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

    媒 體 觀 察 電 子 報〈第九十三期 2003.09.18〉


        三要三不要,精神病患去汙名化!


                   〔雙週刊,隔週發報〕

~.~.~.~.~.~.~.~.~.~.~.~.~.~.~.

˙訂閱人數: 28,254 人

˙ 「媒觀e網」 : http://www.mediawatch.org.tw
˙訂閱/退訂電子報: http://www.edirect168.com/enewsv2/

˙媒體觀察服務信箱: mediawatch@mediawatch.org.tw


============《本期精華》============

◎【專欄專評】:皆大歡喜,國防部公共化華視(馮建三)

◎【專欄專評】:記者的筆是支烙印的火鉗?或是保障人權的援手?(顧玉珍)

◎【媒體觀察】:正名不要污名 合理看待精神病患(侯志凱)

◎【媒體觀察】:資訊海中任浮沉?(官麗嘉)

◎【媒體觀察】:我們只能選擇看或不看?(王華理)

◎【媒體活動】:仲夏夜之約──從電影看人生

◎【媒體大小事】:2002.09.03 - 2003.09.18


===========《編輯室序語》============

 近日數起犯罪新聞中,由於報導強調嫌犯(疑似)為精神病患,一
時間精神病患又成為鎂光燈的焦點。大眾媒體是社會大眾了解精神病
患的主要來源,媒體觀察基金會監督研究小組針對今年(2003)
有關精神病患的報紙新聞內容進行分析,發現媒體經常呈現以下五種
報導模式。

 一、精神病患之犯罪化。
 二、嫌疑人之精神病化與媒體審判。
 三、強迫曝光卻失聲的主角。
 四、消失的照護制度與工作權。
 五、指鹿為馬之媒體誤診。

 (完整分析內容論述,詳見本期電子報,顧玉珍所撰之
  【記者的筆是支烙印的火鉗?或是保障人權的援手?】一文。)

 基於對精神病患及其家屬的人權保障,以及促進大眾對此議題的正
面了解。媒體觀察基金會特此提出呼籲,希望媒體能發揮保障弱勢者
的正面功能,而非強化社會對精神病患的污名化與歧視,因此提出
「三要,三不要」的新聞要求。

 一、要對精神病患其他生活與成就面向多一些正面報導;不要誇大
   偶發的暴力行為,並任意將犯罪行為指向「精神病患」。

 二、要遵守「偵查不公開」原則,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權;不要迫其
   (與家屬)曝光而走投無路。

 三、要多關注醫療與照護制度上的探討,不要變成從制度上防堵精
   神病患的生存空間。

 媒體是伸向弱勢者的援手,而非烙印污名的火鉗。期許媒體對於弱
勢者能多一些善意、公平的報導,以及深入的了解與探討。

──────────────────────────────
★「媒觀e網」主題討論區

 如您對《媒體觀察電子報》的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您來信告知,
亦可上「媒觀e網」討論區與其他讀者交流。

 「媒觀e網」主題討論區
 http://www.mediawatch.org.tw/forum/category.asp#4


============《專欄專評》============

*作者: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主題:皆大歡喜,國防部公共化華視


 中秋日近、九二年度將盡,教育部在年底前出清華視股份九.八四%、
進帳一.九四億的盤算,眼見就要落空。但去年此時,教育部為什麼
要編列這筆收入?

 教育部是認為,華視即將私有化,因此先出售自己的持股?或者,
教育部要造成聲勢,乃至於「逼宮」,所以通過股票的販賣,造成
「既成事實」,使行政院承認華視就要私有化?還是,教育部僅只是
銜行政院之令,開始為華視公共化作準備,於是由已經掌控華視七成
多股權的國防部編列預算,購進教育部與大約十八%的私人股份,以
便化零為整,由國防部統籌華視的所有股份,盡數捐贈給公視,邁向
公共化的擴大之路?

 三種可能都有。但是,我們必須讓最後一種,也就是國防部的公共
化計畫,儘速成真,這樣就能皆大歡喜。

 果真如此,則第一歡喜是監察院。八十七年四月,監察院在受理當
時立法委員林哲夫的陳訴後,由張德銘監委等人展開調查,歷經五個
月所完成的報告指出,「國防部任意違法處置國有財產,假私人名義
投資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再以該公司掛名投資中華電視有限
公司,復將股權捐贈予財團法人黎明文化事業基金會,藉以操縱股權,
規避政府與民意監督多年」,以致公產淪為私產一事,「行政院多年
來未能有效導正」。

 監察院對此提出了糾正案,幾經各機關公文往返兩年多後,國防部
表示業已改善。惟今年初立法院的預算審查時,仍出現黎明等單位各
說各話的情況,顯見國防部的改善成效仍很有限,癥結未除。

 現在,立法院又快開審開議了,國防部長宜公開且隆重地表示,即
日起他將敦促黎明基金會物歸原主,將其華視持股還給國防部,否則,
他也會協調黎明董事會,請其解散,然後依據黎明的捐助章程第八條,
將「財產歸屬國防部」。若能如此,則監察院辛苦調查所建議的解決
方案,得到了糾正,誰曰不樂?

 華視加入公視集團後,第二歡喜的是華視員工。民視之外,老三台
的經營困境深沈,路人皆知。華、台視在內的三台,面臨徹底私有及
公共化的選擇,中視得由國民黨決斷,華、台視是公共化還是賣給財
團,端視政府的眼界高低。雖然財團購買或公共化,都不免裁員或更
動工作的條件,但公共化的安排,比起財團的作法來得合理,應無疑
問。

 第三歡喜是台灣公民。觀眾看在財團所屬的電視眼中,消費者、搖
錢樹而已。華、台視公共化後,既然還是得從廣告取得主要財源、還
是得在市場中競相取悅廣告主,是以也就無法完全將其觀眾當作公民,
但至少多了一些公民成份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公電視集團也不至於
把觀眾當作是搖錢樹。

 最後,我們還得老實承認,世事不能十全十美。華、台視公共化後,
固然有三大歡喜,卻不免會出現「斯人獨憔悴」的景象。斯人而有斯
疾,多年來磨刀霍霍,想要搶先購併華、台視的財團,想要居間承售
股票買賣以賺取佣金的代理人或證券行號,是會因為國防部的華視公
共化規劃與台視的效尤,以致失去發點小財的機會。但財團看到國人
竟然歡喜了,並且竟然是因為人人稱病的電視而有三喜,他們必然也
就願意回報社會,犧牲小我而成全大我,效法國防部的公共化作為,
公開且隆重地宣布,即日起放棄買進華、台視的心願。


============《專欄專評》============

*作者:顧玉珍(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主題:記者的筆是支烙印的火鉗?或是保障人權的援手?


 近日發生的幾起衝撞總統府與犯罪事件,由於新聞報導強調嫌犯
(疑似)為精神病患,一時間精神病患又成為鎂光燈的焦點。然而,
精神病患相關新聞的密集出現有助於社會大眾的了解或增加誤解?媒
體如何呈現精神病患?從報紙新聞的內容分析中,我們很遺憾地發現
有關精神病患的新聞報導,呈現以下幾種「污名化」模式:


一、精神病患之犯罪化:

 雖然相關研究顯示精神病患平日並無暴力傾向,犯罪率亦不比一般
人高,然而,其出現在報紙新聞中的「機會」卻大多是犯罪新聞,輔
以聳動的標題(如「精神病患涉嫌揮刀砍死岳父」)。此種報導一方
面源於對精神病患的「歧視」,而斷然將罪行歸因於精神疾病;另一
方面,則造成誇大的效果,強化社會大眾視精神病患為「危險的不定
期炸彈」的誤解與恐懼。

二、嫌疑人之精神病化與媒體審判: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45條「偵查不公開」原則,為保障人權,避
免造成媒體審判,檢警調人員不應洩露案情與嫌疑人資料,然而,記
者不僅習以檢警調人員為消息來源,未審先判地將嫌疑人定罪,甚至
「未醫先斷」地以「疑似精神病男子,誘殺小姊妹」稱呼嫌疑人,此
種將嫌疑人精神病化的報導方式,易使病友揹上污名的黑鍋。

三、強迫曝光卻失聲的主角

 由於精神疾病在社會中長期被污名化的結果,病友及其家屬們唯恐
遭受社區孤立與歧視,大多隱身於角落中。而今卻被媒體以犯罪的污
名曝光,個人照片、隱私、病史、前科……一一曝光,更迫使其飽受
孤立與歧視之苦。弔詭的是,相對於檢警醫療人員(甚至於不相干的
鄰居)成為消息來源,當事人本身卻極少成為新聞的消息來源,他們
在切身攸關的新聞中被消音,失去為自己發言辯護的機會。

四、消失的人權:照護制度、工作權、公民權、婚姻權

 報紙具有議題設定的功能,在幾起有關精神病患的新聞中發現,報
紙在議題處理上傾向於「防堵性」而非「照護性」探討。例如在近日
的計程車司機衝撞總統府事件中,雖然當事人駕駛記錄優良待人和藹,
政府部門及媒體報導仍將議題導向於如何「針對有精神疾病的駕駛人
做有效管理」,即註銷執照,排除其工作權。

 相似的情況亦發生於二月初的劉俠猝死案中,案發之初,媒體便對
印傭貼上妄想症的標籤,後續的議題討論大多集中於「外勞的品管與
仲介」,要求仲介者應透過健康檢查排除患有「精神疾病」之外勞。
如此,不僅將外勞視為商品,也將「精神病患」視為勞動市場上的瘕
疵品,排除其工作權。至於慢性病患者之專業照顧與精神病患之照顧
問題,則鮮少被注意與討論。此外,諸如每逢選舉便討論的「精神病
患是否要投票」問題,以及「瘋狂姻緣路,怨婦解脫」式的報導,也
無形中阻礙(或褫奪)了病友的公民權利。

五、指鹿為馬之媒體誤診:

 「精神疾病」一詞雖然經常出現在犯罪新聞中,卻經常是定義模糊,
甚至指鹿為馬。例如在劉俠猝死案中,直至三月廿九日,印傭Winarshih
的精神鑑定報告才出來,但是從二月七日事發以來,媒體除了以「精
神病」「妄想症」形容Winarshih 外,甚至言之鑿鑿指稱其患有「解
離症」,後改為「轉化症」,又改為「急性壓力症候群」。

 然而,誠如精神科專科醫師陳俊欽於投書中所言:「任何精神科醫
師都不敢在一天以內的精神鑑定中,做出『轉化症』的診斷…一個人
的精神鑑定報告,怎麼會如此輕易地公諸於世?精神科醫師必然會嚴
守職業道德,為此守密;警方應嚴守此一結論,媒體又如何得知結果?
…從精神醫學專業的角度來看,就是一個不相干的疾病,在不可能的
時間內被診斷,然後在不應該洩密的前提下,由一個不同專業的機構,
不清不楚地向全國民眾『證實』了『這個印傭果然有精神疾病』。」

 此種媒體誤診式的報導,並未增加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與病友的認
識,反而只是滿足大眾好奇與預設偏見,加深誤解與歧視。


 污名化,是一種社會性謀殺,迫使照護制度不全下求助無門的病友
及家屬,更進退失據,走投無路。雖然,在為數眾多的報導中,偶爾
也會看到幾則報導病友的「人生光明面」、關懷病友與探討照護制度
問題的新聞,然而為數不足以化解污名化的力量與速度。尤其在犯罪
新聞中,將精神疾病視為暴力與犯罪行為的因,卻不去探究激發其異
常暴力行為的社會性成因,如此一來,只是使病友及其家屬們墮入污
名化的惡性循環中。

 我們期待,記者的筆是伸向弱勢者的援手,而非一支烙印的火鉗。
面對精神病患時,能多一些善意與公平的報導,以及對照護制度的深
入探討。


============《媒體觀察》============

*作者:侯志凱(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學生)

*主題:正名不要污名 合理看待精神病患


 近日「台灣正名活動」引起社會上的一陣話題,無論朝野各黨團的
運作與角力,或是各家媒體的大幅報導,都可顯示出社會上對於這個
議題的重視程度。然而,在此同時,這個社會仍然有一群人卻一直無
法為自己正名,他們長久以來飽受著污名之苦,多數人見到他們不是
鄙夷就是避之危恐不及,整個社會似乎借由一種刻意的排斥與忽略來
標籤化這群人,這些人就是精神病患。

 近日由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光智基金會以及華人心理治療研
究發展基金會等社團發起的「反精神病污名化」的活動,所希望的就
是這個社會能多用一些善意的眼光來看待精神病患,因為他們其實是
需要關懷的一群。根據研究報告顯示,精神病患並非一個犯罪的不定
時炸彈,犯罪率亦不比一般人高,然而,或許由於整個社會在個人主
義的建構之下,多數人對於精神病患不是以「瘋子」、不然就是以
「肖仔」這類具有排他性與歧視性的字眼來稱呼他們,再加上精神病
患在媒體中出現的屬性大多為犯罪事件,也導致一般人對於精神病患
的刻板印象,認為只要是精神病患都是具有攻擊傾向的。

 另外,在很多新聞事件的陳述上(如計程車司機衝撞總統府陳情),
媒體動輒以「疑似」精神病患的字眼來指稱嫌犯的心智,這種方式不
僅是一種不負責任報導方式,而且更是一種粗暴的方式來污名化精神
病患,間接的將精神病患和犯罪聯結在一起。

 精神病患其實是很需要被關懷的一群,當我們在這個社會上對於很
多弱勢族群,都不吝於伸出援手幫助之時,我們是否曾經審視過自己
是如何看待精神病患的?媒體是否又真的認真討論過這個社會對於精
神病患的各項照顧與措施?精神病患也有他們的人權,他們或許不要
求正名,但最起碼這個社會不要把他們污名化,而是以一種公平,尊
重的角度來合理地對待他們。

 或許,他們跟一般人有不太一樣的地方,但並不就代表他們是錯、
是不正常的啊?如果大家多一些同理心,也許就可以瞭解精神病患在
這整個社會所處的困境了。也請現在那些正為了「正不正名」而吵翻
天的朝野諸公們,不要每天都只會打口水仗,也要稍微關心一下真正
需要關心的人吧!


============《媒體觀察》============

*作者:官麗嘉(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

*主題:資訊海中任浮沉?


 身處如今這樣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各樣的資訊紛至沓來,漫天蓋
地到幾乎把閱聽眾淹沒的地步。數量太多的情況下,品質不免良莠不
齊;一些黃色、黑色等所謂煽色腥新聞亦夾雜其中,因此頗被詬病。

 有人在極不以為然之下,甚且發起拒看電視(報紙)運動,也有人
為之呼應附和。然則關上收聽資訊的眼或耳,進而拒絕接觸傳媒,這
算不算是一種「因噎廢食」呢?

 現代人接收資訊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往往就是要藉此更了解環境,
俾能更適應環境。如果因為有負面訊息流傳,擔心會形成誤導,而竟
至全然排拒,那要如何才能跟得上瞬息萬變的時代與社會呢?

 如果我們能放寬心胸看待此事,應會發現現代人暴露在資訊潮下在
所難免,與其恐懼、逃避,不如積極面對。而在大量地接觸、吸收,
並學著分析、比對之後,往往能增進辨識與篩選的能力,屆時即使接
收了負面資訊,亦能成為加強博聞多識能力的素材。

 為人父母或師長者,似不必對子弟保護太過。就像小娃娃不應被隔
離在玻璃屋、無菌室裡,適度與外界接觸,包括大自然、小朋友,以
及隨之而來的灰塵、細菌,甚至病毒,反能激發免疫力。反之,生活
在太清潔太衛生的環境中,難免欠缺抵抗力,一旦遇到外毒入侵恐就
會兵敗如山倒。

 因此,與其批評傳媒、撻伐新聞內容,還不如引導子弟大量接受資
訊,從而養成思辨的能力與習慣。屆時取其利避其弊,才能在資訊海
中不僅不被淹沒,還能悠遊徜徉得其樂。


============《媒體觀察》============

*作者:王華理(淡江大學大眾傳播所研究生)

*主題:我們只能選擇看或不看?


 當社會上惡質媒體內容充斥,為此現象感到憂心忡忡者,紛紛提出
面對不當媒體內容的因應之道,其中發起拒看拒讀者有之,提出分級
制度者以節制媒體有之,倡議閱聽人自由選擇,鼓勵多接收訊息者亦
有之。簡單說來,有的人因為媒體內容太糟糕,索性就不看了;有的
人認為只挑好看或適合的節目看即可;也有人認為反正好壞的標準很
難訂立,不如多看點,總能看到好節目。

 三種不同的立場基本上是以「看」與「不看」以處理接收到的媒體
內容,即使如此,人們還是希望看到優質的內容,並且不願意看到差
勁、難看的內容。

 而問題正出在於,不論我們閱聽人怎麼做,媒體還是氾濫般地生產
了這些大量良莠不齊的內容出來,而我們最終還是只能選擇對送到嘴
巴的食物張口吃下去,或是把頭撇開來。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是閱聽
人最具有主動性的狀況下,也只能「繼續接收覺得滿意的媒體內容」
與「拒絕再接收不滿意的媒體內容」。

 不是很多人〈這些人當中又有很多是媒體內容的生產者〉在講「遙
控器掌握在觀眾手上」?但目前應該有不少的真實情況是「人們不滿
意電視、報紙的內容,但也只能將就著看了」吧?

 面對惡質的媒體內容,我們該怎麼處理?若我們大量的照單全收,
姑且不論閱聽人的品味被媒體長期培養等問題,人們又何必為了怕日
後吃壞肚子,而吃下對身體有害的食物以期增強抵抗力,此舉實在倒
果為因。

 接觸媒體實在不宜移用「接種疫苗」式的概念作比擬;不良的媒體
內容本來就不應去接收,甚至不該出現。如果選擇全然不看太過消極,
無法促使媒體自律、進步,選擇全盤接收不也是緣木求魚,況且這會
使媒體內容的提升更無可能。

 看來,較積極的作法似乎是對媒體內容進行管制,如:分級制度的
推動。然而目前的電視分級制度,在設計上卻出了一個問題。設計的
邏輯是:有一大群同質的閱聽人要接收媒體生產的訊息,而為了過濾
掉不良的訊息,要設置門檻以做篩選;然而每個閱聽人的背景喜好都
不同,門檻的設計只好以年齡作標準,將電視節目分成四個等級,不
同年齡的人看不同等級的節目。

 此時問題出現了,對電視節目的分級成了對閱聽人的分級,該是管
制電視節目的卻管制起了閱聽人。媒體照樣生產他們的內容,閱聽人
卻是依年齡被分成四級,再按照自己的等級去看電視。

 何況即使有了一套完善的分級制度,那也將很有可能是按照社會上
主流價值所訂立,無法完全顧及無數背景各異的閱聽人,將忽視其他
多元的聲音,並且也會忽視閱聽人擁有詮釋訊息的能力與自由。而又
有什麼樣的分級制度能避免掉媒體常出現的偏差、刻板印象、錯誤觀
念,甚至意識形態等問題呢?最重要的是,即使分級制度保護了閱聽
人,過濾掉了大部份的不良、不當媒體內容;媒體仍然是會生產這些
訊息出來,惡質的訊息依然存在。

 回到問題的最初,我們是否只能在媒體生產出訊息來之後,再來決
定看或是不看嗎?或許我們該積極管制的是媒體本身,我們要主動從
這些訊息的生產面下手,如此才有可能見到媒體內容的提升,而不必
坐著等需要比較用心去生產的好節目自己出現。

 儘管我們無法說出什麼是絕對的好與壞,我們卻可以相信一個良性、
民主、多元的生產環境,才可能生產出符合多元閱聽人需求的適當訊
息內容來。我們也可以去想想,為什麼在目前的商業媒體環境下會出
現一個資訊爆炸的社會,難道不正是因為這些氾濫的訊息有利可圖所
造成的嗎?

──────────────────────────────
★關於媒觀評論投稿:

 媒體評論專區是一個提供「媒觀e網會員」發表文章的網路平台。
期望透過您對媒體銳利的觀察文章,使更多人更關心台灣的媒體,進
而讓台灣媒體改革更上一層樓!

 我們會將「評論投稿」的佳文,刊登在媒體評論專區中,並精選出
二至三則文章,刊登在每兩週發刊一次《媒體觀察電子報》中,提供
網友瀏覽分享。媒觀編輯室對來稿有刪修權,不願刪稿者請註明,感
謝您的投稿參與支持!


============《媒體活動》============

◎仲夏夜之約──從電影看人生

 時間:2003/09/19 ~ 2003/11/28 18:30 ~ 21:00
 地點:社團法人台北市晚晴婦女協會(台北市瑞安街135巷4號)

 詳情請見: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activity/activity.asp?id=110

──────────────────────────────


 時間:2003/09/19 ~ 2003/11/14 
    週五上午 10:00 ~ 12:00
    週一下午 13:30 ~ 15:30
 地點: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216巷33弄14號7F)
    台中故事協會(台中市北區三民路三段48號5F)

 詳情請見: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activity/activity.asp?id=97

──────────────────────────────
◎不要叫我瘋子--還給精神病患人權

 時間:2003/09/20 09:20 ~ 16:10
 地點:師大教育大樓演講廳201室(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29之1號)

 詳情請見: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activity/activity.asp?id=109

──────────────────────────────
◎2003台北國際廣告影片展

 時間:2003/09/29 ~ 2003/12/17 19:00 ~ 22:00
 地點:台北戲棚。台泥大樓三樓士敏廳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13號3樓)

 詳情請見: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activity/activity.asp?id=108

──────────────────────────────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科普知識報導專班

 時間:2003/10/07 18:00 ~ 2003/12/30 21:00
 地點:政治大學大勇樓四樓401會議室(台北市指南路二段64號)

 詳情請見: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activity/activity.asp?id=111

──────────────────────────────
◎2003『生命教育、媒體素養』全國種子教師研習

 時間:2003/11/05 09:30 ~ 16:30
 地點:海星國小(花蓮市永興路21號)

 詳情請見: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activity/activity.asp?id=106

──────────────────────────────
★更多的媒體活動請見: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activity/act_index.asp


===========《媒體大小事》============

◎大愛台專題遭質疑 何日生:宣判後才製作


 外界質疑慈濟基金會經營的「大愛電視台」最近播放「還原真相」
的節目,訪問「一攤血」官司案裡的另一被告李滿妹及原住民證人,
卻缺少莊家的說法,對未能擁有媒體的原告顯不公平。慈濟大愛電視
台發言人何日生就此表示,該台在此案司法宣判後才製作「一攤血的
省思」專題報導,而一般性的新聞報導也僅止於法院宣判及慈濟召開
的三次記者會,並未如外傳試圖混淆民眾對案情認知的情事。


 More>>: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news/News.asp?id=1503

 【2003/09/18 聯合報】

──────────────────────────────
◎偷窺節目違規否? 月底評鑑


 電視綜藝節目搞偷窺走火入魔,新聞局十六日決定,除約請電視台
相關權責人員到局說明外,並將移送月底前召開的諮詢會議加以評鑑,
另外,綜藝節目裡一些非真實演出,卻冒充真人實事,新聞局也表示,
將要求電視台自律,不可遊走法規邊緣。


 More>>: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news/News.asp?id=1501

 【2003/09/17 聯合報】

──────────────────────────────
◎兒童節目紅翻了 電視台挖金礦


 一向冷僻的兒童節目,今年下半年起進入戰國時代,三立成立兒童
事業部,年底前推出系列純娛樂兒童節目;一直以教學為主軸的公視
兒童節目,要增列兒童戲劇,在「人生劇展」徵案中首度列入兒童劇
項目;老字號東森幼幼台除將增加親子互動節目,周邊商品的開發也
是主攻重點;境外迪士尼頻道明年起則要全面落實自製節目本土化,
「以本土的方式說迪士尼故事」。


 More>>: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news/News.asp?id=1493

 【2003/09/16 聯合報】

──────────────────────────────
◎游惠貞開源節流 女性影展一辦就十年


 「今年的女性影展辦起來特別辛苦,因為4、5月遇到SARS,
當時影片、資金還沒有著落,真把人急壞了。」「女性影展」將於19
日開幕,總策畫人游惠貞回想數月前還漫無頭緒,不禁感觸良多。


 More>>: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news/News.asp?id=1492

 【2003/09/15 中國時報】

──────────────────────────────
◎自由時報要控告國民黨 蔡正元:惡人先告狀


 針對自由時報因不滿國民黨文傳會主委蔡正元十三日的發言,要控
告國民黨,國民黨主席連戰十四日表示,媒體是社會的公器,希望能
更重視公平,有更超然的態度。


 More>>: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news/News.asp?id=1486

 【2003/09/14 聯合新聞網】

──────────────────────────────
◎不良綜藝節目 皮繃緊


 媒體及電視節目製作單位要注意囉,分別由邱素玫、黃葳威擔任主
委及副主委的「閱聽人監督媒體聯盟」,十月十一日將成立,首波將
針對不良電視綜藝節目點名批判,並將公布支持不良節目的廣告業主
名單,希望以多管齊下及持續不懈的方式,扭轉媒體亂象。


 More>>: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news/News.asp?id=1489

 【2003/09/12 聯合報】

──────────────────────────────
◎網站連結圖片挨告 何春蕤:台灣箝制性言論


 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負責人何春蕤,因「動物戀網站超連結的圖
片」被宗教、婦幼團體認為「散播猥褻」而具狀告發。何春蕤十日晚
間說,學術研究不能被宗教或道德或成見所驅使,性價值觀的差異不
宜交由法律仲裁,她認為用同一種尺度來限制所有人的行為是台灣社
會自由的倒退。


 More>>: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news/News.asp?id=1480

 【2003/09/11 聯合報】

──────────────────────────────
◎周末綜藝羶色腥 家長光火告官


 新聞局官員近日忙個不停接觀眾檢舉電話,內容都是抱怨周末的綜
藝節目充滿情色,幾乎各無線台都被點名,「TV搜查線」情況較為
明顯,觀眾檢舉畫面情色,馬賽克打得太薄欲蓋彌彰,反而更凸顯應
該被遮掉的部位。新聞局忙著調出側錄帶審視,近日內將約請節目製
作單位到局提出說明。


 More>>: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news/News.asp?id=1474

 【2003/09/09 聯合報】

──────────────────────────────
◎兒童使用媒體知多少?


 由富邦文教基金會策劃執行的「媒體細細看─全國國小學童媒體使
用行為調查」熱騰騰出爐了!結果發現,現今學童對媒體的使用行為
普遍增加電視依然最常使用的媒體,但是網路對學童的重要性及吸引
力已經明顯超過電視。

 富邦文教基金會建議,由於學童的媒體使用行為增加,顯示兒童的
媒體消費意識必須加強教育,尤其在網路方面,大部分的學童都非常
重視網路,而此部分是父母不熟悉的部分,更應加強網路陷阱的防範。


 More>>: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news/News.asp?id=1478

 【2003/09/08 富邦文教基金會】

──────────────────────────────
◎瘋子汙名 令精神病患抓狂


 媒體觀察基金會表示,媒體報導精神病患常有既定的汙名化模式,
導致媒體不但沒有成為保障弱勢人權的援手,反而成為烙印汙名的火
鉗。他們呼籲媒體在報導精神病患時能做到「三要」及「三不要」:
一、對精神病患其他生活與成就面向多些正面報導,不要誇大偶發的
暴力行為,任意將犯罪行為指向精神病患。二、遵守偵查不公開原則,
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權,不要強迫病家曝光而走投無路。三、多探討醫
療照護制度,不要從制度上防堵精神病患的生存空間。


 More>>: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news/News.asp?id=1466

 【2003/09/06 中國時報】

──────────────────────────────
◎通訊傳播委員會 將提前成立


 行政院為回應數位科技的發展與匯流,考量現行通訊傳播監理業務
事權不一,三日決定提前成立「通訊傳播委員會」,整併現有交通部
電信總局、郵電司及新聞局廣電處,約五百至七百人的員額編制,在
立法通過後半年內開始掛牌運作。


 More>>: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news/News.asp?id=1452

 【2003/09/04 聯合報】

──────────────────────────────
◎公職退出媒體 扁向同志致意


 民進黨黨公職人員率先退出媒體經營,民進黨中執會二日特別向這
些人致意。陳水扁總統表示,民進黨人士完成階段性任務,退出媒體
經營,實踐媒體改革,希望在野黨也能跟進。民進黨立委高志鵬特別
點名無黨籍立委陳文茜不要再主持節目。


 More>>: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news/News.asp?id=1442

 【2003/09/03 聯合報】

──────────────────────────────
★更多的媒體大小事請見: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_news/News_index.asp

~~~~~~~~~~~~~~~~~~~~~~~~~~~~~~

★媒體觀察電子報全文檢索可以瀏覽過去精采的電子報喔! ^(@@)^
 https://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chid=202
 http://www.mediawatch.org.tw/enewsletter/enews_index.asp

~~~~~~~~~~~~~~~~~~~~~~~~~~~~~~

★投稿請至:
 http://www.mediawatch.org.tw/comment/comment_form.asp

 或來信 mediawatch@mediawatch.org.tw

══════════════════════════════
        
     台 灣 媒 體 觀 察 教 育 基 金 會
──────────────────────────────
˙「媒觀e網」: http://www.mediawatch.org.tw
˙ 發行人  : 馮建三

˙《媒體觀察電子報》主編:陳宏達、許景泰

˙電子報服務信箱: mediawatch@mediawatch.org.tw
˙電子報討論區: http://www.mediawatch.org.tw/forum/category.asp#4

══════════════════════════════