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3/06/10》═════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來去紫禁城 會見林毅夫
◎ 他山之石 美國教師工會表示,攻擊老師的事件愈來愈多
◎ 多元入學以後
◎ 7月徵文 關於畢業典禮
********************************************************************
◎來去紫禁城
會見林毅夫
文▓魏宏晉
去年才到北大,我透過朋友安排拜見了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早在10多年前,我就曾聽過宜蘭的民主運動前輩談起這位由台灣叛逃中國的傳奇人物,可謂「仰慕」已久,到北大有機會當然要見見他。
先撇開政治和敵我不談,林毅夫確實是個秀異份子。台灣和中國對峙數十年,兩邊用各種方式橫渡台灣海峽投奔對方的人不計其數,林毅夫抱籃球從金門游到廈門上岸投降,雖然神勇,也還算不上英雄第一,不抱籃球就靠游泳從中國游到香港、金門、馬祖的「反共義士」,其實不少。然而,會游泳的,頂多當幾天英雄,被政治宣傳利用完畢,多半就銷聲匿跡了,可是林毅夫不同,他不只進北大念完碩士,又可以在中國和美國關係才起步的80年代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從學於經濟學大師舒茲,而後拿到博士,再回北大任教,當上教授,在北大東北角擁有一塊佔全校面積沒有十分之一、也有廿分之一的「朗潤園」,作了全新的整修以為其研究中心,其人在北大的地位可想而知。
當然他不只在北大地位崇高,他還是全國政協委員,經常上電視主持全國性的經濟等學術會議等。據說他還是某些政治大頭的重要幕僚,雖然沒人證實此說,但是有人告訴我他以前住的地方是軍方在北京所有、沒有門牌,而且有秘密通道直通中南海的四合院。我試著問他現今的住處,他說住在什剎海,這裡雖然聽起來較不神秘,但也是中國黨政軍要員的居住集中地。
看來林教授離開台灣後,在中國混得不是普通的好,甚至「神秘」到有點叫人看不清他到底好到什麼地步?高來高去的部分,實在不是小老百姓可以看透的。就可以明白之處觀來,林教授做學問確實也有過人之處,他的研究專長是中國農村經濟,在這領域中,他是獨占鰲頭的專家,沒人能和他競爭,他的論文在國際刊物上被引用數是華人經濟學家的第二名。這人不只是游泳健將,做學問也有一套,文武全才,台灣留不住他,說實在的──很可惜。
由於沒什麼淵源,拜見林毅夫就只是以一個慕名的台灣學生身分求見而已,當然也談不了什麼。去到他的辦公室,大是很大,也許有20坪吧!但沒有太豪華,就是普通校、院長辦公室的樣子,再多一些書和資料罷了。值得觀察的是那些書籍和資料看來散亂放置,顯示它們是真的在被使用著,而不似很多人擺書當裝飾。窗檯上擺了一些照片,多半是和名人、政要的合照,我記得其中有很多是台灣要人,具體的只記得有蕭萬長,其他的就記不清了。
林教授很平易近人,就像他在電視上的樣子一樣。記得有回和一位中國媒體的記者閒扯提到林毅夫,記者告訴我,林毅夫是在電視上唯一可以談笑風生、態度自然而不令人生厭的中國政要。確實我看過幾次他和記者開玩笑的鏡頭和畫面,這樣的態度,在別的中國政客身上是看不到的,不知道這是否和他身上的台灣基因有關?
林毅夫不假秘書,親自泡茶給我,讓我有點兒受寵若驚。我們由閒聊開始,他先謝了我在台灣時曾赴其父告別式場弔唁,我很驚異這樣的小事他也可以掌握,其實我只是在式場上見到他的夫人陳老師,打了一下招呼,這樣的小事就讓他留了意,可見其他的「大事」,他更應是一絲不茍的。
我們泛泛地聊了一些,當然不免談到台灣的現況,由於初見面,彼此都保留了一些立場,所以多半是聽聽對方,然後不加評論地點頭稱是,當然,我是學生,點頭的時間是多些的。林教授的一些看法確實發人深省,比如說,他覺得台灣經濟出現了問題,而且有危機潛藏。台灣的國民平均所得在10年前超過1萬美元後,成長就一直沒起色,至今只在1萬4、5千打轉,比諸美、日、新加坡等國,國民平均所得超過1萬美元後,不到10年就能破兩萬,然後超過3萬,相較之下,台灣是有問題的。
林教授談的一些台灣問題確實有其獨到之處,但是他有個結論,我卻不太贊同。他認為,台灣一定要把經濟穩住,因為「除了經濟,台灣什麼都沒有」。其實台灣只有經濟成就可以見人的論調,我不是第一次聽到,絕大部分的中國人,甚至是大部分的台灣人都這麼認為,然而真的是如此嗎?我們來看中東的有錢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他們靠石油賺錢,可是政治完全受制於美國,不只在國際沒有多少的發展身手的空間,在鄰邦間也樹敵無數;在國內則實施高壓政治,不容異議人士生存,國家體質不健全,完全沒有抵禦外患的能力,1991年,科威特一度被伊拉克併吞,國內毫無反抗之力就是明證。
如果台灣真的是只有「經濟」而已,那我們就跟香港一樣,不會有台灣意識的產生。九七年當香港被中國收回時,港人儘管恐慌,但是沒有太多積極的反抗,而今成為中國人,已是港人不可改變的宿命。我們想想看,今天要是定一個時程表,要我們放棄中華民國護照,降下中國民國國旗,不准再唱中華民國國歌,改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護照、國旗、國歌取代之,中國國家主席親臨台北主持接收台灣的儀式,就算我們的政府投降妥協,台灣人會選擇乖乖當順民,不起而反抗嗎?顯然的,除了經濟,我們還有很多很多特殊的「台灣基因」,我們不該視而不見。
雖然出身台灣,林毅夫當然有選擇當中國人的權力,就像很多生而為台灣人、中國人的人士也可以選擇當美國人、英國人一樣,政治認同的選擇權是人生而為人的天賦人權。不過林老師也許離開台灣太久了,不能夠了解台灣已經和他離開時的情況有天壤之別,他以現今一切只看錢、相對落後的中國觀念來評價與分析台灣,其實是不深刻且危險的。身在一個框架明確的世界裡,林毅夫縱使天縱英明,也很難有更超越的思考,孫悟空再會翻,也翻不出如來佛的五指山。林教授當年如果咬咬牙,在自由世界裡發展,以其天資及努力,今天學術成就應該是會更傲人的,他的論文被引用數,也許是華人第一,而非第二了。不過如果他志向更高,不只是在學術,還想在政治上發展抱負,那只能說人各有志了。
(北京大學博士生)
◎他山之石
美國教師工會表示,攻擊老師的事件愈來愈多
編譯▓賴明芝
美國教師工會日前表示,比起去年,發生在紐約市公立學校的攻擊老師事件,增加至20%以上。
工會主席藍迪˙韋加廷表示,光這個學年,學生攻擊老師的事件就增加至869件,達到26%,這類事件在去年同一時期為690件。
工會根據各類型的攻擊事件做出這項統計,其中包括施暴、性侵害、搶劫、和過失傷害等。
工會所公佈的這項數據也顯示,小學生攻擊老師的數量增加了近53%,從254件暴增至388件。
韋加廷舉了去年12月發生在布朗克斯郡「18號公立學校」的攻擊事件作為例子。一名6歲的小學一年級學生掐住一名同班同學的脖子,然後又用一把椅子攻擊兩名老師和一名社工,使社工的頭部造成深長的傷口。
韋加廷表示:「結果是,我們需要改善校內的風氣。我們得澄清的是,要是有學生或是老師被攻擊,要有明快的處置。」
此外,該工會的研究並沒有明確指出暴力行為增加的原因為何,但是,韋加廷說,可能的原因包括疲軟的經濟、國際事件所帶來的緊張感,以及校方無法有效執行校規。
但該數據也強調一項事實,也就是,描述和計算這類校園暴力事件的方法上,不儘相同。
因為,紐約市長布倫伯格上禮拜才說,整體上,校園犯罪事件已經減少了6%,重大犯罪方面也減少了8%。
市政府官員表示,市長所引用的數據特別是指法律上「犯罪」的部分,比方說,觸犯刑法或是必須交由警方處理的類型。
紐約市教育局握有並不屬於法律上犯罪部分的校園暴力事件紀錄,但是,是政府官員並沒有對外公布這些數據。
韋加廷承認,很多的攻擊事件也反映了她提的數據並不符合犯罪指控的標準。以之前提出的小一生攻擊事件為例,該名女童的年齡根本無法就觸犯刑法的攻擊事件標準處理。
紐約市教育局長克萊表示,絕不容許校園裡存在暴力事件,對於老師們遭逢攻擊的情況愈來愈多,也不能接受。
他說:「我已經說的很清楚,我們的教育制度不會接受任何對老師的攻擊事件,同時,也下達命令,必須做出適當的懲戒。」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
◎多元入學以後
文▓詠竹
一天晚上接到一通很緊急的電話,是一位高中生的父親打來的的,他正在唸高二的女兒要寫報告,老師指定了許多首樂府詩,跟學生說《樂府詩集》、《昭明文選》、《玉臺新詠》裡有,要學生找出這些詩的白話翻譯並寫成報告,因此打電話來問嘉義何處買得到這些書的翻譯本。由於這些書都不便宜,我不建議不想唸中文系的高中生買這些書,讓他先來借我的書應急。
借書時這位父親來了,女兒沒來,女兒在趕其他的報告。我詳細教這位父親如何使用中正大學圖書館。他告訴我,第二天要去圖書館,也是他會去,女兒沒時間去。
他對我說,現在多元入學,和我高中時不一樣了。我的高中時代天天考試,多元入學以後考試少了,報告多了。女兒的報告要資料,都是他的工作,女兒寫報告要什麼資料,他就得上天下地去找出來。報告都要用網路交,家裡沒有網路不行;課本版本太多了,不補習不行。多元入學實在累人。我提到我妹妹以前甄試,為了寫不出吹噓自己的東西而哭,最後還是要爸爸幫忙,那位父親不好意思的說道:「我女兒自傳是我寫的。我太太說都不知道我會寫自傳,沒辦法,被逼急了只好寫。」
他是一個愛女兒的父親,為了女兒生學需要,東奔西跑代女兒借書、影印資料,不惜花錢給女兒補習、花錢安裝電腦網路、買一堆只為了寫一次報告就不會再看的書,還花時間幫女兒寫自傳,女兒做科展要出門做調查,他當然要義務接送。他說,沒權沒勢,他只能幫女兒做到這樣。
父愛感人。但是我心裡在想:那些沒有好父母的孩子,父母遺忘了他們,學校和升學管道是否也遺忘了他們?
(大學生)
受到SARS影響,今年不少畢業生都沒有畢業典禮、或是變成有點沒看頭的網路畢典。關於畢業典禮,您有沒有特別的回憶?特別的想法?特別的好點子辦畢業典禮?無論是曾在畢典後「算帳」、或是分手、報仇……歡迎您寫下難忘的畢業典禮與大家分享
投稿方式:請將稿件mail到hyouki@lihpao.com,註明「每月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