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03/08/12》═════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 來去紫禁城
生命共同體 中國校園什麼都有
◎ 家長要博物館饒了孩子!
◎ 經濟低迷 港府教育經費不緊縮
********************************************************************
◎ 來去紫禁城 生命共同體 中國校園什麼都有
文■魏宏晉
也許由於社會發展的形式和方向不同,和台灣比較,中國的大學給人的感覺就是很特殊,身處其中的人「生命共同體」的感受極為強烈。
斷氣後再離開學校
怎麼說在中國的大學裡生活是生命共同體呢?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因為「大」,中國太大,所有東西的距離都增加了。中國大學的環境和台灣很不同,在台灣,大學周圍往往成為一個生活圈,吃喝玩樂一應俱全。而在中國呢?如果把空間概念放大10倍,把舒適標準降低10倍,那環境勉強可以說和台灣差不多。比如說,台灣的大學周圍幾乎都有便利商店,而且一定不只一家;在中國的大學週遭,台灣式的便利超商是沒有的,雜貨店和超市倒可能有,貨色和服務比台灣差一些,就是規模往往大很多,不過很少剛好會在散步可及的地方,走10分鐘的路遇到一家,再走10分鐘能又見到一家,就算不錯了。
由於校外生活機能不方便,大家只好向校內發展,尤其是中國大學規定學生都得住校,絕大多數學校校園都超大,容納各種生活所需的腹地肯定夠,所以校園裡什麼店都有。
就拿北京大學來說吧!如果有人想從出生開始,就在校園裡待一輩子,那也不是辦不到的。這裡頭有中、西醫院、大小超市,有圖書館、游泳池、健身房、電影院,郵局、銀行和賓館。補褲子、換拉鍊只要一塊錢,想吃餃子沒問題,米飯、炸雞當然一定都有。要說人的一生所需,這兒除了沒有火葬場和殯儀館外,真的是完整齊備了。有人如果真的從出生開始便立志「獻身」北大,完全可以到斷了氣後再「離開」,那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城市該有的都有
如果認為在一個學校裡擠進所有的生活機能,這個環境就會顯得擁擠緊張,那倒也不會,北大之大實在會超過習於台灣大多數大學像「鳥籠」大小規格的想像。北大的北邊是前清圓明園的一部份,有博雅塔、未名湖等知名勝景,單這兒就有一般大型公園的規模,而且湖景隨時節變化,常年遊客如織,夏天可以賞荷,冬天可以滑冰,夠休閒吧!
當然,若要以歐美大學城的概念來評斷北大,這個系所到那個系所得開車多久多久才行,那北大可能是有所不及;然而換個概念說,北大是所有圍牆的大學,在一個圍牆的固定範圍裡容納進一個城市該有的林林總總,想來就覺得「偉大」吧!
在北大裡,佔最大面積的,第一應該是教室,再來就是宿舍吧!教室不說,師生的交流都在這兒;而說到宿舍,這可有趣了,北大的宿舍分成學生宿舍、教師宿舍和職工宿舍。北大學生全部住校,學生宿舍大多數在校內,所以上課時候的同學回家後又成了「家人」,而且依照規定,學生入學時,宿舍一經排定,在學期間是不可以更換的,在校3、4年間,同樣一群人真的成了「生命共同體」,如何維繫彼此關係成了一大課題。想像一下,如果才大一就跟你的室友翻臉,那麼接下來3年要如何過呢?在這兒過校園生活也是要很懂得「政治」的,親疏遠近的尺寸要拿捏得很好,既不能得罪人,也不要因懦弱而被吃得死死的。
至於教師宿舍,大多是位在學校周圍,雖不在校本部圍牆之內,但是也只是一牆之隔,這些教師宿舍從一居、二居到比較大面積的三居室(房間)的規模都有,用的水電、暖氣全算學校的,所以也是「吃定」學校的生命共同體之一環。
職工呢?低階的職工,像是餐廳服務員等,他們散居校內各處,怎麼找到地方就各憑本事了。有辦法的能佔住學生宿舍,一人一房;差一些,4、5人一房也有;最糟的情況就是佔不到既有房舍,不過他們總有變通辦法。我見過有工人就在學校裡找一塊空地搭起像工寮一樣的臨時住所居住的,這樣的情況在北大裡雖然不見得「司空見慣」,可是大家也「見怪不怪」。不過高階一點的學校行政人員住得也就不會太差,校長等有「長」自頭銜不用說,一般的系所秘書等待遇和正式教師差不多,都可以配到宿舍,只是可能離校較遠,需要搭車才能往來學校和住家之間。
市場機制原則
雖然說在學校裡食衣住行育樂萬事具備,但是根據市場機制的原則,這顯然會是個被壟斷的市場,誰能得到進入這個市場賣東西的權力是個黑箱作業,當然這個黑箱一定不會是「免費相送」來的。至於老闆先前付出進入市場的代價,當然就找學生當冤大頭賺回來!
很有意思的,在台灣,學校的東西一定會比外面便宜,但是中國學校裡的東西一定比外頭貴,而且品質更沒保障。比如說,外面的水果攤橘子5斤賣一塊錢,學校裡肯定是4斤賣一塊。有一回我在校園路邊攤挑了一件運動長褲,就是那種品質很爛的仿冒品,一件開價竟要我40塊人民幣,我很斯文地殺了價,最後老闆「心不甘情不願」地以26塊成交。結果那件褲子才第一次洗就猛脫線,想想連50塊台幣都不值,我竟然花了相當於1百多塊錢台幣價格買下來,
而且是在應該是比較「文明」的校園裡買的。我可真是個呆胞。
總的來說,中國大學校園的生態還是很好玩,它很豐富且多元,不像台灣校園那麼「單純」,在學校裡混得好,出了校門也不會太差,因為這裡就是個小社會,足夠有心人練好到大社會裡廝殺的各種本事和功夫了。
(
北京大學博士生)
◎家長要博物館饒了孩子!
編譯■賴明芝
洛夫˙寇柏一直都很喜愛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當他的女兒茱蒂還小的時候,他常常陪著一起去逛博物館。但茱蒂卻沒有分享父親對科學發現
引以為樂的喜悅,她只是露出對博物館的厭惡感。
現在,茱蒂已經為人母了,住在華盛頓地區,伴隨著父親和自己的孩子,茱蒂又踏入了博物館的建築裡。她說:「為了我的孩子,我一直努力克服自己對博物館的厭惡感。我試著找出和他們有關的事物。」
巧克力展覽會
所以,不去參觀麥爾史坦海洋科學館或是看恐龍展,茱蒂一家人參加了一個以巧克力為主題的夏日展覽會。他們看著陳列品解釋可可豆在哪裡生長,還有巧克力貿易曾一度鼓勵了奴役的風氣。然後,他們在一個設計成巨人的糖果盒裡,觀賞錄影帶,聽聽別人對於巧克力感到滿足的說明。
茱蒂的孩子感到很高興,她的父親也一樣。洛夫說,他很高興能和家人在一起。
然而,茱蒂說,她可沒有被迷住。禮品店就設在展覽會場的出口外,躲都躲不掉,架子上堆滿了代售的巧克力。茱蒂嘆口氣說:「我只聽到『哪裡可以買到巧克力?』」
對家長們而言,困境總是存在的。這個「巧克力展覽會」恰巧在紐約市教育局宣布往後販賣機不再販售糖果後開放,紐約市教育局說,此舉是為了幫助體重過胖的兒童。接著,紐約市最受到家庭歡迎的博物館卻釋放出一個讓人感到矛盾的訊息,展覽會強調巧克力的好處,還提供很多的巧克力商品。
在兒童心理學家潘娜洛普˙李奇看來,這似乎不是什麼壞事。她在《你的嬰兒與小孩》一書當中寫著:「無疑地,糖果對孩子的牙齒很不好。但是,謹慎挑選後,糖果不會比其他許多食物更糟糕。」李奇的這番話出現在巧克力展覽會場上。
不過,李奇繼續說:「如果你在孩子蹣跚學步的階段,拿糖果當成獎賞和樂趣,那麼,你還沒有上學的孩子一定會把情緒的價值和糖果的味道連結在一起。比方說,當他跌倒,擦破膝蓋的時候,得到了巧克力吻和你的擁抱,那這個巧克力吻會變得能夠安撫他。從此不管什麼時候,當他感到痛苦或是受到傷害和疲倦時,他就會想要得到糖果。」
博物館的
如果巧克力展覽會給人的印象比較像是美食展,而和科學無關的話,會怎麼樣?
哥倫比亞大學天文學系的系主任大衛˙賀芬德說,一點也不會怎樣。
賀芬德表示:「讓我害怕的是,當我想到科學內容和判斷之間的差異。我認為,如果巧克力能把他們引到博物館的門邊,那是很棒的。」民眾的呼籲的確傳到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館長的耳裡,結果,活動衍生成10個城市的巡迴展覽。巧克力博覽會接下來的4個站分別是:火奴魯魯、休斯頓、費城和佛羅里達州的甘思維爾。
巧克力博覽會原來是菲爾德博物館館長的一個奇想,在員工規劃出一個規模大約5百平方英尺的會場,然後佈置一些乾燥的植物標本後,巧克力博覽會就上路了。但是,等到博物館把陳列品做出簡短的描述說明後,卻得到大眾十分熱烈且巨大的迴響,還要求博物館多舉辦幾個場次。菲爾德博物館展示和教育主任蘇菲亞˙西斯凱爾說,這些迴響促使他們重新思考他們的看法。
但是,也有前來參觀的父親抱怨,認為消費無所不在。
西斯凱爾對於這類的反對理由無法釋懷。她說:「對有些人而言,這個巧克力博覽會只是跟吃糖有關。但是,要是我們沒有做些吸引大眾、讓人感到興奮的策劃,那我們只是躲在博物館裡頭的恐龍而已。」
(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
◎經濟低迷
港府教育經費不緊縮
【中央社香港特稿】儘管近年香港經濟低迷,但特別行政區政府對教育的撥款整體上並未減少,只是對大專院校如何有效運用撥款規定得更加嚴格,顯示出政府在用錢上更加謹慎。
香港的學校可分為三大類,包括由政府辦理的官立學校、完全由政府資助但由志願團體主辦的資助學校,以及私立學校。
即使艱困
教育還是要挺住
根據統計,香港主權轉移6年來,特區政府並未減少對教育的支出。行政長官董建華多次在其施政報告中強調,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工作,即使經濟艱困,也不能減少。具體而言,香港至今仍然維持9年免費教育,即從小一至初中三,學生完全享有免費教育,除非家長們安排小孩到其他私立學校唸書。
所以,在9年的免費教育期內,即使貧窮的家庭也不必憂慮能否資助小孩讀書;而他們只須負擔小孩的書本和交通費。
9年免費教育結束後,初中三學生就要參加升讀高中考試,及格的可以繼續升學。到了中五,他們又要參加另一項考試,如果成功,再讀兩年即中六及中七,然後參加大學考試(本地大學讀3年)。
從中四起,學生就不再享有免費教育,需要繳交學費。中四至中七的學費,每年約5千至8千港元不等,為一般家庭所能接受。如果家境窮困,可透過申請福利救濟金為小孩繳交學費。所以,在高中的4年內,本地家庭及社會團體很少就學費問題提出異議。基本法只要學生成績好,都有機會升讀大學。
目前香港有7所大學,包括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及科技大學等;每位大學學生的年費為4萬2,100港元。如果學生負擔不起學費,可以申請資助或借貸,日後向政府分期攤還。所以,進入大學的莘莘學子,也不必害怕沒錢而失學。
逐步削減研究經費
不過,由於政府近幾年財政出現赤字,即使政府整體上並未削減教育支出,但對大學的資助卻顯示十分謹慎,還會削減部份沒有迫切需要的學術研究。最近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表示,未來一個年度當局不會增加高中及大學學費,但為了更有效運用教育經費,政府將自2004至2005學年起,分4年逐步撤銷113個研究院修課課程的資助,其中以香港大學佔最多。
當局建議各大學透過各種管道填補將會被削減的研究經費,包括爭取民營機構資助;研究生課程以自負盈虧方式經營;推行兩層制的撥款模式,第一層為基本撥款,主要應付大學的基本需要,第二層撥款屬於獎勵性,主要資助有傑出表現的研究項目。
在上述政策的影響,本地大學的經費難以出現問題,也迫使部份大學提高學費。以香港大學為例,不獲政府撥款資助的課程,今後將轉為自負盈虧方式開辦,學費由現時的4萬2千港元,大幅增加至5至10萬元不等。
據稱,目前本地某些大學在自負盈虧的概念下,已打算開放更多學位給包括中國大陸學生在內的海外學生來港就讀,以開拓「財源」。此舉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又可以吸引到海外菁英學生來港就讀,對提高香港的國際學術地位很有幫助,可謂創造「雙贏」局面。
綜合而言,儘管香港經濟低迷,政府財政連年出現赤字,但特區政府仍然相當重視教育,雖然對大專院校的資助變得相當謹慎,還削減部份院校重疊或「無用」的研究經貿,但整體上並未改變原有資助政策。在這種情況下,貧富懸殊的學生仍可透過公平的考試制度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