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社論】大學「行政法人」化的背後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06.17

 

─────── 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大學「行政法人」化的背後

 

【左右看】全產總改選在即

 

【教育小報報】

 

******************************************************

【社論大學「行政法人」化的背後

 

行政院最近通過了大學法修正草案,大學法的修改,再度引起教育界的重視。

 

本次大學法行政院修正版的重點在於將公立大學「行政法人」化。行政院的目的,可能是為了讓公立大學的財務管理與會計較具彈性,以便讓各公立大學得以自由地以高薪延聘講座教授,或進行其他計畫。

 

但「行政法人」的設計,並不是為了教育機構而設,而是為了一般行政機構的改造而規劃,其目的主要為使行政機關達到「瘦身」要求。此與教改人士所倡議的大學「公法人」化是不相符的。

 

誠然,10多年前大學改革人士之所以倡議「公法人」化,目的之一也在於突破舊有公立大學在財務管理上的諸多不必要限制。然而,「行政法人」更主要的目標在於讓「行政法人」化的公家機構透過市場機制,自行承擔更多籌款工作,以此達到政府「瘦身」目的。這種制度用在一般行政單位,或許恰當;但用於教育或其他社福機構,則有待商榷。一旦要教育或社福機構自行籌措經費,必然將使教育或社會福利商品化;如此設什麼系所、聘什麼老師、開什麼課程等攸關教學自由與學術獨立的事務,勢將遭受市場獲利因素干擾,而失去了應有的自主與獨立性格。

 

民進黨政府將大學朝向商品化修改,至少說明扁政府不懂高等教育性質,不瞭解商品化對教育事業可能造成的傷害。他們輕率地將為一般行政機構設計的「行政法人」應用到大學,說明在扁政權團隊眼裡,教育和一般行政機構本質並無差別。

 

公平地說,教育商品化並不始自民進黨政權。從李登輝時代,藉由「教育鬆綁」口號,商品化已悄悄塞進教改的內容中。教育的確要改革,過去教育部的確管得太多,鬆綁確有必要,但政府卻利用這種教改呼聲,將政府該承擔的責任趁機脫手,以減輕財政赤字的壓力。

 

這裡我們必須提出,財政赤字固起因於政府亂花錢,但解決之道,決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亂砍各部門預算;該省的要省,該花的還是要花。政府許多該省的沒省,卻藉口赤字負擔而刪減該花的錢;另外,該收的稅也未收,這也是造成赤字的困境。

 

這種理財不當的情況是從李登輝時代開始,但民進黨一貫以改革者自居,而其所謂改革方向,竟是延續李登輝的極右路線,委實發人深省。

 

 

(回目錄)

 

 

【左右看】全產總改選在即

 

【左看】清算過去,展望未來

 

▓鄭谷雨

 

全國產業總工會成立於公元2000年總統大選後,當時號稱台灣唯一獨立、自主、進步的總工會。全產總的成立是台灣各支工運力量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做為台灣工運階段發展目標提出來並努力落實的產物。

 

擘劃之初曾有許多願景,諸如形成階級政黨、擴大社會結盟等。3年下來,全產總面臨改選,回顧3年來的全產總,不但各種進步願景無一實現,甚至與目標背道而馳。當年84工時案已突顯全產總領導層的搖擺曖味,台汽的私有化,全產總不但刻意與工會抗爭保持距離,更只將焦點擺在接收工會遺產。經發會期間更徹底暴露全產總領導層的妥協、投降,甚至淪為新政府惡質勞工政策的遮羞布。

 

隨後全產總不但只是某派某系的禁臠,更使創始精神淪喪殆盡。本來,工會領導層的保守化、官僚化幾乎是工運無法不面對的課題,但是全產總變質之迅速,實在令人嘆為觀止,也說明台灣工運根基之薄弱與工人階級意識之後進。關心台灣工運前景與社會變革前途的朋友們,與其痛罵全產總主流勢力,不如認真面對台灣工運軌跡,重新反思我們在運動方向、宣傳教育、組織策略及鬥爭方式的缺失,拋棄過去機會主義、尾巴主義,以至以立法請願運動為主、期待勞資政策協商的運動模式等,期待真正走出新局。

 

(社運工作者)

 

【右看】工會工運要跳脫政治介入

 

▓林國斌

 

自我標榜為自主、進步又代表台灣勞工的總工會──全國產業總工會,在成立3年後,面臨了領導層換屆改選的關鍵時刻。過去3年來,台灣工會生態可說是千奇百怪,原來一家獨大的全國總工會,在國民黨失去掌控權後,實際上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各種名稱花樣的所謂「總工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號稱有「八大總工會」。

 

總工會的山頭林立自然夾雜著個人派系的恩怨,以及各種錯綜複雜的政經利益糾葛。在其中除山頭主義作祟外,更不乏政黨介入的陰影。前陣子,全國總工會的改選糾紛就是一個明證。目前看來,全總理事長有鮮明的橘營色彩,其他總工會各有藍黨背景,在政黨介入下,工會是否能維持純淨色彩實在很難說。尤令人扼腕的是,原來是自主工會集結而成的全產總也難洗刷綠色陰影,3年內不但諸多政策走向和執政黨相呼應引人非議,在此次改選,更盛傳主管機關和執政黨強力運作,甚至不乏金錢助選傳聞,已為選舉的公平公正蒙上陰影,似乎重演先前電信工會的案例。

 

工會是市民社會的重要支柱力量,本來目的就是維護工人利益,不應泛政治化,否則原單純的組織就會遭到污染,喪失原本精神。我們深盼各派和執政當局能夠自制,工會幹部也不應身陷染缸,讓我們還工運、工會一片清淨的空間。

 

(自由撰稿人)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johann@lih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