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小鋪電子報NO.72█▇▆▅▄▃▂▁╴
2003.06.20
媒體小鋪電子報的存在是為了:認識媒體、批判媒體、改造媒體。
從知識與行動中,建造新的媒體生活。
................................................................................
《小二叨絮》安靜
剛剛看完公視紀錄觀點的「和平風暴」,終於可以在電子媒體中,用
安靜的方式與心情重新思考這件事情
(五分珠)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
我也是觀眾
文/管中祥
「台灣霹靂火」火到不行,隨著劇情高潮不斷,收視率強佔第一,雖
然為三立賺了不少鈔票,演員卻是累到不行,幾個主要演員不但高掛
病號也紛紛表示求去,沒想到三立副總蘇麗媚卻嗆聲說:「其實要我
放人,我明天就可以讓他們走,但是我要給觀眾一個交代。而且,走
了後請等10年後再回來。」
這種「狹觀眾以令演員」的作法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幾年前為民視賺
進大筆鈔票的「飛龍在天」也有過類似的情形,在這些經營者的說辭
裡,觀眾是衣食父母,觀眾要看,豈能讓演員隨意放肆?
不過,到底觀眾是什麼呢?觀眾的意見真的會讓媒體老闆改變心意嗎?
事實上,許多時候觀眾是模糊、籠統的,對媒體經營者而言,其實只
是同質性的個體與數字,除非你有一些特別的反應,要不然媒體老闆
只會把你當作是收視率中的百分比。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上網路相關的討論群組,裡頭有許多關於「台灣
霹靂火」的討論區與家族,在這些網站裡,你會發現其實觀眾是複雜
且異質的個體,每個人對這部戲的劇情發展,甚至有些觀眾對於三立
剝削演員的作法也表示極度的不滿。
然而,不管觀眾如何批評,除非拒看,或者讓電視台直接感到壓力,
否則,你不會有什麼特別,因為你依然只是整體收視率的一部分,也
就是說,不管你是著崇拜劉文聰的狠勁、欣賞李豔萍的連珠罵街的精
湛演技、認同馬阿敏與秀如的勇敢出櫃、或者邊看邊罵李正賢的豬頭
反應,都已經化為為電視台賺錢的數字;當然,你也可能對編劇洋洋
灑灑的荒謬劇情不太滿意,對於三立不管演員健康,只會為了賺錢而
要求演員拼命軋戲的作法也不認同,但如果不直接向電視台反應,一
樣逃不出蘇麗媚的手掌心。
不能否認,觀眾之間有著極大的差異,看電視的目的與得到的快樂也
不一樣,但有時這些差異在媒體的眼裡並沒有什麼不同,對他而言,
不管是觀眾的讚美或批評,就算是邊看邊罵,只要能增加節目收視率
,帶來廣告的就是好觀眾,除非,你直接告訴媒體你要什麼!
《流行開講》
燒不完的霹靂火
文/魏玓
有線電視三立電視台是近幾年來少數獲利突飛猛進的電視台之一,去
年全年營收28.2億(其中廣告營收為20.5億),盈餘14億,比前年成長
35%。三立的節目定位清楚,以所謂「本土」的通俗戲劇和綜藝路線取
勝,將目標鎖定在(特別是中、南部)的中、老年本省觀眾群,在市場
上成功地分享了原來主要由民視所佔據的區塊。
近年來,三立的本土時裝連續劇,與民視的本土古裝連續劇,似乎已
有分庭抗禮之勢。兩年前後者的《飛龍在天》轟動一時,數度延長集
數,前者的《台灣阿誠》當時同樣欲罷不能。如今民視《青龍好漢》
未能引起類似的風潮,但是三立的《台灣霹靂火》卻再次造成轟動。
雖然播出已經超過一整年,《霹靂火》仍在日前創下超過8%的高收視
率紀錄。更為特殊的是,這回《霹靂火》風靡的不只是中、老年的本
省族群,還包括大量的年輕學生觀眾。
如果你沒有興趣和時間注意到網路上不斷出現的《霹靂火》討論群組(
包括飾演男主角劉文聰的「秦楊版」),以及大量收集《霹靂火》劇照
、對白和音樂的網頁,相信你一定也曾經在最近收到許許多多轉寄而來
,有關《霹靂火》的笑話、新聞,甚至是週邊商品資訊。而浸淫和創
造這些資訊的人,顯然大部分是年輕族群。雖然說,我也知道有些年
輕人是一分鐘也看不下去,而8%的收視率也意味著還有很大一批人是
根本不看的。但是,這都不能否認「霹靂火現象」的存在。
為什麼年輕觀眾會如此著迷於這部顯然在風格與品味上非常不同於主
流年輕消費文化的連續劇?這絕對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議題,不過回答
來卻非常困難。在此本文無能回答,不過,有一些觀察或許有點意思
。有許多人覺得,《霹靂火》的劇情荒謬不堪,故事進展漏洞百出,
更不用說台詞和表演的誇張與煽情,「怎麼看得下去」?但我們不妨
這樣看,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才讓人著迷不已。據說有不少年輕觀眾
邊看邊笑,享受著荒謬劇情與認真表演的奇異融合,然後說出「怎麼
這麼誇張?」的樂趣。另外有一些人更為主動,他們眼見劇情推展的
天馬行空不近常理,乾脆自己在網路空間裡熱烈猜測和討論故事的下
一步,帶來某種生產性的樂趣。觀賞《霹靂火》變成一場生動的遊戲
,耗掉了時間,除了讓廣告滿檔,似乎沒有留下什麼。
《硬是NET》
被偷偷賣掉的作者權
文/劉昌德
聯合新聞網近期刊出一則〈新聞授權政策〉,要求使用者引用新聞報
導,必須付費取得該公司授權。這項根據著作權法的所謂「使用者付
費」措施,隨即引起網友討論與批評。議題在網路引起討論之後,聯
合新聞網迅速回應,除了在《南方電子報》上同步回覆網友批評文章
之外,並更改了授權政策。整個事件的演變,展現了網路使用者集體
行動的正面影響力;相關的討論可見本月10日的南方電子報,本文不
在此詳述。
然而可惜的是,事件中另一個重要的當事人——聯經報系的記者與編
輯、也就是文章與創作被引用的真正創作人,他們的聲音與意見卻反
而隱而不現。基本上,在「著作權」的概念下,新聞報導被視為媒體
雇主財產的一部份、而與媒體勞工無關;因此,網友引用主流媒體報
導或評論,也就被放在「是否侵犯媒體雇主的財產權」的脈絡下討
論。
不過,這種以著作權法出發的財產觀念,卻不是天經地義、唯一可保
障文字工作者智慧結晶的規範。國際記者協會就反對這種以「雇主擁
有員工一切勞動成果」的觀念,改而提倡以「作者權」(author's
rights)取而代之。簡單地說,在作者權的規範下,新聞評論與報導的
所有權人是作者而非雇主,所以雇主並不擁有這些文章的「重製權」
。以報紙為例,雇主付給記者薪水、記者依照工作契約交稿,已經在
報導刊登於報上的當天銀貨兩訖;因此,報社不能把記者文章又放在
付費資料庫中、或者集結起來出書或出版資料光碟片牟利。從作者權
概念出發,每一篇評論與報導內容的重製,應該是要經過創作者的同
意、而不是報社的授權。
當然,報老闆與管理階層也意識到有關新聞重製的法律爭議,因此幾
乎每家報社的工作契約中,都早早就強迫記者簽下讓渡著作權與重製
權的不平等條約。媒體老闆藉著不公平的工作契約,偷了記者勞工的
作者權在先;隨後又某種程度地曲解著作權法,要求非營利目的的使
用者付費,只怕有買空賣空、劫貧濟富之嫌。
《傳工在線》
標題學問大
文/Richard
前一陣子公司決定將原本的新聞標題全改為橫標,除了避免直標在英
文及阿拉伯數字表現上的不便之外,橫標也具有較醒目的優點。
我們每天看的新聞是經過許多記者採訪而成的,但記者回到報社、電
視台之後,大部分都只負責撰寫新聞內容,而主編、編輯才是負責下
標題的靈魂人物。過去常有媒體批評者罵記者標題下得太離譜,這其
實是冤枉他們,多數的人因為看不到編輯的名字,而讓記者背了黑鍋
。
下標題是需要許多學問的,因為標題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而且要能
夠很快地點出新聞的重點,同時也要公正客觀,所以有部分記者在交
稿時會先下一個簡單的標題給編輯參考,無論如何,標題的成敗都是
由編輯或是主編承擔。
在政治人物演說的SNG現場轉播過程中,除了可以看出編輯下標題是否
恰當之外,也可以看出政治人物對媒體掌握的程度。
有的政治人物常常會說了一串官腔官調,讓所有人都不知道重點是
哪一句,大家只好各憑本領自己下標題,但輪到懂媒體生態的政治人
物上場之後,雖然也是一串不知所云的官腔官調,但他們懂得以重複
或是加強語氣的方式來呈現他的意見,甚至以簡短的標語來凸顯出重
點,這時各電視台就會落入圈套之中,各台的標題都一樣,政治人物
對於媒體、宣傳的掌握程度的功力,由此可見一斑。
好的標題除了可以讓觀眾馬上瞭解新聞內容之外,也有畫龍點睛之效
,但反過來說,如果稍一不慎,新聞標題也可能會對社會甚至個人造
成永久的傷害。
例如前一陣子人人談SARS色變的時候,媒體以「超級感染源」來稱呼
一位曹姓女士,後來這位曹姓女性在出院時也向社會道歉,我就很迷
惘,為何她要承受社會莫名的壓力?因為這位曹女士也是病人,她並
沒有到處趴趴走,而是乖乖待在醫院診療,而且醫護人員也知道她是
SARS患者,但就因為醫院的防護作業疏失,導致院內感染,院方都將
罪過都推到病人身上,這是否合理,大家都心知肚明。
總之,編輯下標應該注意到的不只是標題是否契合新聞內容,也應該
更主動積極協助記者釐清新聞的角度,因為記者在採訪的時候極容易
受到消息來源的操控而影響報導的立場,編輯則因為處於後方的新聞
室當中,因此可以較中立的態度處理新聞,如果編輯都可以有這樣的
認知,就可以減少偏見報導或是社會標籤化的發生。
媒體工作甘苦談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dickchen/index.html
《媒體大不同》
公視即將推出「移民新娘」紀錄片「我的強娜威」、「黑仔討老婆」
經常挑戰高難度題材,又堅持弱勢關懷的公視優質紀錄片節目「紀錄
觀點」,將於6月26日與7月3日播出「移民新娘」三部曲的前兩部「我
的強娜威」、「黑仔討老婆」,透過鮮活的人物故事,描繪外籍新娘
在台灣面臨的各種問題與困境。
不同於多數媒體對外籍新娘呈現的浮面報導與刻板印象,「我的強
娜威」、「黑仔討老婆」兩片製作時間長達九個月,遠赴中南半島取
景拍攝,實際採訪柬埔寨與越南新娘的原生家庭,忠實記錄台灣人到
異國相親、結婚、回娘家的完整過程。當然,許多令人錯愕或傷感的
情節,也在片中一覽無遺。
導演蔡崇隆指出,台灣早年也是移民社會,大家都是移民的後裔,多
年來透過婚姻進入台灣的外籍新娘或大陸新娘,其實就是新女性移民
。就現有資料保守估計,大陸與東南亞的新娘總數已經超過三十萬人
,逼近外籍勞工與台灣原住民人口。
然而,政府及民間一直沒有正視她們的存在,加上媒體的負面報導,
使得這些移民新娘普遍被貼上無知、卑賤的社會標籤,只剩下家務勞
動或傳宗接代的工具價值。而外籍新娘的配偶圖像,往往不是肢體或
智力障礙,就是道德卑劣的騙徒或沙豬。
蔡崇隆表示,這兩部紀錄片希望不要重複既有的刻板印象,除了紀錄
所謂「買賣婚姻」的形成與問題,也能呈現這群跨越國界而結合的人
們,如何在婚姻與家庭的傳統場域中,迎向年齡、性別、文化與族群
等多種矛盾的挑戰,還有伴隨而來的成功與失敗,快樂與悲傷。
導演蔡崇隆是媒體記者出身,與長期攝影搭檔沈紘騰合作,過去的紀
錄片作品包括「島國殺人紀事」、「島國殺人紀事2」、「公娼啟示錄
」、「奇蹟背後」等,曾先後獲得金穗獎、亞洲電視獎、國際紀錄片
雙年展、卓越新聞獎等競賽肯定。移民新娘題材對他們是全新的嘗試
,目前正繼續拍攝第三部大陸新娘紀錄片,預定八月完成。
蔡崇隆強調,移民新娘系列紀錄片的完成,要感謝黃乃輝、強娜威、
許家鵬、阮金鑾…等多對外籍新娘與大陸新娘夫妻的坦誠與包容,他
們願意讓自己的婚姻實況或困境公開作為借鏡,其實需要無比的勇氣
。而在拍攝過程中,賽珍珠基金會、勵馨基金會龍山婦女中心、伊甸
基金會、新事服務中心、鴻毅旅行社…等民間機構都曾不吝協助,製
作團隊也特別表示謝意。
《寫在後頭》
HI!看完了,不曉得親愛的朋友有沒有任何的分享與批評,也期待您
的指教,任何的意見請寄:benla@benla.mymailer.com.tw
只要註明出處與作者,這裡頭的文章歡迎引用、轉載,因為知識是無
價與共享的。
訂報:https://enews.url.com.tw/benla.shtml
媒體小鋪本站:http://www.benla.mymailer.com.tw
媒體小鋪個人新聞台: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benla/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