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07.23
───────
http://www.lihpao.com/────────
【社論】教改與黨爭
【左右看】十年教改何去何從
【來函照登】 要求更正
******************************************************
【社論】教改與黨爭
總統大選日近,各方陣營在發動攻勢之際,也力求不失分,在藍綠兩營皆無決定性的戰勝把握下,能不失分便是得分。孰料,阿扁自身大意涉險,以一篇電子報自陳教改之功,並「指導」人民應將高等教育視為投資、「做好理財規劃」,意外引發怒火回燒綠營大寨。
值此之際,又有樂學連向阿扁下戰帖、百多名學者及文化界人士發表「教改萬言書」批判十年教改之災難性後果,綠營一連串失守,鼓舞了藍軍趁勢發動攻勢,不僅要讓阿扁失分到底,也妄圖一舉直搗黃龍、將阿扁的失分化為自身的得分。於是,一場原先針對教改的討論,遂成為總統大選之戰略高地,藍綠兩營開始追究對手之責,並力固自身陣營不受戰火波及。
若真要追究責任,對於高學費化的趨勢,藍營該負的責任絕不低於綠軍,因為高學費的趨勢主要出自教育的市場化,而這正是藍營於李登輝任上所推動的主要政策方向之一,藍營今日?面上人物,即使不是指導者,至少也是規劃者和執行者。如今藍營見勢有可取,倒過來指責綠軍,綠軍之怏怏不樂自不在話下。於是究責自此變成卸責,藍軍欲卸發動之責、綠營欲卸加速推動之責──一切都只為了總統大選。
這正是台灣各種公共議題的悲劇性演變,凡事只要牽涉到政治權力的謀奪,其主調可以被扭曲、真相可以被混淆,於是,每一個批判、每一次反省,在政治的操作下都失卻準頭,演成為黨派之爭。在這個過程之中,人民非但無法藉著公共論述的參與和深入而提升其公民智能,反而在一干政治打手競相抹黑、塗污之下,變成了選大哥、靠邊站的嘍囉,每一次契機就這麼的一再錯失。
眼下來看,對於混亂教改不滿的力量好不容易匯聚成勢,卻極有可能再次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政客所擅長的正是「化危機為轉機」的把式──將自身的政權危機轉化為更鞏固的支持,發動批判的社運人士、學者對此應是了然於胸。因此,在這個當口,批判者必須緊緊把握自己好不容易所創造的情勢,勿使主導權易主,否則,如此的把戲一再重演,所有的改革熱情都將熄滅,屆時就只能如同高雄市議會的狀況一樣,任令一干小丑跳樑卻無力回天了!
【左右看】十年教改何去何從
【左看】改社會才有教改之實
■張明哲
自阿扁電子報扛汽油救火,直言教育就是投資之後,開始引爆庶民大眾對高學費的反彈,也誘發台灣社會輿論對十年來教改內容的諸多批評。然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教育;若不問根本社會變革而徒倡議教改,只會陷入空中樓閣之虛議。
君不見,目前教育根本問題,已非版本內容、教學操作如何等工具性議題之論辯,亦非提供就學條件機會多寡優劣之疑難,更不在教育工作者理念之爭議,而是,中低收入大眾為求基本溫飽,無暇顧及有無能力供養子女讀高中、上大學的現實面貌,已如雨後春筍般殘酷地呈現在各位面前。不如以往過去,對越來越多的人們來說,教育不僅是商品,更已經是奢侈品;教育不是往上爬、最後一搏的翻身工具,是為生活搏鬥已自顧不暇而無力承擔的夢田。
質言之,不是有沒有機會讀書,而是有沒有錢購買機會讀書。實況是,目前教改,無助坊間補習開班之蕭條,反誘助其昌盛;學生周邊輔助受教之材料份量,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坊間各項證照考試套餐,更清楚表明只能讓還有殘錢買單薄機會的小眾,塗抹裝飾己身的專業性,誘促上位雇主老闆再度寵幸,以求躋身於成功列位群中。實然,若無些許恆產,豈又能有閒時受教?
如此,無可迴避的命題已浮現,教育不僅是教育,是經濟、是生存。是這個社會,決定了教改該往何處去。
(社運工作者)
【右看】提出牛肉方是解決之途
■王奕安
反高學費呼聲在此刻震天價響,連宋陣營充分展現對社會議題的政治敏感度,全力出擊,但付之闕如的替代性方案卻暴露其研擬政策能力的薄弱。另外,儘管阿扁電子報擦槍走火,但扁政府深知此項議題在政治選票上的核爆效應,已推出政策全力退火,亦不失亡羊補牢之效。
眾所週知,教育是社會階層得以流動的階石,是中下低收入戶培養子女往上攀升的重要途徑,更是社會專業優秀人才嶄露頭角的機會。近年來的教改運動,就是希望將思考靈活、能力多元,但受囿於聯考僵化制度的孩子們從禁錮當中解放出來。不過在教改的同時,如何兼顧受教機會的公平性,也是不可輕忽的焦點,因此,政策性的補助並提供更多的受教機會,就應是最實際為朝野各黨討論的重點。
目前,政府已在各項具體內容上提出對中低收入戶的補助計劃,但是如何落實,應該是社會各界監督的責任,相關社會團體可以適切地扮演這項角色,也可提高自己對相關議題的專業能力。當然,政府也應該基於「資訊對等」的互利原則,主動釋出教改相關數據及各國學費及教育政策內容,以創造社會各層面提出更有建設性內容的討論空間。
教改,其實就是現代公民對公共性政策良性討論的示範點。各政黨及社會團體,都有提出具體方案的責任與義務。未來能否在9月的教育改革會議上凝聚共識,相信是社會大眾期待且極力關切的。
(電子媒體工作者)
■龔宜君
貴報在7月10日曾刊登趙萬來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有:
「居然有任教淡江大學東南亞所的龔宜君者揚言,要限制外籍媽媽的生育人數,何異納粹?」
本人在該場會議中,從未有這樣的發言,也未有這樣的論點,不知這句話如何出現的?
在該場會議中,本人主要的論點是強調台灣對來自東南亞新娘的社會文化要有更多的了解,也批評了新加坡對非華人族群人口的壓抑政策,論點與貴報提及本人的報導完全相反。請貴報更正對本人人身攻擊式的非事實報導。
(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所長)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