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書本至上vs.雙手萬能

═【立報】════════════════════════════

                                  

═══════════════════════《2003/08/13》═════

 

*****【本 期 內 容】 **********************************************

 

教育專題         書本至上vs.雙手萬能

 

   台灣需重建知識基礎建設

 

 

【教育小報報】

********************************************************************

書本至上vs.雙手萬能

 

編譯■盧永山

 

教高中生如何清洗引擎化油器或裝飾蛋糕,會讓他們習得有用的職業技巧,或者,這只會讓他們無法專心學習代數方程式或法文動詞?

職業教育價值觀

 

美國公立學校裡有關職業教育的價值的爭辯,從1917年起就甚囂塵上,當時美國聯邦政府才剛開始補助這類的課程。但今年這項爭辯有可能會更加激烈,因為美國國會再度核可1998年通過的「柏金斯職業教育法案」(Carl D. Perkin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反對布希政府有關應減少對這類計畫的補助之提議。

位於佛蒙特州的技職教育協會(Association for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公共政策部主任南茜.歐布萊恩(Nancy O'Brien)指出:「布希政府打算捨棄職業教育。」但美國教育部職業暨成人教育助理部長卡羅.達明柯(Carol D'Amico)堅稱,情況絕非如此,布希政府只是想改變職業教育的過時觀念。卡羅.達明柯說:「許多學校仍把職業教育視作一種沒有學術成分的職業訓練計畫,我們不鼓勵對這類計畫進行投資。」

有關職業教育或倡導者比較喜歡使用的稱謂「技職教育」的討論,通常會碰撞到階級或種族這類不舒服的問題。他們也在教育哲學上引發了一場基本的政策辯論:某些學生應被鼓勵透過雙手和經驗來學習,或者他們應透過書本來學習?

 

波士頓東北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詹姆士.弗瑞塞(James Fraser)表示,在1910年之前,美國的公立學校很少問及這類問題。當時,僅有少數的菁英學生就讀高中,在那裡,他們上一些傳統的課程,並為上大學而接受訓練。

但從1910到1930年代,美國興起了一股擴大高中吸引力的動力。詹姆士.弗瑞塞指出:「增加職業教育課程,是教育界所做的部分努力。當時有一種想法,如果我們做對了這件事,我們可能使學習對某些孩子而言變得更加有趣。」

 

菁英主義的次級論

 

詹姆士.弗瑞塞說:「然而,在1940和1950年代,有些社區開始視職業教育為一種次級的高中經驗。在工人階級白人社區,職業教育十分受歡迎;但在移民和有色人種社區,它則遭到懷疑。他們擔心職業教育會被用來使他們的孩子變成二級公民。」

 

今日,有很多人擔心,技職教育可能是一種邊緣化某些學子的方法。2001年通過的「沒有學生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其核心信念是,所有的高中畢業生都應準備讀大學,不管他們選擇讀或不讀。但將重點擺在大學,意謂著其他種類的學習必定更難獲得經費,也難以被列入課程計畫裡。

布希政府2004會計年度的預算報告,打算把職業教育的預算從13億美元,刪至1億美元。這份預算報告也建議,允許各州轉用職業教育的經費,以改善貧窮學校的教育水準。

 

技職教育的倡導者擔心,急於提升學生標準化測驗成績的學校主管,會轉移更多的經費以提升學生的數學和英語成績,為達如此目的,他們勢必會停掉許多職業課程。

 

過去數年來,美國聯邦政府編列的職業教育預算逐年減少。1980年,職業教育預算占聯邦總教育預算的5.5%;2002年時,比例更跌至2.5%。而高中裡職業班學生人數也從1969年的超過20%,跌至1998年的不到10%。

但部分教育人士嘆息,在美國企業界急需有職業技能的工人之際,刪減職業教育預算無異是大開倒車。南茜.歐布萊恩說:「經濟和企業界正透露一項訊息,他們需要這些身懷技能的工人。」

 

紐約市教師聯合會(United Federation of Teachers)職業教育專家法蘭克.卡路奇(Frank Carucci)表示:「職業教育和目前面臨危機的音樂與藝術教育一樣,被同樣的力量威脅。學校陷入思考的陷阱裡,認為應該放棄商店經營課程,而改開2堂英語課。這是一種短視的作法。」

 

法蘭克.卡路奇說:「忽視職業教育是不合理的,因為對許多學生而言,藉由實作來學習(hands-on learning),不僅令人興奮,也很實際,最後更可以賺錢。我們的菁英主義態度,促使所有的孩子讀大學。每個孩子都有機會選擇,是件很棒的事,但我們不能對孩子說,『當你應該讀大學時,為何又去修理汽車』?有些人需要這些身懷技能的工人,因此我們最後可能會剝奪孩子的機會。」

 

紐約州品質改良有成

 

紐約州因改善技職教育的品質而備受各方讚譽。在許多案例中,教授烹飪、汽車修理、時裝設計等技藝的特別課程,因為納入了文學和基礎的數學技巧,而在課程內容上獲得強化。

卡羅.達明柯說:「這是一種完全符合布希政府利益的改良,我唯一希望刪除的是狹隘地著重技巧、缺乏有附加價值的學術成分之舊式課程,如速記或簿記。」

 

卡羅.達明柯否認布希政府希望每個孩子都讀大學,並指勞工統計局的資料顯示,未來的職業僅20%需要傳統的大學學歷,但70%需要某種形式的職業訓練。

 

她說,布希政府所考量的是,確保所有的學生對不同種類的訓練,做好基礎的準備。

位於紐約的印刷傳播協會會長蘇茜.葛林伍德(Susie Greenwood)表示,此刻,工業界急需有特定職業技能的工人。這是為何她協會的成員,過去幾年來義務教導紐約市公立學校的老師,訓練他們把最好的技能教授給未來的工人。

 

紐約市立高中資深督察羅絲.阿班尼狄平諾(Rose Albanese-DePinto)表示,工業界與公立學校間的密切合作,是紐約市成功革新技職教育的部分原因。她督導了該市18所特別設計的職業和技術高中,若加上主流學校的課程,技職學生的總人數已達3萬人。

 

但紐約市重點學校督察伊莉莎白.西雅芭拉(Elizabeth Siabarra)指出:「如果預算被刪,這套廣泛的課程計畫將受到影響。我們領先其他州幾步,我們已投資巨額經費,聯結技能和大學專門知識。刪掉預算將重擊我們現在所做的事。」

 

詹姆士.弗瑞塞說,對許多學生而言:「職業教育提供一種可行且重要的替代,有些孩子透過聽講和書本真的學習得很好,但有些孩子就是不能。」詹姆士.弗瑞塞十分擔心,當前有非常多的決策人士認為,技職教育和更高的學術標準彼此是不能共容的。詹姆士.弗瑞塞說:「我很驚訝政府部門將重心擺在高學術標準上,但我更害怕的是,我們把高學術標準定義的太狹隘。」

(圖表)

 

1982至1998年間,研究者研究學生修習職業教育課程的變化。愈來愈多的學生修習傳播科技和健康照顧的課程,而愈來愈少的學生修習農業和行銷課程。

 

健康照顧        +15%

兒童照顧和教育          +5%

傳播科技                +4.5%

餐飲服務及招待          +3.4%

企業管理                +1.9%

營建                    +1.9%

 

 

印務                    -0.7%

行銷                    -2.1%

農業                    -3.2%

原料生產                -3.5%

機械及維修              -5.2%

商業服務                -14.7%

 

(資料來源: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回目錄)

 

台灣需重建知識基礎建設

 

文■賴鼎銘(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民國74年,我考上教育部公費留考,當時滿懷理想,要到美國學習自動化科技。然而到了威斯康辛大學,進博士班就讀一段時間以後,才發覺美國強盛的後面,有一套我們所未深知的知識基礎建設在運作。

美國的國際圖書館

 

美國的公共圖書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到美國第一年的暑假,到麻州的安赫斯特訪友,在那個不大的大學城,我第一次見識到美國公共圖書館普及的程度。小小二層的木造屋子,每個房間及沿著樓梯,都擺滿了書。更重要地,那種人氣旺盛,文化氛圍不散的感覺,今日仍如身臨其境。

 

安赫斯特只是一個小鎮,等到參觀了紐約公共圖書館,才真正讓我震驚。這是一個研究圖書館及分館館藏加起來5千餘萬件的巨型圖書館,它不只是公共圖書館,因其學術性館藏,更具國家圖書館及大學圖書館的性質。有這樣一個圖書館,紐約已不愧為具文化深度的國際性都市。

 

美國以研究大學聞名於世,圖書館的館藏不知豔羨多少國外學者。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美國早期發展較好的反而是公共圖書館。18世紀由移民者自主組成的讀書會,由下而上演變成各色各樣的社會圖書館,這包括學徒圖書館、教會圖書館、機械工人圖書館等等,以這些為基礎,最後才發展成稅收支持的公共圖書館。當年,移民者視公共圖書館為文化進步的表徵,這也是波士頓、紐約及芝加哥等大都市競建一流公共圖書館的主因。

 

卡內基的貢獻

 

在美國,公共圖書館對弱勢者的貢獻,已是一種傳奇。一個原來無家可歸的年青人,利用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研究寫作技巧,最後成以寫作維生的作家,他投書回想,如果當年不是圖書館的自由開放,他不知會流落何方。以《真實信徒》這本書成名的群眾運動專家賀佛爾,未受正式教育,他所有的學識,都是當碼頭工人之餘,利用晚上到加州公共圖書館自修而成。因其學術成就,大學競相邀他演講,1981年並被授與總統自由獎章。

美國公共圖書館之有今天,鋼鐵大王卡內基的貢獻不能忽視。據統計,卡內基所成立的基金會共捐建了2,811所公共圖書館,其中美國就佔了1,946所,其他則分佈世界各地。卡內基的捐贈要求很簡單,只要任何市鎮同意每年撥出他所提供經費的10%作為營運及購書的費用,他就以一個市民2元美金的人頭比例提出對等基金,讓這個市鎮建設公共圖書館。

 

一個以賺錢為樂的的企業家,為何捐建公共圖書館?這是人人好奇的問題。其實,卡內基以圖書館作為慈善標的,有幾個原因。他父親在蘇格蘭幫助織工買書,織工工作時,由另一名織工在旁朗讀的義舉,對他有所影響。這些藏書後來變成卡內基故鄉第一個開放流通的圖書館,他父親在故鄉推動閱讀與成立圖書館的舉動,讓他深以為傲,更影響他對圖書館及閱讀的關切。

 

卡內基移民美國時,渡過一段窮困的工人時期,因為得到匹茲堡市安德遜上校所設學徒圖書館的幫助很大,因此希望建立圖書館幫助其他窮人,以回饋上校的善舉。前此慈善家對圖書館的捐獻也給他不少刺激,例如康乃爾在綺色佳捐建的公共圖書館、派拉特捐出一百萬美金給巴爾的摩市建設公共圖書館都是著例。他經商的背景也讓他認為蓋圖書館是一項很好的投資;他只要給各市鎮一筆建築經費,就可獲得該市鎮提供建地,與往後持續營運經費的承諾。各市鎮的投資金額比他所花的頭筆款還多,對他來說,這是一筆很划算的投資。留名的動機當然不能免,卡內基希望他的名字與他捐贈的圖書館永垂不朽。

 

台灣不起眼的圖書館

 

與美國比起來,台灣的公共圖書館並非以讀書會為基礎發展而成的機構。台灣的公共圖書館一向被定位為社會教育單位,是一種由上而下賜予的機構,代表的是牧民教育的延伸,當然無法反映民眾的需求。更嚴重的則是,地方政府首長,並不認同它的重要性,不只經費短缺,更是人事酬庸的單位,難怪公共圖書館在台灣了無起色!另外,台灣並不缺乏百億資產的企業家,但台灣捐建圖書館的卡內基在那裡?台灣多的是捐錢給寺廟的有錢人,但給窮人及年輕人一個希望及機會的企業家何處尋呢!

 

公共圖書館只是一個例子,美國更不容忽視的是它完整的知識基礎建設。美國因為學術環境優良,得以吸納全世界的菁英,而為了讓這些學者潛心研究,美國建構了世界獨一無二的學術支援體系。美國國會圖書館1億多件的收藏就是一個指標,而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伊利諾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等圖書館,書刊加微縮片都有千萬以上的館藏,更是學術支援系統深厚的見證。

 

二次戰後,為了整理膨脹迅速的科技文獻,促成美國設立各種專業的資訊中心及資訊分析中心。科學資訊研究所即是後者的代表,它的引用文資料庫已是全球學術界評鑑的標準。美國的百科全書、字詞典、統計資料及專題的述評不知凡幾,而專業期刊必備的書評更是學術嚴謹的表徵。美國的智庫包羅萬象,三軍系統各有智庫,聞名於世的蘭德智庫就是由空軍支持而設置的。

 

回首台灣,圖書館館藏只能以「共窮」來形容,少數國立大學2、3百萬的館藏,只能列名美國大學百大邊緣。台灣積極吸收西方知識,輔助的參考工具卻極度落後:我們的字詞典及百科全書,因為術語翻譯的混亂及更新速度太慢,很難幫我們確實掌握西方知識的進展。沒有深入的述評制度,影響我們深入各個學門的研究現況。嚴謹書評在台灣的缺乏,更是學術指標落後的象徵。點綴式的智庫,更多是民意代表的工具,而執政者有事沒

 

事找幾個學者開開會的心態,都是智庫無法健全的主因。

如果台灣仍只思考購買技術,無心於基礎的研究,知識基礎建設當然無所措手足。但想一想,鴉片戰後一百多年,我們仍在向西方核心國家取經,這難道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難道與知識基礎建設不健全沒有任何關係?更且,正當台灣努力追求卓越,積極吸引大師來台之際,知識基礎建設如此薄弱,這些學者來台灣又能待多久?資訊基礎建設已經十餘年,我們的競爭力仍在「代工」階段,看來台灣對「資訊」基礎建設的效益必須評估,並重新省思知識基礎建設的必要性。

 

 

 

(回目錄)

 

 

參觀立報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johann@lip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