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居住在長青村的許國忠阿公,自譜歌詞,唱著:「可愛的長青村,天公要疼惜,感覺要地震,老朋友你老菩薩。還好你社會來幫忙,免乎我們受風霜。」宏亮的嗓音讓人完全看不見七十歲的蒼老。 | |||
(攝影/林琮盛)
|
「我們賣的是一個一個用生命寫下來的故事,這是長青村最大的魅力。」埔里菩提長青村村長陳芳姿在二區「再現地域魅力研習營」的分享會上,臉上充滿著自信地介紹自己的社區與未來:「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依賴性的老人安養,而是老人社區福利產業化,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老人的希望之村,讓這些長期為台灣、家庭、子女付出的老年在晚年可以沒有恐懼、沒有擔憂、沒有煩惱,找到他自己希望過的日子…」 啟發在地的活力 去年度在文建會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方案下,南投縣七鄉鎮中選出十五個社區營造點,每個社區皆擁有它獨特的地域魅力以及發展的潛力,長青村組合屋即是其中之一。它在地震後發展出新的老人互助照顧模式,為台灣的老人社區點燃明燈。 而方案執行一年多以來,在二區社造中心及其他支援團隊的協力下,十五個社造點大致都已掌握在地資源,培植社區人才,慢慢摸索出社區發展的方向。 |
然而,當我們自問社區營造的目的何在時,不論該社區是為了提升生活品質、創發新價值或者為了解決最根本的生計問題,在全球化浪潮一波波襲來以及農村經濟文化快速萎縮的衝擊下,其實每個農村社區都面臨如何塑造、創發自己地域文化特色與尊嚴。 一個地域風格的創發,除了牽涉到地域特色的找尋、認同外,更需要專業協力將之轉化、產業化甚至文化行銷。唯有通過這個關卡,才有辦法在層層全球單一化價值的侵襲下,社區才能走出自己的路,活出人的價值。 因此,二區社造中心特別在埔里牛耳石雕公園舉辦舉行「再現地域魅力 --地域文化特色之型塑、創發與行銷」研習營,以八月二十日、二十一日兩天密集的課程,希望能協助社區重新思索在地文化產業的發展願景與機會。 觀念啟迪,在地實踐 此次研習營分別邀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所副教授黃世輝老師帶領大家探討在全球資本集中化下,勢單力薄的地域文化要如何與之尋求接軌、對話的可能。專精法國文化政經,對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有所著力的台灣 |
||||||||||||||||||||||||||||||
|
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劉大和老師則針對當代區域發展與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特性與對策做一探討。 在了解全球化現象與區域發展趨勢後,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陳永進老師則從「地力‧活力‧培力‧魅力」四個面向,分享如何發掘在地潛力,進而轉化為社區產業的實務操作。 學成後即回到家鄉-- 泰雅族象鼻部落的尤瑪‧達陸老師,以十多年在部落經營紮根,長期研究原住民織品服飾,結合傳統和現代服飾的經驗出發,分享傳統服飾走向產業所創發的文化意義。 而社區文化工作者要轉變為產業行銷者時,往往會遇到角色轉換上的不適應,現任台北故事館館長、美商雅凱文化導覽公司總經理林秋芳老師,在「文化人」與「商業人」之間游刃有餘地轉換角色,於是特邀請她來分享文化產業化的實務操作,為各社區工作者打一劑強心劑。 |
|
營造一個有特色的故鄉 在聆聽完老師各個講題後,本計畫主持人廖嘉展老師和致力推動樸素藝術的黃圻文老師與各社區英雄好漢們一同探索自己社區的地域魅力,藉由腦力激盪,凝聚出社區的主軸特色,再將之轉化成生動活潑的故事與其他學員分享。 南投市仁和社區的主要幹道是條商業化已久的老街,雖四周緊鄰休憩公園及南投縣文獻館等寶庫,但要從中創發出自己的特色,需要十分的創意和努力。而此次仁和社區李秋香里長母女檔即打出「南投意麵」做為自身社區發展的主軸特 |
色,並以織女松鼠和牛郎松鼠相會的「情意綿綿」來做為南投意麵的特色故事。仁和社區的創意發想令在場學員、講師歡聲雷鼓。而「創意」其實是長期面臨各種現實挑戰的第一線社區工作者所缺乏的,「創意」也更是發展地域魅力關鍵的第一步。 主力為社區志工媽媽的愛鄉關懷協會,雖然沒有實體地域社區,但所能創發的志工產值的潛力無限,更能打破地域社區發展模式的思維,社區總體營造並不只是發展產業、復甦經濟的表象而已,而是回歸最重要的-- 營造「人」的價值。愛鄉關懷協會以「陽光俏圍裙」為主打,在眾社區中突圍而出,闡明他們對媽媽在廚房與公共事務間皆能發揮影響力的信心。最後,經由全場學員投票選出三個「最佳創意魅力」社區,分別由菩提長青村、愛鄉關懷協會與仁和社區奪魁。 在夢想與實踐之間 二區十五個營造點,各有其特色,如邵族的原住民文化、澀水的傳統陶藝、山楂腳的紅茶產業、四庄的花卉、梅林社區的客家農村文化、仙樂社區的水圳文化、愛鄉關懷協會的媽媽志 |
工隊、仁和社區的老街風情、內加道的樸素藝術、桃米的生態保育、龍眼林的福利社區、匏仔寮的農業觀光、長青村的老人福利、北山社區的空間營造、金鈴園社區的街道新風貌等……每個社區皆蘊藏豐富的資源與特色,只是發現、型塑、進而發展成文化產業,這種種環節需要紮實的專業知識培力。 此次研習營在短短的兩天內,以集中式課程培育、討論和真槍實彈的模疑練習,讓學員帶回來許多「撇步」與創意回到自身社區再蘊釀、再發酵。 |
|
||||||||||||
(撰文/唐淑惠) |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