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社論】教育部已成一部失靈的機器?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05.28

 

─────── 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教育部已成一部失靈的機器?

 

【左右看】公投在台灣

 

【教育小報報】

 

******************************************************

【社論教育部已成一部失靈的機器?

 

因為SARS疫情的蔓延,在上週教育部與招聯會對今年大學指考題型做出重大變更,亦即全部改考選擇題,而所有的非選擇題型,由於需要人工閱卷,在擔心閱卷教師發生集體感染的考慮下,決定今年不考非選擇題型。消息傳出後,全國考生、家長、教師及社會輿論譁然,迫使教育部與招聯會政策轉彎,恢復國文、英文的作文,但其他選擇題型卻維持不考之原議。

 

從考到不考,再從不考到考,我們看不到這其中有多少理性決定的成分。原先決定不考選擇題型,理由是擔心閱卷教師受到感染,但是,事實上,在目前SARS的感染途徑已有所掌握的情況下--發燒後才具傳染力,此一考量顯然是非理性之恐慌所致。然而在輿論大肆抨擊後,卻又決定恢復國文、英文之作文,但其他非選擇題型(如計算題)卻仍舊不考,為何如此決定?若是閱卷教師集體感染的考慮不再或可受到掌控,那麼,又為什麼只恢復國文、英文之作文?這中間,讓人看不出任何一絲的理性決策依據。

 

事實上,在SARS蔓延後,教育部的諸項決定就無法讓人看出任何的理性成分,例如是否讓感染區考生參與考試,教育部就與衛生署立場迥異。比起執掌感染控制的衛生署,教育部的要求可說是無理而嚴苛;是否該設置隔離考場?是否需戴口罩應試?衛生署在釐清感染途徑與特性後,所做出的專業判斷,竟都不被教育部所採納,甚至完全顯露出其恐慌之心態,渾然不覺此一恐慌心態,正是助長社會非理性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部成為一個非理性的機構,這是多麼大的諷刺啊!

 

說句坦白、但不甚中聽的話,近幾年來,教育部的諸般決策著實讓人有混亂且失靈的感受。從九年一貫教育實施後的混亂,教育部僅能在枝微末節處下手,徒增治絲益棼之憾;而在九年一貫政策一團混亂之際,卻又貿然提出毫無具體內容的12年國教;再到最近SARS蔓延後的種種慌錯言行,令人不禁懷疑,如此失靈的一部機器,該如何擔負起教育這一百年大計呢?

 

 

(回目錄)

 

 

【左右看】公投在台灣

 

【左看】流於形式民主

 

向紅岩

 

WHO七度叩關失敗,阿扁再次以外交轉內政手法,成功轉移民眾對政府防疫無能的批評後,行政院又提議於明年總統大選,同步辦理加入WHO與核四諮詢性公投。

 

有鑑於公投在台灣社會始終與統獨議題相互糾葛,以致民進黨每次提出公投,最終都以藍綠意識形態大對決收場,長此以往反而變相造成公投運動的窒礙難行。於是某大報社論邇來也開始呼籲「讓公投卸下統獨包袱」,並據此觀點進一步闡釋:「公民投票並不是不可觸碰的洪水猛獸,相反的,它是台灣民主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在許多民主國家,公民投票都是人民表達意見的一種常態機制。無論在憲政上如何定位,都是人民權力的直接行使,對行政權產生相當的約束力,也可以彌補代議制度之不足。」

 

然而,即使依其所言,暫且拋開統獨對公投造成的扭曲影響,重新去檢視公投與民主發展的關係,卻也發現,這樣的觀點仍然大有問題。因為該說法,只以參與決策人數的擴大,來說明公投比代議制更符合民主精神,卻忽略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整個文化意識形態都為統治精英而服膺,因此即便民眾有了行使公投的權力,但在多數人尚未掙脫知識的階級性前,公投所能實現的也只是形式上的民主。(文字工作者)

 

【右看】淪為政治圖騰

 

韓鑫

 

行政院有意在明年總統選舉時,就加入世界衛生組織與核四存廢問題舉行首次的全國性公民投票。立法院並已將行政院所提之公投法草案排入本週三的議程,預料將再次引爆藍綠朝野大對決。

 

伴隨大型選舉開辦諮詢性公投,向來是民進黨在各式選戰中慣用的議題設定手法。如今扁政府又選在此時重做馮婦,其政治考量無非是想藉WHO議題創造出來的可用民氣,一面安撫正在為核四公投千里苦行的林義雄,以提振綠營選票,一面則擾亂在野黨,使其在反對扁連任與支持WHO公投(核四公投只是夾帶)間進退失據。

 

雖然,在總統大選時進行同步公投,在某些程度上可能會產生激化選情、動員票源的效果。但扁政府若一直習慣性消費公投,將其視做煽動收割的工具,就難以期待它能夠卸下統獨的政治包袱,最終也將牽絆這項民意機制的使用。

 

公民投票,本是人民應有的權利,也是吸引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一種手段,其目的是希望讓公民社會的運作,可以透過一次次參與決策的過程而漸趨成熟,以達到日後擴大社會資源整合的效果。然而,如此具有公共性與現代性指標的公民運動,卻在綠營只顧選戰的短線操作下,每每淪為一種空洞的政治圖騰,殊為憾事。(時事觀察員)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johann@lih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