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小鋪電子報NO.76 █▇▆▅▄▃▂▁╴ 2003.07.17 媒體小鋪電子報的存在是為了:認識媒體、批判媒體、改造媒體。 從知識與行動中,建造新的媒體生活。 ............................................................ 《小二叨絮》 去年十月十日,台灣的媒體改革團體「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無盟 )發表「我們不再容忍」聲明,痛陳阿扁總統與行政院延宕媒體改造 承諾後宣告解散,不過,這個團體隨即擴大改組,結盟更多社運及文 化界的力量成立「媒體改造學社」(媒改社)持續為台灣媒體改造而 努力,下頭是「媒改社」的成立宣言及網址,希望各位朋友也能一起 加入媒體改造的行列(五分珠)。 《媒體改造學社成立宣言》 為台灣帶來真正的民主:從改造媒體開始 台灣要成為一個真正民主的社會,必然需要真正民主的媒體。 過去威權時代,台灣媒體掌握在黨國機器手中,是政黨的政治和利益 工具。雖然台灣從一九八0年代開啟民主化的旅程之後,媒體生態似 乎有了一線生機。二十多年後,台灣的民主化還在持續往前走,但是 在大部分的過程裡,台灣的媒體非但沒有成為助力,反而經常成為途 中的絆腳石。 在政治民主化的過程中,國家和政黨力量從來沒有放棄對媒體的操縱 ,而商業力量卻又在資本主義自由化的大纛下,堂皇進駐媒體,甚至 主控一切。於是,台灣的媒體非但沒有朝向一個更具民主特性的公共 服務機構轉型,反而逐漸形成一部充斥著煽情內容與政治偏見的營私 機器。資本家與政治勢力在媒體場域裡恣意進行最醜惡的利益結合, 踐踏著原本應該屬於公眾的公共空間,也啃蝕著台灣民眾辛苦建立的 民主根基。 公眾依賴媒體但是不滿媒體,不滿媒體卻又不知所措。媒體工作者面 對社會的強烈不滿,但是承受組織制度的要求與壓力,同樣困頓無助 。每一個人都知道台灣媒體環境有問題,但是總有人說,台灣的政治 不健全,民間社會不成熟,所以不可能造就健全的媒體。 然而,作為一個最重要的社會再現和符號生產的機制,媒體和社會從 來無法分立而論;如果台灣社會病了,媒體環境的惡質發展不僅是病 徵,也是病因。悲觀與放任的論調,只會讓我們的媒體環境持續沉淪 、民主化進程舉步維艱,而在這個不正常結構中得利的資本家和政治 勢力,依然故我。 媒體改造工程確實浩大,但並非全無希望。結合台灣社會對媒體現狀 不滿、對媒體改革有所期待的壯盛力量,從媒體的結構性改造做起, 終有一天,台灣會有真正民主的媒體,而台灣也將向真正民主的社會 邁進! 所以我們決心成立「媒體改造學社」。 因為我們相信,為台灣打造一個更好的媒體環境不僅可能,更是必要! 媒體改造學社網站:http://twmedia.org 《以管窺天.媒體偏見》 X世代變了? 文/管中祥 Cheers雜誌於日前公布「職場工作世代大調查」,強調「五年級」與 「七年級」兩個世代在工作觀念上的差異。沒有多久,這份雜誌又再 度以此為議題企圖引發讀者注意,13日和聯合新聞網、人事線上共同 邀請這兩個世代的代表對談職場觀念。 Cheers雜誌之所以會持續炒作這個議題,一方面是因為主題內容符合 該雜誌的行銷定位,另一方面,因為「年級」的分類方式,不僅成了 這個社會群體標示的基礎,同時也容易看出不同群體間的衝突,是一 個不錯的賣點。 「五年級」、「七年級」的分類與概稱其實過於簡化,忽略了群體內 部的差異性,同時形塑某種世代性格的刻板印像,標籤化人們的認知 ,更重要的是,忽略了這樣的差距其實並不是簡單世代的問題,而是 「年齡」與「階級」的差距。 「五年級」是最近這兩年才出現的稱號,泛指50至59年次的一群人, 這些人過去被稱為「X世代」,而比他們年紀稍輕的群體則叫做「Y世 代」或「Z世代」。 現在被認為穩重、有責任感的「X世代」,年輕時有什麼特色呢?1997 年6月「中國時報」引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特稿指出:「這些 X世代大學生不但舉債唸書,也以信用卡來享受人生、買奢侈品,他們 不會覺得良心不安,量入為出的概念對他們而言是遙遠的事。」無獨 有偶地,隔年SRT所作的調查也顯示了「X世代」的特徵之一便是:「 追求享樂主義的消費者,比較沒有責任感,也缺乏自信,不知道生活 目標是什麼。」 如果把上頭「X世代」的字眼換成「五年級生」,應該不會有人反對 ,不過,現在卻對同樣是「X世代」的「五年級生」有著不同的評價 。事實上,造成差異的原因未必是「世代」本身,反倒是因為「年齡 」變化而產生的不同行為模式,然而,這些差異卻在媒體有意的行銷 與定位中,形成了人們對世代的刻板印象,反而忘記這只是人們在成 長過程中可能有的特質。 另一方面,這樣的分類方式忽略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五年級生」 其實巳是這個社會的主要階級,特別是電子產業的發達造就不少年輕 的CEO,他們的社經地位和「七年級」己經有了明顯的差異,然而, 「年級」的分類考量的只是世代的差異,而非「主管」與「員工」的 階級差距,不僅將問題歸因於「世代」的簡單邏輯,同時也忽略了兩 者之間的權力關係。 《流行開講》 不要問我們的宋慧喬在哪裡? 文/魏玓 日前韓國明星蔡琳,以及李秉憲和宋慧喬分別來台灣為新播出的韓劇 進行宣傳,引起媒體和劇迷熱烈矚目和瘋狂追逐。兩批人馬陣仗十足 ,隨行人員和保鑣一堆,住的是五星級高級飯店的頭等客房,據報導 李、宋兩人台台兩天一夜花了宣傳單位一百萬元台幣,蔡琳一個人三 天兩夜就花了兩百萬元。 韓劇從兩、三年前開始在台灣市場走紅,演出韓劇的韓國演員,也陸 陸續續成為台灣劇迷們的偶像級明星,台灣人對這些外來的臉孔和名 字從陌生到熟悉到瘋狂崇拜,確實事一個非常特殊的過程。眼見這些 韓國人在我們的土地上如此受到歡迎,有些人不禁感嘆,我們的宋慧 喬、李秉憲、和蔡琳在哪裡?其實,問題不該這樣問,明星是打造出 來的,而打造明星的機制,正是一個強大的影視工業。所以,我們其 實應該問,我們的影視工業在哪裡? 還記得在大約十年前,正是香港明星在台灣最紅最火的時候。四大天 王要是來台灣,陣仗絕對不輸李秉憲。那個時候,香港電影,特別是 一系列的新武俠電影,在台灣電影市場的氣勢和票房,甚至超過好萊 塢。台灣片商或者以高價競購港片發行權,或者以動輒上億元直接到 香港投資拍片,使得港星片酬水漲船高;例如李連杰的片酬就在四千 萬台幣左右。連當時從台灣到香港重新出發的林青霞,一開始片酬還 在三、四百萬,後來也飆漲到將近一千萬。如果說,明星是靠錢堆出 來的,台灣人對於替外地明星堆錢顯然不遺餘力。而那個時候,也正 是台灣電影落入谷底的一刻。 如今,我們的電視業者又忙著花大把鈔票打造韓國明星的地位,其實 也正意味著我們的電視戲劇節目製作,已經出現嚴重的問題。電視台 請韓國明星來造勢,目的當然是為了推銷他們高金買來的韓劇,然後 賺取更多的廣告收入,這算盤可不是白打的。問題是,資金的如此調 度,是結果也將是原因,電視台投入本地戲劇生產的資源將更形萎縮 ,換句話說,要振興本地的影視工業,也就更遙遙無期。所以如此一 來,不但我們的宋慧喬將很難出現,甚至連已經有的,像是F4這樣的 明星光采,都將因為市場競爭的更加激烈,以及獲得鍛鍊和表現機會 的資源減少,而愈加黯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