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社論】大規模公共投資「拼經濟」的背後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07.01

 

─────── 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大規模公共投資「拼經濟」的背後

 

【左右看】董建華與陳水扁

 

【教育小報報】

 

******************************************************

【社論大規模公共投資「拼經濟」的背後

 

據說扁政府為了「拼經濟」,日昨又規劃了6條捷運路線的興建,連結興建中的高鐵,總金額高達3千億左右。扁政府期望透過這個龐大的公共工程建設,來刺激內需的成長,從而達到「拼經濟」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這五大公共工程建設所擬定的民間投資都不到50%,最高者不過30%多,最低的甚至只在5%,但政府還是按BOT方式規劃。為了讓BOT師出有名,政府甚至擬定修法,將原先規定百分之百的BOT原則大幅下拉,並規定民間投資者只要投資部分資金,即可承包雙倍投資額的工程,從而獲得承包工程的高額利潤。這個規定的修改,很明顯地在圖利財團。

 

關於扁政府最近頻頻宣布舉債進行公共建設已引起社會各界批評。許多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政府用債留子孫的方法來「拼經濟」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何況以出口導向為支柱的外向型台灣經濟,這種凱因斯的刺激內需政策是否有效,亦不無疑義,這些評論已散見各界,不再贅述。

 

值得追究的是,為什麼政府要放棄BOT的基本要求:由「民間」出資,不用花費赤字連連的政府預算,便可達到建設以及擴大就業的雙重好處?當然,這麼好康的事情,以追求利潤為主要動力的財團願意投資,不用說,必然可從中獲得可觀利潤。

 

這麼好康的投資,為何財團變得興致不高,以致於需勞駕政府「量身訂做」地修法來吸引呢?台灣民間並不短少資金。從1970年代以來,台灣出口導向經濟空前繁榮,為台灣社會創造了大量財富。這些財富並不在政府手裡(事實上,這十幾年來,由於當政者揮霍無度,台灣各級政府債台高築),更不在一般受薪階級手裡(台灣受薪階級日益貧困,已造成台灣社會大量的新貧階級),而是在少數資本家及財團手裡。財團手裡有錢,卻不肯參與BOT,其理安在?

 

很明顯,BOT不再有巨利可圖。這是因為台灣公共建設的BOT,特別是交通建設方面,其獲利來源並不依靠本業,而是依賴附帶的土地開發。但土地開發要看台灣總體經濟狀況。由於台灣近些年來總體經濟情況不佳,房地產價格早已低迷不振,因此,以土地開發來牟利的BOT早已不具吸引力,而台灣高鐵就是最生動的例子。

 

高鐵在規劃競標之際,台灣經濟還十分強勁,土地開發一本萬利。然而這個榮景已一去不回。土地開發已難吸引財團興趣,此所以承包高鐵的大陸工程籌募不到資金,而頻頻要求政府伸援手,喪失了BOT的原則。

 

可嘆的是,扁政府明知BOT不再具有吸引力,卻仍然極力推動,並不惜拉高政府出資比例。這種明知不可能的政策卻仍要積極推動,已不屬於「誠實的錯誤政策」所可以辯解。

 

 

(回目錄)

 

 

【左右看】董建華與陳水扁

 

【左看】什麼才是真實的改革

 

■鄭谷雨

 

溫家寶風光抵港,準備簽訂所謂的中港緊密關係協定,董建華在機場接機,兩人狀似熱絡,不知道這是否代表北京對董某的支持;倒是港人對董越來越反感,倒董聲浪越來越大。代表香港所謂愛國資本家的董建華,本來就沒有民意基礎,不過是800個中共欽定的選舉人推舉的新港督。這幾年來,香港經濟形勢不斷惡化,政治上也越來越保守緊縮,限制民權的基本法23條的立法就是明顯的例證。很多港人希望倒董,亦準備參加七一的反23條遊行。問題是政制不改,一個董建華倒了,仍會有人承續他的使命。若不針對民生痛苦根源,換人換黨執政都不會帶來真實的改革。

 

台港命運雷同。這幾年來的經濟衰退,和中、港、台經濟一體化帶來的資本外移、失業增加脫不了關係,也和泡沫經濟的崩盤密切相關。關鍵是資本主義長期繁榮的黃金時代已過,全球生產設備已是大大過剩,只要經濟仍舊由資本家支配,競爭將更激烈,剝削也將加劇,迫使勞動條件和工作機會向下沉淪。即使經濟復甦,受雇者與資本家的差距仍會擴大,日子只會越來越難過。所以不論台港,改革目標不在倒誰、擁誰,而在於對準焦點問題──民生,拋棄那些一天到晚市場至上、競爭萬歲的黨派和模糊焦點的政客,為改造經社制度而奮鬥才是正途。

 

(社運工作者)

 

【右看】六年與三年

 

■林國斌

 

香港回歸所謂祖國已6年了,這6年也是董建華執政的6年。6年中共政權和董政府的功過怎麼算呢?如果從政治面看,香港的確維持了穩定,沒有太多紛紛擾擾的黨派鬥爭,雖然偶見群眾示威,通常也都規模不大。就經濟面看,倒是差強人意,號稱自由港的香港逃脫不了不景氣的噩運,2001年第3季起,經濟成長率就在負數和零左右徘徊,到了去年下半年則有明顯的回升,不過失業率還是居高不下,目前已達8%左右。加上SARS的衝擊,香港的經濟前景還不能說是一片樂觀。

 

不過香港政治的穩定倒也帶來好處,就是不見台灣這般黨派的惡鬥,使得重大財經法案一直難以過關,使得景氣無法振衰起蔽。此次溫家寶代表胡錦濤走訪香港,帶來了中港緊密關係協定,這個CEPA可是香港企業家所積極推動的計畫,或許能對抗SARS的衝擊。重點在於,香港方面對此協定可是有高度共識,也從未聽說有任何黨派為了私怨而加以杯葛。

 

反觀台灣,陳水扁就職3年多來政績如何的確引起諸多爭議。姑不論幾個法案引起的重大街頭運動,也不提廢核四帶來的朝野連年衝突,光是經發會共識和六大財經法案無法落實就凸顯了扁政府的困局。台港對比的教訓,就是黨派的鬥爭、民主的遊戲可得適可而止,否則經濟前景的黯淡將是逃不掉的宿命。

 

(自由撰稿人)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johann@lih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