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博物館、專業倫理與社會變遷:台灣醫療史相關館室巡禮之後的一些想法(劉介修) ┌───────── ■ 南 方 電 子 報 ■ ──── 2003/08/28 ┐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 南方社區文化網路:http://www.esouth.org ────┘ ======================【今日主題文章摘要】====================== ◎ 博物館、專業倫理與社會變遷:台灣醫療史相關館室巡禮之後的 一些想法(劉介修) 從對於博物館的歷史脈絡的描繪,我們期盼能引領出觀照台灣醫療史 博物館的可能脈絡,然而,我們也同時期許自己這個觀照的歷程,應 該將更多的在地情境一併放進思索的路徑當中。我們將嘗試從這次的 巡禮參訪的學習思考歷程中,提出對於目前台灣醫療史相關館室的一 些想法,並試圖開展我們對於「台灣醫療史博物館」的期待與想像。 =========================【編輯室手記】========================= 對於台灣設立醫療史博物館已經不再只是表象的爭執,而是對台灣醫 學及醫療發展的歷史進程能更深化的整體社會教育及思考的期待。博 物館本身所兼負的多重功能,長期以來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對於醫 療這高度專業性的職域,也因為醫病關係不對等的知識權力分配而充 滿激情與對立。透過醫療史的深層思索,一方面拉進醫療專業與日常 生活之間應有的和緩關係,同時也使得掌握醫療資源的從業及研究者 有更宏觀的人文思維,以積極的態度投入社會,而不再只是無意識的 歧視與漠然。這已經不再只是對醫療專業的反省,同時也該擴及各個 以專業自居而傲慢的領域,使得整個社會的文化認知,能有更深化的 可能。(徐江屏) ===============【如果您想幫助南方,請參考以下作法】============== 一、將南方電子報轉寄給朋友,鼓勵朋友訂閱。 二、投稿或鼓勵朋友投稿,豐富南方的內容。 三、定期捐款給南方,讓南方能獨立經營,不受其他黨派、團體影響。 四、用不同入口網站的電子信箱訂閱,如果發現收不到南方電子報請 告訴南方工作人員。 五、來南方「虛弱核心 BBS」(telnet://bbs.esouth.org) 一起參與 編務討論。 ◎ 有您的協助南方會更好 ◎ ========================【最新捐款公告】======================== ◎ 感謝鄭瑜捐款 1000 元。 (8/25) ◎ 感謝楊敕貝捐款 1000 元。 (8/25) ========================【人文活動訊息】======================== (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九十二年在校研究生研究論文補助計 畫》論文發表會 (9/18)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3975 ==========================【人文通訊】========================== ◎ 愛滋病防治特別演講 (iACT 台灣國際醫療行動協會) 外勞已為台灣勞動人口的一大族群,而外籍配偶人數也正在台灣快速 增長,這個特定族群在中央應變不足之下,存在愛滋病傳染的危機。 本會自成立以來投入國際發展援助工作與外勞、外籍配偶服務與研究, 此次本會之「愛滋病防治特別演講」邀請現任「紐約市健康及心理衛 生署」研究員,從事愛滋病監控及愛滋病流行病學計畫之劉凱利博士, 期望提供對此相關工作有興趣個人或團體於因應愛滋病防治上的新知 識及經驗交流的平台。 活動目的: 一、提供對援外事物有興趣之個人或團體組織瞭解世界愛滋病趨勢, 特別是東南亞國家及大陸地區的愛滋病現況。 二、提供參與者運用流行病學方式進行愛滋病需求調查工作的方法。 三、介紹特定族群之愛滋病防治現況及經驗。 邀請參與對象: 一、國內從事外勞暨外籍配偶(健康)服務工作者(志工)。 二、有意投身開發中國家發展援助工作之個人與國內非政府組織。 三、關注全球愛滋病傳染現況與防治者。 四、對上述所有議題有興趣的學生及個人! 時間:九十二年九月七日,上午 9:00~12:00 地點:將於確定出席人數後,將另行通知! 報名方式:請於九月二日(星期二)前將報名表傳 E-mail 至 iACT 詳情請見 http://www.iaction.org/files/090703.gif 報名表下載 http://www.iaction.org/files/090703.doc ◎「您心目中的九二一地震紀念」全民意象徵選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主辦單位: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 執行單位: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徵選辦法: 一、徵選說明 1999 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一場芮氏規模 7.3 的地 震,撼醒了國人正酣的夢,造成 2321 人死亡,八千多人受傷,財物 損失約計新台幣三千億元。然而,從地震中的逃生到求生,由地震後 的安置到重建,我們也感受到,重建區的居民以無比的勇氣和令人敬 佩的毅力,不停地為再造家園拼鬥;也感受到,台灣社會巨大的關懷 與凝聚力量,所散發出的光與熱。 隨著九二一地震四週年紀念日的到來,我們特別舉辦了此一徵選活動, 希望能重現台灣社會對此事件的集體記憶。也期望透過全民的參與紀 念空間設計提案,這個新事件的發生,來重新溝通彼此對九二一地震 事件的觀感與意見。也希望藉此意見平台的營造,讓台灣社會有機會 可從各種不同角度與層面,重新省思環繞在地震與重建過程,衍生出 的諸多社會、政治與文化等議題,讓我們能透過關懷行動將人心再次 凝聚起來。 二、構想與問題的提出 面對九二一地震本身帶來的驚懾與痛楚、重建與再生、生命與創造經 驗,與環繞在重建過程的諸多政治、社會和文化議題,您也許可以思 考,如何透過這個意象的提案: 1.使受災同胞糾結於地震當時時間點上的記憶,得以抒解; 2.詮釋九二一地震事件(包含重建過程)對台灣社會的意義; 3.重建帶動新希望與新生命的構思。 您也可以提出與上述提示完全不同,對紀念九二一地震的任何想法與 構思。本次徵選入圍的前 60 名作品,將收錄進徵選作品專刊,作為 「九二一地震感恩與重建紀念公園競圖」的參考文件之一。 三、參加對象 凡對此徵選有興趣者皆可以團體或個人之名義參加,不限國籍、居住 地和年齡等。報名時請依國小組(含國小以下者)、國中及高中組、 和大專及社會組等三組分別報名。 四、交件時間 參加徵選之作品請於 2003 年 9 月 1 日至 15 日之間以掛號方式郵 寄至收件地址,截止收件時間為 9 月 15 日下午 4 時,逾時即不受 理收件,請參賽者自行預估郵寄所需時間。 ※ 全文請見 http://www.esouth.org/sccid/comm/20030828-1.htm ◎ 文化批判論壇第廿二場 「瘋狂」的烙印:從媒體、文化、社會、歷史、法律的角度來看 ※ 以上人文通訊請至 http://www.esouth.org/comm.htm 閱讀詳細資料 ◎「獨一無二 造人運動」─ 身體、自主與尊嚴 第四屆大專生人權研習營 ◎ 國際健康講座系列 16: 移民與健康系列 4:從政府政策與資源看外籍勞工的健康與醫療 ◎「垂死之家」的心靈學習之旅 ◎ 部落史地編撰人員培訓班 ※ 以上人文通訊請至 http://www.esouth.org/comm20030811-0822.htm 閱讀詳細資料 ==========================【主題文章】========================== ※以下文章不代表「南方」立場。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您與作者聯 絡,或至 telnet://bbs.esouth.org 的 south 版發言,或者請加入 南方討論區 http://tw.egroups.com/group/esouth-community 提出 您的回應與挑戰。 ──────────────────────────────── 標題:博物館、專業倫理與社會變遷:台灣醫療史相關館室巡禮之後 的一些想法 作者:劉介修 (hughliu@seed.net.tw) 本文責任編輯:徐江屏 ──────────────────────────────── 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只有對現實生活產生興趣,才促使我們研究 歷史,歷史也因為這樣才對我們產生意義。「當代性」並不是某一類 歷史的特徵,而是所有歷史的特徵。生活屬於當代,歷史就是生活。 ─ Benedetto Croce 在陳永興學長的邀約下,我們開始了「台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學生團 隊」的籌備與組織工作,從夥伴們的需求與困境中,我們期盼以目前 台灣醫療史相關館室的巡禮拜訪,作為籌備學生團隊的發韌。在準備 旅程的同時,我們也開始對於(醫療)博物館本身的歷史發生興趣, 同時也期盼在這種脈絡中,開始思索醫療博物館在現今社會中可能的 實踐風貌。 博物館從西元前三世紀的義大利源始時,是一個融合了大學、實驗室、 圖書館內涵的研究單位,形成一個學者的社群,提供學者們從容思考、 寫作與探索的場域,其中包括我們所熟知寫出幾何原理的歐基理得, 以及發現浮力原理的阿基米德。然而隨著文藝復興時代新的機構與新 的辭彙的出現,實驗室以及大學的研究、教學內涵逐漸從博物館中黯 然退出,這個時候的博物館逐漸成為僅剩儲存文物功能的地方。在海 外探險風行的時代,隨著美洲大陸的發現,16 世紀的博物館成為貴 族們蒐藏並且炫燿奇珍異寶的菁英專享場所。不過,隨著蒐藏的多樣 複雜,較為有系統的分類、展示與研究的方法逐漸發展出來。在這樣 的脈絡中,一些醫藥出身的收藏家們,針對自然界的醫藥材料進行收 集、分類與研究,形成了最早的自然史博物館。同時這些擁有醫藥背 景的博物學家更將博物學的概念與方法引進醫學教育,展開了醫學教 育改革。 雖然西方博物館的歷史悠久,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館對大眾開放 是 18、19 世紀之後的事了。隨著 18、19 世紀的啟蒙運動與民主思 潮,博物館也面臨開放的壓力,而「公眾博物館」才逐漸出現,成為 大眾學習機構。同時,在 19 世紀公共衛生運動蓬勃的年代,醫學博 物館也不再只是醫學專業社群的研究教學機構,它開始展出以大眾健 康、公共衛生以及科學新知的主題,扮演了大眾科學與公共衛生教育 的角色。 隨著國家介入公眾博物館的運作,博物館開始面臨成為「國家機器意 識形態的傳聲筒」的質疑。此外,博物館的收藏、展示,研究與教育 政策與運作都掌握在少數的研究人員手上,使得博物館成為少數菁英 份子的發展論述的場域,這突顯了博物館成為特定階級與族群論述實 踐的危機。開始有人注意到,社區工作者、教育人員、觀眾、義工等 在博物館的實踐中多屬於被動的、邊緣的角色,博物館研究人員決定 給什麼、怎麼給,給多少,而至於觀眾是誰,觀眾需要什麼,觀眾和 博物館的互動,參觀後在美學、科學上的素養得到什麼,罕為注意。 在公眾博物館逐漸成為博物館的主流之際,它同時面臨了各方面的挑 戰,這也引發了我們對於博物館社會實踐更多面向的思索。隨著這些 質疑與挑戰,1980 年代興起的「新博物館學」的論述與實踐開始受 到關注,並期盼從中尋找可能的出路。「新博物館學」強調從「由下 而上」的規劃與運作,形成在地的論述與認同;期盼能以「由外而內」 的運作模式,扭轉博物館的權力模式,重視觀眾、義工以及博物館之 友等組織,並增加其對博物館運作的參與;期許放棄一元的大論述, 而重視在地文化脈絡與弱勢團體的多元論述;收藏品本身不再是核心, 而強調以社區民眾需要為基礎的地方文化資產呈現與詮釋;另一方面, 博物館不再是懷舊物品的倉庫,它應該從過去導向變成現在或未來導 向。同時,博物館應該參與社會變遷,成為社會發展的催化劑。 從對於博物館的歷史脈絡的描繪,我們期盼能引領出觀照台灣醫療史 博物館的可能脈絡,然而,我們也同時期許自己這個觀照的歷程,應 該將更多的在地情境一併放進思索的路徑當中。我們將嘗試從這次的 巡禮參訪的學習思考歷程中,提出對於目前台灣醫療史相關館室的一 些想法,並試圖開展我們對於「台灣醫療史博物館」的期待與想像。 目前台灣的醫療史相關館室,主要從特定人物生平以及醫院院史作為 展覽的主題,強調台灣醫療史上特定人物貢獻、醫療院所對於民眾福 祉的照護,另一方面,也在這種直線的歷史發展視野中,隱含科學直 線進步的意涵。然而,很可惜的是,這些展覽的主題以及籌備歷程, 忽略了博物館本身的公眾性格,而容易落入特定階層與族群意識形態 框架當中,而展覽也將很遺憾地成為彰顯特定群體與機構榮光的工具, 而忽略了我們對於這些歷史再現所蘊含意識形態的省思和突破。我們 期許未來台灣醫療史博物館的展覽,重新審視這些大事件、大人物的 展示方式與內容,並從強調特定機構、群體或者民族國家歷史榮光和 歷史教訓的展覽脈絡,重新尋求對於歷史事件的多元詮釋與論述。我 們相信,台灣醫療史博物館的展覽目的不在美化過去,形塑對過去的 迷思,而展覽也不是一種集體的戀物,總以奇珍異物,或者年代久遠 為考量。我們期許展覽開展一種歷史教育與視野的企圖,在歷史脈絡 中探索健康與醫療的位置,並提供醫療專業社群省察自身角色的線索。 另一方面,宣揚啟蒙時代以來的科學直線進步觀念,隱指現代科技為 人類有史以來「最好的」科技,這種科學主義前驅的概念已為眾多博 物館從業人員所關注與檢討。 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目前台灣醫療史相關館室本身的研究能量仍顯 得貧乏,而這些館室與醫療史相關研究單位的合作模式也尚未形成。 我們從參訪的歷程注意到了由醫院院史館的專責人員,利用工作之餘, 積極收集資料完成的醫院院史特輯以及特定人物的傳記。然而,這些 由少數文物館專責人員展開的研究與展覽,依賴的是少數人員的熱心, 不但研究能量無法開展,而這些史料的堆積也將無法呈現台灣醫療史 更為多元的主題與觀點。我們開始思索一種可能,台灣醫療史博物館 應該嘗試與近日開始透露蓬勃潛能的台灣醫療史研究社群聯繫起合作 關係,這不但豐富博物館的展覽內容,也將提供博物館更為多元的歷 史視野與觀點。同時,台灣醫療史博物館也能夠形成台灣醫療史研究 社群研究能量勃發的媒介,醞釀更為豐沛多元的台灣醫療史研究主題 與觀點。另一方面,台灣醫療史博物館的研究工作,也可以不侷限於 專業歷史學者,我們可以嘗試建立醫療社群以及社區民眾都能參與的 個人或團隊歷史研究工作模式,如口述歷史方法的引入,在這種容納 更多人員共同學習,實際參與博物館研究工作的歷程中,除了開展博 物館「由外而內」的觀點與能量,提供醫療社群與社區民眾更多參與 博物館的機會,同時這也將提供博物館研究更為豐沛的能量,並成為 形塑多元歷史詮釋觀點的可能。 在博物館教育活動規劃方面,目前台灣醫療史相關館室並未建立完善 的導覽制度,而除了展覽本身之外,其他呈現博物館教育功能的軟硬 體,也仍有很大的空間需要努力。在目前人員、經費與相關資源條件 較為不足的情況下,導覽義工的招募與組織,或許是我們能夠嘗試的 方向。導覽義工的培訓,除了提供博物館教育活動豐沛的活力,醞釀 導覽義工學習社群的形成,我們也將可以期待來自不同社群、不同地 區、不同年齡的導覽義工成為博物館走出封閉的建築物的最佳行銷員。 另一方面,藉由導覽人員對於博物館展覽的再現與活化,這不僅增進 了觀眾與博物館的互動,同時這也提供了展覽更為生活化、在地化以 及更為多元歷史詮釋觀點的風貌。 延續著與觀眾互動的博物館教育活動的省察,我們也對於「台灣醫療 史博物館」的行銷推廣抱著很大的期盼。從我們參訪相關館室的經驗 中,我們發現有少數醫院積極地將院史館展場延伸到醫院門診大廳, 讓醫療史料走出倉庫,也試圖改善民眾的候診空間。另一方面,賴和 紀念館也定期於每年暑假舉辦台灣文學相關的研習營隊,邀請學生與 社會人士的參與。然而,我們仍然很遺憾地發現,目前相關館室的參 訪情況仍然不很理想,大多數的館室平常都沒有固定開放,需要特別 事先預約才能進入參訪。有些館室附近的居民甚至從不知道鄰居中有 如此豐沛的學習資源。我們開始思索建立社區與學校體系參與博物館, 激發博物館行銷能量,並使得博物館學習資源更為有效地運用以及累 積。除了上述導覽人員的培訓與組織之外,醫療史博物館可以嘗試提 供更多觀眾服務、文書行政的服務學習機會給更多學生、社區民眾參 與。另一方面,醫療史博物館可以嘗試與學校課程結合,依照不同的 需求與課程目標,提供給醫療相關院校、大學、中小學或者社區大學 和其他成人教育課程與教學另一個學習的選擇,這也將成為打破僵硬 與樣板形式的人文教育的一個可能的嘗試。這不僅提高博物館的參訪 使用情形,醞釀醫療史博物館更為公眾的、可近的風貌,而更為豐沛 的社區以及醫療社群的博物館參與本身,同時提供了博物館成為社區 與專業社群變遷的正向媒介。 我們也注意到一個醫療史博物館可能的潛在問題,即是台灣醫療史相 關文物史料的典藏問題。目前相關館室都缺乏足夠的典藏空間以及適 當的典藏環境,此外,文物史料也尚未建立完備的分類、檢索系統。 因此,這將突顯這些史料文物將無法獲得妥善地管理與典藏。我們常 常能看到如倉庫般的蒐藏史料文物,而在未有完備管理制度下,史料 文物也無法很適當地出借展覽或者提供其他研究教學使用。史料與文 物的典藏與管理方面,是一個潛在卻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面向。 上述的觀察與所提出的議題,突顯了目前台灣醫療史相關館室在人員、 經費以及資源整合上的困境。目前所有的相關館室都只有一兩位專職 的工作人員,而在所能運用的資源方面也十分有限。我們開始期盼著 一個資源整合的模式,由目前台灣醫療史相關館室形成一個合作與分 享網絡,整合目前各館室研究、教育、展覽、典藏方面彼此的經驗與 資源,這除了提供每個館室加乘的社會實踐能量,也將成為發展屬於 整個台灣社會以及醫療社群的「台灣醫療史博物館」的基礎。 從台灣醫療史相關館室的參訪巡禮歷程中,讓我們重新省思在醫療社 群陷於商業邏輯的實踐結構的同時,「台灣醫療史」的研究、教育系 統的建立似乎成為聊備一格的裝飾點綴,或只淪為少數熱心人士的浪 漫情懷。我們期盼台灣醫療社群歷史心靈的醞釀與涵養,因為我們無 法想像,一個專業社群如果缺乏了歷史心靈,那麼它將如何在歷史脈 絡中尋找自身的蹤影?它的專業倫理將從何立基? 「台灣醫療博物館」的旅程實在難行。雖然醫界對於籌建「台灣醫療 史博物館」有著共識與願景,然而從「台北醫學博物館」的難產,一 直到高雄市「台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在政治角力中幸而在 2003 年 初終於草創,不過規模距離當初的規劃實在仍有差距,而目前該中心 的功能與資源也仍然有待突破。 我們對於「台灣醫療博物館」的未來充滿了期盼。我們希望以這次台 灣醫療史相關館室的巡禮作為籌組「台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學生團隊」 的第一步實踐;我們充滿期盼,以一種喜悅的、學習的心情大步邁前, 也同時以這趟旅程與這篇文章的一些想法作為對於實踐「台灣醫療博 物館」大夢,一個期待的儀式。 記:寫於 2003 年 8 月。那年夏天和馨慧、宏耕、韋辛、政廷、智 葳、志安、鎮宇、守志、富鈺等「台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學生團隊」 的夥伴,一同展開了這趟學習的旅程。 ======================【南方需要您的捐款】====================== 南方目前資金僅夠支付工作人員兩個月薪水,有您的捐款贊助,「南方」 才能長期維持獨立生存,讓這小眾、人文的媒體通路繼續發聲。敬請依下 列方式捐款: 一、劃撥至 42130461 宋明珠帳號。 二、以 ATM 轉帳至中國信託商業銀行(銀行代號:822), 帳號:196533419205,轉帳後煩請寫信至 grief@esouth.org, 註明您轉帳的帳號、時間和捐款數目,以便核對帳目。 三、線上信用卡捐款,請至 http://www.esouth.org/sccid/s/20020725.htm ================================================================= ■ 南方電子報: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創刊: 1995 年 5 月 24 日 主編群:方昱 吳易澄 貝爾‧傑 徐江屏 陳毅峰 傅鉛文 管中祥 執編:宋明珠 顧問:張育章 張釗維 陳文瀾 創辦人:陳豐偉(以上按照姓名筆畫排列) ■ 編輯部 Email: editor@esouth.org ■ 網頁: http://www.esouth.org ■ BBS: telnet://bbs.esouth.org ■ 訂閱∕退訂請到:智邦生活館 https://enews.url.com.tw ■ 贊助「南方」: http://www.esouth.org/sccid/s/20020604.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