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3/08/11》═════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泰戈爾的學校
◎ 台灣惟一泰戈爾學園學生──連欽發
◎ 印度—台北協會(ITA)
◎ 名人ABC
融入語境培養閱讀習慣廖咸浩學好英文法門
********************************************************************
◎泰戈爾的學校
■林益民
泰戈爾是191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台灣去年至少再版了6本泰戈爾詩集或相關書籍;但很少有人知道泰戈爾還是一個教育實驗者,標榜著藝術的信仰、詩人的教育,泰戈爾親自塑造了國立「印度國際學園」(Visva-Bharati)的教育風格,但對台灣人而言,這所具有泰戈爾傳奇學校,最令人訝異可能不只是校園被稱為「道場」(ashram),以及師生經常樹蔭下席地而學的開放空間傳統,而是其豐厚而低廉的傳統印度藝術學習資源,估計一年的學費生活費加機票,居然不到台幣10萬元。
這所學園位於印度西孟加拉省,在加爾各答以北約2小時火車的波皮鎮(Bolpur),泰戈爾取名為「和平之鄉」(Shantiniketan)的地方,學園內自幼稚園到博士班一應俱全,目前約有4,000名學生。曾到這所學校修習名人很多,台灣人認識的包括甘地夫人、還有作品《阿布三部曲》曾參加台灣國際影展的印度大導演Satyajit
Roy。學園雖定名為國際大學,但主要招生對象還是印度人,目前台灣學生只有一人。
學園創立於1902年,由泰戈爾家族所創立,起初泰戈爾和朋友與5個小朋友開始了學習的生活,在學園裏,教育不只是知識累積,而是生活的全部,因此有一段日子只招收住宿生,師生一起生活,從早起沐浴到晚上就寢都在一起,並輪流做飯分菜。學校也提倡節制樂道的生活方式,當年甘地夫人(Indira
Gandi)貴為尼赫魯女兒,也是自己拎著兩口箱子到學校住宿,按校規勞作。但後來因為人數漸多,集體用餐困難度變大,現在己經調整了一起生活的傳統,不過仍保留一項儀式:學校老師們每年有一天親手做飯,請學生們在學校用餐。
泰戈爾十分鼓勵學生經由藝術表達來發展學習,他自己除了寫詩,還寫劇本和歌曲,也當導演,和學生一起在開放的「道場」裏演出。學校大樹或涼亭下都掛著黑板,目前不論是幼稚園或是研究所的課,都可能在室外上,讓陽光透過樹葉自然地灑下。學校目前猶有節慶大規模演出的傳統,例如色彩節、新年、泰戈爾生日等等,讓整個學習社區充滿了藝術的氣氛。
這是一所國立學園,也是印度設為「國家級」的學習社區,因此學校校長是由印度總理兼任。學費很便宜,2個學分的課一年大約只要新台幣1,000元。目前有大學設有人文社會學院,可以學印度文、孟加拉文、英文……;藝術學院則有印度舞、印度音樂及印度繪畫等等,但藝術學院要唸5年。學校用英文授課,因此申請者要具備英文能力,申請的手續可以上網查詢,http://www.visva-bharati.ac.in/Index.htm。
印度是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民族組成十分複雜,鈔票上載明16種文字,9億人口,號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但城鄉貧富差距很大,窮人也有被剝削選票的問題。由於學園位於鄉下,物價相當便宜,當地人們使用的語文是孟加拉語。在吃的方面,馬鈴薯一公斤台幣2元,鮮奶一公升9元(印度鄉下自產自銷,自己要帶容器,老闆用杓子舀),其它各類蔬菜一公斤約5元,自己做飯十分方便,瓦斯200元一桶可用半年,電費每月約100元台幣以下。若不想做飯,也可以找到印度家庭搭伙。住的方面,整層樓面一個月的月租不到2,000元,如果有機會請人打理廚房及洗衣清潔房間,1個月也不到1,500元。
在這個學園也可以應自己的需求請到許多不同種類的家教,例如學印度鼓、印度舞、孟加拉文等等,費用一個小時約40元,在學制之外的學習資源相當豐富。不過大家想到印度就想到咖哩和瑜伽,這所學校目前沒有烹飪和瑜伽課,想要學習這兩者的學生,可能要另覓學校。到印度旅行或學生簽證,要到印度台北協會(India
Taipei Association)申請。
◎台灣惟一泰戈爾學園學生──連欽發
■林益民
連欽發(見圖,連欽發提供)是台北醫學院的畢業生,曾通過國家考試領有藥師執照,30來歲的他不開藥局,卻跑到國立印度國際大學修習兩年制的孟加拉文,因為他崇信的宗教經典及上師教諭是用孟加文紀錄的。
近5年,連欽發印度台灣來回許多次,前年才在泰戈爾的學校裏註冊就學,他現在賃住的房間原屬富家別墅的2樓,另有一對韓國夫妻也住在同一棟房子裏。這個房子有大院子,有園丁管理,園丁太太幫他們洗衣及清理室內,包括他自己做飯後的廚房碗筷。「印度貧富差距很大,勞動力也很便宜」,園丁太太幫留學生打理內外糊口,留學生們也樂於讓他們服務。
連欽發北醫畢業後,拿到藥師執照,當藥廠的業務,但他表示薪水高、生活應酬「很多元」的都會生活,卻無法回應他心裏的空虛,身體也不好,後來因緣俱足修習瑜珈靜坐,開始過著清修寧靜的生活,由於讓他開悟的教示都來自印度上師的智慧,因此他就仿效唐僧遠赴印度求法,過著目前安貧樂道的印度留學生活。
印度是個大地方,文化也十分多元,連欽發表示,在印度搭火車很方便,但從加爾各答到馬德拉斯動輒3天2夜的行程,不是在台灣可以體會的「大」。在這個國家也有像台北一樣高消費的都會,學校也不一定都像印度國際大學那麼便宜。
泰戈爾的學校崇尚自然、藝術的風格,很吸引他。他不諱言學校的行政,由於是公務單位,效率不盡理想,大部份知識課程的授課方式也頗為傳統,但能夠在室外上課,能夠參與許多的藝術表演,加上接近泰戈爾的傳奇,算得上是一個不錯的學習社區。
連欽發目前請了英文的家教,他的家教朋友熟悉泰戈爾的故事及理想。連欽發有時會到中文系去,和修習中文的學生對談,交換練習自己的孟加拉文的機會。他惋惜台灣和印度的交流,「幾乎中斷了50年」,連欽發說,透過佛教東傳的歷史,古老的印度文化也算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因而看似遙遠實則親近的印度,是我們要多多瞭解的國家,至少「印度是個非常大的市場」,連欽發指出,都會裏原本有許多TOYOTA的廣告告示版,近年來,便宜車的市場多被韓國車取代,廣告板也多了很多三星,從汽車到電氣用品,韓國已經把印度視為十分重要的市場。
目前也有近20名韓國人在這個學園裏就學,日本還和校方成立一個雙方文化交流中心,顯然台灣晚了許多。
從加爾各答到波布鎮要搭2個小時火車,下了車後,還要搭20分的人力車才能到學校所在地「和平之鄉」──當初泰戈爾的父親認為十分適合靜坐冥思的地方。校區的住屋都有大院子,連欽發說,泰戈爾認為大院子可以讓各家的孩子們一起玩,那是屬於泰戈爾理想的學習型社區。
連欽發說,我們習於稱的「泰戈爾」(Togore)是家族姓,字面意思是「神像」,詩人泰戈爾的名字其實叫「太陽神」(Ravindranath)。他強調,這個詩人不曾適應過任何體制內的學校,甚至赴英留學名校,也沒有辦法完成學業,最後,他覺得藝術表達與教育的結合是最好的選擇,這也是他為「印度國際學園」(Visva-Bharati)親手設下的傳統和特色。
連欽發十分鼓勵台灣青年人去印度自助旅行,除了可以增加對印度的瞭解,也因為自助旅行可以讓自己獨處,進入當地的文化當中,培養多元文化的心胸與國際的視野。在他的經驗中,歐美有許多年輕人到印度來自助旅行,甚至於退休後到印度定居。他的韓國室友們,原本是韓國媒體記者,己經努力了許多年,有了自己的房子車子,但因為無法妥協於競爭不已的社會氣氛,夫婦倆最後放棄了韓國的事業,就到印度來學習藝術。
「台灣太偏向美日觀點。」連欽發表示,但如果去印度仍跟著旅行團,也還是脫不了自己原屬的文化堅持,還是沒有辦法進入別人的世界中,所以,還是自助旅行吧!
◎印度—台北協會(ITA)
地址台北市基隆路一段333號2010室
電話 :
02-2757-6112/3
傳真 :
02-2757-6117
E-Mail : ita@india.com.tw
http://www.india.com.tw/chinese/ita/ita.htm
印度—台北協會(ITA)是一個非營利組織,成立於1995年來促進雙方在貿易、投資、旅遊與文化領域上的合作。
ITA有權力核准簽證給台灣人民,也提供了一些領事服務給在台灣的印度國民如證書等。此協會在最前線推展兩國之貿易,為此,它也提供有關在印度供應商各種不同的產品的必要資訊給進口商。為了印度進口商的利益,本協會也在台灣驗明供應商之機械設備與其他高科技產品。此營業處有提供印度貿易、投資之資訊與歷史、文化、宗教與政治書籍的圖書室。ITA亦按排數次研討會來推展印度旅遊業與投資業。(林益民整理)
◎名人ABC 融入語境培養閱讀習慣廖咸浩學好英文法門
圖文■中央社
「學英文,掌握語境非常重要,必須知道字與字怎麼擺、什麼字在某種情境下怎麼用,才不流於中文化的英文……培養閱讀英文報刊習慣是另一重點,才能學到細膩的英文」,這是台大外文系主任廖咸浩認為學好英文的訣竅;而政府提供民眾適當的英語環境,則是另一個提昇學習的關鍵。
「我學英文的歷程其實沒什麼特別,但從小我就覺得學英文在我心理上沒有障礙,這可能是一個重要原因。」廖咸浩在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指出,他小時學英文養成做隨堂筆記的習慣,這對日後學英文幫助很大。
來台北的北投就讀國中後,廖咸浩就一直是班上學生中的英文翹楚,照廖咸浩所說,他也是在上國中才正式接觸英語教育,只能說除了他自身用功外,與生俱來對學語文的興趣及天份佔很大的優勢;不過,廖咸浩也強調,努力可以彌補一切。
他還說,「記得那時從淡水坐火車到建中,一定會背好一課的單字並讀熟課文,因為讀通整段文章才能活用字彙及文法,我從來不認為背字典會有什麼用」。
台大外文系畢業後,廖咸浩在唸研究所之餘,也到出版社及航空公司從事翻譯兼差工作,累積學英文及文法的經驗。「這就是我說學外語,語境是最重要的部分,只有接觸全外語環境,才能分清外國人一般或公開場合講話時用字遣詞的不同,乃至他們的用字藝術。」
此外,廖咸浩認為,台灣一般人的閱讀習慣不夠,尤其是英文書報期刊,這對學外語是一種障礙。他說:「永遠停留在讀教材課本、準備考試或什麼檢定,不算真正在學英文。」
廖咸浩說,台灣學英語,剛好出現兩個極端的負面現象,早年大家學英語,是為留學或移民
準備,卻發生許多人「學了英文就高人一等」的傲慢心理;現在卻是本土意識抬頭,文化自信又導致一般人不太去學語文,這都不是好現象。
廖咸浩指出,台灣現在有點本末倒置,一直將英語教學向下延伸,「其實大學才是學好英文的階段,現在反而是大學英文時數減少、必修改選修,然後叫小一、小三學生猛學英文,只會讓小孩提早失去學英文的興趣」;此外,台灣英文老師在教學方法上還有改進空間,營造活潑的教學環境,或在英語教材納入中外各地的素材,這都不是引進外籍師資所能做到的。
他也根據自己的經驗提醒大家,學英文以前,必須做好學童本國文史的教育紮根,本國語文一定要好,這點是任何國家推動外語政策必須做的前提。
面對政府積極推動全民英語,廖咸浩認為,公權力可以做一些推動全民學英文的事,例如:成立全英語化的公共電視媒體,或營造更多雙語互動的場合。也就是說,政府以實際可行的政策為民眾製造出「可全天接觸英語的環境」,是提昇英文能力和興趣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