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Enjoy the Reading】14.蓓娜蘿.費滋吉羅《書店》

★你是否需要一家書店?書店對你的意義何在?
如果讓你開一家書店,會呈現怎樣一種光景?

當然大前提是,你喜愛閱讀、對書愛不釋手,並且渴望擁有一家書店。

剛讀完一本翻譯書”The Book”(書店),描述一位年逾半百的婦人佛蘿倫絲,在一九五九年的某個午夜,為了是否置產開一家書店而失眠。

她居住在一個極小的村鎮「哈波羅」,書中這樣描述著——

每個人在廣闊的遠方出現時,其他人都看得到,凡是看得到的東西,人們都會加以討論。

一九五九年,哈波羅沒有魚,沒有薯片,沒有自動洗衣店,每隔一個星期的禮拜六晚上才有電影。

這是村民的日常生活消遣,閱讀並不含括其中,因此,從來未曾有人想要開立一家書店,因為沒有需求。

可以想見當佛蘿倫絲想要開設一家書店,村人的震驚與不解是何等的強烈。

她除了需要與銀行斡旋借貸置屋事宜之外,還得同企圖利用同一棟屋舍成立藝術中心的貴婦抗衡,進而成了律法之下的犧牲品,在書店銷售日漸下滑、書店因為一項新法案的成立而被強制徵收,最後為了給付銀行貸款,變賣了所有書店資產,佛蘿倫絲滿懷羞愧地離開了居住幾乎十年之久的村鎮,因為這個城鎮,並不需要一個書店。

與其說這本書談的是一家書店成立過程的艱辛,倒不如說是因為成立一家書店而與鄰人間的互動、接觸、瞭解,進而讓整個村鎮生動鮮活了起來。

因此可以感受到書頁折口中記錄的一段,來自”TLS”所描述:「蓓娜蘿.費滋吉羅在書中對生活周遭人物的描寫細膩豐富……從各方面觀之,這是一本絕頂犀利的好書。」

她描述村民關於「生存」的心態:「不是生,就是死,不是活到一大把年紀,就是即刻向墓園的鹹味草地報到。」

你是這樣看待「生存」嗎?

也許該把小鎮銀行經理的話牢記在心,他說:「真正的目的何在?這是從事任何行業時必須問的第一個問題。」

「生存」也算是一種行業?那麼目的何在?

他還說,「在任何一段時間之中,現金的流進無法應付現金的流出,那麼我們大可預測,金錢的危機就不遠了。」

你的「生存」是否有了危機?

這不單單僅止於物質面,因為那顯而易見,我想問的是精神層面。

精神層面的活動該是靈魂的消融、滋長。你有多久沒有餵養它了?

書中另一個角色,為佛蘿倫絲記帳的格林夫人說道:「呆帳應該是帳簿上屬於妳的款項的百分之五。折舊屬於借方,在財產帳目上當作貸方。每一項借方都必須有它的貸方。妳必須在任何時候都能一眼就看出自己欠別人以及別人欠妳的準確數目。這是嚴格記帳的目的。」

我從來沒弄清楚借貸關係,想到會計就覺得頭疼欲裂。

然而,我應該喜歡會計科目的,因為多麼壁壘分別、因果依循。

生命應該盡量如此劃分清楚的。

如果年歲的長短屬於借方,那麼截至目前為止,你是否善用了每一筆?

生命的呆帳是否超過預期的百分之五?

在嚴格記帳的結果之下,是否讓你一眼看出自己自己的生命盈虧?

無論情感、工作還是生活?你是否舉債?還是積累了豐碩的財富?

這是我讀《書店》最大的感觸。

不過,卻把開一家書店的話題扯遠了。

電影”You got the mail”(電子情書),儘管企圖表述的是一段愛情,場景卻是傳統書店和大型書店之爭。

梅格萊恩的角色,讓我汗顏,她對童書瞭若指掌的專業,絕非此刻台灣書店從業人員可以企及,即便專事出版童書的出版社亦然。

為什麼?

曾在網站上讀到一則留言,詢問著「編輯」和「作者」間的差異。

我覺得這是一個太大的課題,若真要詳加論述,應該再把「讀者」、「出版者」等兩個角色加上作區隔、比較,可能會更適切。

但是關於「編輯」、「作者」兩者之間,簡言之,應該可以相容並存,但並不互等。若就互動上的關係說明,編輯應該誘引作者的潛能,寫出撼動人心的作品。

在出版界有一段時日,從租書買書到編書寫書,我經常處於茫然的情緒。

租書和買書的差異何在?也許僅僅只是佔有而已。

編書與寫書之間,也許可能天南地北,因為編書可以是一種技藝,寫書則除了技藝之外尚需要一點點天分。

是否開一家書店?我沒有想過,當然也無法揣想書店的模樣和景況。

然而,我卻知道,如果,真想開一家書店,我必得弄清楚這個城市是否真的需要「書店」的存在,也或者該問,你是否需要一家書店?書店對你的意義何在?

這樣的論點也許抹殺了誠品書店以及其他連鎖書店的存在。

然而書店的功用何在?

販售、引介一本好書;也許可以讓你從中獲得趣味、也許可以洗滌傷痛、也許只是單單打發時間的消遣或者附庸雅俗的行為。

書對你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是否值得讓你花錢購買收藏?

如果答案是否定,那麼書店當然沒有存在的必要。

☆瑪姬,心慌中……
儘管如此,我還是無能克制想書的衝動啊!非買不可。病入膏肓。無可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