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04.14
───────
http://www.lihpao.com/────────
【社論】BOT在台灣可行否﹖
【左右看】反戰示威﹐警察抓人
******************************************************
【社論】BOT在台灣可行否﹖
延宕近7年的中正機場捷運BOT案﹐日昨在中華工程公司宣布放棄的記者會上嘎然而止﹗如今頭已洗了一半的台灣高鐵則仍陷於政治風暴中﹐近日在野黨立委不僅又在立法院提案﹐禁止已參與高鐵聯貸之公營行庫﹐向高鐵購買私募之特別股﹑商業本票﹑GDR﹑ADR等衍生性金融商品﹔且預備將已購買高鐵特別股之行庫負責人移送監察院調查﹗對於目前需金孔急的台灣高鐵來說﹐這些提案一旦通過﹐儘管在法律上仍有爭議﹐未必具有絕對約束力﹐卻足以衍生對高鐵BOT案的信心危機﹗
中工之所以放棄中正機場捷運BOT案﹐理由是相關配套﹑協調皆不足﹐變數風險太大﹔高鐵公司所面臨的困境其實也不相上下﹐只是如今已成過河卒子﹐只能勇往直前﹗台灣究竟能不能做BOT呢﹖台灣高鐵董事長殷琪曾說過﹕「高鐵的最大風險是政府」事實上﹐除了政府之外還必須包括「環境」﹗BOT制度雖然發軔於土耳其﹐但是證諸世界各國經驗﹐只有在歐美等民主政治高度穩定國家﹐以及威權統治國家(如中國)才能實施成功﹔在先進國家﹐BOT本就是基於政府無效率﹑財政赤字等問題而設﹐但在先進國家﹐民主政治上軌道不至淪為政黨惡鬥﹐政府與企業間的信賴關係﹐亦不至於被質疑為圖利關係﹐所以才能運作﹔在開發中國家﹐關鍵也在於威權政府的穩定性﹗開發中國家運用BOT是因為自有資金及技術皆不足﹐必須借重外資財務能力﹑技術經驗﹐是以幾乎開發中國家的BOT經驗﹐大部份都是由外資所主導﹐但外資之所以願意進入﹐關鍵也在於政治穩定及政府政策支持
台灣如今剛好不上不下﹔我們的民主政治才起步﹐政治陷於空前紊亂的局面﹐政府系統互相掣肘之餘﹐政府與民間﹑政府與企業間更充斥著空前的信心危機﹔而我們的企業也不夠大型﹑國際化﹐與國際間慣常從事BOT的跨國資本相較﹐籌資的信用能力明顯不及﹐更遑論要從事類似高鐵這樣舉世最大的BOT案﹐加以國際經濟低迷﹐更惡化了企業的籌資能力﹔國內政治與經濟的雙重困境交互影響﹐是如今BOT陷於絕境的最主要原因﹗事實上﹐在野黨屢屢提案限制台灣高鐵個案是沒有意義的﹐只淪為情緒性的政治廝殺惡鬥﹐還不如朝野開誠佈公政策辯論﹐探討台灣究竟能不能再做BOT﹖適不適合再做BOT﹖必要時表決廢止獎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等一缸子BOT法案﹐所有重大公共建設﹐全部收回由政府發包興建﹗如此解決﹐恐怕遠比陷於泛籃VS.泛綠﹑阿扁VS.連宋﹑陳文茜VS.殷琪等無聊的討論要有建設性得多﹗
【左右看】反戰示威﹐警察抓人
【左看】台灣民主的痛腳
█鍾瀚樞
國民黨下台已2年有餘﹐台灣自1987年解嚴至今也已然16年了這麼多年以來﹐據說台灣已成就了民主改革的稀世奇蹟﹐舉其犖犖大端﹐則以「政黨輪替」為代表--民進黨執政﹐標誌著台灣民主政治徹底擺脫了國府威權統治的專斷陰影﹐蛻變為新世紀的「民主優等生」
可是﹐新世紀裏台灣的民主內涵是什麼呢﹖言論可以自由﹐但是切忌針對某一財團巨賈﹑當權要人﹐或破壞社會善良風俗(上載人獸交圖片更是滔天大罪﹑國法不容﹗)街頭可以示威﹐但必須遵守國民基本禮儀﹐不能口出惡言﹑舉止粗暴﹐更不能批判盟邦﹐甚至在盟邦辦事處面前胡鬧(尤其一群暴民﹑滋事者拿著猥瑣的水槍對準神聖的盟邦辦事處發射﹐不抓起來行嗎﹖)
不然的話﹐輕則被媒體﹑官方以歧視性言詞(理由)或抹黑﹑或封殺﹐重則在抹黑﹑封殺之外﹐還得吃上官司﹐甚至淪為不是政治犯的非典型性政治犯(在民主台灣﹐「政治犯」的現在式用法當局已頒令廢止)因此上至達官貴人﹐下至社運團體﹑升斗小民﹐都必須恪遵民主台灣的遊戲規則──以免踩傷了台灣民主的痛腳﹐讓辛苦建立起來的「民主」毀於一旦﹖(研究生)
【右看】與反戰團體商榷
█謝世常
彷彿為響應小布希「戰爭還沒結束﹗」的說法﹐國內部份反戰人士在上週末再度發動了一波反戰示威參與成員一樣是那群激進的左翼組織﹐地點一樣是美國在台協會﹐口號也一樣是了無新意的「打倒美國帝國主義」不一樣的是﹐這回反戰抗議在主辦單位有意無意的推波助瀾下﹐竟出現和警方推擠衝突甚至丟擲油漆的「戰鬥畫面」﹐並因而導致2名與警方發生衝突的反戰成員被捕
或許﹐在這些激進團體的心目中﹐反戰價值﹐並非來自於對和平﹑非暴力抗爭的價值信仰﹐而是源於意識形態中對「美帝」的反叛﹐因而並不在乎抗爭中是否出現近乎「暴力」的火爆場面
但是﹐假如社運團體在推動社會改造過程中﹐總習於以最激情﹑最簡化的方式來號召群眾支持﹐那麼往往不是讓社會日趨動盪﹐就是此團體最終為社會主流民意所淘汰﹐除非社運組織能找到新出路就台灣社會政治運動的經驗而言﹐民進黨街頭路線的式微﹐恰是不遠的殷鑑
反戰﹐當然是個崇高的理想﹐也值得我們繼續努力﹐在台灣喚醒更多人反思戰爭的後果然而﹐社運朋友們是否亦應努力思考﹕運動該如何轉型﹖(政治評論者)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