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社論】醫療環境改革刻不容緩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07.05

 

─────── 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醫療環境改革刻不容緩

 

【左右看】想當老師,提錢來見

 

【教育小報報】

 

******************************************************

【社論醫療環境改革刻不容緩

 

根據財團法人醫療改革基金會(醫改會)的研究報告,衛生署所提供的手術同意書內容過份簡略粗糙,舉凡相關的適應症、手術風險與併發症等告知說明一概付之闕如,因而使得一般病患的保障明顯不足。

 

長期以來,國內醫病關係間的不平等向被詬病,由於醫師具有專業主義的知識優勢,而且其職業社群倫理依賴高度的自律,故外界在知識、資訊相對匱乏的情況下,往往難有精確質疑與介入的餘地。如此狀況相當類似德國社會學家貝克(Beck, U.)對於當代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的闡述,人們的日常生活愈來愈依賴各種專家意見的引導,但在風險知識匱乏的狀態下,因「失智」而淪為對專家有某種近乎迷信的信任。以台灣的醫療環境而言,「名醫」的氾濫便為箇中寫照,其醫療行為也反映在對於特定名醫技術的依賴,勝過對於自身健康的理解與學習上。

 

在這種知識、權力不對稱的醫病關係下,醫師社群的道德自律,往往是自我糾正的第一道關卡。但不幸的是,當醫療市場化後,我們目睹了專業倫理被利潤邏輯所取代的下場,醫師或醫院為了牟利,經常會有輕率開刀、刻意要求病人回診,或取消告知相關風險訊息等情事。其結果便是每一天就有將近13名婦女被切除子宮,割除率世界第一;其他尚包括了剖腹生產的濫用,在在蔚為台灣的婦產科奇觀。

 

我們認為,台灣的醫學教育應當痛定思痛,逆轉過去重「術」不重「道」的應用取向,否則此專業社群的倫理將難以建立。然而更關鍵之處,恐怕還是在於大力整頓醫療體系;透過國家機器的力量,踩踩市場化的煞車吧!否則許多原先充滿道德熱情的醫學院學生,一旦踏入職場,終將得面臨慘遭同化的宿命,並將去道德化的代價轉嫁給一般病患,結果便是醫療環境無止境的向下沈淪。

 

 

(回目錄)

 

 

【左右看】想當老師,提錢來見

 

【左看】多元主義的幻象

 

■范天新

 

打著教育自由化、多元化旗號以行的教改運動,而今在「當老師必先送紅包」的傳言甚囂塵上之際,再度引人反思此運動背後的政治效果。

 

十餘年來,台灣教改熱長久以來有著一種凡是「多元」必好的思想傾向,因此,師資培育多元化的好自殆無疑義;因此,一方面為促進師資培育的多元化,另一方面,為滿足莘莘學子的就業願望,教育部放任各大學開設了一大堆教育學程進修班,培養出一大群準教師的失業後備隊,擠在中小學校園的門口流連徘徊。

 

顯然,師資培育管道形式上的多元化,實質上不僅無益於教師和學生權益的保障,且坐擁聘用權的資方(政府、校方和校長)反能因為準教師失業率的增長,而享有更大的主控權,獲得了進一步攫取合法和非法利益的運作空間,並削減、壓縮受僱教師的福利和勞動權利——反正,妳/你不幹,後面還有一堆人搶著要進來呢!

 

是故之所以出現愈來愈多教師徵聘的賄賂傳聞,且不論其真實性有多少,但應當都是在各校工作機會、工作條件不斷緊縮,但教育工作者卻不斷「多元」增加的形勢下所必然產生的結果。而這種政治效果,難道正是教改所追求的目標?

 

(文字工作者)

 

【右看】教育鬆綁的貫徹

 

■溫育和

 

縱使一路走來顛簸得厲害,但在教改團體長期奮戰不懈的推動下,總算在這幾年成功地迫使長期為黨國所箝制的台灣教育部門重新建立起自由化、多元化、國際化的體制,為台灣兒童的思想解放和全球化浪潮下的台灣教育市場,提供了一個平坦寬闊的、有助於台灣教育事業重新發展的空間。

 

即便不提入學體制的多元化改造、教科書市場的多元開放,以及賦予各大專院校高度自主性等措施,就光是以師資培育管道多元化這一項,即足以成為台灣教育邁向改革的重要里程碑。教師做為一個國家培育下一代,執行文化、知識傳遞任務的重要媒介,因此,為了維持國府的絕對統治,在過去,台灣教師的培養和提供,必然是由威權意識形態的主要生產單位——各師範院校來完成的。

 

至於目前中小學老師徵選晉用的過程之所以出現新弊端,則是緣於我國在中小學師資自由化的過程中,並未結合基層中小學經營模式的改革,使得部分不肖校長得以假公濟私、中飽私囊所致。換句話說,假如教育的鬆綁、市場化改革得以推進到中小學階段的話,那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下,一些違反市場機制的弊端,自然就將消失於無形!

 

(文化工作者)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johann@lih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