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7-11好鄰居文教基金會贊助,口社社區發展協會所主辦【傳統原住民捕撈
文化研習班】對象針對口社社區國小及國中青少年研習,並邀請部落遊來基、
溫祥貴等耆老,教導學童們如何製作傳統原住民的捕撈漁具,在社區推動護溪
保育工作之外,更希望保育觀念與原住民傳統文化相結合,認識VUVU們過去
如何運用在地的素材,運用智慧在溪流邊討生活。
據莎卡蘭(口社)部落耆老的訪談指出,在遷移至現
址之前,居民在舊部落除了有一般農作與打獵之
外,莎卡蘭溪(口社溪)是部落非常重要的資源,在過
往部落曾經在溪邊較平坦地區種植小米、稻米、芋
頭等農作,並在莎卡蘭溪進行捕撈魚蝦,過去的捕撈方式都是以竹子及藤蔓
(bulide)做為魚具編製的材料,然而這樣的傳統捕撈魚具(valenkan)已經在近二
十年不復見,相對取代的是對生態有嚴重傷害的毒魚、電魚方式,也使得現在
溪流的魚兒已不像以前那樣多。
耆老表示,在小時候長輩們在晚上七、八點
左右都會帶著前往,去放這種捕撈魚具,而並
將魚具放入有高低落差的激流當中,魚兒因為
順著水流,進入了魚具,就沒辦法再游出來
了,而在第二天早上四、五點就要去收魚穫,不然有可能會被別人給收走,通
常在下過雨,水量大且混濁時魚穫量是最好的時候,曾經有捉過近20斤的鱸
鰻。
此次研習課程中,安排了【傳統魚具製作】、【VUVU的私房話】、【溪流
保育與生活】等課程,除了運用在地竹子素材編製傳統魚具之外,並由VUVU
訴說著先民的遷移歷史與溪流互動的生活關係,並將溪流保育的觀念建立在這
些社區的下一代,讓護溪工作能夠永續長久。
以往傳統魚具的大小需要兩個人才抬得動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