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3/04/09》═════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英倫趴趴走
電腦教室裏的怪人(下)
◎ 教授爸爸週記
我們需要國際級圖書館及博物館
◎ 教育論壇
文化很自然? 談英語教育中的雙峰現象與貧富差距問題(下)
◎ 5月徵文
********************************************************************
◎ 英倫趴趴走 電腦教室裏的怪人(下)
文▓Hey Sweet
前言:我在學校遇到一個失意的英國印度男孩Sunny,聽著他訴說他跟一名法國女孩夏綠蒂的恩恩怨怨,還看了一整個下午的麗芙泰勒網站……
Sunny一直念念不忘那個長得像麗芙泰勒的法國女孩,雖然他嘴巴上一直數落她的種種不是。Sunny說:「人一到國外,就變得不一樣囉!夏綠蒂在英國時,對我很親切;可是一回到她自己的國家,她就變得很冷淡世故,完全不理我,因為她周圍繞著熟悉她的親朋好友,她根本不敢展現她在英國的另一面,以免她的朋友會批評她。妳也是國際學生,在家鄉時,一定跟這裏的妳不一樣吧?在這裏,沒人認識妳,可以為所欲為!」
我無言以對。也許人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說不定真會變得不一樣。但是,反過來說,如果要一樣的話,待在國內就好了,又何苦花那麼大力氣到國外來唸書呢?不就是為了要體會不一定的生活?
爸媽,請不要管我!
那個下午,Sunny不只描繪夏綠蒂如何玩弄他的感情,他還提到他的家庭問題。當他在說話時,他老爸不斷打手機來問他什麼時候回去。Sunny一邊跟他爸講電話,一邊大皺眉頭。掛完電話,他對我說:「我爸說我還遲遲不回家,肯定是跟女孩子鬼混!他就是愛監視我!」他老爸說的沒錯,他的確是在跟我這個女生鬼混,但是這又有什麼好氣的呢?
「我父母見不得我好!處處想要限制我!」Sunny眼露兇神地說。是的,身為印度移民第二代的Sunny,雖然在國籍上是英國人,但是他的人生還受到印度傳統觀念的束縛;譬如,他必須接受父母安排的相親,在親朋好友推薦的眾多待字閨中的英國印度女孩中,選出未來的妻子。Sunny的父母也許可以允許他找尋自己喜歡的結婚對象,可是對方必須是同宗教或相同階級的印度裔女孩,偏偏Sunny迷戀長得像麗芙泰勒的白人女生。他對我說,如果有任何英國印度女生長得像麗芙泰勒的話,他就願意娶對方。問題是,印度女孩是不可能長得像麗芙泰勒的。就算長得像麗芙泰勒,對方也未必會喜歡Sunny。
Sunny有個年過27歲的姊姊,雲英未嫁,這在英國印度女生中,算是非常非常晚婚的(普遍來說,英國印度女生結婚年齡約在22至25歲之間),所以Sunny的父母緊張的不得了。Sunny說:「我姊長得很美,所以男方不挑剔她的年紀,而且這個男的條件也很好,偏偏我姊就是不喜歡對方,她還對我說,她只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她才不願意聽父母的話,嫁給一個自己不喜歡的男人!」不過Sunny也挺擔心他老姊再這麼蹉跎下去,等到人老珠黃沒人要,不曉得要靠誰來養她?
Sunny還有個哥哥,這個哥哥可讓他羨慕死了。他說:「我哥哥是醫生,你知道的,醫生條件好,有好多印度女孩送上門來讓他挑,可是他一個也不要,為了自由,他只想娶白人女孩,好遠離印度社交圈的束縛。反正他是醫生,他做什麼,我父母都不會反對。」
根據Sunny的說法,醫師在英國印度人的社交圈內,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所以他老哥可以為所欲為,娶自己想要的任何女人,而不需要接受父母的要求,娶同階級及同宗教的印度女子。Sunny的哥哥有錢又有地位,老早就自立門戶去了,沒有跟父母住在一起,不像Sunny還必須仰賴父母鼻息,Sunny一直想搬出去,偏偏沒能力,待會兒回家,還得他老爸開車來學校接他回去。
只要一提到他父母,Sunny便很憂鬱,他說:「我爸開車來學校接我,是為了觀察我在學校交了什麼的朋友(特別是異性朋友)。印度父母最喜歡偷偷監視小孩,因為他們年輕時過著很不自由的生活,什麼事都要接受上一代的安排,現在,我們這一代卻愈來愈自由,可以做很多當年他們沒有辦法做的事情,所以他們很嫉妒我,處處想綁住我,逼我也過他們那種沉悶的生活。」Sunny既離不開他的父母,又無力反抗這一切,所以他很沮喪。
另一個麗芙泰勒
吐完一肚子苦水,Sunny又開心起來,提到他近日發現的新對象,這次是個英國白人女孩艾蜜麗,也長得像麗芙泰勒。艾蜜麗是他在伯明罕大學圖書館遇到的。第1次在圖書館看到艾蜜麗,他說這個女孩主動給他一個微笑,「她對我有好感吧?」Sunny又再度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地詢問我的看法。第2次看到艾蜜麗,Sunny同她點個頭後,就轉身離開,不過Sunny強調:「艾蜜麗以為我要走向她,跟她說話,所以她看到我沒走向她,她一臉迷惑,欲語又止的樣子。」
「後來,我跟我媽、姊姊去餐廳吃飯,巧遇艾蜜麗。她正準備開車離去,卻又站在車門外跟我聊了一下,你覺得她對我有好感吧?不然她原本人都已經一半坐在車內,準備開車走了,後來她還彎身到座位前,找尋紙條留e-mail address給我,她應該對我有好感吧 ?不然她不用那麼大費周章的。我是不是應該寫e-mail問候她呢?」
「是的,如果這個女孩真如你所說的,對你有好感,你可以寫信問候她,順便要電話號碼,約她出來玩。」我說。可是我覺得我是白說,除非這個女生先跟Sunny告白,否則,死愛面子的Sunny是不願意冒風險主動示好,畢竟法國女生帶給他的打擊尚未復原。
我的樓友普拉卡許見過Sunny,他說這個人有一次在電腦教室外徘徊,好像在找人似的。
第2學期開學後,我有兩、三次在學校碰到Sunny。每次他都很親切地跟我打招呼,可是緊接著又沉著一張臉,很匆促地說:我要回家了,然後轉身調頭就走,挺怪裡怪氣的。有一次,他看到我,說待會兒他爸會來接他,他行程趕得很,可是他又說:「我帶妳參觀學校的電腦教室,學校有很多很棒的電腦教室哦!」我心裏納悶著:「怪了,不是說你爸要來接你嗎?怎麼又有空當介紹員了……」再說,我在這個學校也待了半年,我不需要再參觀學校了。可是做人要謙虛,說不定學校有許多我不知道的設備,所以我還是虛心地跟著Sunny參觀各個電腦教室。
Sunny興致勃勃地介紹,我適切地點頭回應。Sunny察覺我很不帶勁,有點失望地說:「妳好像沒有很高興嘛!」我有什麼好高興的,也不過就是參觀電腦教室。突然,Sunny又再度沉著臉說他要走了。
後來,我再也沒有在學校看到這個人了。
◎教授爸爸週記
我們需要國際級圖書館及博物館
台北大都會
需要國際級圖書館及博物館
文▓賴鼎銘
卜居台北市近30年,對這個城市已經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尤其又住在學術書店群聚的溫州街,對喜愛看書的我來說,可以說更是如魚得水。但如果說對台北市尚有不滿的話,就是這個首都少了國際級的圖書館及博物館。
在台外國人不上圖書館
為什麼?
台北市隨著國際際化的拓展,已有不少國外人士進駐,如果沒有一個館藏內容世界級的圖書館,如何讓國外人士喜愛?難道國外人士只是來做生意,不需要看書?還是只能仰賴誠品及幾家代理進口西書的書商?台北市如果自許為國際性的都市,實在應該為這些國外人士的閱讀及資訊需求多多考慮。以當前台北市立圖書館西書不足的現況,實在需要大魄力的規劃,大幅增加國外館藏,才能讓國外人士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另外,台北市這個台灣的首都,其實潛藏著不少所謂的民間學者,他們的學歷不差,但因為不屬於任何大學及研究機構的成員,縱然有心研究及進修,但卻無法從大學圖書館借到書。照理講,大都會地區的公共圖書館應該承擔起這樣的功能,但我們的台北市,在這方面真是令人汗顏。
一座圖書館抵一國館藏
令人羨!
美國的大城市就足堪我們借鑑。民國76年暑假,因為美國農業部的安排,我曾訪問美國東區的幾個圖書館。其中最令我豔羨的是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會圖書館,以及紐約市的紐約公共圖書館。以美國國會圖書館為例,共收藏1億1千9百萬件資料,包括1千8百萬冊圖書、2百萬捲錄音帶、1千2百萬張照片、4百萬張地圖、5千3百萬份手稿,其中東亞的館藏就有2百萬件。國內圖書館超過2百萬的也不過國家圖書館、台灣大學圖書館、政治大學圖書館及台北市立圖書館等。美國國會圖書館單單東亞的館藏,就足以比美台灣館藏頂尖的圖書館。而2年前的一次大普查,全國3千5百多所圖書館的藏書也不過9千1百多萬冊,一個國會圖書館的收藏件數就超過台灣舉國的收藏,這真是大都會地區的傳奇。
再看紐約市這個大都會,該市的紐約公共圖書館的收藏共有5千多萬件資料,這個圖書館因為其學術性館藏而聞名全世界,這也是紐約市人文薈萃的原因。有這樣圖書館的大都會,有哪一個學術精英不趨之若鶩?回首台灣,全國435所公共圖書館的圖書總冊數不過1,560萬,連一個紐約公共圖書館都不如。首善地區的台北市立圖書館也只有3百多萬冊,與紐約公共圖書館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以這樣的館藏,怪不得學術精英不到公共圖書館,而只剩學生變成主要的讀者,這的確是一個力求國際化的大都市應該好好檢討的地方。
博物館裡看不到全世界
太可惜!
而一個國際大都市更不該缺少以全球文化為範圍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功能,與圖書館一樣,都在收藏人類的文化遺產。但博物館收藏古物的功能卻是圖書館所沒有的,而這些古物在佐證歷史知識方面卻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台灣收藏有泥版資料的話,我們何必跑到大英博物館,才能見證數千年前兩河流域的資訊記錄載體?
有人可能會說,台北市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故宮博物院啊!但故宮的收藏確實是太獨一無二,太偏重單一文化了,而讓我們沾沾自喜到無法打開視野,去建構一個以全球文化為收藏範圍的博物館,讓學生及人民在研讀世界史之際,還有一個地方看到各種不同文化的古物,加強我們對各種文明的了解。以紐約市的大都會博物館為例,目前已有超過2百萬件的收藏,這其中包括美洲、歐洲、近東、埃及、亞洲、非洲及大洋洲的繪畫、雕刻、相片、木乃伊、樂器等各種藝術品。這樣的收藏內容,才真是一個大都會的格局。
我們當然不期望台北市能一蹴可就,但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不從現在開始,哪來的台北市大都會博物館?(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教育論壇 文化很自然? 談英語教育中的雙峰現象與貧富差距問題(下)
沒有「文化很自然」這回事,文化永遠不自然,
它永遠有政治性在裡面,
尤其在牽涉到教育議題時,政治性與正義性永遠必須被考量進去,
因為這是教育存在的意義與目的。
文▓宋嘉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生)
然而,真的像部長所講的,「文化很自然」嗎?如果我們看待一種文化現象,是用那麼與政治脫鉤的方式、是用那麼與人性這個大帽子掛鉤的方式,我們將只是不斷在為現狀作辯護,永遠無法質疑、也沒有能力去質疑現狀是否合理,因為現狀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人性的展現」,政治手段從不能干預、也不該干預,要讓一切放乎自然。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人類的現象、文化的現象作為一種集體現象,永遠都是政治性的。假設政治性從來都不在人性裡,根本是一種模糊自然現象與文化現象的說法,是一種對人性的、對文化的最大誤解。
更可怕的是,這種所謂的人性,究竟是哪些人的人性?人性不會受到身處的社會、經濟、思想……各種脈絡的限制與形塑?人性不會被扭曲?
把人性本質化(essentialize)、普遍化(generalize)、去脈絡化(decontextualize),是完全的現代主義觀點,由這種觀點出發做出的各種政策,永遠只能在技術層面上思考與打轉,而完全無法處理正義的議題。道理很簡單:如果人性不會被扭曲,因而永遠是人類行動最終合法化的來源與依歸,那我們當然毋須去探討會扭曲人性的體制,因為那種體制不存在,那痛苦的真實感受只能歸咎我們自己不夠努力去迎合制度,剩下的當然只有如何努力讓自己與制度去契合(fit
in)的手段問題。
美國教改失敗乃前車之鑑
儘管雙峰現象被人點出,卻還扯不到正義的問題,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只說「這會為學校老師的教學帶來嚴格的危機與挑戰」,彷彿是在教育的電子模擬遊戲裡,闖關者進入了難度更高的一關,需要更高的技巧和能力來闖關而已。
直到去年9月28日,暨南國際大學教授李家同在聯合報發表一篇重量級文章「窮孩子,一上國中就放棄英文」後,外語學習的雙峰現象與貧富差距問題才正式引爆,問題背後隱含的社會正義性,才正式被主流大眾媒體凸顯出來。說這篇文章具有震聾發瞶的力量與引爆性地位並不為過,因為相關話題在這半年多來,在媒體上的曝光率愈來愈高,也引來愈來愈多人的關注與討論,終至形成一股檢討現行英文教育的強大聲浪。這大概與李教授素來擁有替弱勢發聲的正義形象與地位有很大的關係吧!
該文痛陳,政府退出教科書市場後,民間難如天書的英文教材只取悅了知識份子、社會菁英與中上階級,不屬於這個圈子的孩子由於說著落後的語言,又缺乏經濟資本去累積這種文化資本、無法向前迎頭趕上,只能往後退後到更加落後的圈子,一上國中就放棄英文,因而無法累積文化資本去形成日後的經濟資本,造成擴大貧富差距的惡性循環。
李教授嚴厲指控,主張教改及小政府、解除教育管制的自由派人士,是造成這種不正義現象的兇手之一。這點確實值得警惕,因為已經有許多人類學家在美英等國所做的人種誌研究都顯示,自由市場下的放任競爭,往往使沒有競爭能力的人更沒有競爭力,政府如果用一般市場的觀念來看待並管理教育「市場」(這其實是前述「文化很自然」的同一種邏輯的延伸),則不公平的遊戲規則永遠沒有辦法改變;這也是為何美國2、30年來的學校改革(school reform)一直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
我要再次重申,沒有「文化很自然」這回事,文化永遠不自然,它永遠有政治性在裡面,尤其在牽涉到教育議題的時候,政治性與正義性永遠必須被考量進去,因為這是教育存在的意義與目的。
◎5月徵文
本月主題:學生變笨了嗎?
許多聲音都反映:現在的學生真是一屆比一屆難教!不是任性不受教、就是程度太差。教育部長官腔說,不要唱衰下一代,教育最前線的老師們,你們覺得呢?
歡迎您寫下自己的經驗來與讀者分享,文長1000~1500字,獲刊登者敬贈稿酬。
投稿方式:請將稿件mail到hyouki@lcc.shu.edu.tw,註明「每月徵文」。
或是上立報的明日報新聞台-教育鬥陣行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tevena/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