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3/05/08》═════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教育苦旅59
中輟生輔導戰略面的思考(上)
◎ 他山之石
安度失業潮 切勿眼高手低
********************************************************************
◎ 教育苦旅59 中輟生輔導戰略面的思考(上)
中輟生輔導當然是教育的一環,
不同處不在學生,而是在老師。
文▓Syrman
孫子兵法謀攻篇有云:「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編按)
知道這幾句話意義的人應該不在少數,白話翻譯也不會太過於困難。如果「這些字個別我都認識,但是湊在一起的時候卻是怎麼也讀不懂」的話,上網一查就有;可是事到臨頭真要制訂策略時,卻往往只依照過去的經驗來作為準則,殊不知事件會因為時間、地點與人物的不同而變化,如果無法考量這些變化,有時會制訂出根本無法執行的戰略。
我將中輟生的輔導業務比喻成戰爭,有些人會不以為然,認為要將中輟的孩子輔導回學校是天經地義的,中輟的孩子不是我們的敵人,為什麼要視為作戰?我們是跟他們站在一起的啊!我們要對他們付出更多的愛心、耐心與關懷,讓他們了解學校是接納他們、歡迎他們的,他們感受到了,就自然會回到學校了。
期盼喚回中輟生
只有愛和耐心不夠
如果您有這樣的想法,我不能說是錯的。或許您從事或是關心教育事業多年,但是針對中輟生的認識與輔導,您應該完全在狀況外吧!輔導中輟生的工作,和您所認識的教育是不同的。
我將輔導中輟生當成作戰,並不是將這些已中輟或是有中輟之虞的孩子視為敵人,相反的,我仍舊和這些孩子站在一起。這些孩子生活在不尋常的環境中,這也是我一再強調的:中輟不是學生的個人因素,而是社會負面現象的總反應。這是非常嚴重的事,中輟的孩子們有句話說:「今日你們放棄了我,明天我就會放棄整個社會。」如果認為中輟的孩子無法適應學校生活而放棄或漠視他們、只想「眼不見為淨」,中輟的孩子們在這樣的眼光中成長,他們也會以這樣的方式對待周遭的人以及他的下一代,中輟的問題只會縱向延續與橫向擴大而已,並不會有所改善或是徹底解決。
我從事中輟輔導工作時,自然是遵循大多數人秉持的原則,付出愛心、耐心與關懷,希望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與成就感,修正他們已然偏差的價值觀,多多的鼓勵他們,讓他們感受到學校在生命中是重要的,在家裡面無法滿足的部分,學校雖然無法完全補足,但至少可以有正向的回應。
解惑者的疑難
優等生難解別人苦
再者,前面提到中輟生輔導和一般教育不同,也許不夠明確,會讓人誤以為中輟生輔導不是教育的一環。我再說得更明確一點:「中輟生輔導當然是教育的一環,不同處不在學生,而是在老師。」
這樣就夠明確了,問題在於老師對於中輟生的認識,只停留在「我們要對他們付出更多的愛心、耐心與關懷,讓他們了解學校是接納他們的、歡迎他們的,他們感受到了就自然會回到學校了」,我認為這真是一點都不實際。試問,「自然」是多「自然」呢?中輟生所想的會和假設一樣嗎?我敢斷言,中輟孩子的想法,和一般老師以為的完全不同。是什麼造成這中間的差異?
回頭看看身邊的老師們,大多數人年紀在30歲以上、45歲以下,也就是集中在五年級生及六年級生的前段班附近。這批老師當年在升學導向的教育政策之下,95%都是從所謂的升學班一路讀上來的,所結交的朋友也不脫同班同學。當時如果想交一個成績不是很好的同學當朋友,搞不好還會引起父母及師長極大的關切,加以勸說,不希望結交「那些人」當作朋友,擔心被那些人「給帶壞」了。
就這樣,這群目前學校教育的主力,在成長及升學的過程中,和中輟或有中輟之虞的學生,存在於兩種完全不同、甚至毫無交集的世界。從小就對這一群需要多一點愛心、耐心和關懷的學生視同陌路,又怎麼能夠期待他們投身教育界之後,就可以180度的扭轉之前的既有印象?這也就是我說中輟生輔導與教育不同,但是不同處不在於學生,而在於老師的原因了。
中輟學生所產生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的原因也在此,不能怪老師們不了解這些學生在想些什麼,或是沒有投入足夠的教育熱忱在因材施教上,只能怪這是之前教育政策長期錯誤所累積下來的結果,讓老師們無法了解這些不同於他們生長環境的孩子。我再一次強調,不是老師們不願意,而是老師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
政府的無能
強迫入學形同具文
政府對於中輟問題其實不是沒有對策,早在民國33年就已經公布了「強迫入學條例」,以為中輟輔導的根本大法。說到這個「強迫入學條例」和中輟輔導的關係,我就一肚子氣:既然法律條文這麼早就公布了,那麼為什麼中輟的問題會演變到現在這樣子呢?
「強迫入學條例」公布於民國33年,民國34年修正了部分條文之後,一直要等到民國71年才做全文修正,中間37年,社會快速的發展,但是法條卻連動也沒動過。民國71年修正之後,又是20年過去,民國91年進一步修法。這樣一部攸關教育的法律,卻是這樣的遭到忽視;法律的忽視,是不是也就表示了長期以來每一個世代中輟的孩子都被忽視了?有幾個在國民教育階段曾經中輟的孩子,可以在日後重新尋回自己?我想,這些之前曾被放棄、之後又重新在社會立足的孩子,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上天也一定特別眷顧他們吧!
從國家社會對於法律的重視與否,可以看到其重視的層面為何。「強迫入學條例」長期被政府忽視,條例中所規範以縣市政府首長為首的架構,也自然流於形式,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強迫入學的一般事務,就施行細則上來說,應該是以鄉鎮市的強迫入學委員會為主,實際上負責執行法令的人,應該是鄉鎮市強迫入學委員會的執行秘書。一般情況之下,執行秘書一職應該是由村里幹事兼任;也就是說,各校應該定時將中輟的學生資料,送交鄉鎮市的強迫入學委員會,再由村里幹事去催促家長輔導孩子正常就學。結果,現在這樣正常的管道卻被荒廢了,而改由另一個管道:教育服務役役男來加以執行。
換句話說,教育服務役男們「替代」了村里幹事所應該要做的事情,每天打電話追蹤沒來上學的中輟孩子;更有甚者,還必須擔任「接學生上學」的重責大任。凡此種種所產生的額外花費,都必須役男自己處理消化掉。這樣說起來,還真是三聲無奈啊!
以上只是稍提一下師生因為成長環境的不同而產生的想法差異,這些想法上的差異,卻導致了有行為偏差問題的孩子可能因此被放棄。而政府對於校園中輟問題的漠視,也讓中輟的問題更加嚴重,這可以從法律條文無法順應社會發展的事實看出來。
而下一次,我將正式從教育服務役男進入校園,開始輔導中輟學生所遭遇的問題來看。原本應該提供役男各項支援的相關政府機關,卻擬定了一些看起來「將僅有人力做最大運用」、但卻根本無法實行的策略編組。教育機關對於中輟生的態度究竟為何,也是我感到興趣的,也將在下一次一併討論。
編按:
白話譯文:用兵的方法,我方兵力為敵方十倍則圍困敵人,五倍則直接進攻,兩倍則夾攻,勢均力敵則奮力抗擊,少於敵方則撤退,不如敵方則避免接戰。是以兵力較弱又堅持與敵人交戰,必為強敵所擒。
◎他山之石
安度失業潮 切勿眼高手低
如何幫助畢業生度過困難的年代
編譯▓賴明芝
史坦菲德是紐約大學就業服務處主任,對她而言,實在很難想到,哪個時期的就業市場會有眼前這麼糟。然而,她每年還是告訴數以千計的紐約大學畢業生,要弄到一份工作並不難,只要他們找工作的時候放精明一點。
老闆謹慎 工作機會大減
史坦菲德說:「現在的就業市場,是我從事這份工作以來最糟糕的一次嗎?答案是:沒錯。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這一次,有太多的行業同時被不景氣襲擊,特別是金融業和資訊科技業。受到市場情況的影響,這兩個領域的工作機會大幅縮水。」
史坦菲德認為,自從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紐約市的經濟終於有點起色,但是,恩隆案、世界通訊案等金融醜聞,卻又讓股票市場和投資人的信心蒙受另一次打擊。她說:「雇主們仍然無法放心的聘用大批人力。利多的消息不少,但是,每個人都在擔心即將發生的事情,不管是戰爭還是別的。所有這類謹慎的態度,促使失業率比原來預計的還要更高。」
不只是史坦菲德而已,她手下24名輔導學生就業的專門人才也說:不要放棄希望。史坦菲德解釋,在1990年代中期,找工作對紐約大學的畢業生來說是相當簡單的事(cinch)。許多學生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履歷表放在網路上,或是透過網路和提供工作機會的負責人接觸。這常常導致面試是在網路上進行的,轉眼間,工作機會大把大把的到手。
新人求職 應該擴大嘗試
史坦菲德說:「現在,別想好工作會掉在自己的大腿上。你絕對不能穿著鬆垮垮的睡褲,手裡抓著滑鼠,在網路上尋找工作的機會。你需要面對面的和對方接觸,你需要人脈,和一切被認為已經過時的面試手法。」
史坦菲德在紐約大學學生就業服務處擔任主任一職,已經有13年的歷史了。她給予學生找工作的忠告已不計其數,因為,該校的學生就業服務處每年會舉辦1萬3千次的「一對一商談」。按照今年不景氣的情況看來,她給予畢業生們的建議之一是,要拓展自己的視野。她說:「過去,主修經濟學的學生,會想要在大銀行找份很棒的工作;現在,擁有同樣條件的學生,也許必須願意在銀行裡擔任研究和分析的職務,或者跨入別的領域,到大保險公司裡,做風險分析的工作。尤有甚者,到美國勞工部捧碗公家飯。」
她常常建議學生,離開校園後,不要在堅持心裡頭原來規劃的理想工作。她解釋:「我們不是要學生放棄自己對理想工作的想像。我們的意思是,受到目前政治和經濟環境的影響,你必須要找份工作,而這份工作能讓你發揮你的技巧,和外界多接觸,並且增加自己曝光的機會,等到條件變好了,就可以有升遷的機會,而這個新的職務也許能讓你有跳槽的可能性。」
當史坦菲德提到,金融界、資訊科技界和專門顧問界的工作機會很少時,現在卻有幾個行業職缺很多,比方說:保險、健保、護理人員、教育界和軍方的承包商。還有,業務也是另外一個一直有工作機會的部分,公司行號對於能夠為公司帶來利潤的人,總是很有興趣。
去年,紐約大學就業服務處做了一份年度調查,該調查發現,護理人員的最低薪資(年薪)是5萬6千美元,電腦科學的畢業生是4萬9千美元,金融系是4萬8千8百美元,經濟系是4萬美元,政治系是3萬6千5百美元,教育系是3萬6,350美元,心理系是3萬2千5百美元,英語系則是3萬美元。
不斷尋找 積極面對未來
「擁有最好時機的是4、5年前進大學的那一批學生,當時,每件事情看起來都很美好,而且,人們那時候拿的起薪都高的讓人難以置信,6、7萬美元是差不多的行情,有時候,還有紅利配給。但今天的情況都不一樣了。當21歲的你,沒有經歷過這段日子,會覺得很氣餒,是可以被理解的。你會覺得腳下踩的柔軟地毯已被抽走。像我們這種就業服務的工作,開始出現在他們的面前,並且提醒他們,日子不管怎麼樣都還是要過,他們需要積極面對未來。」
史坦菲德繼續說道:「要是你沒有做尋找的動作,你將會變得十分消沉和沮喪;等到達到最終的目的時,痛苦的時間已經過去。」(取材自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