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社論】學費真的很貴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07.16

 

─────── 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學費真的很貴

 

【左右看】農民假休耕亂灑藥

 

【教育小報報】

 

******************************************************

【社論學費真的很貴

 

隨著對於十年教改的反省以及選舉效應,高學費問題日來逐漸加溫,隱然成為教改批判與選舉策略的重要議題。對於這一趨勢,主政者自然無法掉以輕心,上週出版的阿扁電子報以及近日教育部長即頻頻以此為主題,發表了「相較而言,我們學費並不算高」的言論。

 

無論是阿扁總統或是教育部長,其「學費不算高」的立論主要是來自於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比較;然而對於統計稍有概念的人都知道,統計數字本身並不能說話,統計數字的意義在於詮釋者的賦予,所以,僅僅從幾個統計數字的比較,並不能真正的發掘實情。

 

台灣的學費究竟算不算高?這還必須從台灣的社會與歷史脈絡來看待。首先,是家庭社經地位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台灣高所得家庭的子女,往往比起較低所得家庭子女更有能力進入「價廉物美」的公立大學,而較低所得者若要一圓大學夢,則通常只有機會進入收費高昂但品質未必跟得上的私立院校,這恰好與美國的一般狀況相反。因此,若不沈溺於統計的「平均」數字中,那麼,低所得家庭子女必須負擔私立院校的較高學費,這樣的切身感受,能說台灣的學費不算高嗎?

 

再者,過去台灣的教育資源主要由國家扮演提供者的角色,即使對於私校的經費挹注不如公立學校,但其收費標準仍舊在國家的監督與管制之下,因此無論是公私立學校,學費大多能維持在大眾可以負擔的水平。然而這十年來國家以管制鬆綁為藉口,再加上新設之大專院校較以往膨脹數倍而瓜分掉無成長、甚至稍有萎縮的教育歲出,使得短短數年內大學學費在絕對數字上上漲了3、4萬元(每學期),這樣的飆漲幅度由於在短短數年內發生,讓人感受特別清晰,因此「高學費」對於每個人來說,絕對是「社會事實」。

 

這一對於高學費的不滿,同時也來自於社會價值的認知,因為,無論如何,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歷,在今日社會中,絕對仍是在職場上議價高低的重要依據、甚或是唯一標準,於是對於學費的波動將會特別敏感。學費政策因此牽涉到客觀的公平性(家庭所得);機會結構(高學歷等於向上流動);社會價值(學歷等於能力);歷史變遷(國家角色的變化),也因此是個難解的問題。

 

不過,問題總是必須面對,若是一味的玩著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把戲,這問題就永遠不會有解除的一天。

 

(回目錄)

 

 

【左右看】農民假休耕亂灑藥

 

【左看】國家棄養 斷尾求生

 

■向紅岩

 

上週立院臨時會通過「農金法」,允許被接管36家農漁會信用部可依原價購回,去年農漁民大遊行的訴求似乎總算獲得相當程度的回應,然值此同時,台灣農業卻正面臨一場生態浩劫。

 

時下適逢第一期稻作接近尾聲,從金黃色稻浪隱約望去,不時參差著幾塊焦黃的田地,那是因為台灣加入WTO後被迫開放稻米進口,農委會為避免島內稻米供過於求,採取獎勵休耕措施所致。

 

農委會獎勵輪休,原意希望農民持續耕耘田菁(綠肥的一種),維持土壤肥沃,以利將來復耕,未料卻出現農民便宜行事亂灑農藥的情形,有保育人士對農民這種自掘墳墓的舉動感到不解與憂心,因而要求農委會應將補助標準訂在檢查農民有無確實翻耕,而非只著眼於田裡不長雜草而已。

 

保育人士似乎認為農民亂用藥,只因農委會執法不嚴之故,然如此建言,卻可能再陷農民因休耕而賠本,加重農民生計的負擔。

 

近年來,休閒農業、有機栽培被視為台灣農業轉型的可能出路,農民用藥對地力、生態、人體的危害受到廣泛注意與討論,但政府對有機農業的推動,卻僅見於「勸說」農民減少用藥,而未對發展有機農業所需的整體配套措施多所著力,「一鳥在手勝過兩鳥在林」,當政府農業政策僅有虛晃一招時,農民亂噴藥雖見不智,但確是其斷尾求生之道。

 

(文字工作者)

 

【右看】短視近利 自毀前程

 

■韓鑫

 

有土斯有財!為了領取休耕補助金,農民竟不惜在自己賴以維生的土地上,長期濫施除草劑,導致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不少昆蟲與小動物絕種,對台灣多元生態環境造成殘害。

 

農民用藥,無非希望以低成本換得高收成,然此際台灣農業正處WTO開放進口大量國外廉價農產品的市場環境,農民即使流血削價競爭,也難以穩佔優勢,因此,有志之士才開始起而主張,發展有機農業、提高產品價格、加強消費者健康消費意識等作法,來為台灣農業謀求新出路。

 

過去台灣農業因被賦予「增產報國」的經濟發展重任,導致農田地力在長期欠缺足夠與多餘時間進行輪作的情形下快速貧乏,加上當時政府為減少病蟲害所產生的「麻煩」,而「誤信」外國農藥公司大力宣傳用藥好處的說辭,積極在農村廣泛宣導用藥方法,結果造成今日全台土地酸化面積高達3分之1。

 

為了力挽狂瀾,近幾年來,農委會也開始大力提倡發展有機農業,但許多農民即使已意識到用藥對生態、身體的危害,卻仍然貪圖藥價便宜、用藥效果立顯,不願改變傳統耕作方式,甚至在遇到農業課稽核人員嚴格禁藥時,怪其不近人情、繼而找民代施壓,令稽核人員束手無策、施政受阻。

 

農民應思如斯行徑,雖能爭得一時溫飽,長遠計,卻會損及農業發展之千秋大業。

 

(時事評論員)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johann@lih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