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3/08/05》═════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放假不等於閒下來
◎ 電玩改變大學生的社交生活
◎ 低學費制度 法國貫徹自由、平等、博愛精神
********************************************************************
◎放假不等於閒下來
文■魏宏晉
北京大學有很多景點,未名湖可說是箇中的翹楚,而讓未名湖穩佔北大第一景地位的湖畔,許多常年佇立抱書啃讀的學子功不可沒,他們為這古老的水景添增了不少迷人的文化詩韻。
未名湖畔苦讀的學子個個懷抱著遠大志向,有的是準備出國,有的要參加英語演講比賽,有的想爭取獎學金,目的各不相同。從北大走出去後能有更美好將來,是他們共同的夢想。
其實不只在未名湖畔,白天的樹林裡,夜晚的路燈下,北大校園裡「外讀族」蹤跡處處,他們雖然互相獨立,各不相干,但卻交織成動人的北大校景。針對北大「外讀族」這樣「傳統」的景象,有人感動,但是也有許多人不以為然。不少人覺得他們矯情,讀書就讀書,有張書桌,坐在椅子上不很舒服方便嗎?幹嘛杵在外邊,夏天熱死,冬天冷斃,演戲也不必這樣折磨自己吧!
駐足湖邊
另有隱情
雖然有人看笑話這些駐足湖邊讀書的人,認為他們故做風雅,但我覺得這樣的批評實在有失厚道,這些未名湖邊的活雕像之所以如此辛苦,可說是和中國太大,各地風土差異甚大有分不開的密切關係。
北大的學生全部要住校,宿舍的分配是本科生6人一間,碩士生4人一間,博士生2人一間.在這樣狹小擁擠的空間裡,要讀書的跟要睡覺、聊天的往往很難互相配合,所以要讀書的躲到外頭另覓空間是最好的選擇;再者,北大的宿舍,尤其是本科男生的宿舍,基本上和全世界學校的男生宿舍一樣,簡直比豬舍好不到那兒去,房間裡6個人的生活和學習雜物堆積到無立足之處是再平常不過,據學校行單位透露,還曾發現有宿舍垃圾從不處理,一學期下來堆到一公尺之高的例子。
最糟的是,中國太大,生活習慣差很多,這就讓人很難互相「容忍」,像有的北方人因為氣候的關係,養成不天天洗澡的習慣,這讓很多南方來的受不了,但又不好說,只好「眼不見為淨」,宿舍就當單純睡覺的地方得了。
最佳場地
得靠運氣
對於許多講究學習環境的人而言,宿舍絕對不是做學問的好地方,北大多的是一天不讀書就覺得自己會死的學生,叫他們往哪裡去呢?當然,要讀書,圖書館是最佳場地,可是圖書館的位子粥少僧多,要佔到位子得靠運氣;至於次佳選擇是沒上課的教室,一樣是間間客滿,我常常從一些教室經過,裡面座無虛席,講台上沒有老師,但卻鴉雀無聲,人人埋首書本,這也成了北大的一景。圖書館和教室都搶不到,上得起麥當勞、星巴克的也沒幾個,優美的校園林中、未名湖畔,就這麼長年下來,成為北大學子吸收學問的浪漫選擇。
書蟲碰頭
學術至上
北大的學生學習特別努力是早有耳聞的,到了親眼目睹,體會卻是更深一層。
以前不管是在台灣,或在其他國家當學生,同學見面,除非是早說好因為要討論功課而碰頭,大家很少會用多數精神談課業的,現在到了北大,卻完全不是這個樣。北大的學生一碰面,人情事故、禮尚往來寒喧幾句後,通常大家的話題自言就會轉到學術上。如果是同專業的同儕,討論經常深刻細緻;而不同專業的人碰在一起,也很容易說著說著就談到學術問題上,經由各抒己見,也常有交集出現,很好玩的。我們研究中心的碩士生,平常住在宿舍裡,照理說,每天見面該聊的,早該聊完了,但我每次在學校裡見到他們,一群人聚在一起,談的就是學問,很少轉到別的上頭。他們也許意見有些生澀,但是精神十足,特別勇於表達,這讓我對這群25、6歲的小朋友佩服不已。
而就算不碰頭,透過最流行的網路對談,許多人談的還是課業和學術。在BBS站上,或者各種話題都有,但是除了徵求「方便麵廉售」這類的日常生活話題文章之外,多的還是談哪個大師有怎樣的新觀點,或是出了什麼書等硬梆梆的「無趣」話題居多。北大書蟲之多,令人嘆為觀止。
北大學生
以校為家
現在已經是暑假了,比起學期當中,北大校園是冷清一些,但是圖書館卻依然門庭若市,搶佔位子讀書的人還是不見減少。對許多北大學生來說,放不放假跟學不學習一點關係都沒有,有的人甚至就是以校為家,就學3、4年間,決不離開學校一步,唯一的興趣就是讀書,至於排名第二的興趣仍是讀書也。
一位來自浙江,本科也是讀北大的碩士班小學弟放了假不回家,同學上BBS問他為啥不回家?他留了令人動容的一段話:「學校放假不等於心可以閒下來啊!要制定好未來的發展戰略。考試未必是學校裏的考試,也有可能是社會上的考試,單單靠一張碩士文憑出去混沒有什麼分量的。所以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把自己當作已經工作了幾年再回來上研充電的人,這樣學習才有動力,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學習。」
也許是看了他的留言覺得不好意思,聽說有人回家幾天後,又坐了幾十小時的火車回學校,繼續為學問打拼的的生活。這就是典型的北大精神。
(北京大學博士生)
◎電玩改變大學生的社交生活
編譯■賴明芝
電玩已經變成大學生活的重要部份,其重要性與課本和期中考試一樣。
事實上,每個參與「Pew網路與美國生活調查計畫(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調查的學生都說,大家都是在差不多同樣的年紀擁有過電腦遊戲或是電視遊樂器,而且,2/3的人表示,偶爾還是會玩一下。這份調查是第一次根據27所大學的1,162名學生所進行的獨立研究,證明了從小玩「瑪利兄弟」、「音速小子」長大的這一代,擁有電動玩具的普遍性一直不斷提高,而且,電動玩具的影響力不只存在於青春期初期的時候。
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史提夫˙瓊斯表示:「有一些學生的反應是:『這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嗎?』和覺得自己老了的感覺無關,但是,我認為這不能等閒視之。」
「互動式數位軟體協會」(Interactive Digital Software Association)的會長道格˙羅溫史坦表示,Pew的研究報告粉碎了人們過去認為打電玩會使人變得孤僻和反社會的迷思。而且,Pew的研究報告也證實了「互動式數位軟體協會」本身的研究,也就是,打電動已經不只是小孩子的玩意了。
對大部分的學生來說,打電動只是娛樂的一部分,而且,他們通常把打電動當成社交活動。將近半數的受訪者玩的是多人遊戲(multiplayer videogames),而且,只有9%的人是用個人電腦玩多人遊戲。
今年19歲,目前是肯德基州艾倫郡社區學院二年級學生的艾瑞克說:「打電動通常是我手上有很多時間的時候,第一個會去做的事。」艾瑞克擁有兩台PS2(Sony
Play Station 2 systems)還有一台用來打電動的個人電腦。當他和朋友們連上網路,玩起即時戰略遊戲《世紀帝國2:征服世紀》(Age of Empires
Ⅱ: The Conquerors),幾個小時一定跑不掉。艾瑞克說:「我們說了一卡車的屁話。」
將成為喬治城大學4年級學生的莫里˙伯格溫凱爾表示:「和3、4個人一起玩電動,鐵定是最有趣的了。但我有時也會一個人沉迷在玩GameBoy的俄羅斯方塊。」
打電動的社會層面讓瓊斯感到驚訝,去年,瓊斯的研究團隊也芝加哥地區10所大學的學生作為觀察對象。他說:「我腦海中過去的印象是,打電動的人是把臉粘著螢幕玩遊戲。可是我們的發現是,打電動其實是非常社交性的活動。」
至於功課,很多學生認為打電動對學業表現並沒有影響,將近半數的人表示,玩電動玩具會或多或少妨礙他們唸書,大約1/10的人表示,玩電動是種逃避唸書的方法。艾瑞克承認,打電動也許「稍微」會影響他的功課,但是,就算不打電動,他的功課跟現在也差不到哪裡去。
甚至有1/3的人承認,本來不會在課堂上玩電動的。在伊利諾大學擔任傳播學教授的瓊斯說:「起初,我認為這是非常糟糕的事,就跟抽大麻一樣。然後,我又想,也是啦!課堂上總有無聊的時候。通常課堂上學生都是玩手機裡的遊戲,會是個人的數位化工具。」
瓊斯說,打電動的學生,他們每週念書的時間和一般大學生很接近。超過2/3的人一個禮拜念不到7小時的書,15%的人每個禮拜會花12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用功,這和Pew調查針對全體大學生進行的調查結果很吻合。
伯格溫凱爾表示,她知道有些學生的成績很糟糕,這是因為他們對於打電動有不健康的沉迷現象。但是,網路衝浪(surfing the web)和參加派對也會影響課業。這是態度正不正確的問題,伯格溫凱爾認為大部分的大學生並不會失控。
但是,密西根大學的副教務長艾斯羅德˙訥斯說並非所有的學生到了該念書的時候都能把手裡的搖桿放下來,對有些人而言,打電動會是很孤立的活動。訥斯並不相信沒有人不受影響。
Pew的研究報告還有其他發現:
◎整體而言,PC game(電腦遊戲)最受歡迎,71%的學生都這樣玩;59%的學生表示,曾經玩過電視遊樂器(videogames),另外,56%的人玩的是線上遊戲。
◎比起網路遊戲,女生比較喜歡用電腦自己玩。10個人裡面有6個人說,他們偶爾會玩一下,35%的人說,一個禮拜最少會玩一次。還有27%的人每個禮拜最少會玩一次線上遊戲。
◎男生比較喜歡電玩。56%的人一個禮拜當中最少會玩一次電玩。41%的人常常玩PC game,還有37%的人常常玩線上遊戲。
「全國媒體與家庭協會」(National Institute on Media and the Family)的創辦人大衛˙華許說:「這些大學生也許不認為這有影響。但是,對於那些常常打電動的學生,我希望他們能殘酷的誠實面對自己到底花了多少的時間在電玩上,還有,是不是真的荒廢了學業。」
(資料來源:USA Today)
◎低學費制度
法國貫徹自由、平等、博愛精神
【中央社巴黎】法國崇尚「自由、平等、博愛」,這種精神在教育方面最為貫徹,不僅是教育自由,且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與權利,戰後推廣普及教育,將義務教育延至16歲。高中會考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門檻,通過才能上大學,公立大學都免學費。
但接受高等教育並非全部免費,大學對每個學生均酌收入學註冊費,並以自助基金會方式要求學生投保醫療保險。政府承辦的專科學院(Grande Ecole)以及契約承認的私立專科學院,都可獲政府補助,學校營運因專業訓練設備與聘用專精教師之需,經費不足部份可向學生要求繳納學費。
法國高等教育可分兩種,進公立大學就讀,一般憑高中會考及格證明,即可申請。專科學院的入學比較複雜,通常在高中會考之後,要經過大學預科1至3年的準備,才參加入學考試。自戴高樂時代開始,法國注重社會高層精英的培育,尤其是對專業科技及管理人才的養成,特別下功夫。因畢業後出路好,於是專科學院教育成了登龍門的敲門磚,也因此專科學院的錄取門檻極高,學費也較貴,但仍僅英美一般大學學費的一半。
外國學生申請進入法國一般大學,可享受其本國人的待遇,亦可申請生活費補助。專科學院的要求高,外國學生通常很難通過入學考試。不過,如果已有大學文憑,且獲得承認,可直接申請第二階段,即以碩士班以上的程度就學,通常所繳納的學費與法國人一樣(除了國防部辦的綜合科技學院之外)。
於是,專科學院與一般大學教育有重大的分野,專科學院注重應用科技的傳授,大學則以培養醫、法、商、文、史、藝術及理科等方面的人才,為求兩種高等教育取得協調,在第二階段教育之後,由大學開辦第三階段的博士班研究,讓大學畢業生也可取得專科學院同等資格,在職場上有平等競爭的機會。大學所辦第三階段教育仍免學費,不過專科學院也逐漸有博士班出現,學費通常比前二階段便宜。
法國低學費的制度,與其說是社會主義發達的產物,不如說是人權的擴張,民主政治促進教育普遍化的結果。這種制度早在帝王時代養成學術風氣就已奠基,大革命後發揚光大。拿破崙時代尤其重視學術研究,崇尚教育平等,主張教育普及,強國強種。法國經過兩次大戰的慘痛教訓,教育興國的觀念更為根深蒂固。也因為如此,歷屆政府對教育的投資,絕對是不惜工本,畢竟教育是國家百年根本大計,自不容學費阻擾「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