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社論】颱風能,政府不能?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07.28

 

─────── 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颱風能,政府不能?

 

【左右看】教改阿甘苦行

 

【教育小報報】

 

******************************************************

【社論颱風能,政府不能?

 

幸好天這麼黑,風這麼大,捕魚去的爸爸才能夠回到家!

 

我國4艘東港籍漁船被扣押在菲律賓呂宋島阿巴里港超過1年,漁民同遭羈困留置,失去了營生工具、失去了自由,艱困的生活條件讓他們幾乎喪失存活下去的勇氣。幸好尹布都颱風侵襲呂宋島,港口水勢暴漲,他們才得以趁機脫困,冒著驚濤駭浪,疾駛船回到屏東的故鄉。

 

要不是颱風幫忙,我們這些船員可能仍將繼續受困異鄉,除被剝奪自由,還要遭受菲律賓警方不斷敲詐勒索,等於是坐牢,還得自己掏腰包買牢飯。船員幾度面臨斷糧缺水,甚至還得變賣引擎油料才得以維繫生計。1年多了,國民被強制羈押,我們的政府在哪裡?是不聞不問,還是根本束手無策?阿扁總統若有良知,難道不應該向漁民說聲對不起?

 

前不久,阿扁總統到東港示範吃黑鮪魚,黑鮪魚的價碼跟著水漲船高。就在這個漁民故鄉,當阿扁嘴裡塞滿鮮嫩滑潤的魚片時,難道不知道有多少婦女倚門佇盼:望君早歸;有多少子女苦苦守候:「爸爸為什麼還不回家?」當黑鮪魚以昂貴身價進入高級餐館,當富貴閒人大啖海味奇珍時,可曾想到,這些口腹之欲,全是我們漁民以血汗、自由、親情為代價而換取的?

 

7月12日阿扁電子報中有段很感性的話,阿扁跟漁民「搏感情」地說:「為號召大家到漁村消費,如果需要阿扁逗腳手(幫忙),無論扛魚、喊魚,只要叫一聲,阿扁若有閒,絕對做得到!」這是他擅長的群眾語言,隨時可拍胸脯、套交情、論兄弟,但有嘴無心,話出如風雲散,他自己不會記得,大家也習慣不當回事。大家總體諒總統那麼忙,怎可能會有閒?忙著到後山助選,忙著明年自己的大選,忙著到處為地方大老祝壽,忙著參加企業界大老闆的餐會,忙著準備到中南美洲的行程,苦思如何過境紐約拼外交,別說是到漁港扛魚、賣魚,即使是漁民的生命、財產、自由、尊嚴,他也無暇顧及。

 

自去年4月到現在,足足400多個日子,漁民在巴士海峽被菲律賓水警以武力強行脅迫羈押,迄今還有數艘琉球籍和台東籍漁船依然未能脫困,阿扁幾曾聞問?基隆漁民到釣魚台海域捕魚,被日本軍方以武力驅離、凌辱,政府默不作聲。一個國家的漁業政策,由於牽涉到領土認定、經濟海域和漁權協定問題,也就是對政府外交與國防能力的重大考驗。我們慷慨灑錢向美國買武器,扁府大小一天到晚出國「拼外交」,卻又眼睜睜看著我們的漁民到處被欺負,國防應不了急,外交使不上力,堂堂一個政府,比不上一個颱風的效力。

 

請問阿扁總統,黑鮪魚,你還嚥得下去嗎?

 

(回目錄)

 

【左右看】教改阿甘苦行

 

【左看】代表性的迷思

 

江望台

 

教改爭議所引起的眾生喧嘩中,某位被稱為「教改阿甘」正以個人苦行方式一抒己身對教改的不滿。對此值得我們社會大眾深思。

 

先前,據稱某些教育主管機關的人員,私下對於近日民間教育批判之聲群起的現象頗不以為然,咸認為只是極少數人「異見」被媒體放大而已。長期以來,我們看到了官僚們任事,一方面隔離多數群眾而親近少數專家,另一方面遇有官僚體系外的民間質疑時,則又抱怨只是「一小撮人生事」、「沒有代表性」。對此樣態,在在可見台灣的官僚體系對於民主的認知何其匱乏,政策的公共性也相對不充分。

 

尤其是教育,「有教無類」的包容價值與「因材施教」的尊重差異,一直是倡議所有關心教育者的實踐目標。然而,對於上述兩個價值,並不單獨針對學生,亦應適用於公民間的相互對話與公共學習。是以,無論是成員不多的各個社運團體,抑或是「教改阿甘」一人,其實都代表了某種急切參與的公共身分,不容被私化看待。設若我們的教改是服膺於民主的深化,那麼對於這些站出來的團體、個人,我們應該學習將是傾聽,而非忙著算人頭。

 

(文字工作者)

 

【右看】怎堪人多嘴雜

 

陳勝楠

 

連日報導台灣有位被稱為「教改阿甘」的董姓家長,將以從台北苦行到故鄉台南孔廟的方式表達個人對教改的「異見」。值此教改備受矚目之際,筆者不禁對媒體的新聞篩選邏輯頗感憂心。

 

教改是何等大事?雖然十年教改毀譽參半,但無可諱言,當初教改政策的制定過程,也是舉辦了上百場的座談,匯集了眾多相關學者、教師等人力物力後才凝聚出來的定案。但我們大可比較,如今那些不滿教改的團體與聲音,據稱檯面上的團體,其所屬成員根本屈指可數,甚至跨團體的成員重複情形亦有所聞,足以說明了「舊教改」雖然不見得高明,但比起那些即興喊出「反教改」或「二次教改」的團體卻是細緻誠懇得多。

 

幾人團體批評教改卻被報導得如此之大,和我們的媒體生態脫離不了關係。唯恐沒有議題可炒、深怕漏掉獨家的惡性競爭,導致了「每個人都有5分鐘出名的機會」。那位被稱為「教改阿甘」的董姓個體戶,或許有他對教育理念堅持的一面,但是否值得媒體以高規格報導呢?教改當然是愈多人關心愈好,但撒豆成兵式的人多嘴雜,肯定不是教改之福。

 

(社會評論家)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johann@lih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