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                       
           科 幻 科 學 報

         http://mail.apol.com.tw/~scisci/
        http://iwebs.edirect168.com/scisci/

                       ▏▏▎▍▌▋▊▉█


     本期內容 ▼〈No.175〉2003.07.08
 ══════════════════════════════
    科技大趨勢 ■ 化腐朽為神奇
    科學小視窗 ■ 地心任務將美夢成真
 ══════════════════════════════

────────────────────────────────
▌編輯的話
────────────────────────────────

  最近台灣最紅的戲劇莫過於《台灣霹靂火》了。這齣戲從臥底
警察的故事發展到商場鬥爭,直到近日引進了科幻片「變臉」的情
節,讓很多觀眾拍案叫絕。當然,也有更多的觀眾邊看邊罵,天馬
行空的劇情使得編劇被冠上「亂邊一通」的罪名。不過換個角度想,
把科幻劇情融入台語連續劇中,還能夠收視率越飆越高,也是前所
未有的情形吧。說不定以後,我們還會看到背景設定在遙遠銀河系
太空站的鄉土劇呢!

  喔,這也只是我個人天馬行空的想法罷了。

                           嘉恩
                     星艦學院編輯小組
                 mailto:scisci@mail.apol.com.tw

────────────────────────────────
▌科技大趨勢

▌化腐朽為神奇

▌葉李華˙著 http://mail.apol.com.tw/~scisci/author01.htm 
────────────────────────────────

  2002年諾貝爾物理獎輪到表彰天體物理學,其中一半獎金頒給
「微中子天文學」的兩位先驅──美國賓州大學的戴維斯(Raymond
Davis Jr.)與日本東京大學的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不過
本文並非討論微中子天文學的原理或發展,而只是想借題發揮,用
這門學問當作例證,來談談科技趨勢的某個面向。

  話說在天文學諸多領域中,微中子天文學算是相當特立獨行。
天文學的其他分支,無論是光學天文學、電波天文學、紅外線天文
學、紫外線天文學、X光天文學(亦是今年諾貝爾物理獎的明星),都
得盡可能讓觀測儀器穿透大氣層、盡可能接近太空,才能獲得較豐
富的數據或較清晰的影像。微中子天文學卻恰恰相反,它的偵測器
必須埋在地底深處,盡可能隔絕所有的物理訊號。這是因為微中子
的作用太過微弱,唯有充分隔絕其他的物理作用,才能準確偵測出
微中子事件。好在微中子幾乎無孔不入,能夠穿透任何的物理屏障,
輕輕鬆鬆便能抵達深埋地底的偵測器。

  理論上,微中子偵測器當然埋得愈深愈好,可是實際上談何容
易?前面說過微中子的作用十分微弱,因此這種偵測器至少得像小
游泳池那麼大(而且裡面的確充滿液體)。然而要在地底深處建一座
游泳池,絕對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情。怎麼辦呢?窮則變、變則通,
科學家想到一個省錢、省時又省力的辦法,那就是「撿現成」。於
是全球各角落的微中子偵測器,一個個都埋在廢棄礦坑的深處。

  這個故事帶給我們一個啟示:只要發揮巧思,只要利用得當,
舊科技所遺留下的廢墟或廢料,搖身一變就成了新科技的基礎設施
(infrastructure)。在這個例子裡,舊科技是採礦,新科技則是微
中子天文學。將廢棄的礦坑當作微中子的偵測場所,就是化腐朽為
神奇的最佳詮釋。

  信手拈來,這類例子還真不少。例如冷戰時期,美國在境內建
造許多洲際彈道飛彈基地,而為了預防前蘇聯的核武攻擊,這些基
地深藏地底,儼然一座地下堡壘。冷戰結束後,大多數核彈頭飛彈
遭到拆除,這些基地也就成了歷史陳跡。不過有人腦筋動得快,他
們向美國軍方低價收購這些廢棄基地,改造成最前衛的地底豪宅。
除了發揚廢物利用的美德,這項舉動也頗符合《聖經》中「把刀劍
打成犁頭,把矛槍打成鐮刀」的教誨。

  此外有個醞釀中的計畫,姑且不論最後能否實現,本身絕對符
合「化腐朽為神奇」的精神──在歐美與日本,已有許多人嗅到太
空中的商機,進而著手各種匪夷所思的企劃,以搶攻這個遙遠的商
業處女地。其中有位仁兄(Gene Meyers)很有趣,他計畫建造一座環
形的觀光太空站,而主要建材竟然是太空梭的外燃料筒(註一)。為
什麼呢?理由如下:

  一、外燃料筒只能使用一次,用完就是標準的廢料(註二)。

  二、每次太空梭升空後,NASA(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都讓
外燃料筒落到印度洋墜毀,從來不做廢料回收。

  三、最重要的是,既然外燃料筒好不容易飛到半空,只要再加
把勁就能進入太空軌道,讓它平白落到地面就是絕大的浪費!平均
而言,每一磅物體飛上太空都要花費上萬美元,因此相較於地表的
任何燃料筒,半空中的空筒無形中身價N倍。

  根據這位仁兄的說法,只要NASA願意與他簽約,他只需要六、
七年的時間,就能建好人類第一座太空旅館。想上太空度假的朋友,
請密切注意吧!

銘謝:感謝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施向誠教授提供的靈感,以及NASA
總部太空任務科學家李傑信博士提供的專業指導。

(註一)這絕非異想天開,早在一九七○年代,NASA就曾經做過類似
的事。當時前蘇聯在太空站的發展上領先美國,NASA為了急起直追,
便將農神五號(Saturn V)火箭匆匆改裝成「天空實驗室」(Skylab
1,2,3,4)。但是由於決策草率,過程倉卒,「天空實驗室」的表現
果然不理想。

(註二)外燃料筒旁邊的兩具助推(固態)火箭則可多次回收,因此每
次都藉著降落傘緩緩落到大西洋,再由海軍拖回美國本土。

參考資料

《追尋藍色星球》李傑信著,新新聞出版(1999年)
《奔月追緝令》希坎姆原著,吳鴻譯,天下文化出版(2000年)

原載《科學發展》2002年11月號

                         →→完←

────────────────────────────────
▌科學小視窗

▌地心任務將美夢成真

▌科學月刊˙提供 http://www.scimonth.com.tw/
────────────────────────────────

  加州理工學院行星科學教授史蒂芬生在5.15出版的Science,發
表地心探測計畫的構想,計畫使用葡萄柚大小的探測儀,外頭覆上
鑽石隔熱層,利用反火山作用的技術,切開地表,送進地核邊緣。

  探索地核最大的挑戰就在切開地殼與地函,利用反火山作用的
構想如下:先在地表挖掘長與深各300公尺,但寬度只有1公尺的壕
溝,然後注入數十萬噸的熔鐵,再引爆威力達數百萬噸黃色炸藥威
力的核彈,使熔鐵產生巨大壓力,像把巨大的鐵刀般切開地殼的岩
層,讓探測儀進入,同時「熔鐵刀」頂上的岩層將因冷卻而封合起
來。這個過程可比擬成火山作用,只是過程相反。地核在地表以下
6400公里處,史蒂芬生設計的探測儀預定可以深入地表之下3000公
里,約到赴地心之旅的半路,抵達地核邊緣,耗時一週。

  利用現成的地表天然縫隙,有利於展開地心之旅,比如使用冰
島的火山通孔。而使用熔鐵來做「切刀」的優點是,鐵金屬便宜而
充裕,全球鋼廠只需要一小時就能造出10萬噸熔鐵;另外,熔鐵不
會與富含鐵礦的地殼、地函岩石化合,呈熔化狀態可減少摩擦阻力。
而探測儀需有鑽石外殼才能耐高熱,攜帶各類儀器,以測量溫度、
有無其他元素存在以及電磁活動等。

  如果計畫進行順利,地心探測儀將以地震波的形式傳回第一手
資料,揭露地核溫度、化學成分及電磁活動。科學家相信,由地心
探測儀取得的資料,對研究由地心產生地球的電磁場,可謂珍貴的
透視;地球電磁場保護地球免遭太陽輻射危害,也讓現代的人造衛
星科技得以實現。此外,地心探測儀取得的資訊,對核融合研究可
能也將有所助益。

                         →→完←

────────────────────────────────
▌星艦學院發行 http://club.ntu.edu.tw/~sfa/
▌科幻科學報 http://mail.apol.com.tw/~scisci/

▌徵稿啟示
˙科幻科學報徵求各式中文科幻創作、介紹、心得及科普文章。
˙不接受外文作品及無版權翻譯作品。
˙若有版權問題,作者自行負責。
˙來稿請寄 scisci@mail.apol.com.tw,恕無稿酬。

▌關於我們
˙訪談室長期徵求問題,歡迎來信:scisci@mail.apol.com.tw。
˙讀者意見,如未特別註明,視同授權刊登於科幻科學報上。
˙活動看板一區,有任何科學或科幻活動皆可來信要求刊登。

▌關於轉載
˙網路上之非商業轉載:
 若欲轉載,請勿更動版面或刪減文字,並請於文前註明
 「轉載自『科幻科學報』」。
˙商業性質或其他媒體轉載,請先徵求作者同意,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