,亦難能出租或購買到一般住宅戶,更別提高級住宅區了;即使順利出租到住宅,亦很可能被左右鄰居挑三撿四,常被批評太吵、或不遵守住屋規則等,進而被住屋公會提出警告。

 

四、不少站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們,亦坦誠表示,阿拉伯裔學生人數越少,則教學生活越輕鬆、越單純,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阿拉伯學子的學習意願以及效果普遍低下(這與阿拉伯裔家長不重視子女課業有直接的關連)。

 

五、如果可以選擇,一般法國人寧可避免到阿拉伯裔開設的商店買東西;更嚴重者,有眾多阿拉伯客戶的商店,法國人會不願上門買東西,這類商店大多是以廉價為招牌的小型超市,店內商品直接裝箱擺設,不提供購物袋給客戶。

 

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一般法國人與阿拉伯人的日常生活,除了住屋之外,的確有一道明顯的圍牆存在。

 

政府什麼都沒做

 

恐怖份子炸毀美國大樓的911事件後,法國機場及各公共場所更對阿拉伯人提高警覺,一般民眾亦對他們敬而遠之,校園內亦常常出現辱罵阿拉伯人幼稚、無知的字眼。伊拉克戰爭爆發後,只要阿拉伯學子有任何表態,不論支持英美,或反對攻伊,便被其他法國學生集體不屑、肢體衝突、言語凌辱等,使得校園內的歧視氣氛更上一層樓,此現象尤其以高中更為明顯。

 

無奈的是,即使阿拉伯學子對美伊戰爭毫無反應,亦可能受到衝擊,而校方對此往往相當無奈,對此僅採旁觀立場;更甚者,則默默允許此現象的存在。處於弱勢立場的阿拉伯學子以及家長,大多選擇轉學就讀,這也是唯一的一條路,主要可能因為阿拉伯學子無法抵抗眾多的歧視。在嚴重相對的情形下,則可能發生校外集體肢體衝突的情形,即使警方介入,也難以降低兩者間的緊張關係。

 

事實上,法國並沒有明確的法令來保障阿拉伯學生的校園生活;讓阿拉伯學生在校園內完全不受歧視,這是天方夜譚,因為,即使一般法國人否認自己有種族歧視的觀念,但在有形無形中,卻與阿拉伯人保持相當明顯的距離,在一般日常生活中,阿拉伯學生早已習慣,校園的圍牆並無法抵擋。

 

美伊戰爭爆發後,如果大眾傳播媒體上,出現阿拉伯人自我防備、準備武器面臨戰爭,或表示毫無懼怕戰爭的心態,更加深法國人對阿拉伯人的歧視。法國家長以及成人們,鎮日發表對阿拉伯人的負面言論,使得法國學生在耳濡目染下,亦對阿拉伯人反感。同時,如果出現阿拉伯人城市被摧毀、集體逃難、被迫離家背景的淒涼畫面,則掀起法國境內阿拉伯人心中的不滿,阿拉伯裔家長以及成人,強烈辱罵西方人、法國人的欺凌,使得阿拉伯學子亦無意識地對有種族歧視言行的法國人恨之入骨。

 

美伊戰爭導致的結論便是,校園內的種族糾紛情勢,更具緊張局面;可惜的是,並無任何政府單位對此感到警惕,僅有一般阿拉伯反種族歧視集團,高喊注意其嚴重性罷了。

 

 

(回目錄)

 

4月徵文

 

本月主題:我最難忘的老師或學生

 

難忘,有許多定義;情意綿綿、咬牙切齒、惆悵追憶……雖然是個老掉牙的題目,但是相信令人難忘的老師或學生,仍然很值得一寫。

 

歡迎您寫下自己的回憶來與讀者分享,文長1000~1500字,獲刊登者敬贈稿酬。

 

投稿方式:請將稿件mail到hyouki@lcc.shu.edu.tw.,註明「每月徵文」。

 

或是上立報的明日報新聞台-教育鬥陣行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tevena/index.html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hyouki@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