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勞動者電子報http://labor.ngo.org.tw ◇政治民主 社會民主 經濟民主◇ ★ ★ ★ ★ ★ ★ ★ ★ ★ ★ ★ ★ ★ ★ ★ 2003.05.05 ★ 您正與5337 位讀者共同分享「勞動者電子報 」! -------------------------------------------------------------- ■主題文章:日本勞資關係的新發展(林良榮) -------------------------------------------------------------- 【活動預告】 「五一勞動節紀念論壇」-----「台灣工會民主與下世代工會組織發展」 台灣工會組織的發展,歷經了八○年代和九○年代幾波自主化運動的洗 禮,在2000年5月1日全國產業總工會(全產總)成立以後,已呈現多元 化發展的階段。惟在工會法的結構性限制仍未排除,以及國內產業結構 及勞動力結構變遷等因素的衝擊,台灣的工會組織,至今仍處於「有待 開發」的階段。 延續2002年「斷裂與起始-邁向新世紀的工會發展與策略」座談探討台 灣未來工會組織發展的基調,今年的五一紀念論壇,我們進一步的將關 心的議題,延伸至工會內部民主機制的建立,以及白領受僱者和在勞動 市場彈性化下工會組織發展兩個主要的議題。就前者而言,工會內部民 主機制建立的社會意義何在?以及其對於工會組織發展,甚至於勞工的 政治、社會參與有何影響?都是這次論壇所要深探的議題;至於後者, 則以藉由對現有經驗的整理,以及對勞動市場結構變遷下工會組織發展 的可能方式,為台灣未來新型態工會組織發展把脈。 時間:2003年5月17日(星期6)9:00am-17:40pm 地點: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事務所二樓A2會議室 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2樓(溫州公園旁) 如有疑問,請洽02-23110259劉斐方小姐,謝謝! 或立即上勞陣網頁:HTTP://labor.ngo.org.tw查詢 --------------------------------------------------------------- 【編輯室報告】 日本的終身雇用制一直是日本勞資關係的特色,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景氣, 似乎有鬆動的趨勢,但是實際上也僅止於鬆動,尚未瓦解。日本企業一直 是台灣企業主仿效的對象,因此但是台灣企業主當然只是學對他有利的部 分,要求勞工必須對公司全心投入的忠誠,但是卻不學日本雇主對於勞工 全面性的照顧與關懷。而日本面對十幾年來的經濟不景氣,勞資關係的改 變趨勢,值得同樣深處不景氣谷底的我們觀察。 -------------------------【主題文章】-------------------------- 標題\日本勞資關係的新發展 作者\林良榮(日本北海道大學博士班研究生) ---------------------------------------------------------------- 眾所週知的,日本企業的雇用體系(或謂人事管理制度)有其不同於歐美國 家制度的特色而自成一格,特別是在台灣,一提到所謂的日式企業管理或 美式企業管理經常就是意味著某種企業的管理風格。但自90年代日本發生 經濟泡沫化以來,企業面臨極為嚴峻的財政問題,特別是在人事費用的支 出上更是大傷腦筋,也因此引起歐美勞動研究學者對於傳統日式雇用政策 是否發生變化而深感興趣。 作為日本鄰國的台灣,無論是地理因素,或是歷史發展的緣由,台灣企業 的人事雇用與管理型態皆與日本有一定程度相似性,甚至在人事勞動法令 與政策上也諸多累同之處。限於篇幅,本文以下大略就近年來日本企業在 雇用體系上的方針與對策,特別是九0年代以降的轉變等做一簡要之介紹。 ★「終身雇用制」瓦解? 日本企業的雇用體系主要有兩個特徵:一是長期雇用(或謂終身雇用) ,一是年功賃金制。 首先,何謂「長期雇用」?簡單說,就是大企業中以男性從業員為中心的 雇用慣行。「長期雇用」的起源非常早,根據日本勞動研究學者市原博 (1997)與尾高煌之助(1984)的調查,此一慣行可溯及二十世紀初期日本重 工業剛開始發展的時候,由於熟練工的養成必須工作數年的觀察,因此建 立了隨熟練程度定期調升工資的制度而於焉發韌。但真正確立此一制度則 在二次大戰以後的事,並在五0年代末開始了勞資長期的對抗中被廣泛使 用「終身雇用」、「年功賃金」等用語。 但由於九0年代以後日本泡沫經濟的發生,企業倒產、合併不時有所耳聞 ,連帶地,員工解雇、降薪的勞資爭議案件也大幅提高。因此,有不少學 者(當然也包括台灣學界)宣稱日本企業長期雇用的時代結束了,然而事 實上,根據日本學者都留康(2002)最新的研究顯示,日本企業長期雇用 的時代非但沒有結束,甚至從九0年代以來的觀察,無論在企業規模的大 小、性別差異、不同的年齡層分佈上,日本企業長期雇用的比率大體上呈 現持續的成長,都留康認為從整體雇用的體系觀點來看,不能說日本企業 長期雇用的時代已經結束。當然,日本企業為了因應經濟的不況而進行了 不少的所謂「雇用改革」,其中不少是對企業員工十分不利的,但在長期 雇用的人事政策上似乎還算相當堅持。 ★年資決定一切? 其次,就年功賃金的觀察,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大臣官房統計情報部所提 出的「賃金構造基本統計調查報告」顯示,年功賃金的制度仍然維持著, 但出現兩個值得注意的變化;其一是就大學畢業的男性從業員的部分,若 從1980年到2000年的長期觀察來看,不同年齡間所形成工資差異的幅度縮 小了,其二是高中畢業的男性和女性大致上未有明顯變化,而就不同年齡 間所形成工資差異的幅度上,若與大學畢業的男性從業員比較,則是相當 微小的。另外,就性別差異的比較上,男性從業員的薪資表現在55至54歲 之間上升到最高,而在60至64歲之間則大幅滑落;而女性從業員則是在55 至59歲之間上升到最高,大學畢業的女性甚至是在60至64歲之間達到薪資 最高點。當然,日本勞動市場中男女性薪資差異始終是十分明顯的。 然而,自1960年代後半以後日本企業界出現了兩個對年功賃金制度予以修 正的重要變化。首先是「職能資格制度的」引進;該制度以能力主義為其 修正方向,員工薪資與職務的調升是以職務完成的能力為判斷標準,企業 通常將職務能力的資格分成10到15級來加以考核。到了1990年代以後,該 制度效果出現障礙,於是又從能力主義移向成果主義的標榜,提出年俸制 與目標管理制度。根據日本社會經濟生產性本部指出,大企業中有25.2﹪ 導入年俸制;另一方面,根據一橋大學經濟研究所的調查,有54.0﹪的企 業引進目標管理制度(都留 1999)。 ★內部勞動力市場的階層化 另外,日本企業內向來有所謂「正社員」(正規從業員)與「非正社員」 (非正規從業員)的區別,一直到70年代左右企業的人事雇用都是以正社 員為中心,但到了80年代以後企業非正社員的比例就逐漸升高,不但有 part-time worker,還有契約勞工與派遣勞工等的雇用型態出現。根據日 本總務聽統計局出版的「勞動力調查特別調查報告」,1985年的時候,日 本企業雇用正社員的平均比率還有83.6﹪,但到了2001年只有72.8﹪,下 降之趨勢十分明顯。 甚至在1995年日本經營者團體「日經連」還就雇用政策提倡所謂「三種團 體」的套裝雇用;一種是針對企業要長期培養其能力的勞工,部門對象是 大概屬於管理職‧總合職的部門,除此一類型的勞工其雇用契約是不訂定 期間之外,其他兩種類型的勞工,一是高度專門能力的勞工(企劃、營業 、研究開發部門),另一是任用上具有彈性的勞工(一般職、技術部門、 販賣部門),都是屬於有期雇用契約。 ★小泉的挑戰 日本經濟不況已經將進入第十三年,企業界當然相當吃緊,而勞工更是過 的辛苦,上個月日本失業率已達5.5 ﹪,全國平均工資持續降低,甚至日 本中央及地方政府還公佈公務人員大幅減薪的人事政策方案。另一方面, 工會的組織率持續降低,勞工運動仍然處在整備與觀察時機的狀態,工會 幹部或會員受雇主打壓而遭受不當勞動行為的裁判案例,近年也都不斷地 增加,而勞工每年參與春鬥所增加的薪資比率卻不斷下降,甚至還有學者 提出「無工會主義」的時代即將來臨。小泉政府提出「構造改革」,但改 革的結果卻是勞動規制的進一步緩和,社會福利的進一步縮水,雖然不少 左派進步人士極力批判、欲挽狂瀾,但似乎大家都早有一股「承接谷底」 的預見與心理準備。 (本文原刊登於勞動者第126期200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