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3/06/02》═════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老闆級學生放下身段 重返校園
◎ 理性看待健保IC卡的防疫光環
********************************************************************
◎ 老闆級學生放下身段 重返校園
▓實習記者吳安琪專題報導
晚間六點半,正是公司下班的時候,但是在許多大學的校園裡,你卻可以發現一些企業主管的身影。他們都是要來進修的,就讀目前熱門的高階主管管理課程。
這些剛從公司趕來的在職學生,晚餐還沒吃,就先開讀書會討論他們待會上課的內容。這些所謂的在職生,有點不太一樣,因為通常他們拿出名片,頭銜不是副總就是經理級以上的人物,很少例外。在辦公室,他們可能都是帶領上百人的主管級人物,而為什麼他們還要重回校園當學生?有人為了充電,有人為了學位,職場上打拼多年,現在有機會回到學校,他們更加珍惜把握,因此他們上課前開讀書會,上課時更是盡可能爭取跟老師討論問題的機會。事業有成,再回來校園充電,他們完全沒有商場上的身段,而面對課業,他們虛懷若谷謙卑學習。
EMBA在學界及企業界迅速竄起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台灣欲發展成為亞太營運中心,企業界對高級管理人才需求日殷,不僅是量必須增加,質更是需要提昇;其二,就中高級管理者本身來說,面臨企業生態的轉變,必須有提昇自我實力的自覺,才能成為優秀的領導者,適時地創造企業契機;其三,EMBA授予正式碩士學位,讓對自己學歷不甚滿意的人,有一個方便進修與獲得更高學歷憑證的管道,為將來的升遷厚實資本。
充電助於提昇工作品質
政大EMBA學生、也是經濟日報政治組召集人劉秀珍則表示,她工作逾10年又繼續充電,不但有助於提昇她的工作品質,也可以更寬廣的角度,檢視每天工作的內涵,特別是對每天都變化不定的採訪工作而言,如果自己能夠準備得愈充分,無庸置疑,收穫會愈多,成績愈是可觀。然而,雖然從工作中學習,是成長的不二法門,但要有系統的學習,卻唯有學校才能提供這樣的訓練。因此,她選擇重回學校和同學間的切磋琢磨,由於大家來自不同領域,上課充分討論,一起準備作業,大家無拘無束交換實務經驗的心得,這種收穫難能可貴。
業務與課業的責任中掙扎不已
太古汽車集團零件部副理王其宏也表示,身處於這樣一個複雜又快速多變的時代中,作為一個年輕的經理人,想在事業上的任何位置都能有所發揮。對他來說,雖然所從事的算是一般人所謂傳統產業的汽車業,但研究所畢業後的這幾年一路走來,也看到了產業競爭中沒有永遠的贏家。在台灣無可避免面對國際化競爭的此時,任何事業上的決策所影響的可能不僅僅是當下的環境,他希望必須能對未來3、5甚至10年的發展有所瞭解,因而興起了報考EMBA的念頭。
他也提到,每次上課前,總在辦公室內未完的業務與課業的責任中掙扎,但每次上課後,總有又做了一次正確抉擇的感覺。雖然完全犧牲了假日與下班後的時光,但這種難得的收獲,在工作上及人際關係上的收益,遠不是一般企業內的自我成長所能比較的。
面對這些平均年齡40歲、各大企業赫赫有名的老闆級學生,教授上課的心態也會有所不同。政大國貿系教授胡聯國表示,EMBA的師生互動比較好,學生對於問題的闡述較為明確,也比較尊重個案的探討。因為有工作經驗,所以個案可以信手捻來,問題也可以談得比較淋漓盡致。
胡聯國表示自己是用比較虛心求教的態度上課,因為教學本來就是教學相長,同學們的學習態度,會讓他覺得收穫很多。因為有些主管很會做決策,但是對於這個決策的前提、風險如何?卻提不出足以說服部屬或老闆的理由;或者是當部屬提出一個你不贊同的意見,也說不出所以然來。這些都不是光靠多讀一些理論就可以解決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課堂上藉由一個又一個的個案討論,讓學生提出問題、意見及想法,老師再從旁指引,透過彼此的交流,不但能汲取他人寶貴的經驗,碰撞出新的想法,更能將過去累積的經驗、智慧條理化。
政大EMBA的學生們除了事業穩固,通常他們也都已經有家庭,現在為了重回校園進修,家庭以及工作方面可能就必須有所犧牲。
由於EMBA的學生都在企業中扮演重要角色,為使學生課業、學業兼顧,上課時間也與一般生不同,多以晚間、週末及暑期為主,或集中在一天上課;原則上3年可以修業完畢,除中央大學規定非管理相關科系畢需補學分外,其餘各校均毋須再回大學部補修學分,獲得正式碩士學位。
政大EMBA學生、誠泰銀行資深經理曾鴻鳴表示,本來在假日公餘的時候,時間都會撥給家庭和小孩,現在有了別的目標,大部分的時間是要放在學業上面的。修讀這門課程讓他覺得很值得。
錄取指標:格局大
野心夠
然而,沒有顯赫的背景,待的公司又不是跨國企業或大型公司,職位也不夠高,難道就得被高貴又貴的高階主管管理碩士課程摒於門外嗎?其實,只要你有兩把刷子,用考的,一樣可以與大老闆做同學,但是學費可一文都不能少。
以政大EMBA國貿系的報考資格來說,應考資格應累計6年以上工作經驗者;或碩士後具4年以上工作經驗者;或博士後具2年以上工作經驗者。而學費方面則是採用學分費制,修習一學分費用為8,000元,學雜費是適用政大商學院碩士班的收費標準收費。
EMBA的推薦甄試入學管道,被認為是比應試者的背景、公司規模、還有財富,甚至被懷疑有內定名單。去年台大與政大又爆發應考者重複報考,以致被取消錄取資格的事件,在考生與學校之間引起很大的震撼。不過,一般考試入學就沒有「一人一所」的限制,只要考試日期不撞期,愛考幾家就考幾家,一心向學的甄試落榜生,會捲土重來參加一般考試入學,只是報名費3,000元貴得嚇人,學分費、學雜費也與甄試入學者一樣昂貴。
由於一般考試入學的筆試成績占總成績的比率比較高,降低主觀給分,所以引起的內定疑慮就比較低。有的學校書面審查加上口試成績,占總成績竟高達7成,恐難脫「瓜田李下」之嫌。對於是不是只錄取高階主管?現就讀政大EMBA並已在花旗銀行擔任副理的呂俊德表示,以考試的百分比例分配來說,包含了履歷資料30%,筆試30%以及口試40%,雖然說口試比例所佔比筆試高,但是職位高面試,也要應答如流,其它部份過得去,總分才能贏過別人,脫穎而出。
政治大學國貿系系主任邱志聖則表示,他平衡看待每一個指標,對於報考者盡量不去做量化的動作,要求每一個審核委員全方位的審核每位報考者的學歷、經歷、目前的工作,以及其未來的目標與整個課程的配合度,也就是說他未來的目標是不是跟課程相近。應考者不能是只想走一個很的狹隘方向,而是有遠見、希望將來能成為於全球經營環境中有一席之地的人才。是不是有這種的心胸,不侷限於小區域或是小領域裡面,是邱志聖最關心的一點。所以說他們希望能平衡的看待每一個指標,來做最好的判斷。
從過去錄取的經驗他們發現,其實要找到學歷、經歷、職位、公司,及目標等各方面都完全符合要求的人,其實也並不容易,所以大部分的應考者在某一些點上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不完美。假設自己在某一項指標上並不是完美的,並不代表你一定沒有機會,只要好好的努力,把你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錄取機會還是滿高的。
就政大全球經營管理EMBA考試過去的錄取資料來說,從學歷、經歷、職位、公司大小來看,各種背景的人都有,不侷限於某一特定的指標,因為學員的背景不同,領域與職位高低也不太一樣,所以學員一起學習時能夠互補,更能從中學習各個領域、各個階層的思想,這對EMBA的施教者也是非常大的收穫。
拓展人脈
許多人就讀EMBA都是希望能夠讓理論與職場結合,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但是,在這個無時無刻都在競爭的時代,每個人皆有私心。既然EMBA裡有許多的高階主管就讀,會不會有人利用這一個管道來拓展自己的人脈?
呂俊德表示,其實班上同學之間的感情都不錯,都會交到知心朋友。是不是拓展人脈?或許有一點點,但並非不就讀EMBA就沒人脈、沒朋友、沒知己了,只是多一個機會與場合可認識多一點人,但有時你在某個位子時就會有人脈,不在位了,人脈也就不見了。
以呂俊德的觀察,許多同學進來真的是為了求知,縱然不像大學時代那麼三更燈火五更雞,或有人隔行如隔山似懂非懂,或者是年紀真的大了,但的確7成至8成的同學是書到用時方恨少,或因隔行如隔山而想補強才來唸的,當然9成9的同學希望唸完能更具職場優勢,或得到加薪的回饋。
系主任邱志聖也表示,就讀EMBA時,遇到的同學有些並不一定是高階主管,但大家都能放下身段,一起讀書、一起玩樂、一起開party、一起運動、一起用功,這樣的學習過程,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這種跨領域的融合,往往是創新知識的來源,真正創新的知識大多非源自於相同領域,而是在不同領域間,突然產生的不同的想法,激發某一個領域的創新。
台灣每年有10萬個人想成為EMBA學員,然而入學名額卻僅有1萬名,10%的錄取率,比大學入學還低。但是經過多年的奮鬥與歷練,有些人逐漸躍居企業要津,隨之而來的是面臨管理、經營上的瓶頸,再進修已成為企業中高主管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面對越來越多國內外MBA新興人才,以及越來越多元化的企業生態,如何能讓自己永遠走在時代的尖端?這是許多資深企業主管所面對的危機。由於EMBA的同學都是來自各企業的精英,不論是本土、外商,各路英雄齊聚一堂,不但可以彼此切磋,交換不同的經驗及觀點,藉以開拓視野打破現有格局,再加上國內外管理名師指引,更能刺激學習效果,就有人形容EMBA學生的求學態度,活生生就是另一種台灣經濟力的展現。
◎理性看待健保IC卡的防疫光環
文▓林宜慧(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丁文(台灣愛之希望協會理事)
SARS陰影籠罩全台,不只是小老百姓人心惶惶,政府官員更是手忙腳亂。
先前媒體發佈SARS具有飛沫傳染的特性,民眾瘋狂搶購口罩,甚至傳出不肖商人囤積居奇或以劣質材料矇充,以及政府以「醫療優先」為理由,在海關攔截商人合法進口貨品等等亂象。直到近幾日,我們才漸漸得到新的訊息:若非在密閉空間中,其實不需要一直戴著口罩。
台灣民情短時間內很難擺脫一窩蜂的特質,尤其是面對存在致死率的疾病,這是人性之常,不應苛責。但是,政府做為決策單位與執行單位,不能等同一般民眾論,我們期待政府官員與民意代表是理性的,做為一個百姓,政府的作為是我們所能仰賴。
但是,近日某民意代表登高一呼,要求加速健保IC卡的建置速度,理由為健保IC卡的機制能夠對SARS疫情的診斷有幫助,醫師透過健保IC卡所收錄之個人醫療相關資訊,對求診病人過去疾病史的瞭解,能夠進行正確診斷,對整體SARS疫情的蔓延有遏止的功能。
民代一呼百諾,連政務官也頷首連連,積極建議醫療院所執行。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健保IC卡相關制度的小百姓,我們為此擔心不已。我們一路跟隨健保IC卡的誕生與成長,深刻認識因健保IC卡而生的種種爭議與倫理問題,項項至今懸而未決,卻因為「控制SARS疫情蔓延」的光環實在太耀眼,蒙蔽了理性理解的階梯,以為一步可登天。
在此,我們願提出以下幾點長期觀察結果,以及健保IC建置現況遭遇的種種問題,誠懇呼籲審慎評估健保IC卡是否真能協助台灣對抗對抗SARS疫情:
一、就法源精神而言,傳染病防治法第一條開宗明義指出:「為杜絕傳染病之發生、傳染及蔓延,特制定本法。」
全民健康保險法第一條則稱:「為增進全體國民健康,辦理全民健康保險(以下簡稱本保險),以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
我們清楚看到,其二者各司專責,不能混為一談。SARS很明確是傳染性疾病,已有傳染病防治法及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防治及抒困暫行條例在運作,作為疫情之控制與管理,不應以健保IC卡的相關法規之修正混淆二者的立法與執法之正當性。
二、SARS的診斷需憑藉專業的檢驗試劑才能判定,不是靠醫師的表徵判斷就可以作到,不應以此混洧視聽。
我們也看到,新加坡、香港、越南、中國大陸等國,在沒有健保IC卡或類似的醫療管理制度的狀況下,也可以把防疫工作作好,追根究底,在於傳染病防治法的落實執行,並不在於有無健保IC卡。我們要認清這是似是而非,牽強附會的陳述。
三、現階段的健保IC卡只能作看病的憑證,不是一個電子病歷,如果說使用健保IC卡就已經瞭解個人過去疾病史以及知悉個人曾有之就診紀錄,實是誇大了健保IC卡的功能,是不實陳述。
現行的健保紙卡已登載就醫日期及醫院,與健保IC卡並無不同,已提供醫護人員知悉病人是否來自感染病院,而正規醫院轉診制度應提供簡要病歷以利個人轉診,醫療院所若能落實執行,已達目的。
四、醫療院所執行醫療行為本應作各種基本防護,「跨院交叉感染」係不按基本防護措操作之結果,我們認為不應將罪責歸咎於無辜的病人。
我們理解到,台灣社會對於SARS疑似病例的歧視態度以及不友善的對待,才是令SARS疑似病例就醫或轉診時不敢誠實以告的原因。
五、對感染醫院不能清查到院看診的病人資料,是該醫院的行政管理問題,對院內資料控管不得當,不應牽扯到健保IC卡的相關法規之修正。
六、全民健康保險法配合健保IC卡的修法之所以會被擱置,起因於違反人權的基本保障,侵犯個人隱私權,並與其它法條相衝突,故再行修法。
並且,耗費大量經費於建置軟硬體、人員訓練、行政費用,終其目的,只為健保局的行政方便,把健保卡的就醫憑證的功能,擴大解釋與擴張功能,變成一個承載大量個人資料的工具。卻因為侵犯人權太甚而窒礙難行,行政機關因此積極想要修法解套。
因此,我們要很誠懇的請本案的提案民代、附議民代以及所有附議人士,放下身段,撇開將人民當成潛在嫌疑犯的念頭,彎下腰來看看人民不願誠實告知個人就醫史與疾病史的原因,是因為沒有人願意自己被當成「人球」、被視為「瘟神」,否則,身體已經不舒服了,怎麼可能不期待趕緊看醫生、趕快把病醫好呢?
我們認為,透過醫療體系的檢討與修正,再次建立民眾對醫療體系的信任,藉此鼓舞民眾誠實告知個人疾病狀況與歷史,方為當前要務,而不是寄望匆匆推動健保IC卡這個爭議未決又妾身未明的制度來協助疫情。
若政府有關單位堅持忽略民眾作為一個「人」的基本就醫需求,而選擇以健保IC卡此形同控管人民的另道機制介入,我們已經可以預見,有能力選擇不使用健保制度的個人將會漸漸脫離,而無條件放棄健康保險的一般社會大眾,只能一次次累積對政府單位與醫療體系的不滿,將對政府的信賴漸漸侵蝕,也令全民健康保險制度更加岌岌可危,這絕非您我所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